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莫泊桑遗产读书笔记》,(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0 02: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莫泊桑遗产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深刻:
1. "明确核心概念与范围 (Define the Core Concept and Scope):"
"“遗产”的具体指代:" 首先要明确你所说的“莫泊桑遗产”具体指什么?是他的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他的写作风格与技巧、他对特定主题(如现实主义的描绘、小人物命运、社会批判等)的探索、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还是某种精神或价值观?清晰地界定范围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选择切入点:" 莫泊桑的作品丰富多样,遗产也体现在多个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最有感触、最有话可说的点作为切入点,避免面面俱到却流于表面。
2. "深入阅读与素材积累 (In-depth Reading and Material Accumulation):"
"精选文本:" 回顾你阅读过的莫泊桑作品,或者选择其代表作(如《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温泉》、《一生》等),找到能够支撑你观点的具体例子(情节、人物、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
"广泛涉猎评论:" 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研究资料,了解学界对莫泊桑及其遗产的评价和解读,可以帮助你建立更全面、更
莫泊桑《项链》: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生活就是那么古怪,这么变幻莫测,一件小事可能使你平步青云,也可能断送你的一生。
————莫泊桑《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梗概:
- 借项链:小职员罗瓦赛尔的妻子玛蒂尔德,虽出身贫寒却渴望过上奢华生活。一日,丈夫为她争取到参加教育部舞会的机会,她用丈夫攒下的400法郎买了礼服,还向好友福雷斯杰太太借了一串钻石项链.
- 失项链:舞会上,玛蒂尔德出尽风头,可舞会结束后,她发现项链丢失了,夫妇俩四处寻找无果.
- 赔项链:无奈之下,他们决定买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赔给朋友。最终在王宫街一家店铺找到相似项链,售价36000法郎,罗瓦赛尔用父亲的遗产支付一半,另一半则四处借债才凑齐.
- 还债务:此后,夫妇俩搬进破旧公寓,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罗瓦赛尔夜里帮人抄写账目,玛蒂尔德则做粗活,辛苦劳作十年才还清债务.
- 识真相:十年后,玛蒂尔德偶遇福雷斯杰太太,告知其项链丢失及赔偿之事,福雷斯杰太太却告知她,那串项链是假的,最多值500法郎.
故事充满戏剧性,初读时只明白玛蒂尔德作为小市民,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
最近重新翻出来看,又有了新的看法。果然经典是永流传的,并且常看常新的。
作品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可敬可爱的,还是可笑可悲的?
说她可敬可爱,源于她面对巨额负债,不逃脱责任,放下小姐脾气和美丽容貌,十年艰辛劳作还债。
说她可笑可悲,若不是她爱慕虚荣,又怎会去借项链,也就不会发生丢项链这事儿了。
当然,这个看法因人而异,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想法,共同交流,在相互启发中共同提升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
作品采用两种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戏剧反讽,认知优越感带来的快乐,
情景反讽,对人物的处境更感同身受。
最终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为维护自己尊严而体现的巨大的的勇气,普通人身上巨大的潜力以及人格的光辉,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不因阶级,等级而磨灭。
我想,莫泊桑写这本书,也是想让我们懂得洗净铅华获得珍贵的品质,普通人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他洞察普通人的弱点,却不想用放大镜盯着这弱点,而更想凸显平凡人同样具备英雄的潜质,他希望用自己的写作将这种潜质发掘出来,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
作品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救赎。
悲悯视角下的女人花——重读莫泊桑的《项链》
莫泊桑的《项链》,故事很简单: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丈夫单位举办的晚会,向朋友借了钻石项链,晚会后发现项链丢失,她和丈夫借钱买了一模一样的新项链归还,然后为此辛苦还债十年,最后得知原项链是假的。这个故事原来是初中课本上有的,当时老师教育我们说人不可以贪慕虚荣,似乎是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警示大家。时光流转,多年后我们回头再读这个故事,不知道为什么,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怜悯和感动。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容貌姣好,风姿绰约,却偏被命运安排错了,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庭。她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没有可能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让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于是只好听任家人把她嫁给公共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外国文学由于时代及社会的差异,有时候书中人物的想法会让中国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这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我们可以替代一个中国式的场景: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五六线小城镇,家里可能有哥哥或者弟弟,没有能够享受到原生家庭的任何资源,家里也没有托举她上一个好大学,没有嫁妆,没有得到遗产。也没有任何渠道能够接触到所谓的优质男生,最后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在工厂上班的工人。有人说了,原著里可是公共教育部的一个科员,那好歹是个公务员啊。这是在中国国情下对公务员的理解。在有的国家,公务员就和小区物业的物业人员是一样的,没有高收入,也不是人上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对当前的生活充满了悲伤。她总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应该享受荣华富贵的,因此终日悲悲切切。住房简陋,墙无饰物,座椅破旧,衣着寒酸,让她食不甘味。这一切,换了另一个与她同阶层的女子,也许根本就不会在意,但是却让她痛心疾首,怨愤难平。我们仍然可以替代一个中国式场景:一个美丽的女孩,因为出生普通,嫁了一个平凡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平淡如水,她时常感到怨恨,怨恨家里没能托举自己上个好大学,没能进一个好单位,没能有机会认识一个优质男人。身边的许多同学,并不如她漂亮,只是因为家庭有点背景,都去了好单位,都找了优质男人。这样看起来,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抱怨似乎还是可以理解的。每当她坐在那张桌布三天没洗的圆桌旁吃晚饭,坐在对面的丈夫掀开菜盆,眉飞色舞地赞叹:“啊!多么香的炖肉!真没见过比这更好的东西……”她却想着那些丰盛的宴席、闪亮的银餐具、墙上绣有古代人物和仙林珍禽的壁毯、盛在精美盘碟中的佳肴,想着享用粉红色鲈鱼或松鸡翅、含着神秘微笑听着绵绵情话的情景。这一段许多人表示无法理解,桌布三天没洗又怎么了呢,不影响打工人干饭啊。这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就像我们看到古代有的门客还抱怨出入无马车,觉得有点矫情。但是换成一个我们今天社会的场景:大家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都在一个公司上班,这个公司离主城区有点远,其他同事都是开着父母买的小汽车来上班,而你却是骑个电瓶车,风里来雨里去,往返需要一个半小时。这个时候当你有空思考人生的时候,会不会有点郁闷?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要的是丰盛的宴席,闪亮的银餐具、墙上绣有古代人物和仙林珍禽的壁毯、盛在精美盘碟中的佳肴,想着享用粉红色鲈鱼或松鸡翅。她因为没有这些而感到痛苦。这一切在我们现代中国人眼中,好像有点无聊有点矫情。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若干年以后,后人听说我们为了买一套所谓的初中学区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掏空了所有的积蓄,还背负20年的房贷。也许同样的感到不可思议。什么?就为了上一个初中,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吗?什么是重点初中,初中还有重点不重点吗?就算是重点,这样值得吗?上了初中又怎么样呢?后面还要考高中!然后还要考大学!考了大学也不能保证找到工作干!到底图什么啊?这就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造成的。她没有漂亮的衣裳,没有珠宝首饰,什么也没有。而她爱的偏偏就是这些;她觉得自己就是为此而生的。她多么希望能够讨男人们的欢心,惹女人们嫉妒,魅力四射,到处受人青睐。其实,代入我们今天的社会,70后的男生谁不希望自己是黎明郭富城这样的大帅哥呢,70后女生也都希望自己是林青霞钟楚红啊。女主人公身上所有的缺点,基本上都是许多人曾经存在的,只不过女主人公的想法被文学放大了而已。一天晚上,她丈夫回家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满脸洋洋得意的神色。“喏,”他说,“这是给你的。”大家注意一下,可以看出来,她丈夫是想讨她欢心的。她连忙拆开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卡片,上面印着:公共教育部长乔治·朗波诺及夫人谨荣幸地罗瓦赛尔先生及夫人莅临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假座本部大楼举行之晚会。她非但没有像她丈夫所期望的那样欢天喜地,反而气恼地把请帖往桌子上一扔,咕哝着说:“你想想,我要这个干什么?”从这个扔的动作来看,女主人公在家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可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会很高兴的。你从来也不出门做客,这可是个机会,而且是个难得的机会!我费了很大力气才弄到这张请帖。大家都想要,很难得到,一般是很少给小职员的。你在那里可以看到所有官方人士。”为了让女主人公高兴,或许她丈夫已经用了很大的力气,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喏喏的人,为了争取一个他以为妻子会喜欢的东西,在他的单位里面,可能已经用尽了他所有的能力。她用愤怒的目光瞪着他,不耐烦地说:“你想想,我穿什么去?”女主人公还是一副不领情的姿态,女主人公甚至觉得自己很委屈。他倒没有想到这一点。他吞吞吐吐地说:“你上剧院穿的那件衣服呀,依我看,那一件就挺好……”他说不下去了;见妻子已经哭起来,他又是惊讶又是慌张。两滴大大的泪珠从他妻子的眼角慢慢地流向嘴角。他结结巴巴地问:“你怎么啦?你怎么啦?”从这里仍然可以看到,她丈夫很在乎她的感受的。只是感觉她丈夫似乎始终未能走进她的内心。有点“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样子。她使出一个狠劲把痛苦压了下去,然后擦着被泪水沾湿的两颊,用平静的语调说:“什么事也没有。只不过我没有衣服,反正不能去参加晚会。哪位同事的太太穿的比我好,你就把请帖送给她吧。”在这里,许多人感到无法理解,一件衣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难道家里一件能穿出去的衣服都没有吗?现在是2025年,许多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他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现代更加随性,不追求样式和品牌,只要穿着舒服。而就在二三十年前,许多中国人也曾经会因为同学聚会、重大宴会等场合时,找不到一件得体上档次的衣服而苦恼;许多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也曾因为每天穿着和同学们不相称的衣服去上学而感到自卑;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毕竟中国人真正能够吃饱饭,也就是才三十几年。他感到歉疚,于是说:“别呀,玛蒂尔德。一套过得去的衣裳,别的机会还可以穿的、十分简单的衣裳,得花多少钱?”她想了几秒钟,心里算了几笔账,同时也在考虑提出怎样一个数目才不致当场就遭到这个节俭的科员拒绝,把他吓得叫出声来。她吞吞吐吐地说:“我也说不准;不过有四百法郎,我看就能拿下来。”看到这里,感觉女主人公对他丈夫的脾性还是拿捏的不错的。他的脸色变得有点苍白,因为他正好积攒下这样一笔钱,准备买一支枪,夏天和几个朋友去南泰尔平原打猎玩。这些朋友每个星期日都去那里打云雀。不过他还是说:“好吧。我就给你四百法郎。你可得尽量做一件漂漂亮亮的衣裳啊。”感为了妻子喜欢的东西,丈夫立刻放弃了自己的喜好之物,他的丈夫罗瓦赛的表现很好。晚会的日子临近了,罗瓦赛尔太太却好像又发起愁来,坐卧不宁,忧心忡忡。她的衣裳可是已经准备停当了呀。一天晚上,丈夫问她:“喂,你怎么啦?三天来你一直怪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丈夫罗瓦赛似乎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观察她,关心她。“我既没有首饰,也没有珠宝,身上什么戴得出来的东西也没有,让我苦恼。我的样子会寒碜死了。我宁可不去参加这个晚会。”他说:“你就戴几朵鲜花呀。在这个季节,这是很漂亮的。花十个法郎就能买到两三朵非常好看的玫瑰花。”她丝毫没有被说服。“不行……在那些阔太太中间,显出一副穷酸相,没有比这更丢脸的了。”她丈夫忽然大喊道:“你真糊涂,去找你的朋友弗莱斯蒂埃太太,跟她借几样首饰就是了。以你跟她的交情,是可以张这个口的。”看到这里我们发现,其实他的丈夫罗瓦赛似乎比女主人公还了解她自己。她高兴得叫了起来:“真的,我竟然一点儿也没想到。”第二天,她就到这位朋友家去,对她说了这件苦恼的事。弗莱斯蒂埃太太立刻走到一个带穿衣镜的衣橱前,取出一个大首饰盒,拿过来打开,对罗瓦赛尔太太说:“尽管挑吧!亲爱的。”她忽然在一个黑缎子的盒子里发现一串非常华美的钻石项链,顿时喜欢得心怦怦跳。她拿项链时手也直打哆嗦。她把这串项链戴在脖子上,连衣裙的高领外面,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欣喜若狂。然后,她虽然没有把握,还是焦急不安地问:“你可以把这个借给我吗?只借这一件。”“当然,完全没问题。”她扑上去一把搂住朋友的脖子,冲动地拥吻了她一下,便带着宝贝一溜烟地跑了。这一刻,女主人公似乎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女孩。晚会的日子到了。罗瓦赛尔太太大获成功。她比所有的女士都美丽,又雅致又妩媚,满面春风,快活得几乎发狂。所有的男士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引见。部长办公室的人员全都要和她共舞一曲。部长也注意到了她。她兴奋地跳舞,发了疯似地投入,快乐得陶醉了;她沉溺在她的美貌的胜利和成功的光辉里,沉溺在奉承、赞美、追慕以及对女人来说无比甜美的完全胜利的幸福云雾里,已经忘乎所以了。她在早晨四点钟才离开。她丈夫从半夜起就在一间空荡荡的小客厅里睡着了;那里还有另外三位先生,他们的太太也都在尽情欢乐。客观的说,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其实并没有她说认为的那么惨,因为她拥有一个爱她,尊重她,有担当的的好丈夫,只不过当时年轻的女主人公还未体会到,她似乎还未从对原生家庭的怨恨中走出来,她把这种怨恨的情绪又投射到了她的丈夫身上。有时候,生活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他怕她出门受寒,连忙把带来的衣裳披在她身上,那是日常穿的衣裳,很寒碜,和漂亮的舞衣极不调和。她马上意识到这一点;为了不让身裹豪华皮衣的太太们发现,她想赶快溜走。罗瓦赛尔拉住她,说:“等一等啊。到外面你会着凉。我去叫一辆马车。”我们换一个中国场景,一个男子的公司搞团建,先吃饭然后唱歌跳舞,这个男人的妻子又唱又跳一直到夜里四点,而男子在小客厅里等他等到睡着了。结束了出门时,这个男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怕妻子出门受寒。这样的男子放在中国,也是诸多老丈人喜欢的好女婿。不过她根本不听他的,飞快地走下楼梯。他们到了街上,那里没有出租马车;于是他们就找起来;见一辆马车在远处走过,他们就追着向车夫大声喊叫。这辆车一直把他们送到殉道者街,他们的家门口;他们凄凄惨惨地爬上楼回到家里。对她来说,一切到此结束。而他呢,还想着要在十点钟赶到部里上班。她对着镜子脱下披在肩上的旧衣裳,想再看看荣极一时的自己。但是她忽然大叫一声。原来她脖子上的项链不见了。她丈夫这时衣裳已经脱了一半,问道:“你怎么啦?”她已经吓坏了,转身对他说:“我……我……我跟弗莱斯蒂埃太太借的项链不见了。”他大吃一惊,猛地站起来:“什么!……怎么会!……这不可能!”他们于是在裙子的褶皱里、大氅的夹层里、衣兜里搜寻。还是找不到。他们你看我,我看你,惊呆了。最后罗瓦赛尔重新穿上衣裳,说:“我去把我们刚才步行的这段路再走一遍,看看能不能找到。”当突然的变故到来时,女主人公的丈夫罗瓦赛没有任何一句埋怨和责备,只有冷静的分析和一贯的关心。说完他就走了出去。她就这样穿着晚会的衣裳,连上床睡下的气力都没有了,沮丧地倒在一张椅子上,既不生火也不想什么。将近七点钟丈夫回来了。他什么也没找到。他随即又去警察局和各报馆,请他们代为悬赏寻找;又去出租小马车的各家车行,总之,凡是可能有一点儿希望的地方都去了。面对变故,女主人公的丈夫罗瓦赛依然冷静地做着补救动作。她整天都等着,因为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罗瓦赛尔傍晚才回来,脸也消瘦了,面色惨白。他毫无所获。“只好给你那位朋友写封信了,”他说,“就说你把链子的搭扣弄断了,正在找人修理。这样我们可以有个应付的时间。”于是他说她写。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已经失去一切希望。罗瓦赛尔一下子老了五岁。他说:“只好考虑买一串赔她了。”面对巨大的家庭灾难,女主人公的丈夫罗瓦赛变得消瘦,变得面色惨白,变得老了五岁,但是,他只是冷静地做着补救,没有任何一句埋怨和不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丈夫的担当。只要是妻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愤怒。如果女主人公早点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她的婚姻生活应该会更快乐。第二天,他们于是跑了一家又一家珠宝店,凭他们的记忆,要找一副一模一样的项链。两个人都万分苦恼和焦急。他们在王宫广场的一家店里找到一副钻石项链,看样子跟他们寻找的那一副完全一样。这件首饰原价四万法郎。如果他们要的话,店家可以三万六就卖给他们。他们于是要求珠宝商三天之内不要卖掉。他们并且谈妥条件,如果在二月底以前找到原物,这一副项链便作价三万四千法郎由店家收回。从这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丈夫罗瓦赛看起来唯唯诺诺的,其实是个做事很细致周到的人。罗瓦赛尔手头有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其余的只能借了。他们就借起钱来,跟这个借一千法郎,跟那个借五百;这儿借五个路易,那儿借三个。他签了不少借据,订了不少足以让他倾家荡产的契约,而且不得不同高利贷者和形形色色放债人打交道。他把自己整个下半生都押上了,不管能否偿还就冒险签下字据。他深知未来会有无限烦恼,经受极端的贫困,物质上会饱尝匮乏,精神上会历尽磨难;尽管对这种前景满怀恐惧,他还是把三万六千法郎放到那个商人的柜台上,取来了那副新项链。大家注意一下,所有的借据都是由女主人公的丈夫罗瓦赛签订的,就是说所有的债务第一责任人就是罗瓦赛,后面的还债等事务也是由罗瓦赛来对接。面对妻子的失误造成的家庭灾难,至此,这个男人没有任何一句埋怨,非常坚定地做者各种善后工作。之前拿出400法郎私房钱时的唯诺,这是这个男人的表象,只是对自己爱好的一丝留恋。面对妻子造成的家庭困境,他拿出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没有一丝的犹豫。大事临头,方显男儿本色。我在想,或者全文里最珍贵的不是那串钻石项链,所谓的项链应该是这个无怨无悔的男人,这种为了家庭有担当有责任的男人。这个看似虚荣的女主人公,她的骨子里面却流淌着一种诚实勇敢的品质。放在今天的社会里面,比起那些借钱不还的老赖,她们的行为却是如此高贵。面对天价的项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还回去。没有想过以自己穷为理由,去找富人闺蜜去减免自己的赔偿责任。更没有想过去弄虚作假,买个假项链去欺骗富人闺蜜。罗瓦赛尔太太把首饰还给弗莱斯蒂埃太太时,这位太太面带不悦地说:“你应该早点还给我才对,也许我用得着呢。”弗莱斯蒂埃太太没有打开盒子看;她的朋友怕的就是这个。如果她发现掉了包,她会怎么想?怎么说?会不会把她当作窃贼呢?这里面也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贫穷带给人的不自信,假如女主人公家庭富足,说不定又是一种场景。她会直接对闺蜜说:亲爱的,非常对不起,我把你的项链弄丢了,你在什么地方买的啊?我去重新买个给你啊。罗瓦赛尔太太可算体验到了缺吃少穿的人的那种可怕的生活。好在她已经断然而且勇敢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必须偿还;她一定要偿还。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一间楼顶的陋室。从这刻起,女主人公从一个整体幻想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坚定勤劳的家庭妇女。她可算体验到了笨重的家务劳动和厨房里的讨厌活儿。锅碗瓢盆都得她自己洗刷,油腻的陶器和铁锅底磨坏了她玫瑰色的手指甲。脏衣服、衬衫、抹布也都得自己洗,然后凉在绳子上。她每天早上把垃圾搬到街上,再把水提到楼上,上一层楼都要停下喘一口气。她穿着和普通平民一样的衣裳,挎着篮子上水果店、杂货店、肉店,没完没了地还价,一个苏一个苏地捍卫她那可怜的钱袋,免不了经常挨骂。每个月都要还几笔债,还有一些则要续借,延长偿付期限。丈夫每晚替一个商人誊清账目;夜间常常替人抄写,抄一页挣五个苏。女主人公的丈夫也从一个清闲的公务员变成了一个苦逼的兼职打工人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十年以后,他们把债全部还清了,分文不差,连同高利贷的利息,以及利滚利的利息。可以想象这十年里这个家庭吃了多少苦。放在今天的社会,许多家庭可能因此就分裂了。而他们却没有,那些我们曾经忽略的小人物,他们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他们如此的真实而坚韧,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现在,罗瓦赛尔太太看上去苍老了。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女强人,又坚忍,又粗犷。头发不注意梳理,裙子穿得歪歪斜斜,两只手通红,说话大嗓门,用大盆大盆的水冲洗地板。不过在她丈夫还在办公室的时候,她偶尔还会坐到窗前,缅怀当年的那个晚会,在那次舞会上她曾是那么美丽,受到那么热情的欢迎。有的人看到这里,认为女主人公还没有从幻想的世界里面走出来。我认为,保持对美好事物美好场景的追忆,其实是许多人的一种本能,毕竟真正的文学是刻画人性,而不是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如果她没有丢失那副项链,今天会是怎样呢?谁知道?谁知道呢?生活就是这么奇怪!这么变化莫测!只需一点小事就能断送你或者拯救你!有一个星期天,她去香榭丽舍大街遛弯儿,缓解一下一周的劳累。笃地,她看见一个妇女带着孩子在散步。原来是弗莱斯蒂埃太太,她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罗瓦赛尔太太非常激动。去跟她说话吗?去,当然要去。债务都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十年的还债之路,让女主人公的勇敢和坚强,她变得无所畏惧,可以坦然地面对许多事情。她于是走了过去。“您好,让娜。”对方竟一点也没有认出她来,听见这平民女子如此亲昵地称自己甚感诧异。“可是……太太!……我不知道……您大概认错人了吧。”“没有。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她的朋友大叫一声。“哎呀!……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的变化真大呀!”“是的,自从上一次跟你见面以后,我的日子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是穷困潦倒……而这都是因为你!……”“因为我……这是怎么回事?”“你总记得你借给我去参加部里晚会的那副项链吧。”“记得呀,那又怎么啦?”“那又怎么啦!我把它丢了。”“怎么会呢!你不是还给我了吗?”“我还给你的是另外一副一模一样的。为了买它,我们整整还了十年的债。你知道,对我们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被弄得简直一无所有。终于这一切都结束了;我太高兴了。”弗莱斯蒂埃太太停住脚步。“你刚才说,你买了一副钻石项链来代替我那一副?”“是呀。你没有发觉吧,是不是?那两副真是一模一样。”她微笑着,自豪而又天真地暗自庆幸。十年艰苦的还债之路,女主人公却没有对生活的任何怨恨,只有完成债务的轻松和自豪,还有为闺蜜没有发现项链是新买的而感到暗自庆幸,这一刻,她的善良和天真暴露无遗。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她丈夫的全力支持和包容。或许,她终于已明白,她的生活并不比任何人差。弗莱斯蒂埃太太却大为震惊,抓住她的两只手:“哎呀!可怜的玛蒂尔德!我的那副是假的呀。顶多值五百法郎!……”结尾的反转是让人如此震撼,或许生活就是那么奇怪。生活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对人性的解读,对他人命运的悲悯,从而懂得心怀怜悯,善待他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明白,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定不是钻石项链,而是爱我们的和我们所爱的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