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毕业季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0 20:29

毕业季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毕业季读书笔记的作文,想要出彩,确实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这不仅仅是记录你读了什么,更是你这段阅读经历在你人生转折点上的反思与沉淀。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与立意 (Clear Theme and Purpose):" "紧扣“毕业季”和“读书笔记”:" 你的作文必须围绕毕业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以及你所做的读书笔记展开。思考:这些书为什么选择在毕业时读?它们如何帮助你理解毕业、面对未来、回顾过去? "提炼核心思想:"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什么?是对青春的告别?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对知识的感恩?还是对某本书、某位作者特别的感悟?明确一个中心思想,让文章有灵魂。
2. "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Select Content, Highlight Key Points):" "选择有代表性的书籍:" 不要试图罗列所有读过的书,选择几本对你触动最大、关联最紧密、最能体现你思考深度的书。可以是毕业赠书、影响你价值观的书、让你对未来有启发的书等。 "聚焦“笔记”而非“书单”:" 重点不是介绍书的内容,而是你从这些书中"摘录的笔记、你的思考、你的感悟、以及这些内容如何与你的毕业心境和经历产生连接"。可以引用笔记中的关键句子

一个人的毕业典礼(随笔)

一个人的毕业典礼(随笔)

刘方


在校园生活的长河中,毕业典礼往往是一场盛大而热烈的集会,是莘莘学子告别校园、迈向新征程的重要里程碑。在湖北文理学院,一场独特的“一个人的毕业典礼”,却以别样的温情与力量,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成为了奉献精神最美的注脚。


徐学敏,这位来自湖北襄阳市湖北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在毕业季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选择——前往遥远的新疆支教。新疆,那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徐学敏。当毕业典礼的日子临近,她毅然坚守在支教岗位上,选择错过这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盛典。对她而言,新疆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远比一场仪式更为重要。


当支教任务告一段落,徐学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学校为她精心筹备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在格桑花之家门前,只为她一人举行。这看似简单的仪式,却饱含着无尽的深情与敬意。


那天,阳光温柔地洒在格桑花之家门前,微风轻拂,格桑花摇曳生姿,仿佛也在为这场特别的仪式欢呼。徐学敏身着学士服,身姿挺拔地站在那里,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感慨的光芒。母亲缓缓走向女儿,手中捧着学士帽,她的眼神中满是骄傲与慈爱。在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母亲亲手为女儿戴上那象征着知识与荣誉的学士帽,动作轻柔而庄重。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传递着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与支持,也见证着徐学敏一路走来的努力与坚持。


这个特殊的毕业典礼,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热闹非凡的庆祝场面,但它所蕴含的意义却远超一场普通的典礼。它是对徐学敏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认可,是学校、家庭对她选择的坚定支持与鼓励。在这个仪式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毕业生完成了学业的交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徐学敏将再次奔赴新疆,带着母校的祝福,带着家人的期望,也带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她的选择,让我们不禁思考奉献的真正含义。奉献,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意味着在面对个人利益与他人需求、社会需要的抉择时,能够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得失,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徐学敏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新疆的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为那里的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她的奉献,或许不会立刻带来惊天动地的改变,但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成就的道路上奔波忙碌,而徐学敏的故事,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我们的心灵。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精神的富足和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荣誉,而在于他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希望。


徐学敏的这场一个人的毕业典礼,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他们不再是只关注个人发展的一代,而是心怀天下,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以奉献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回顾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古有岳飞精忠报国,为保卫国家疆土浴血奋战;今有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默默耕耘。徐学敏正是继承了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一个人的毕业典礼,看似孤独,实则充满力量。它是徐学敏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我们所有人心灵的一次洗礼。让我们以徐学敏为榜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秉持奉献精神,勇敢前行。无论身处何方,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美好,让奉献的精神之花,在每一个角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各高校用满满的仪式感送别毕业生 这个毕业季,每一帧都是专属记忆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6月22日综合消息 六月盛夏,骊歌再起。今年毕业季,各地高校校园里除了离别的愁绪,还多了不少“整活”的花样。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为毕业生拨穗“冲上热搜”,到各大美术院校毕业展刷屏社交平台,再到多所高校精心烹制“毕业宴”,每一帧画面,都将成为毕业生们珍藏一生的记忆。

毕业礼

满满仪式感 招招有创意

毕业典礼,是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路途上,最具仪式感的里程碑。

6月18日21时,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专场学位授予仪式圆满落幕。在过去的两天里,孙其信站立24个小时,为毕业生逐一拨穗。毕业生们也抓住机会,上演“花式”互动:向校长大秀肌肉、与校长举杯同庆、和校长深情拥抱,展示本科、硕士、博士“一键三连”农大毕业证书……两天的毕业典礼直播共吸引79万人次观看,留言里满屏是意犹未尽的不舍。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则选择用光影记录专属青春记忆。镜头前,9000名师生手拉手围成“同心圆”,毕业生们身着自主设计的文化衫,或定格微笑,或欢呼雀跃,拍下毕业“全家福”。自2014年开始,毕业大合影已成为该校典礼仪式育人的重要载体。

7架SR20G6飞机掠过头顶,龙凤造型的无人机载着烟花在夜空绽放,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送给毕业生的定制礼物。该校400余名师生倾情打造,为2025届毕业生呈现了一场专属于民航人的视听盛宴,镌刻中飞院岁月里鲜活的成长印记。

“蒜鸟蒜鸟,都不泳(容)易!”6月10日,湖北工业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上,埃塞俄比亚留学生伯尼作为国际毕业生代表发言,一句“武汉话”让在场师生忍俊不禁。“从校级的汉语演讲比赛,到省级微软大赛,到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再到世界太极拳大赛,这些经历,是我在湖工大最甜蜜的记忆。”求学7年,伯尼已经爱上了中国,更希望能留在中国工作。

毕业展

源源创作力 铮铮青年志

毕业展,不只是对教学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新一代青年面对时代命题发出的蓬勃宣言。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热度空前,日均接待超万人次。熙熙攘攘的展馆一隅,静卧着一方石洞般的空间。走入其中,便如同置身于千里之外的莫高窟285窟,这是央美修复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历时一年倾心制作的成果。作品或许稚嫩,却见证着年轻修复者与新生学院共同成长的足迹。

人工智能、数字媒介、智能交互……6月7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拉开帷幕,26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1600余件作品,以数字语言承接传统记忆,用当代表达回应时代命题,系统展示了清华美院丰硕的育人成果。

6月3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内乐声飞扬,该校第二届毕业季马拉松暨毕业生推介音乐会启动。音乐会持续12小时不间断,会聚来自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的136名本硕博毕业生,他们以精湛技艺展示了学校拔尖艺术人才培养的成果。活动当天,线上直播观看人次突破千万。

“这不仅仅是一场毕业展览,更是一堂由学生自编自导的沉浸式生活思政大课。”6月9日至12日,浙江万里学院第六届毕业博物馆温情启幕,活动总策划、万里学院教师吴平说。本届毕业博物馆共征集到300多名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物,泛黄的晨跑打卡记录、竞赛奖牌、考研笔记,每件展品都是独特的青春密码。

毕业宴

浓浓烟火气 依依别离情

毕业宴,让告别有了家的温度,让校园有了烟火气的浪漫。

“起鱼啦!”“我跟这条锦鲤合个影呗!”日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第六届红山湖捕鱼节开幕,为毕业生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百余名师生校友合力收拢长达百米的渔网,共捕鱼1000多公斤,其中最重的“鱼王”达10多公斤。全鱼宴现场,80余道鱼类佳肴呈现在师生眼前。这场色香味俱全的鱼宴,是学校为毕业生送上的“红山湖毕业礼”。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举办第十届“畅享园艺”送别毕业生活动。现场,西瓜、樱桃、番茄等多个科研品种整齐排列。学院为毕业生们发放来自该校蒲城西瓜试验站、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铜川果树试验示范站的自研瓜果。大家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科普答题和趣味小游戏,仿佛又回到了在实验室和试验田挥洒汗水的日子。

天津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则推出“热饺暖行·骄子启程”主题送别活动,为毕业生手工赶制9.9万个饱含祝福的“前程似锦饺”,在校内3个学生食堂设立30个专属窗口免费发放,以这份承载母校深情的独特味道,传递学校的美好祝愿。

同往年一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第五届粽香美食文化节上,龙虾美食摊位前早早就排起长龙,毕业生们对这1.25吨小龙虾期待不已,一盘盘麻辣鲜香的小龙虾在学生的欢笑声中出锅。游园集市的互动、诗词文化的融入,更让这场美食盛宴成为一次文化体验。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毕业季的嘉年华尚未散场,毕业生们已经背上行囊,属于他们的新故事即将开启。

(统稿:本报记者 杨文轶 采写:本报记者 程墨 王珺 王家源 史望颖 李澈 冯丽 陈欣然 通讯员 何志勇 郑文彬 蒲思甜 陈凌 邢媛媛 王佳欣 袁玫 刘杨宇倩 叶梦婷)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