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隐形人 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0 10:5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隐形人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隐形人》(通常指H.G. Wells的《隐身人》)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清晰: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Clarify Core Content and Themes):" "核心情节:" 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主人公格伦·斯佩里的发现、获得隐身能力后的行为、他的动机、遇到的冲突以及最终的结局。但注意,这只是一个框架,重点不在于复述故事。 "中心思想/主题:" 这是读书笔记的灵魂。思考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常见的主题可能包括: "科学伦理:" 科学发展的双刃剑,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人性:" 贪婪、权力欲、孤独、偏见、残忍等人性阴暗面。格伦从一个学者转变为怪物,是人性扭曲的体现吗? "社会与阶级:" 小说中体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阶级矛盾,以及底层人民的困境。 "沟通与孤立:" 隐形状态下的沟通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极端孤立感。 "知识与力量的关系:" 知识本身是中立的,但掌握知识的人的意图决定了其力量是用于造福还是作恶。 "关键人物分析:" 重点分析主要人物,如格伦·斯佩里(从

《隐形人》提供食材,流行菜与时俱进

作者:张阅

英文系念到大二那年,老师要求我们读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隐形人》,交一篇英文读书笔记,同期研读斯蒂芬·克莱恩讲述战争荒诞和男性虚荣的《红色英勇勋章》。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顿时体会到始祖级科幻作品《隐形人》除了激活我们对“隐身”这一特异功能的无限遐想,在文学性方面是不入流的。

故事讲的是一个从小饱受歧视与迫害的白化病人,埋首科学,钻研身体颜色,最终发明隐形术,却无法还原,只好逃往偏远小地方住旅馆,人们看到这个人从头到脚包那么紧,对这个神秘的异乡人产生了惧怕、仇视,等明白过来他是个隐形人,便全村联合起来抓捕、围剿他,这位疯狂的科学家最终被打死。威尔斯指出了他发明隐形术的心理原因——对白化病的耻辱感,也说出了他从未改变的绝望处境,正是这种无法生存的绝望导致他开始作恶,隐身又使人有了作恶的相对自由。

这种对反派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强行处理,差不多只达到后世很多纯粹商业性科幻类型片的内涵水平,比如托比·马奎尔版《蜘蛛侠》,其中威廉·达福饰演的反派,单薄到引发喜感。说到底,威尔斯缺乏作家应有的同情心,科学家疯狂的原因不是隐身,而是他长期缺爱的处境和周遭的恶意环境,他甚至是先被当成异类“围剿”,才开始作恶的。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本性方面,他都没有一定要被处决才能让读者或观众安眠的那种真正邪恶反派所具有的力量感。

三流小说对电影最大的用处,是提供爆点情节和故事大纲,但威尔斯也为后世所有翻拍这个故事的电影作者们提供了框架性的思路。比如反派往往是疯狂科学家,这种西方科幻的早期思路,不同于我们平时敬重这一职业人群的常态;比如这个故事有浓郁的维多利亚时代气息,偏僻小镇里的人们信息闭塞,思想保守,迫害异端;威尔斯本人站在前者立场的沾沾自喜的口吻,也使我们窥见了那个著名的“假正经”时代。

于是,这个没多少文学营养价值的故事,一开始就提醒后世的制片、导演、编剧,翻拍这个故事,可注入自己时代的风貌和主题,也可加入自身的电影风格,隐身的方式也可由剧情发展和人物刻画的需要来自由设定——本来就没有真实的科学依据。

1933年的版本,由因执导《科学怪人》而闻名的詹姆斯·威尔导演,可能由于他本人在当时尚属异端的同性恋身份,他在遵循原著框架的基础上,对立意做了一番突破性改动,加强了对反派的同理心,突出他痴迷科学和功名,还有女友和同事,丰富其人性,在刻画群众和无能警察方面则增加了喜剧因素,嘲讽之,最终成品大获成功。

对隐形人最为同情的,是B级片及恐怖片大师约翰·卡朋特1992年导演的《穿墙隐形人》,反派不再是隐形人,他是因科学事故而意外隐形的普通人,反派是围剿他的人和环境。我童年时很喜欢这部爱情喜剧,它让心思善良的观众更有代入感,主角隐身后并没被激活什么为所欲为的邪念,而只是可怜兮兮地求生存。自己看着吞下去的食物在食道、肠胃之间滑动的画面,既是B级趣味,又是贴近真实的隐形体验。主角最后也没能还原,却与恋人过上归隐山林的神仙日子,更是普通人“向往的生活”。

人隐身之后最想干什么,不同作者让他们有了不同的欲望。中国也拍过一版,发明隐形术的科学家,形象符合我国口味,是正义使者,反派也只是从小偷小摸起家。日本人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不少色情片或恐怖片,但论艺术性,只能看保罗·范霍文这位荷兰情色片大师的《透明人》(2000)。故事从一开始就为反派科学怪人设计了明晰的性格,他自大、自恋、暴躁、善妒、控制欲强、竞争心强,是个工作狂,在这个躁动不安的整体性格背后,是他长期无法得到满足的焦虑,以及在聪明、美丽的女人面前的自卑,成为透明人之后,他只想满足欲望,由此大开杀戒。范霍文把他两性权力关系、男性焦虑的思考贯穿于这部扣人心弦的惊险片中,全盘掌控力就像他拍《本能》那样强。他毫不手软地折磨着男性观众,包括展示那激人疼痛的隐形变身过程。

最后聊聊本月环球影业上映的最新版《隐形人》,故事背景来到当代美国,反派是研究光学的领军人物,疯狂科学家身份叠加“霸道总裁”的富豪身份,他有控制欲极强的性格,还有英俊的相貌、惊人的控制能力、健身锻炼出的强健体魄等反派技能,近乎单枪匹马对抗他的女主角则是外貌七八分的邻家女孩,演员伊丽莎白·莫斯可塑性强,表情丰富,精准演绎了脆弱、惊恐、神经质、狰狞、疏离等各种样貌,能运动,善攀爬,专于建筑设计这一复杂领域,精心梳洗过后又光彩照人。我们可看出为何反派男主与她之间能产生控制与反控制、折磨与反折磨的病态迷恋关系,也能意识到女性自觉自救的各种自身条件。

这版选取女性自主意识、反家暴、反性别操控等女性主义话题,是最近的时代主题,也是适用于全美国甚至全球的稳妥而价值观正确的主题,男女在身体力量上比对悬殊,亲密关系里的暴力问题就成为女性生活中难以预知的隐患,它可以超出阶级斗争和利害权衡,也容易激发共情。男二号警察由黑人扮演,他在未成年的女儿面前都不说脏话,片方有很强的符合时代主流要求的意识,但也显得男主角之外的角色略似工具人,仅为剧情和主题服务。

本片很值得夸赞的是去电影院观看才能感受到的、由细微的声音和画面特效构造的氛围,隐形人正是利用室内窸窸窣窣的细微声音,像猫玩老鼠一样折磨着女主,使她处于别人不理解的惊惊惶惶状态,家暴后创伤应激反应既隐喻在其间,又是她之所以被周围人短暂误解、孤立的情节要点。

视觉上,呼吸的白气,突然变大的灶火,自己移动的刀具,这些细微动态是静态画面里的戏。导演雷·沃纳尔常帮好友、恐怖片大才子温子仁做编剧,比如《死寂》《电锯惊魂》《潜伏》第一二部等,而且已脱离了控制力较弱的稚嫩阶段,拿捏恐怖气氛方面和情节方面已然成熟。女主生活的偷窥视角很有意思,这种热闹之后突然疏离的视角,制造出了悬念,和一丝诡异。悬空的刀具突然杀人的场面,除了为观众增加震惊和恐惧,还彰显出反派玩弄受害者的变态心理。

电影最后的结局,可视为极端女权的态度——不为作恶的男性留下任何生存空间,即便是透过一层女性爽片的虚构感,也要实现。这也是类似《看不见的客人》那样善人惩罚恶人的完美犯罪,尽管我感觉这个处理在剧情上并非毫无漏洞。总之,这刚好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形人》。(张阅)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凡人烟火)儿子身边的“隐形人”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打那天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我叫她阎阿姨。我和阎阿姨的认识非常偶然。

阎阿姨是儿子身边的“隐形人”。

阎阿姨跟儿子同时生活在我们这座城市。我认识她那会儿,两人的住处坐公交也就二十来分钟距离。可是儿子从来不知道母亲平时就住在这里。

从来不知道,每次离开时说回老家并坚决不让他去送的母亲,“再见”后,并没有去火车站。而是拐过墙角,弯过马路,坐上公交车,去往这座城市另一方向的某个角落。那个她已经连着居住了几年的,已经被阎阿姨称为“家”的地方。

这个“家”属于阎阿姨的,仅仅是紧靠着门口,出出入入最没有隐私感,价格也相应最便宜的一张床。床旁堆放着的一个编织袋里,放着阎阿姨全部的四季衣服,所有家当。

这是一间住了十几个外地人的出租屋。屋里除了阎阿姨,其他都是外来打工的女孩子。几年间,女孩子们来来去去,唯有阎阿姨,贪着床位便宜,感觉上又离儿子不远。就一直住了下来。

而其实,远与不远,对下定决心要将这个天大的秘密进行到底的阎阿姨,又有什么区别呢?可阎阿姨就是觉得不一样,觉得这里离儿子更近,也更安全。至于安全感在哪里,远点儿近点儿真正的不同,阎阿姨不想,或者说努力克制着不让自己往更清晰处去想,近于自欺地,就这么一直“糊涂”下去。

阎阿姨的儿子从来不知道,他的母亲,已经连着几年,一直一个人,就在这座城市的这个角落,跟他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儿子那里,74岁的母亲,就像她说的那样,不习惯城里忙乱的生活节奏,已经回到老家,轮流住在三舅四姨或者哪位姑姑大爷家里,聊着天,过着平静安详的日子。

从来不知道,母亲从来就没有再回去。她就在这座城市。那时候公交还没有涨价,两个人只要谁花上一块钱,坐上二十来分钟公交,就可以见到面。而不用一隔就是半年一载。

儿子从来就不知道。

1

阎阿姨老家位于长白山脉的一座山间小镇,坐普快列车需要一夜车程。她和丈夫曾在那里,一起勤勤恳恳地工作生活,将儿子养大成人,一直到他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有很长一些年头,阎阿姨的生活幸福而满足。老伴早先在镇上一家街办工厂上班,后来厂子黄了,老伴买断工龄,跟朋友合伙做些小买卖。因为肯动脑子,人又勤快,收入还说得过去。阎阿姨呢,镇上小学退休后,就在还算繁华的临街路段开了家书店,主卖各种教辅书籍,重视教育的阎阿姨知道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隔三岔五就出外亲自挑选进货。不大的书店成了小镇的知识集散地。生意红红火火,一家人的日子踏实而欢愉。

对未来,阎阿姨和老伴有过无限憧憬。儿子上大学后,两人就琢磨着,趁身子还硬朗,再忙活几年,多攒些钱,到时候帮着儿子结婚买房。等儿子在城里站稳脚跟了,两人岁数也大了,就把老家房子卖掉,书店盘出去,到儿子跟前买间房子,哪怕旧的小的呢,都不怕,只要离儿子近。一家人就可以好好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了。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用那句流行的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来”。

儿子马上大学毕业那年,老伴突然病倒了。肺癌。病情来势汹汹,诊断下来就已是中晚期。一向遇事冷静理智的老伴面对刹那横冲而来的生死,慌乱得不知所措。强烈的求生欲望从他的每一个毛孔每一缕气息中涌出来,任谁都不忍放弃。

老伴没有医保,看病的所有花销都是自费。家中积蓄很快花光,然后是房子卖了,然后是书店盘出去了,再然后是能借到钱的地方都借到了……老伴儿还是走了。走的那一刻,老伴儿好像突然醒了,清清楚楚慢慢地长叹着说了句:对不起。以后你可怎么活啊。

阎阿姨彻彻底底没了家。先是寄住在小镇亲戚家,每月退休金发下来,除去给自己和儿子留下点儿生活费,剩下的全部用来还债。随着儿子大学毕业工作,生活费不用给了,可是儿子已经处了一年多的女朋友也分手了,原因自然跟家境分不开。阎阿姨为此深深内疚。坚决不肯要儿子一分钱,家里贴补不上,以后一切都得靠自己,决不能再让这个家拖累儿子了。

所以,当儿子终于又谈了女朋友,靠着自己一点点攒下的工资贷款买了间几十平米的小房子,并商定结婚时,阎阿姨爽快地替儿子做了决定,那就是答应同样独居的准亲家母的要求,以后和独生女儿一起生活。

儿子几番欲言又止,沉默难过。阎阿姨撑起精神努力笑呵呵地劝:妈没事,妈有退休金。不像你岳母,一辈子没工作。老了不靠闺女还能靠谁。别多想,把你们的小日子过好就行了。妈不用你操心。

后来,儿子也试着让阎阿姨搬进去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可随着孙子越长越大,需要相对更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盛载着四姓三代五口人的小房子,空间就显得愈发局促了。矛盾也就从不同角落缝隙横七竖八地冒出来。本身就四处打工收入微薄的儿媳妇的脸色便越来越沉。

于是,阎阿姨就收拾起行李,回了“老家”。

而实际上,到此时,阎阿姨已无“老家”可回。兄弟姐妹们也已经变得越来越老,有的离世,有的身体出现各种状况,自顾不暇。很多方面都开始越来越依赖子女。阎阿姨已经不可能再长久安心地住在谁的家里。

于是,在紧挨着儿子的异乡,阎阿姨给自己安了一个移动的家。

2

阎阿姨的故事说给谁听谁都会大摇其头。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不肯相信这样的事情就在身边,真真实实地存在。

说实话,最初阎阿姨面对面跟我说这些时,我也不相信。即使明明眼见了,事实摆在眼前了,也仍然顺着“应该不应该”的思维贯性,执拗着不肯相信。

而到我真正相信了。并试探着按照我的理解质疑她的儿子,想要从某个角度帮她理理清楚时,阎阿姨就从我的世界消失了。

突然得就像当初进入我的世界一样。

3

初次见到阎阿姨,是暮春。正是上班早高峰。路上熙熙攘攘,没有红绿灯的广场环形路口人车夹杂,都在瞅着空隙争先往前挪。离得还很远,我就注意到了正站在路边准备过到对面去的这位老人。头发花白稀疏,背影瘦弱单薄。身子略略前倾着,右手上下轻轻摇摆,似乎想让车让一让。她一次次试探着将脚伸出又缩回,抖翘的双肩透着紧张与惶恐。

我快走几步上前,扶她穿过了路口。

不过举手之劳,老人却感动不已。到达对面后,一遍遍抱住我说“谢谢”,弄得一向疏于跟人身体接触的我很是不知所措。老人告诉我她姓阎,就住在不远处。刚刚是到公园晨练去了。阎阿姨坚持陪着我往前走,直到不得不分开,又坚持互留电话。然后又上来再一次紧紧地抱住,踮起脚尖用脸颊贴住我的脸。

我把电话留给了老人。但说句实在话,那一刻,我只想快快离开。脸贴脸的举动,怎么都让我觉得怪异并难以理解。

北方暮春时节的蔷薇花,正路边密匝匝开得绚烂浓郁。“再见”时候,横过路口回头,就见繁花簇拥下刚刚结识的阎阿姨,挥起的手,摇了再摇,摇了再摇。老友故亲一样依依不舍。

直至弯吞进高高的墙角壁影。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日子,阎阿姨开始几次三番打电话给我。每一次通话都非常简短局促,仿佛生怕打扰了我,小心翼翼地问上几句“顺利吗?”“还好吧?”“记得注意身体啊。”等等家常话,然后就迅速把电话挂掉。那种惦记的语气,很像家中长辈。可再怎么说,我们终究不过是一起过了个小小路口而已的陌生人啊。

最初的印象里,阎阿姨戴着眼镜,言谈条理清晰。虽然瘦弱可走起路来还很利落,说话清清爽爽,抱住我时双臂很有力量。眼神看上去也很清澈通透。除了最初看到背影时的单薄无助,整体看上去并无仓皇悲戚。

当时就想,应该是晚年幸福的老人吧?

投身于繁复冗杂的工作生活,对阎阿姨隔三岔五不间断的电话关心问候,除了偶尔感到莫名其妙,不再过多思想。

日子一天天过去,阎阿姨的声音越来越熟悉,模样却在不断叠加的日升月落里渐渐模糊。

然后是数月后,不记得哪天开始,问候突然中断了。开始不大习惯,可很快就释怀并放下了。想来随着时间,老人自己也对我这个在她口中一直感觉温暖的陌生人有些印象寥寥了吧。

4

路边蔷薇早已茂密得只剩丛丛浓绿,瓜果梨桃争先恐后地成熟。转眼连山楂树都悬满了红彤彤的圆润果粒。秋天来了。

某天,正吃过午饭在单位门前的林荫道上散步,手机突然响起。是那个我已经很熟悉的阎阿姨的电话号码。

老人的声音激动欣喜。说前阵子回老家了,住在亲戚家没法跟我联系。非常非常想念我。

听着老人近于急切的表达,我突然产生了强烈的去见见老人的想法。不料,听说我要去见她,老人却意外地支吾起来。不过很快,老人的语调再次充满了热情:太好了,我老早就想见你了。咱俩就在商场门前见吧。

离得还很远,就看到了老人。老人更瘦了,斜挎着一只大布兜,四下用力张望着。看到我,一踮一踮小跑着过来。

又是紧紧的拥抱贴脸,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

老人说,她的家就在商场后边,自己一个人住。在听我说想去认认门,方便以后来看她时,不知为什么,老人神色顿时紧张起来,一副本能想拒绝却又不知如何开口的样子,和之前的热情形成了强烈反差。我的心里,不由起了大大的问号。

犹豫再三,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阎阿姨还是带我去了她所说的一个人住着的家。

然后就在那里。坐在暂时属于她的,那张窄窄的床边上,听到了怎么听都感觉离真实隔着十万八千里的阎阿姨和他儿子的故事。从床里边摆着的一长溜儿空药盒知道,前些日子所以没跟我联系,并不是回了老家,而是病了,一个人在这张床上躺了一个来月。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阎阿姨会如获至宝,对我这个陌生人又搂又抱并随之问候不断。明白了这一系列让人惊诧不解的举止背后,让人心酸无比的种种意味。

衬着小小门厅里昏黄的光线,呼吸着门口处杂乱堆放的各式鞋子散发出的异味刺鼻的空气,我一时百感交集,无言以对。

沉默许久,我试探着说,再怎么样,这好几年下来,你儿子就真没怀疑过吗?就从来没有认真确定过没有自己家的妈妈,究竟住在什么地方,生活得好不好?还是说,他只是假装让自己相信你的话?

对于我的质疑,老人并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情绪。只是慢慢说:唉。他也不容易。挣得少,一家人都靠他,还要还房贷。单位也不景气。够难了,帮不上忙就别添乱了。

可是再怎么难,也得知道自己妈妈在哪里生活,过得怎么样啊。这也太不正常了。

听到这句话,阎阿姨突然紧张起来。仿佛生怕儿子的事被更多人知道,她努力直了直身子:我有退休金,一个月两千来块呢。这不挺好吗?债马上要还完了。再说我一个人也花不了多少钱。这离公园近,我每天都锻炼身体,努力别得病。挺好的。真的挺好的。只要他们不吵不闹安稳过日子我就满足了。

从那以后,阎阿姨再没有给我打过电话。我曾试着拨过去,不知道是没有听到还是害怕什么,电话再没有被接起。

某天,我试着前去敲那扇出租屋的门。门开了,阎阿姨曾经住过的小床上,已经换了别人。

为此我深感自责。自责为什么一定要去阎阿姨租住的小屋,为什么要听阎阿姨讲出她的故事。自责即便听了,又为什么要提出质疑,让她产生误解。如若不然,至少,她可以循着这点偶然得来的善意,暖一暖自己晚年漂泊中的寒凉与孤单。

爱从来没有对错。即使旁边人看来,心酸到让人不肯相信面对。但那是一个母亲对孩子至终不渝的守护。即使他已经长到足够大,即使她已经老到无力,只能选择退出,也要努力以自己能有的方式,让孩子幸福。

从此走在街上,我总在张望,希望在熙来攘往的人潮中,再次见到那个孤单徬徨的老人。


我是清歌,喜欢记录和分享人间真实烟火。感谢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祝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