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绘画的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0 08:58

绘画的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绘画的心得体会作文,想要写得好,确实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
"一、 内容与立意 (Content & Theme)"
1. "明确核心体验:" 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是对绘画技巧的掌握、对艺术的理解、对创作过程的感悟、与艺术家的共鸣,还是绘画带给你的情感体验(如平静、专注、成就感)?确定一个清晰、具体的中心思想。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绘画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你可以写一次具体的绘画经历(如完成一幅作品、参加一次课程、遇到一个困难并克服),也可以写某个特定的方面(如色彩的理解、线条的运用、素描的基础、数字绘画的体验等)。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点深入挖掘。 3. "结合具体事例:" 心得体会离不开实例。详细描述你绘画时的情景、遇到的问题、如何思考解决的、最终的结果以及你的感受。这些具体的细节能让文章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例如,描述你如何尝试用某种新的笔触表现光影,或者如何通过反复修改达到满意的效果。 4. "提炼感悟与思考:" 不仅仅是罗列经历,更要写出这些经历带给你的思考和启发。绘画让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影响?它如何改变了你看待世界或自己的方式?这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

学画三十多年的感悟

笔者学习国画三十多年,曾担任“中国画论坛”理论版版主,见识过不少水平或高或低的画家,自己也长期画画,得出几点感悟,不敢独占,这里分享给有缘的朋友。

1、工具要好。好纸好笔好墨才能画出好画。这一点早在学画时,我的老师曾晓浒先生就曾嘱咐过。《论语》里子贡问仁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想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让工具锋利。说明做任何事用好的工具非常重要。齐白石早年做木匠,他用的刨子如果不快,怎么加工木材?他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作画必定选择好的纸笔和墨来使用。石涛一代天才,也感叹笔墨纸张不称意就画不出好画,更何况普通人。

齐白石作品

现在许多人舍不得花钱或预算有限,不敢用好宣纸作画,一直用书画纸。用稻草做的书画纸和用檀皮做的宣纸有天壤之别,画出来的画怎么可能一样呢?因投机者肆意炒作宣纸,使宣纸的价格奇高。不但价格高,而且质量越来越差,连某些大品牌的宣纸质量也不容乐观。但对于书画家来说,即使贵,这个投资也是必须的。事实上,画画在古代,本就是王公贵族闲暇时用来消遣的事,是需要相当物质条件的。

2、必须立骨。骨从何来,来自用笔。笔立骨,墨生韵。气韵生动,全从笔墨中来。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最讲用笔。画家魏紫熙画泼墨山水,先用较干的笔墨勾出骨架,除非有意破墨,否则要等干后才加泼墨,这样骨力和韵味就都有了。张大千是先泼墨泼色,用碟子调好直接泼上去,有时要反复泼几次。等墨色干后再加勾勒,分出阴阳向背的不同。两种方法殊途同归,但无论怎样,都必须墨中有骨。

魏紫熙作品

3、保笔保墨。笔者最早从何海霞先生处得知。生宣纸有遇水即洇的特点,如果勾了线马上加墨或加染会使墨色渗开,线条就保不住了,画也失去了墨彩。为了保笔保墨,不要老在同一个地方加墨,画了前面的,换一个地方再画,或休息一下,等它干。否则不但原先好的笔墨保不住,还会使画糊掉,越是好纸越容易糊。等它干透再画,是为了让墨的颗粒充分吃进宣纸的纤维里。这个笔者原先吃过亏,眼看前面笔墨效果不错,结果趁湿一加墨色全跑了。笔者原来看曾晓浒老师在宾馆作画,边画边看电视,画完一点就停下来抽烟,看电视,不是一个劲地画个不停。所以一幅画常常画好多天,不像有的画家,一张画一下子就画好了,有的地方是要等它干后再画的。也有的画家用电熨斗使画面快速变干,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张大千作品

黄宾虹先生作画,在房中牵几根铁丝,上面挂满了画。他应该是几幅画交替进行,并不是把某幅画一口气画完了事。他那样的积墨山水,层层叠叠反复加,必须等干。否则一加就糊了,哪来那么厚重的效果?

4、上色有法。笔者原先只听老师说上色自然有上色之位。有的地方用色,有的地方不用色。因不明其中道理,常常上色即脏。后来看了北京画院陶一清先生的画论,才知是怎么回事。他说一幅画应提前考虑一下是画水墨还是设色,如果画水墨,就大胆上墨,画充分。如果设色,墨稿就要适可而止,不要画得太充分,画个八成就行,应留出上色的空间。如果墨稿画得太足,一上色,墨和色打架,画面必定脏乱不堪,达不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效果。

青绿山水上色一定要先上底色,以赭石或花青打底,不能直接加。有时为了避免上的颜色掩盖墨骨,还可以从画的反面上色。为了不使石青、石绿颜色太跳,还可以调入赭石或花青,也可以调入淡墨。不过要掌握这些技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黄宾虹作品

5、文化内涵。画山水画的人很多,但真正出名成家的很少。个中原因:一是各人天赋、悟性高低不同,这不能强求;二是有的人缺乏文化意识。满足于笔墨肤浅,一知半解。能画几笔就沾沾自喜了,却不知画国画是一项文化活动。一幅画要让人觉得有内涵,就应该有构思,有意境,要通过点景来增加内涵和意蕴。王维《山水诀》“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山崖合一水而瀑泻”。山随路转,水绕山流,要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效果。这是基本的要求,进一步要知晓山水画的更高要求,就是以有限表现无限,使观者回归心灵的宁静,舒缓现代人心灵的紧张。只有内涵丰富,气韵生动,格高品逸,才能成为好画。

何海霞作品

6、高度意识。最近看了一个上海画家的画集后,对这方面感触尤深。本来一个画院画家,应该画什么都是一流的。可是很遗憾,树(古人说看画先看树)画得很随意,几棵松树都没有画好,山没有皴法,只有空洞的泼墨。勾勒的线条也不扎实,舟船、房屋用笔漂浮,题款书法更是惨不忍睹,画题也看不出什么文化。一个画家哪方面的修养缺乏,哪方面就没有高度。画的高度是整体而言的,而整体又是由多方面修养组成的。

李可染先生强调画画要有攻关精神。他说,画家有什么画不好很正常,只要肯攻关,总可以攻下来的。譬如点景人物画不好,花几个月练习,最终肯定可以画好。至于树,通过临摹、写生完全可以提高技艺。但为什么有的人不肯下功夫,却让自己长期乱画?陆俨少先生说,自己常常有意在某个地方画上几棵有难度的树,好让观者感受到画家的用心和功力。

有的人一味放任自己,认为这个差一点没关系,那个差一点也无妨,结果一生过去,什么都没有过关,画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陆俨少作品

其实改变的方法很简单。黄宾虹先生九十岁,还制订了一个“画学日课”的计划。我们也可以像黄宾虹先生一样,强制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攻克某一个难题。树没有画好,就用几个月去临摹古人或今人画得好的树,同时安排时间去附近写生,直到把树画好为止。书法蹩脚,就每天固定时间来练习书法,雷打不动。题款不行,就规定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古人诗集。时间一长,修养提高,就可以用古人的诗或自己的诗来题画了。

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一旦动手去做,就会有进步。然后回头一看,就会觉得这个事其实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业余画画心得

本人画画纯属业余喜欢,遗憾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写些心得体会,不喜者勿喷。

本人年少时喜欢图画,从预备班开始到高中一直临摹动漫。预备班时画忍者神龟,初一时画圣斗士,当时画得都不太像,其中一个原因是临摹对象是彩色的那种贴纸,后来想想这样的剧照贴纸是比较难临的,因为线条圆滑,有光影。

初二开始临龙珠漫画了。喜欢画画的大都会画龙珠,鸟山明的黑白稿大繁至简,实际上很适合临摹,黑白色分明,且线条偏直。本人的定型水平提高就在这个阶段开始。

和很多业余画者一样,习惯不打稿,直接从眼睛开始画,而后脸,乃至全身。恰恰因为这种业余画法,练出来了自己定形定位的能力(不过这个不推荐)。实际上用辅助线找形会更便利一点。

高三时的临摹


高三时的临摹


这些图基本都不打形,直接从眼睛开始画。

高中后也继续画过一些,但始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后来也进步甚微。加之进入社会工作后渐渐地也就不在画了。偶尔涂抹,觉得确实是退步了不少。

到了今年三月份,一是偶尔报了个素描网班(便宜,想随便听听),二是凑巧上海疫情期间着落在家有空。以前就是临摹漫画,从没画过素描。从三月中旬到五月初在家有机会学了些素描知识。实际上也就总共画了二十张不到的画,这才发现,原来即使多年不画,实际上并不会退步,反而在学了些理论后倒是进步了。要知道这中间可是隔了二十年的光景啊。

五月的临摹


四月的临摹



综上所述,喜欢画画的朋友们,还是建议花些钱去报个班,系统地学习,少走弯路,特别是年轻人。自学很难,有人提点进步会很快的。

或许有人会问,学这个需要天赋吗?我的是需要的。说实话零基础如果入学后半年里没有达到我展现的水平就放弃吧不要浪费时间,去学些别的东西或许更好。

结尾,本人再声明一下,本人纯业余,没经过专业培训,不要和我计较笔法和技术。希望本人的体会对喜欢或想参与学习画画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