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0 00: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好读书笔记和作文需要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于书香中锤炼,在笔尖下生花:如何写好读书笔记与作文"
阅读是心灵的滋养,而读书笔记与作文则是将这份滋养内化、升华,并外化于行的关键环节。一篇好的读书笔记,是深度思考的印记;一篇好的作文,是清晰表达与独特思想的结晶。它们看似独立,实则关联,都离不开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个人感悟的提炼以及严谨规范的文字表达。那么,在撰写读书笔记和作文时,我们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读书笔记:深度思考的基石"
读书笔记并非简单的内容复述,而是读者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记录。写好读书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勤于思考,善于提炼:" 阅读时,要主动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论点是什么?论证方式如何?文字背后有何深意或引申?哪些观点让你共鸣或质疑?不要怕打断阅读节奏,随时记下闪现的思考火花。笔记的核心在于“提炼”,而非“抄写”。抓住关键概念、核心观点、精彩句段或令你触动之处。
2. "形式多样,灵活记录:" 笔记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是: "要点式:" 提纲挈领,记录章节主旨
文/梁衡
苏东坡有一首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从远处看是一座山峰,尖尖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的时候,它就不是尖尖的,而是长长的一条线,横看成岭了。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讲了一个道理,一个事物你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写作也是这样。有的文章为什么不好看,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总是在重复,原地踏步,自己还不知道。全国每年出版的小说、散文集、诗歌不计其数,读者都懒得看。什么原因呢?就是作者老在重复,今天写了一篇游记,明天换了个地方又写一篇游记,今天写山,明天还是山,总是一个面孔。突不破,不出新。
我曾经因此写了一篇短文,《砍的不如旋得圆》。如果你拿一块木头,想把它砍成圆球,一刀一刀地砍下去,肯定会越来越圆。但是你再怎么砍,也不如在车床上几秒钟“唰”的旋一下圆,为什么呢?因为你那个是手工砍的,他是机器旋的。文章也是这样,你总是用同一种素材、同一种手法,等于是在不停地砍。写文章最怕原地踏步式的重复。
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尽量不要和别人重复,别人写过的题材、角度、立意等等,就不要再写了。再一个是不要和自己重复,自己写过的同样题材、立意、角度,等等,也不要再用了。只有克服这两个重复,才能写出最好的东西,我曾有一首谈写作的诗,专讲这个道理:
文章从来无中求,耻踩前人脚印走。
文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
但是有同学可能会问,怎样才能出新呢?最好当然是选新题材,写过去没人写过的。如果遇到了旧题材,我们就换一个新角度。世界石油大会有一年开会,会议的函上有一段话,我觉得对我们写文章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曾经无数次地在新地方用老方法发现了石油,也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发现了石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过石油。
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你不可能用老的题材、老的方法写出一篇新文章。
下面,我用自己的文章举例,来说明怎么换一个角度让文章更新鲜。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夏感》,为什么它会被选入语文课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别人很少写的题材。在写四季的散文中,写春天的最多,写秋天的次多,写冬天的也有,但是写夏天的却很少,几乎没有。因为大家写得少,你写了,当然就很容易选上。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句子。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经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这种描写过去很少见到,我在文章里也说:“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而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别人不写你写,这就是新意。
还有一种情况,旧题材、旧内容,怎么能够出新呢?有一年我和几个作家应邀去江西宜春的明月山采风,主人很想让我们写一些文章,但是看了两天,也没找到感觉。最后很多人都走了,只剩下少数几个人,第三天大家说咱们干脆不坐车了,边爬山边看。回来后我写成了一篇很短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家都觉得有新意,文章里写到了竹子,这也不奇,奇的是很少人知道竹子还分公、母。
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
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似下非下,朦朦胧胧,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我说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
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色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这山原来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开始讲到的竹、竹海、竹浪滚滚都是给人看的,最后突然引出一个能吃的竹子,以及吃竹笋的诀窍。披露了一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旧题材就有了新内容。这里主要用到了采访的功夫。
再看我写的另外一篇文章,《方志敏的最后七个月》。
方志敏是大家熟悉的一个革命领袖。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时,我很想写一篇关于方志敏的东西,当时写方志敏的文章很多了,要找到新的角度才行。我把《方志敏全集》读了一遍,又到他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包括他牺牲的地方走访了一遍,回来以后我找到一个新的角度。从他被捕入狱到最后就义,一共不到七个月。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在近七个月里写了二十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用这七个月来折射他的人生,写成了一篇五千字的长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后来获得首届“方志敏文学奖”。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很多古树,过去我们对古树的观察,一般都是看它的外形,古老苍劲,或者树形长得很怪。那么,古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东西呢?近几年来我在干一件事情,就是挖掘古树身上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树和人的文化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深挖,我写成了一本书,叫《树梢上的中国》,并且致力于创立一门“人文森林学”的新学科。这本书前面有一首序诗,可以看出我研究古树的角度。
在伐木者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堆木材的存储;
在科学家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个气象数据库;
在旅游者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幅风景的画图;
而在我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我在中学时期对数理化是极无兴趣的。那枯燥的公式定理,算不完的习题,一想起就头疼,所以数理化成绩并不好。到后来懂得自觉去学,也就是说有了兴趣时,读书的最佳年龄业已过,真是后悔莫及。我又留心一下,为什么文学能引起一般人的兴趣。一生不做理化实验,不演算高深的习题,这样的大有人在;一生不读一篇小说或散文的人几乎没有。
另外,数理化是逻辑思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不同,它没有曲折的故事和生动的形象,自然也就枯燥些。倘若没有专门的目的和压力,人们很难去亲近它。我想,能不能借文学之力培养数理兴趣,变苦为乐呢?于是,我就想能不能用小说的形式,将那些数理化方面的知识写出来。一九八五年的时候,我开始了《数理化通俗演义》的写作,并在《科学之友》杂志上进行连载,四年后出版成书。
这也是一个找新角度的例子,我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针对数理化写一些教辅类的东西,而是换个角度,挖掘每个公式、每条定理背后的故事。要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一部自然科学史绝不比一部社会科学史逊色。这本书自出版至今三十五年来畅销不衰,总销量近一千万册,深受中学生们的喜爱,不知道拯救了多少害怕学习数理化的孩子。
我们来小结一下。上面举到的例子有山水,有树木,有科普,有革命领袖等题材。不管是什么对象,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都可以换一个角度,从而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我不把树当木材看,而当人文记录来看;我不把科学发明当枯燥的公式定理看,而当故事来看。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事物不一样的地方,就能看到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这样文章自然有了新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缪可馨生前照片。
近日来,常州小学生缪可馨之死,引发全网的关注与讨论,作文的“正负能量”问题更是议论的焦点。
6月12日,金坛区政府办、教育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称,未发现当天课堂中存在辱骂、殴打学生情况。6月14日,缪可馨家属告诉记者,对该调查结果并不认可,目前还在与学校协商此事。
缪可馨坠亡跟其作文被批“负能量”之间,到底有无直接关系,目前仍待查究。很多事情未必是单因一果,在这事上,也只有理顺直接因果链条,才有利于充分汲取教训,警醒后来者。
还要看到,此事触碰到很多人的敏感神经,还在于该事件中涉事老师“传递正能量”的作文评语。
缪可馨被修改的作文。图片来自新京报网
批学生作文是在传递“负能量”,未必是这件事的“剧情梗概”,却引发广泛讨论。究其原因,人们苦所谓的语文作文教育久矣。
所以,今天我们先且不论“生死”,就写作文一事,论论“好坏”。
过度“修剪”,只能让孩子写作文“套路化”
微博上有网友说:“我自己上学时,周记被老师断章取义复印,发给同学家长,说这个小孩思想复杂,请你们孩子不要跟她玩。”环顾四周,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
回想起来,有些语文老师一直在对我们做相互矛盾的事:一方面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一方面对孩子的真情实感却并不尊重,任意歪曲、修剪甚至践踏。
比如缪可馨的作文,本来是能为文章增彩的细节和部分——“左手提青砂罐,右手提着绿瓷瓶”,却被老师删去;本来是个颇为贴切的形容——“‘美若天仙’的村姑”,“美若天仙”这个词不知为何也被删去。
除此之外,援引《西游记》故事的情节,原本能让这篇读后感看起来血肉饱满、情节引人,却也被圈起来添上了一串“删除符”。
缪可馨被修改的作文。图片来自微博
这样裁剪学生作文的情节,说起来并不稀奇。《病梅馆记》里讲的事情,几乎无时无地不在发生,有些语文老师所擅长的,正是“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虽然他们也可能是迎合某种应考标准,但他们未尝不是这类标准的固化者。
从很多网民的反馈看,他们都曾有过“我手写我心”却被各种矫正的经历。这也表明,学生作文被过度“裁剪”的情况,不是孤例。有些为人师者常犯的毛病,就是管得过宽、过多、过细,而且喜欢望文生义,从孩子的语文出发去深挖孩子的思想,进而矫治孩子的思想。
比如这次事件中最引人瞩目的“正能量”争议。“正能量”这个词,本就是个内涵丰富而又正面的词,老师把揭露白骨精的阴谋诡计也当做“非正能量”,显然是把正能量理解歪了、偏了、窄了。
“正能量”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对这个词汇进行歪曲、偏狭理解的人。而更可怕之处在于,做出这样一种理解的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如果将这样一种“偏见”传授下去,无疑会影响下一代的价值判断。
具体到写作文上,这种对于价值判断过度干预造成的后果便是,孩子们不再敢说真话,而是学着说套话,照着模板写作文,像条件反射一样遣词造句。
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老师想得太多。听朋友讲过一件事,说孩子在作文里写了拾金不昧的故事,是真实经历,但却被老师打了低分,因为老师嫌没有写出物归原主之前的纠结。可是孩子压根就没有纠结。
这些老师并不关心孩子真实的想法是什么,而是迫不及待地拿自己心里的框框去“规范”鲜活、多样的一颗颗童心。
“笔必须握在孩子自己的手上”,是底线
分数是最好的指挥棒,套路作文得高分,真情作文挨批评,时间长了,自然大家都会选择套路。很多孩子的写作学习史,就是套路学习史。
自己经历过语文老师一路“强行矫正”过来的人,赫然发现自己孩子接受的同样一种作文教育,便难免出离愤怒。
什么是好的文章?古今中外的文论观点不一。但是有一个底线不能动摇:笔必须握在孩子自己的手上,写他们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而不能像提线木偶一样由老师统一操纵。
当然,我并不否定写作是有技术的,不是简单的“我手写我心”就能成的。
然而,培养写作技巧、语感,积累知识、激发思考,最重要的是扩大阅读面。这才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所在。
有的语文老师一边严厉制止学生读“闲书”,一边对学生的作文上纲上线、吹毛求疵,可谓缘木求鱼。
语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养成阅读、思考与反思的习惯,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套路和模板去装满他们稚嫩的心灵,否则不管装填进去的东西有多么正能量,最后培养出来的都不会是有创造力的人。
文 | 子兮(媒体人)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彭美琪 校对:吴兴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