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0 10: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廊桥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既有深度又不失条理:
1. "明确核心与主题 (Clarify Core Theme & Focus):" "确定阅读目的:" 你读《廊桥遗梦》(或其他以廊桥为重要元素的书)的目的是什么?是欣赏文学之美,分析人物情感,理解历史背景,还是感悟人生哲理?明确这一点是写作的基础。 "聚焦核心内容:" 这本书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是费尔明娜和凯普坦夫人的爱情故事?是廊桥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与象征意义?还是作者普利策的写作风格?选择一个或几个最触动你的点作为作文的重点。
2. "深入理解与思考 (Deep Comprehension & Reflection):" "吃透原文:" 仔细阅读书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对话、景物描写、心理活动等。不要只停留在故事表面。 "挖掘象征意义:" 廊桥在书中往往不仅仅是物理存在,它可能象征着连接、离别、记忆、乡愁、脆弱的美、历史的见证等。思考作者如何通过廊桥来传达更深层的含义。 "分析人物:" 深入理解费尔明娜、凯普坦夫人、查尔斯等人物的性格、动机、选择及其行为带来的影响。他们的关系如何发展,他们的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廊桥笔记》 鲁晓敏 著 吴卫平 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诗经》里就有“造舟为梁”的说法。中国的古桥,悠久且优美,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也传达审美的旨趣,和谐地调节了建筑风景与建筑群体的意境。
我从前读茅以升先生的《桥梁史话》、陈从周先生的《说桥》,就很为书中谈及的中国古桥梁所吸引,其中尤以廊桥为最美。长虹卧波,鱼沼飞梁,为乡人行旅遮阳避雨,为湖山江水生色。可惜两位先生的书中谈及廊桥的部分不多,更倾向于桥梁实用技术或景观设计的专业讨论,所以听闻这部集大成的《廊桥笔记》出版,我迫不及待地抢鲜阅读。
该书作者鲁晓敏是浙江松阳人,松阳有许多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廊桥、古村落、老房子是鲁晓敏一直关注、努力书写的对象。《廊桥笔记》就是鲁晓敏长期调研的结果,联袂吴卫平摄影,文图并茂,情景交融。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何以廊桥、廊桥之境、美哉斯桥和廊桥遗梦。从廊桥的历史及影响进入,接着叙述全国廊桥的分布情况,继而描述各地廊桥的特色与独特魅力,最后阐析这些廊桥的历史文化意义,强调保护廊桥的重要性。
作为一位非桥梁专业的作家的作品,该书在翔实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一并呈现良好的文学水准以及人文角度的思考。
关于廊桥起源的考证,说明了鲁晓敏写作的历史维度。他认为,廊桥营造技术的传播,遵循中国文化的辐射型而呈现了一条“马蹄形”长线:两汉时期,廊桥的火种从成都平原出发,进入甘肃文县,诞生了“阴平桥”,继而传入河南洛阳、开封,在唐宋时期进入浙江,接着进入福建、江西,甚而传到更远的西南地区。鲁晓敏谈及不同的看法,也有专家认为,编木拱梁桥的桥式是在浙闽山区一步一步,由简到繁独立发展起来的,存在从浙闽山区往中原传播先进桥式的可能。
廊桥的历史研究,留待专家们继续推论。普通读者如我而言,更喜欢欣赏廊桥之美,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并为廊桥背后的人与事牵动心弦。
浙江庆元县黄水长桥、江西铅山县澄波桥、安徽休宁县云溪桥、福建屏南县千乘桥、广西三江县程阳桥、甘肃渭源县霸陵桥……有的亭榭游廊,掩映生姿,有的飞跨江面,凌波横渡,这些千姿百态的廊桥,无不让人望美而生叹。廊桥是水上架空的建筑,受限于特有的实用功能所确定的基本形式,可是,我们的设计者和工匠们竟然可以在有限的形制里无限地腾挪转换,变幻出各种各样的美。这些廊桥经常置身于涧泉萦洄的山川胜地,它们的存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周围的风光更添一份景致。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廊桥的建造与维护,殊非易事,它通常是由乡绅带头筹募四方捐款,再花费数年时光修葺而成。桥的形制和纹饰,参考当地的图腾崇拜,寄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这些桥的桥头,往往立有碑文,讲述造桥的由来。鲁晓敏特意指出了募捐人名单里那些只有姓氏而没有名字的女性,让我恍惚想起了《祝福》里的祥林嫂,她们是怎样虔诚地奉献自己那微薄的钱财而渴盼着微渺的希望啊?为了造桥,引出多少风波甚至械斗;为了造桥,多少人散尽家财肝脑涂地;为了守桥,一个家族的一代代,殚精竭虑日夜拂拭,洞若观火防患未然,与时间抢时间,一代代留守在方寸之地,人桥俱老。
这些廊桥在它们的所在地仍然为当地人造福,行路、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这些廊桥成了风景的一部分,用明月装饰看它的人的梦境,桥下的水没有干涸,从古到今,在静默流淌的时间里,廊桥一定见过、听过许多的故事。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黄晓露
廊桥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穿越历史的江河,顽强地搏击在风口浪尖,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建筑神话”,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近日,广西师大出版社新鲜出炉的《廊桥笔记》,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奇迹。
《廊桥笔记》共分为四章,分别是“何以廊桥”“廊桥之境”“美哉廊桥”“廊桥遗梦”,作者鲁晓敏唯美的叙述且不乏专业的解读,既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人文环境描写,又有关廊桥的专业详实的知识介绍,加上摄影师吴卫平精美的照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一册笔记,写出了廊桥屹立于天地自然的大美,道尽了廊桥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渊源,说全了廊桥和人们的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者虽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来写,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廊桥的痴迷与热忱,对保护廊桥不遗余力的赤子情怀。五大廊桥群、数十座廊桥都在他的笔端,作者以质朴兼典雅的语言如数家珍般为你一一呈现:一幅幅美丽的的“廊桥流水人家”图、一帧帧人与廊桥和谐共生富有人间烟火气的画面、一个个曲折动人的传说故事、一曲曲为了造桥、护桥而唱响的平民英雄的赞歌。
这本书打破了我对廊桥单薄而贫瘠的认识,冰冷而破旧的廊桥似乎都化为一个个曼妙绝美的女子,需要你我去守护,去珍视,去关注,去保护。泰顺廊桥,是遗落在人间的“虹”,它通体透红,掩映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间,似乎带领读者进入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廊桥齐飞”的意境;永和桥作为瓯江上的“游龙”,灰色的墙体在霞光映照下显得迷蒙又惊艳,木雕,石刻也在此刻绚丽灿烂,这样的鬼斧神工,天人合一令人魂牵梦萦,久久沉醉。
这样美丽的廊桥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也藏着很多动人的传奇。
“一花一世界,一座廊桥就是一个小小的烟火人间,也是一个阔大的精神世界。”一座座廊桥不仅是“造桥人”的“圆梦史”,更是“守桥人”的“筑梦史”,更是“追桥人”的“践梦史”。
“林姥姥”并非浙江松阳最有钱人,但却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一辈子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艰苦度日,却将巨额财富捐赠给社会,多次出资铺路修桥。她把自己个人的不幸遭遇,全部化为对他人的祝福和大爱。浙江泰顺“守桥女神”钟蓝玉,一生守护廊桥,并把守桥的遗志传给儿子蓝振成,母子薪火相传地守桥。在福建寿宁,技艺精湛的主墨师傅郑惠福,自信勇敢地站在二十米的高空,与其他人一起合作,巧手建起35.7米长的杨梅桥。而他的儿子郑多金和郑多雄历经39年再圆造桥梦——飞龙桥。广西三江的程阳桥,也同样是子承父业,一代接着一代,他们矢志不渝,践行着“守桥”的承诺,踏实诚信的品格,经历时光流转,依然熠熠生辉。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鲁晓敏为我们讲述这些廊桥背后的动人故事,这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做出的平凡又不平凡的事迹,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些为着廊桥做出贡献的人的尊重敬佩,这对于造桥人、守桥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慰藉?如果过世的人在天有灵,相信他们必然会笑着对作者说声“谢谢你记得我”。
作者鲁晓敏自己也是和他们一样执着坚定的追桥人。看着书,我似乎看到了一座座廊桥在烟雨迷蒙中,在骄阳暴晒下,在风霜雪雨里,似一条条巨龙腾飞在中华大地上。而我也似乎看到了那个孤独而坚定的身影:在廊桥上久久驻足,凝望,沉思;因为坐夜车没有座位而随身携带搬着小板凳去大江南北去找桥;用手机语音写作,在夜半疯狂查资料,整理分类;伏在案几上奋笔疾书,趴在书房枕着书香入眠……
我很难想象,他以瘦弱的身躯究竟藏着多么大的能量,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却又乐此不疲,无怨无悔;我更好奇,这个曾经在部队当兵的战士是如何成功转型写作,在文学创作这个战场,攻城略地,收获累累战果。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跨越千年,横亘南北,这些为了廊桥而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经过时代风雨的洗礼,成为灵魂上的知己。他们都是追梦人,并且越追越有味道。除了物质追求以外,他们精神上的愉悦远远胜过一切物质的回报。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而建桥人、守桥人、追桥人,包括未来越来越多的护桥人都会被时代所铭记,在时代浪潮的裹挟着必然会越来越多地涌现。鲁晓敏在后记中提到“廊桥会成为一场遗梦吗?”相信《廊桥笔记》必然在广大读者群掀起一股爱桥、护桥的热,我们共同祝福廊桥不再是遗梦。
鲁迅在《热风》里写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读罢《廊桥笔记》,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为了理想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人,一个如萤火般为廊桥呐喊的两鬓斑白却依然年轻的,戴着老花镜却笔耕不辍的“青年”。
我不仅为作者坚持不懈的意志而惊叹,进而为他牺牲周末和长假休息时间来写作,甘坐十年冷板凳生出许多敬意。“一路走来,一字字敲击,或欣喜,或伤感,或无奈,或艰辛”,写作过程中伴随着多少委屈,多少失去,多少孤独,多少落魄,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我似乎也看到了那个践行着“写作永远在路上,工作永远不落下”为人生信条的行动者,看到了一个永远都在为保护廊桥文化,保护传统古村落,保护乡土建筑,保护瓯江诗词竭尽全力献身理想的奋斗者。我们一起期待着他的下一个十年,下下个十年能出更多精品。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