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0 12: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牛虻》的书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一、 主题明确,紧扣《牛虻》核心"
"核心主题:" 首先要明确你想要探讨的核心是什么?是关于信仰与怀疑、革命与牺牲、个人与社会、爱与救赎,还是成长与蜕变?《牛虻》的主题是复杂的,选择一个你最有感触或最有话可说的点作为主线。 "紧扣文本:" 所有观点和论述都必须基于文本内容。避免空谈理论或个人臆断,引用具体的情节、人物言行、关键段落来支撑你的观点。
"二、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引言 (Introduction):" "吸引读者:" 可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比如概括小说最震撼或最著名的情节(如牛虻的“死亡”与“复活”),或者提出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介绍作品:" 简要介绍《牛虻》的作者(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意大利革命时期),以及作品的基本内容(牛虻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革命志士,再经历信仰危机和最终救赎的故事)。 "提出论点:" 清晰地表明你的中心
书评君的小客厅——“一周话题”栏目又在周六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在这个甜蜜、浪漫、温柔的日子里……我们来聊一聊让人读到痛哭流涕的书。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读这条到哭。所以先强调重要的事情:记得点击“阅读原文”,早点参与下一期哦。
012期
本周话题
总有一些书中的故事、人物、文字会让我们感动。所以,哪本书让你留下过最多的泪水?为什么?
聊天现场
1
催泪弹说的就是这些书吧
@smellycat
余华的《活着》,前年的一个周末早上刚睁开眼,看着时间还早就拿着手机看电子书,偶尔翻到了这本,记得好多人推荐,就想也看一下吧,然后,然后,边看边哭,哭了整整一大早上,早饭也没吃……生命真有弹性!
如果《活着》在班里流传,就会看到每天有一个不同的人哭哭哭……不要问我怎么知道。
@散淡的人
绝对是《活着》,大学现汉课上,泪流不止,又坐第一排,老师看不下去了,下讲台送纸巾,关键我是男的,还是全年级岁数最大的。算留下病根了,看一回哭一回,我也觉不该再落泪了,就是控制不住!
啊,你为什么要在现汉课上坐在第一排看小说?给你送纸巾的老师该是何种心情……
@Maggie
余华《活着》和《兄弟(上)》,还有《夹边沟记事》。看过的都知道,天灾不够人祸凑。
想起曾在书店连续遇到人问《兄弟》(下)在哪……
@四千
当然是《红楼梦》林妹妹死的时候,宝玉和宝钗在红红火火成亲,黛玉却大气进短气出,眼泪似断线珍珠一般。我初中看的时候哭的上气接不上下气,想仰天长啸:黛玉啊~别伤心宝玉了,也别管宝钗那个小贱人,来爷的怀抱吧!(可惜我是女的)
宝钗也很可爱的!也很无辜的!为什么说人家是小贱人。
@孙小空的花果山
最喜欢两本书,《红楼梦》和《飘》。虽然《红楼梦》看了N多遍,大多数情况下我只为黛玉一人伤心而已,但没哭过。《飘》看到最后,郝思嘉突然醒悟自己爱的是白瑞德,仿佛走了很远的路再也找不到他时,我竟然哭了,也许这种错过才是刻骨铭心的吧。
把你放在这儿给《红楼梦》加一票,结果你竟然没哭?……
@Jamie
《傅雷家书》。因为现实中我没有一位感情如此细腻柔软的父亲。作为女孩子看着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想象着要是有一位这样的亲人跟我敞开心扉为我指点迷津透露生活哲理,该是多大的一份甜蜜与荣幸。透过文字仍能体会亲情的流动传递,我情不自禁地默默流泪了。
毕竟傅雷不常有。
@黄了了
以前是《傅雷家书》,在外上大学和单身时,想家了就看那个,边看边流泪,但看进去了情绪反而容易平复。现在是结婚生子了,难过时看杨绛的《我们仨》也是抚慰治愈。
“单身”?不单身就不想家了是吗?
@芬尼苏
最近看得一本让人内牛满面的书大概就是《我们仨》了,薄薄的一本却没法一口气读完,看一会就得把悲伤逆流成河的自己收拾好才好继续看下去……谁受得了这一类由当事人写亲人生离死别的文字,同理还有当年周国平的《妞妞》
其实我思考过很久为什么悲伤要逆流才成河。
@尘缘未了
余华的《兄弟》,看第一部的时候哭的实在太厉害了,飞机上坐在我隔壁的哥们儿目瞪口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抱着本书痛哭流涕。直接后果是不敢再看《兄弟》的下册,十几年了再不敢翻余华的书。还有一本就是《妞妞》,读得时候已经有了孩子,代入感极强,搂着孩子泣不成声,吓得小阿姨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小时候读红楼,想虐的时候就看黛玉死的那章,每读必哭。
想虐的时候……好吧,人总是会有各种需求。
@深深儿
《穆斯林的葬礼》,新月离开那段直到结束几乎是嚎着看完的。。。爱之崇高之洁净之热烈,不忍卒读。
@…
当年读《穆斯林的葬礼》时,新月死了真是让我整整压抑了一周,应该是因为一本书难过时间最长的了。其实不大喜欢新月的性格,可能就是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高三,和新月差不多的年龄,感叹生命短暂,思考了好久究竟应该如何活着。还有就是《第七天》当时看到最后也是哭的稀里哗啦的,把我身旁的妈妈吓着了。
呜呜呜……
@chocolate张宇(小相)
小时候看第一本儿外国小说《牛虻》,看了一夜,哭得稀了哗啦。特别是看到他和他挚爱的导师神父蒙太尼里(实际上是他的亲生父亲)之间又爱又纠结无法割舍的感情,双方都不愿放弃自己的信仰,最后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所著《牛虻》涉及了斗争,信仰,牺牲这些色彩浓重的主题。却写的有血有肉,有感情。
@靓靓
牛虻。除了结尾,全书似乎没有哭点。但到了神甫发疯自言自语的那段,让我捧着书趴在沙发上,从今日说法哭到了新闻联播。以及,这直接导致我好像对最后那封信毫无印象了……
从今日说法哭到了新闻联播……所以为什么你看书的时候电视一直开着呢
@此言差矣矣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觉史铁生的一生在不停的患病住院患病住院,挺艰难的一生。他描述的妈妈是个隐忍的伟大的母亲,在新华书店试读的时候就看哭了
史铁生的一生,说“挺艰难”似乎都轻了呢
@CM Punk
应该是史铁生的作品集吧~当年高二时害了一场病,治疗调理了近一年才好,病中读到史铁生先生的书,顿觉感同身受,多次落泪。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害的也不是什么会致死的大病,但年纪轻轻不谙世事,总担心自己会治不好……
@轩仔
茶花女的最后一页,哇,玛格丽特说,如果早知道我的生命只有那么几年,我一定不会选择离开你。泪点很低,看的时候拼命告诉自己不能哭啊不能哭啊,结果到最后还是没忍住哭的稀里哗啦。 真挚却遗憾的爱情。一直到后来每次想起那个场景依然会哭,尽管我记不住她全部的话,但还是想分享这本书。
为什么要告诉自己不能哭呢,哭吧哭吧不是罪!
@倒吊愚人
小仲马的茶花女,看一次哭一次,心情不好和不好的时候看都一样,哭得一塌糊涂,统共哭过十几次吧!关于妓女的作品,中国的不算少,比如那些艳情小说,为什么就没有一部出众的,因为中国文人大多把女人当成物来写,都写得滥俗了。
楼上可以和这位同学切磋,想哭就哭,十几次也哭。
2
不仅哭,还要总结为什么哭
@长风破山海
如果说是留下最多的泪水…那应该是超级厚《古拉格群岛》,配合《一九八四》和《活着》一起看就觉得生无可恋了…花了一个月看完,对于人类可以想出来那么多侮辱作践折磨同胞的“创意”感到五体投地,生活艰难到满含泪水…
配合……配合……为了生无可恋,你也是很努力了。
@Walden
记忆之中看哭的书是《悲惨世界》吧,在结尾冉阿让弥留之际终于得到了理解和感激,自我的价值终于得到别人的认同,悲惨的一生实现了救赎和崇高……感觉就像是自己经历一样,感慨不已。
一时间仿佛有熟悉的音乐在耳边想起……
@Confidia
我来说一本美国的小说吧。高中上外教的文学课,其中需要分析的一部作品叫《Of Mice and Men》(人鼠之间)。我读的是英文原版,一开始阅读总是在想:这玩意儿有什么好读的?但是读到结尾,我哭了。
有的书是读到最后一刻,你才能明白作者想告诉你的是什么。这本书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更反应了人和人之间的情谊与无奈。作者在结尾所表达的是如此的平淡,但它却表示了最深的爱。它能直击我内心的,是因为作者对情感的诠释与我不谋而合。
嗯,给你的总结能力打高分!
@桃花
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莫言的《丰乳肥臀》,真正的悲剧总是发生得悄然无声。
就喜欢这样表达简洁又有力的回复~
@frzeeel
应该是《堂吉诃德》吧。读着堂吉诃德被视作疯癫般的冒险之旅,一直被他高贵的理想感染着。当时好像自己也正处于一个要做艰难抉择的阶段,所以很有共鸣,读到堂吉诃德捍卫他心中的真理时我也被激起了心灵的震颤。从来不认为他是个疯子,他才是看得最清楚的那个人。
3
哭得吓到别人
@超人
必须是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啊!看到康熙在畅春园留下自己心心念念的江山,在现当代文学课上就开始飙泪,吓的同学问问,你咋了?我说老师讲的太感人了!
咳,想约你和上面那位现汉课上读余华的同学一起聊聊。
@Grace
好多呢。不过推荐一本吧,《滴泪痣》,书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真的是让人揪心哪,那种极致的情感表达真的很容易让人着魔。当初是无聊来着,去图书馆待着,随意在书架上晃着,看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还不错,拿下来看,结果就看进去了,一气看完。接着又在网上找了翻拍的电视剧,是黄圣依主演的。和原著相比,有一些改动,但基本不离,还是很好看的。然而,感觉由书中故事所带来的情绪仍然无法排解,正好一朋友来 于是又给她推荐,并且还买了一本书给她,将自己对这本书的全部理解和想法写下来,写了整整4页纸,密密麻麻,估计好几千字吧。嗯,就酱。
替你朋友觉得压力好大……
4
不信?那我看着你读
@犹怜草木
《冰与火之歌》伊蒙之死:
他会在睡梦中喃喃自语,醒来后呼唤山姆,坚持要托付他一些事,但等山姆赶到,他已忘了要说什么。即使记得,也都语无伦次。有一回他哭着醒来。“龙有三个头,”他哀叹,“但我年迈体弱,无法成为其中之一。我应该跟她在一起,为她指引方向,可我的身体啊,实在难以胜任。”
“山姆,丹妮莉丝是我们的希望,去学城告诉他们,让他们弄明白,必须派个学士去找她,辅佐她,教导她,保护她。这么多年来,我逗留人世,等待,观察,当黎明到来时,我却已经太老。我快死了,山姆。”他直言承认,眼泪从白色盲眼中涌出。“对于像我这样衰老的人来说,死亡应该没什么可怕,可我怕。是不是很傻?既然我一直处于黑暗中,怎么还怕黑呢?然而我忍不住去想,等最后一丝温暖离开躯体,接下来会怎样。如修士们所说,在天父的黄金宫殿里欢宴?我会不会再见到伊戈,发现戴伦依然健康快乐,听妹妹们为自己的孩子唱歌?或者马王们说得对,我会骑着烈焰熊熊的火马永远在夜空中奔驰?还是我必须回到这悲伤的尘世?谁说得准呢?有谁曾越过死亡之墙目睹真相?”
所以你是特意找出书来敲这些字的嘛
@杨俗俗
十来年里看了十几遍《苔丝》,每看一次都为这个因美丽而获罪的女孩子感到伤心。哈代的叙述像轻拂过人心尖的鹅毛,上帝俯视着悲剧的发生却无动于衷。清楚记得三个场景:
年少无知的苔丝被“表哥”强暴的时候,哈代用浓雾和夜色抹去了所有的声音,让这个残忍的画面变得寂静而肃穆,他用文字叩问诸神,为何不派哪怕一个天使来救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呢?然而这一切只是悲剧之始。
苔丝因为天真地向丈夫安琪儿坦白这段过去而被丈夫抛弃,她一边辛苦谋生一边给丈夫写信请求他回来救自己,丈夫却毫无回应。苔丝终于绝望了,给安琪儿写了最后一封信说“我再也不会原谅你了”,寥寥几笔看来却最让人心碎。
安琪儿历尽艰难终于回来找苔丝的时候,苔丝已经心灰意冷被迫成为了“表哥”的情妇,她穿着华服看着终于盼来的丈夫,说的那一句“太迟了”每一次都能让我屏住呼吸,难以继续读下去。
苔丝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因为被性侵而走上悲剧之路的孩子却并不鲜见,在这些真实的故事里面,最后摧毁这些受害者的却往往不是那个始作俑者,而是如安琪儿一般对他们投去异样的目光、不愿给予一丝关心的旁人甚至爱人。"
希望以后能没有这样的悲剧.
@lizzy
关于看书落泪,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有两次。第一次是看《红楼梦》,读到黛玉将死,说出那句“宝玉,你好……”,突然悲从中来,大哭一场,把刚好进门的好友吓了一跳。那一瞬间,之前很多年看过很多遍的所有感触一下子全部翻出来了。
每看必哭的却是王海翎的《大校的女儿》。女主角出于世俗的标准选择了一个看上去很好,实则毫无责任感的丈夫,平常两地分居,在她怀孕将生产的时候在她身边,准备要出门去医院了,眼睛还盯着电视,女主角果断决定让他在家里等消息。原文如下:
陆成功先下楼发动车去了,申申挽着我同我一块向外走,彭湛跟在我们的后面走,到得门口后我换拖鞋,感觉他在迟疑,于是抬头,他这才从拖鞋里抽出了一只脚去找皮鞋,我拦住了他。
“不用我了吗?”
“不用了。”
“还是去吧。”
“冉要万一醒了呢?”
“也是啊。申申,那就麻烦你们了。”
每次看到这一节就无法抑制的落下泪来。我一直认为这绝对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因为太真,太细,对女主角的心理活动把握得太到位,大概只有痛过才写得出来吧。这样一个完全把自己当客人的丈夫,老婆阵痛发作了还盯着电视的丈夫,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后来又对这本书后半部分的育儿内容理解得越来越深。女主角独自抚养心爱的孩子,处处为他考虑,连自己的婚姻安排也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虽然早已经决定结束婚姻,但仍等到孩子同意才着手离婚。一个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细腻,真实,令人叹息。
虽然王海翎有很多探讨婚姻关系的小说,但只有这一本既真且痛,能让我一读再读,并常常能在身边和新闻上看到女主角的影子。
感觉适合再推荐一次书评君上周的推文——《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不是所有女性都应当做母亲》
怎么样?你也来吧。你的留言,大大的概率会被选入下周六“一周话题”的聊天现场!让我们在每周六,做一点美好而不孤单的事情~
回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留言。
所以,下周聊什么?
下周话题
有很多时候,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无法彼此理解。但如果有一个机会,他们可以理解你读某一本书时的所有所思所想,可以对你读这本书时的所有情绪感同身受,你会想要让ta读(你的爱人、或父母,或已经长大的孩子)哪本你读过的书?
书评君开始期待你的回复啦。
任溶溶自1942年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精通英、俄、意、日四种语言,80年来翻译了数百部世界文学经典,尤其是一大批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如《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夏洛的网》等,使它们成为几代中国孩子的阅读宝库。他曾两度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颁发的年度翻译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任溶溶还创作了大量的童诗、童话和散文。他的第一篇原创儿童故事《妈妈为什么不去开会》,由《新少年报》于1952年刊出。他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发表于1956年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1923年5月出生于上海。广东鹤山人,祖籍浙江金华。
故事中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两个孩子,一个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忘东忘西,一个永远是让他往东偏往西,还总是把“不高兴”当口头禅。任溶溶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让两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缺点一下成了大人,去做“大事”,并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出奇、惊险的际遇。——到头来,长大后的他们还是“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曾说,“我自己就经常‘没头脑’,‘不高兴’是小孩子经常说的话。”儿童文学评论家孙建江认为,“任溶溶是一位始终葆有童年精神的作家,与儿童读者往往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天然的默契感。”
1962年,《没头脑和不高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张松林导演改编拍摄成动画片,迄今已60周年。2012年,《没头脑和不高兴》被列入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30本之一。
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画面。
任溶溶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诗和散文。他从翻译诗开始学写儿童诗,不断地用诗歌记下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在散文创作方面,从最早的谈翻译创作的文章,到怀念旧友旧事、亲人亲情的文章,还有谈四海游历见闻,聊眼前世事片段,篇篇都鲜活如相簿。
任溶溶的散文被业界认为是“怀旧散文”“掌故随笔”,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的百余篇散文,如同一部口述史,记录了百年光阴,沉淀了岁月体悟。八十年笔耕,一辈子为儿童译写。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泰斗,任溶溶的翻译和创作成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儿童文学的进程。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在2015年,《没头脑和不高兴》动画片诞生53年、任溶溶老爷爷92岁生日之际,刊发过一篇他的人生故事。今天,我们旧文重发,以示对任老的纪念。
年轻时代
散漫童年和进步青年
“我是给孔夫子磕过头的,从小读私塾,识字很早。”任溶溶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1923年,他出生在上海,原名任根鎏,父亲在上海开店,5岁起,他被送到广州老家。
任溶溶说自己度过了一段非常“散漫”的童年生活。他读了大量的杂书,尤其喜欢“人物打来打去”的旧式武侠小说、滑稽搞笑的《济公传》,以及张天翼的《奇怪的地方》。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是任溶溶最喜欢的书,只是小时候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得以亲手把这部经典童话翻译成中文,更想不到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经他之手进入中国的外国童话故事数不胜数。
小学毕业那年,抗战爆发,任溶溶回到了上海,在英国人开的中学里读书。直到解放前,上海有着无数个悲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路遇死尸简直是家常便饭。“冬天的时候,善堂就早早出来收尸了。在虹口等地,垃圾箱旁边扔掉的弃婴,真的是随处可见。”目睹世间疾苦,慢慢长大的任溶溶不再读童话了,他一心向往着革命。1940年,读初三时,任溶溶从家里溜走,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路上为了防止被家人找到,他决定改名。出发的那天是10月17日,他就按照这个日期的读音,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任以奇”。
解放前,瞿秋白等人发起了推广拉丁化新文字的活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不到20岁的任溶溶参与编辑《语文》丛刊,在汉语拼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上做了不少工作。
他真正开始翻译儿童文学,则“纯粹是偶然”:“我大学有个同学毕业后到儿童书局工作,知道我也翻译文学作品,就找我帮忙翻译,我到外文书店一看,哎哟这个外国书太漂亮了!我从此就成了外国儿童文学迷了!”
解放前,任溶溶为地下党开办的出版社翻译苏联文学,解放后,他成了翻译、创作两栖作家,进入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 “任溶溶”这个笔名,其实是他女儿的名字。一次翻译童话,他顺手署上了女儿的名字,从此就用了下来。但是他忘了“女儿是要长大的”,后来麻烦不断:有人登门拜访,家人总得问:您找哪个任溶溶?老的还是小的?还有小读者写信来,经常叫他“任溶溶姐姐”、“任溶溶阿姨”……
任溶溶老爷爷。
上世纪60年代
勤奋翻译,即兴创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翻译界大部分人都在翻译《牛虻》《斯巴达克斯》等革命作品。任溶溶擅长英文和俄文,又偏偏最喜欢翻译儿童文学,他因此成了全国少数几个专门翻译儿童文学的当家人。《任溶溶评传》一书中介绍:“在解放后的17年中,全国的翻译工作者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共426种,而任溶溶一个人的翻译就达30多种,约占翻译总量的8%”。
“出版社常常到年底了和我商量,说创作的书不够,翻译的书再多加几种,所以翻译出的书很多。”任溶溶说,当时原创作品太少,直到《人民日报》出了篇社论,希望文学界多写儿童文学,老舍等一批老作家们开始写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情况才稍稍开始好转。在出版社无限渴求原创作品的背景下,任溶溶早期偶然的创作,竟然成为出版社趋之若鹜的佳品。
当时,作为出版社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往少年宫跑,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故事,没想到讲得多了,竟然自己头脑里也跑出了一些故事。后来那篇被看作中国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
连环画《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记什么都打个折扣,糊里糊涂的造了三百层的少年宫,却把电梯给忘了;“不高兴”任着自己的性子来,上台演《武松打虎》里的老虎,他不高兴了,武松怎么也“打不死”老虎。这两个形象生动的角色和里面生动的笑话让几代读者笑破了肚皮。
任溶溶说,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过,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当时还有一个故事,也非常流行,那就是《我是个黑人孩子,我住在美国》,故事里面,一位穷人黑人小孩靠洁白牙齿为美丽牌牙膏商人做广告,他被一名种族歧视者醉鬼打落了牙齿,结果失业了。第一次讲这个故事时,任溶溶受邀捧着底稿在电台里读,出版社的主编从无线电广播里听到了,当即让他把底稿拿去发表。
连环画《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内页。
但是,这些还只是即兴创作,当时的任溶溶翻译都忙不过来。
1962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停止了翻译苏联作品,“中苏吵翻后就什么都不出了,最后是没书出了,就出些朝鲜的,越南的,他们也没什么儿童文学。”
接近“失业”的任溶溶只好“改行”搞创作,之前的“即兴”变成了“专业”。“从翻译儿童作品到写,我是熟能生巧了”。这一时代逼出来的改行,让任溶溶给几代人留下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和形象,除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之外,他还写出了童话《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小波勃和变戏法的摩莱博士》《人小时候为什么没胡子》,儿童诗《我抱着什么人》《我给小鸡起名字》等大量优秀作品。
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
我不是个童话里的人物,
可连我都莫名其妙:
我这个人忽然可以很大,
忽然又会变得很小。
——任溶溶《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
任溶溶很多的创作都在写他小时候的自己。最典型的就是儿童诗《一个可大可小的人》,“诗里面说爸爸、妈妈要到普陀山去了,说孩子你太小了,不能去,等到要走了,他们又说,你现在大了,应该在家帮奶奶做点事。这种事现在哪儿都会发生,但也是我小时候真实的事情,我当时真是想不通。”
“小孩子都是一样的,只是社会变了,生活情况变了,小孩子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他说。
连环画《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来没有离开小朋友
改革开放之后,整个出版环境为之一新。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任溶溶没有回到少年儿童出版社,而是开始在译文社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与此同时,进入中年的他也迎来了翻译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他首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意大利文的《木偶奇遇记》直接翻译成了中文,他的翻译版本成了这本书流传最广的中文版本。他还重新拾起安徒生童话,在丹麦首相哈斯穆斯的授权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摆上了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的书店,成为了惟一的官方中文版本。
在出版界日益开放的30年中,任溶溶翻译了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等十部重要作品,英国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女巫》等小说,还有《彼得·潘》《假话国历险记》《柳树间的风》《小飞人》《随风而去的玛丽波平斯阿姨》《小熊维尼》等让无数中小读者都喜爱无比的经典童话,直至最近几年,年过八旬的他还在翻译一线上耕耘,翻译了《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等畅销儿童书。
任溶溶老爷爷的译作《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
不过,他并不喜欢现在大红大紫的《哈利·波特》,“我只喜欢第一部,后来全是讲和妖魔打来打去觉得没意思。不过我不喜欢它不代表我否定它,还是一句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现在,不断还有出版社请任溶溶翻译,“我已经在考虑要不要译了。”翻译了一辈子,86岁高龄的任溶溶终于说。
另一方面,他也很担心现在国内的儿童文学创作情况。“外国儿童文学我感觉比较稳定,每本童话书看下来都很自然,没有什么很怪的,但我们国内的一些作品看着感觉很无厘头,变动得很厉害。”
他说自己创作其实并不容易,尽管儿童文学看起来很简单。“你得站在小朋友的立场上,不仅得让小朋友看得懂,还得动点脑筋。”
有人说,人生是绕了一个大圈,到了老年,又变得和孩子一样了,而任溶溶却不大赞成“返老还童”等说法,“我跟小朋友从来没有离开过。”他说。
任溶溶老爷爷的译作《洋葱头历险记》。
撰文/金煜 申婵
编辑/青青子
校对/王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