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小偷家族》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0 20:44

推荐《《小偷家族》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偷家族》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深刻、有见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感悟:" "思考你想表达什么?" 《小偷家族》这部作品探讨的主题非常丰富,例如:家庭的定义、爱的本质、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人性的复杂、表象与真实的差异等。 "提炼核心观点:" 你最想通过这篇读书笔记传达给读者的关于《小偷家族》的哪个观点或感受?是认同藤原夫妇对“家人”的认定?是对社会冷漠的反思?还是对“爱”的重新定义?明确核心主题是写作的基石。 "融入个人思考:"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内容的复述,更重要的是加入你自己的思考、联想和情感体验。你是如何被这部作品触动的?它让你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 "内容选择与详略得当:" "选取关键情节和细节:" 不需要事无巨细地复述整个故事。选择那些最能支撑你核心观点、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关键情节、人物对话、场景描写或象征意象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可以重点分析“偷窃”行为如何成为他们构建家庭的方式,或者某个角色的转变(如小文、智

《小偷家族》:家庭关系复杂,人性的善恶,揭露小人物的爱与羁绊

小偷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份正经的工作,这种行为是一种道德的沦丧,是对法律的挑战,更是对一个人品行的体现。

小偷是行走在暗地里的人,他们见不得光,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因此但凡有求生的能力,谁都不愿意当小偷。

世人认为当小偷是让人不耻的一件事情,但也有人不以此为耻,更是把小偷当成一份工作,这些人就是电影《小偷家族》中的一家人。

《小偷家族》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代表作,而这部电影也因为他的独特性和对社会现状的分析和拷问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更是被评委年度现象级文艺片,国内院线日本真人电影票房冠军。

超高的口碑,再加上内容的共鸣,让这部电影看完勾起了人们内心的温暖和伤心的往事。有网友评价说: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偷”来的爱也可以很温暖,这种温暖的家超越血缘的关系,更加的纯粹,更加的让人珍惜。

电影《小偷家族》讲述了一个家庭6口人之间因为“偷”而产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做小偷的父亲阿治和偷来的儿子祥太,一个杀死丈夫逃跑的妻子信代,一个被家人抛弃的老奶奶初枝,还有一个偷来的女儿有里,以及不堪原生家庭困扰而出走的亚纪。

电影的开端,充满生活化的家庭生活,以及丈夫阿治和儿子祥太偷来的东西,就让小说的开端充满了戏剧性。后边的人物渐渐出场,随着最后一个“偷”来的主人公有里的出现,一家人之间的关系越发的扑朔迷离。

情感的羁绊,让这个陌生人所组合的最熟悉的一家人,看起来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然而,人性是多变的,在经历了奶奶初枝的死亡,经历了有里的被发现,这个家庭的真面目才开始展现,人性的善于恶,光明于阴暗在这部电影都有了最好的呈现。

1、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愿望,但不是所有的平凡之心都能够被满足,所以面对挫折,面对生活,我们都会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爱?

有人说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传承,也有人说爱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一种羁绊。爱其实是广义的,也是宽容的,爱可以包容,可以很狭隘。

或许这一家六口人在没有组建这个小偷家族之前,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愿回首的过去,但经历世态炎凉,遭受被忽略、被折磨、被家人抛弃命运之后,他们这个家的组建反而就像一个零时的避难所。

在这个家里,所有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把自己的爱暂时的给与对方,哪怕大家都知道,这种偷来的幸福不长久,但是比起之前遭受的悲惨命运,而今的他们其实是更幸福的。

在很久以前,老奶奶初枝或许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她老了会被自己的家人抛弃,但事实的确如此。初枝被抛弃了,留给她的就是这栋老房子,其他的什么都没了。

被家人抛弃的那刻,或许初枝是奔溃的,都说养儿防老,但她最后却反被伤害,这种背叛和沉重的打击对于一个离死亡越来越近的老人来说,是悲哀的。

奶奶初枝的命运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她勾连的是无数个老人的命运。老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在当时的日本,在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无人奉养的局面。

对社会现状的悲悯,对孤寡老人的关爱,对人性善恶的颠覆,《小偷家族》就像那一根针,让无数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能够被痛到。是枝裕和想要的无非是,让人们关注着这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让他们老有所依。

初枝是不幸的,但她是幸运的,作为小偷家族的长者,她给这群无处可去,无路可走的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住处,并且真心的对待他们,她用自己的养老金,养着这群人,并且努力的营造着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大家都能够幸福。

在这样一个偷来的家庭里,或许初枝奶奶是最好的那个人,也是最善良的那个人,被血缘执至亲抛弃,却依然渴望被爱,难怪爱心的她养着这一群没有血缘的家人,只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愿望,初枝的愿望是平凡的,但就是这么平凡的愿望却要被现实赤裸裸的打击,她一生充满遗憾,偷来的幸福让她享受了短暂的幸福,但或许在这个幸福的背后,是一种深深地无奈和长长地叹息。

2、

一个家有奶奶,也有着爸爸和妈妈,还必须有孩子,对于小偷家族这样的家庭来说,没有生育能力的妈妈信代就特别渴望有孩子能够让她尝到做妈妈的滋味。

很快,丈夫阿治在一次偷盗的过程中把祥太偷回了家,从此这个家有了孩子,而祥太进入了这个家庭也体会到了关爱。作为父亲,阿治是不合格的,没有工作的他唯一所擅长的就是当小偷。

祥太最终和爸爸阿治一样成为了小偷,电影的开端父子俩就去一个商店偷日用品,父子俩相互打掩护,完成了一次偷盗。

在这个家,生活的日用品是偷的,家庭成员也是偷来的,就连这短暂的幸福都是偷来的。

一对杀人夫妻,一个堕落少女,还有诱拐儿童的经历,让这个家充满了故事,却诉说着难言的温馨和感动。

这个看似正常的家庭,除却父亲和孩子是小偷,其他的看似风平浪静,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个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出现在这个家里才让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秘密。

妈妈信代是爱孩子的,包括这个家的所有人明知道如若留下了这个孩子,会遭受不可控制的结果,但他们这些谈不上善良的人,却愿意把自己的善良和爱心给这个孩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便是陌生人,但他们也有心,也有爱。有里住进了这个温馨的家,享受了新父母的关爱,不用承受家庭暴力,不用接受虐待,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最适合他们生长的环境。

看到有里的处境,我们都会忍不住在想,有里的出现不是偶然,而这个孩子的处境也不是特殊,她是全世界所有正在经历家庭暴力,经受家庭忽略和受虐的孩子的代表。

这个世界没有偶然,很多东西是必然的,有因有果。有里的出现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这个世上必然发生着这样虐待儿童的事情,孩子们也必然经受着言说的痛苦,他们无力改变。

在命运的作弄下,他们活着却残缺的在活着,身心遭受着折磨。或许小偷家族的出现就是孩子们,是所有遭受苦难渴望温暖的人,唯一的避风港。

所以当小偷家族因为有里而曝光在明面上时,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够组成一家人。他们不相信杀人犯会拥有善良的心,他们也不相信,偷来的幸福能够幸福。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不是一定有血缘就一定是至亲,也不一定是亲生就能够温柔以待,也并非杀人就一定是坏人。

每个人都有着苦衷,现实把他们逼成了疯子,而他们却不想在深渊里沉沦下去。

坏人不一定没有良知,而好人不一定就永远是好人。

3、

好人和坏人,血缘和羁绊,什么是家庭?

这些问题都是《小偷家族》带给我们的思考。现在人都在谈《原生家庭》,但除却原生家庭,那些没有家庭或者被抛弃的人他们难道不能有家吗?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缘的,缘这个词就是一种羁绊,是一种陌生人之间产生磁场的羁绊。因为这种羁绊,两个陌生的男友可以步入婚姻,也因为这种羁绊,所以才有了小偷家族。

看完这部电影,人们都会被他们的之间维持的那种温馨打动,他们一起看烟花,一起去海边玩耍,一起在苦心的经营着这份难得的感情和羁绊,一起维护着这个扑朔迷离的家。

这个家充满生活化,充满温馨的感觉是我们的每个人都想要的家。因此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都喜欢这个家。也喜欢这一家人。因为这样的一家人勾起可以我们对家的思念,也勾起了那些伤心的往事。

正是小偷家族这样的善良举动还有他们的苦心,让我们不经开始思考人性。

人的多面性造就了人性的多面。人的善恶之分,人的七情六欲,人性的光明和阴暗,让这部电影成为勾起了我们对幸福,对家庭的思考。

什么是家?家不是有血缘就能是家,也不是没有血缘就不能组成家庭。家庭是所有人的港湾,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牵挂。因为有一个温馨的家胜过血缘上的牵绊。

这部电影对于社会现状的挖掘和揭露,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解读,真可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对于而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什么是家?真正的家是什么样子或许才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平凡的家庭,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却渴望回归平凡拥有幸福。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孩子们,还有那些孤寡老人,以及那些遭遇背叛的人,其实他们最想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个平凡人所拥有的简单的幸福。

这是这份简单被功利化,被忽略,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会进行悔悟,也只有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然而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拥有的幸福。

这部小说,看似聚焦弱者的生存模式,但其实他们是弱者但代表的是广泛的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弱者拥有弱者的生存法则,弱者渴望家庭和爱,而强者却缺失的就是这些平凡人所没有的爱。

就如影片中的亚纪,出生富贵,有钱又有能力,但她却最渴望的是爱。这是有钱人的苦恼,但对于穷人来说,爱是人最基本的渴望,也是最能得到的渴望。

电影的开始是温馨的,结局是凄惨的。因果循环,昔日的因今日的果,在现实面前,偷来的家和爱就如泡沫转瞬就会消失。人生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些做过的错事,那些人性阴暗的一面终将会暴露。

从喧闹到凄清,从温馨到毁灭,家会伤人也会爱人,人生都会回到原点,而等待我们的那个人终究会出现,只要相信,爱就是深深地羁绊。现实虽然是一地鸡毛,但谁的内心都有一个避风港,那就是家的模样。

《小偷家族》:那段贫穷、卑贱的生活,却是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

《小偷家族》剧照

日本电影《小偷家族》创造了纪录。它五月底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六月在上海电影节展映,八月即在全国公映,成为历史上在中国公映最快的金棕榈奖影片。导演是枝裕和通过影片讲述了一个奇怪的小偷家庭:六个被社会遗弃、被家庭伤害的个体,组成了一个无血缘的家庭,他们过着贫穷、卑贱的生活,甚至偷窃,但对他们彼此来说,这却是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影片通过家庭伦理折射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怀,这是中国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

无血缘的家庭与封闭的空间

这个“小偷家庭”围绕奶奶初枝建立起来,她年轻时被丈夫抛弃,晚年靠养老金在花园里的小木屋生活。她的前夫与后来妻子的长孙女亚纪,因在家中不如妹妹受宠爱,高中毕业后离家出走,初枝收留了她。初枝还收留了一对流落夫妻阿治和信代,阿治在一次偷窃中收留了少年祥太,又在路边阳台上收留了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由里。这六个人组成了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这些人的年龄、性别让他们自动贴上了家庭成员的标签,一方面相互依靠,一方面成为彼此情感需要的替代品。直到初枝去世,这个特殊的家庭开始解体。

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延续了是枝裕和过去十多年创作的基本风格,通过朴实、慢调和简单的生活细节,展现家庭生活和父子关系。尽管这个“家庭”的生活破乱不堪,每个人都有痛苦的经历,但影片中依然洋溢着《步履不停》中那种阳光般明亮的色调,时而出现《海街日记》那样轻松好笑的对话,穿插着是枝裕和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轻松吉他配乐,总体上看,这是一部温馨感人的散文般的作品。

《步履不停》剧照

横山家的长子纯平15年前因救人而丧生。他祭日这一天,横山女儿一家四口回父母家相聚,二儿子良多也带着太太由香里和她与前夫的孩子小敦回到家中。故事在做饭、吃饭、交谈、回忆中慢慢展开,一家人抱怨着,诉说着,也互相理解和谅解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在他们心中缓缓流淌。

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里体现的最高超的技巧,是运用视听语言表达狭小空间。影片多数情节发生在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木屋中,这是一个六个人连吃饭都坐不下的小房间,更别说安放摄影机了。小空间里会限制摄影的表达力,但是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狭窄、杂乱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在《无人知晓》中,四个被母亲遗弃的孩子也生活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单间公寓。是枝裕和善于利用封闭空间的特性,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亲密关系,让空间拉近人物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

《小偷家族》中的狭小空间

特殊家庭的父母和女儿

在《小偷家族》里,是枝裕和运用视点、角度和景别的变化,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展现出这个封闭空间的不同角落:客厅、厨房、浴室、水池,甚至祥太睡觉的柜子。一般来说,如果空间很小,镜头变化就不多,观众容易厌倦,所以小空间很考验导演的能力。是枝裕和的做法是借助人物对话时视点位置的转移,调动观众的兴趣,同时把摄影机内置在人物周围,建构一个不动声色的家庭内部视点。观众通过视点和景别,不知不觉地融入为家中的一分子。

电影不仅没有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反而强化了观众对人物的认同。是枝裕和最厉害的地方是对六个人的关系娓娓道来。寥寥几个镜头、几句对话,就让小空间的每个角落充满特殊的情感:信代和亚纪在厨房里谈论关于男友的往事,柜子里祥太和由里关于玻璃球的对话,客厅地板上初枝对亚纪的安抚,夏日雨中阿治和信代在客厅里的缠绵,尤其是六个人从木屋里探头看天上的焰火,我们不仅看到焰火映照在他们幸福的脸上,更看到了这个我们认为渺小和逼仄的空间,对他们来说反而非常合适、惬意。

《无人知晓》海报

四个孩子跟随被父亲抛弃的母亲搬入新居,却没想到母亲也不辞而别。12岁的长子明独自照顾弟弟妹妹。明还不到可以打工的年纪,他不愿去偷盗,更不愿报警请求救济而导致手足分离,他们靠便利店接济的剩饭菜艰难度日。影片以乖巧可爱的妹妹小雪的离世结束。成长的痛苦与沉重让人难过,也引发了成年人对家庭责任的思考。

家庭解体的社会与单体化生存

但是《小偷家族》与《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系列完全不同,它并不是一部煽情的家庭时代剧。这个特殊的“小偷之家”隐晦表达出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日本电影的两个恒定主题是家庭与少年,这都在《小偷家族》中有了继承和突破。

小津安二郎

以小津安二郎为代表的日本家庭电影,强调在安静、礼仪化的日常氛围中呈现尖锐的家庭冲突。在当代日本,山田洋次继承了小津的衣钵,与桥爪功、吉行和子、西村雅彦等演员合作了《东京家族》和《家族之苦》等一系列家庭电影,既保留了平实静谧的日常风格,也让家庭里的悲欢离合变得生动有趣。而《小偷家族》对这种家庭观进行了改造,甚至是批判,可以说是一部“反家庭”的电影。恩格斯认为,两性关系和人口繁衍在家庭的起源和演变中占据核心位置,而《小偷家族》则带来了一个无性、无生育的家庭。阿治对亚纪说,他们是依靠心而不是性连在一起的,信代没有生育能力,尽管初枝生育了一个儿子,儿子却对她不管不问,不尽孝道。“小偷家族”是一个建立在传统家庭观念解体基础上的家庭。

《小偷家族》中的初枝(右)和亚纪

最近几年,日本出现了不少展现家庭解体、家庭观念破产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是当代社会伦理危机的体现。在互联网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家庭伦理的松懈和破产,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最大。当人在城市中用手机和互联网就能获得全部生活资源时,就越来越分化为“单体”,单体化生存让人脱离了对家庭的依赖,也放弃了家庭伦理的义务。

《小偷家族》剧照

《小偷家族》恰恰是对这种家庭危机的隐晦表达:初枝被丈夫和孩子抛弃,亚纪离家多年也没人关心,小女孩由里成为父母争吵的牺牲品,是一场被诅咒的爱情中不被欢迎的后果,她的手臂上留着与信代手臂上同样的疤痕,而信代在最后说自己是不应该被生下来的人,说明她也有着与由里相似的被父母虐待和抛弃的身世。或许正因如此,当她听到由里父母的争吵时,决定不送她回家。这个家庭成员都是与传统家庭脱离的人,或者被抛弃,或者被嫌弃,或者被遗忘。是枝裕和向我们展现出,在家庭破裂之后,人们还能如何组成新的家庭。因此这不是真正的家庭,却带来比家庭更真切的“家”的感受。家的本质不仅仅是小津安二郎式的依靠血缘的伦理义务维系的封闭世界,也是是枝裕和式的个体之间抛却利益和私欲的相互慰藉。

像成人的少年与无声的诉说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电影中就经常出现歌舞伎作品中常见的隐忍少年的形象,儿童和少年几乎是日本电影最为持久的母题。在这方面,有两个鲜明的方向。一方面是温情纯真的少年和浪漫忧伤的成长故事,比如相米慎二的《搬家》(1993)、《夏日庭院》(1994)、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1999),以及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另一个方面,尽管1965年日本教育界就发起了“亲子电影运动”,提倡教育界与电影界联手拍摄适合学生观看的“亲子电影”,但从大岛渚的《爱与希望之街》(1959)和《少年》(1970)开始,孩子不再是天使般纯真的象征,开始出现欺凌、逃学、自杀、甚至犯罪等情节。

这些少年负面成长电影有很多,如深作欣二的《大逃杀》(2000)讲述荒诞法案下一群中学生相互残杀,古厩智之的《恶童日记》(2001)描写在精神上受到教师折磨的学生,中岛哲也的《告白》(2010)展现了少年之间的伤害和报复。

《海街日记》剧照

影片讲述被父亲抛弃了15年的三姐妹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在葬礼上见到父亲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14岁少女铃。想到乖巧懂事的铃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与父亲的第三任妻子生活一定不会幸福,三姐妹收留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舒缓的音乐和温馨的画面,使影片充满了美感。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儿童与这两个传统有所区别,既没有把儿童和少年描绘成纯真无知的小孩,也不是简单地把少年塑造成凶狠无情的成年人,是枝裕和电影既有孩子的一面,也有成人的一面。在《步履不停》(2008)、《如父如子》(2013)和《比海更深》(2016)中,孩子反过来成为父亲的引导者和安慰者。是枝裕和深受电影《偷自行车的人》(1948)的影响,他在其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说到,他很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角色错位的父子关系。

《小偷家族》中的“父亲”阿治与“儿子”祥太就重新演绎了这种特殊关系,而且两部电影都与“偷”有关。阿治和祥太都不是单纯的成人或是孩子,祥太有少年的天真,也有心计,当他发现自己“被救”的秘密以及由里开始偷窃时,他主动被抓而让这个家庭被发现。阿治尽管收养了祥太,但祥太反过来成为最能抚慰阿治心灵的人。

《如父如子》剧照

两个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悬殊的家庭,在儿子6岁时被告知他们的孩子抱错了。在交换孩子的过程中,原本事业有成具有优越感的父亲良多,渐渐领悟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因此,《小偷家族》最令人动心的地方,不是这几个人的完美和善良,恰恰是他们的私心杂念,他们人格中的缺陷。是枝裕和认为,不论在电影中还是现实中,人总是希望通过努力来弥补自身的缺陷,这始终被视为美德。但是,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克服自身的缺陷。“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突然变得美好的瞬间。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的大概不是咬紧牙关的勇气,而是不自觉地向他人求助的弱点。缺陷并非只是缺点,还包含着可能性。”因此,《小偷家族》中最为细腻深刻的地方,恰恰在于这些主人公是有缺点的人,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让这些人物更为饱满可信,他们的闪光点才更令人动容。

《比海更深》剧照

曾作为作家出道、现在却靠当私家侦探维持生计的良多把钱挥霍在赌博上,以致于连儿子的抚养费都付不起。早已离婚的妻子带着儿子生活。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在良多母亲的住宅中,曾经的一家三口与母亲度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这一晚过后,生活仍将继续,但他们之间已经互相谅解。

《小偷家族》上映时,还围绕字幕翻译引起了一场争议,这来自影片展现的一种独特的诉说方式:无声的诉说。影片中有两场戏,主人公只做口型,但没有真正发出声音。一处是奶奶初枝在海边的沙滩上,对着在海边玩耍的五个人的背影,无声说出“谢谢你们”。另一处是在结尾,祥太坐上巴士即将离开时,他摘下了帽子,对着车窗外远去的阿治无声地说了一声“爸爸”。无声,就是沉默,但与真正的沉默不同,“无声的诉说”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沉默是一种内心独白,它不需要倾听,但对话则需要理解和交流。“无声的诉说”恰恰在独白与对话之间,是一个人突破封闭的内心世界的一种临界的表达方式。是枝裕和原定的片名叫《大声喊出来》,因为正是在电影中而不是文学中,这种“无声的诉说”才会被人们准确地“看见”,而不是“听见”或在文字中被“描绘”。

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场戏,可能是松冈茉优扮演的亚纪与池松壮亮扮演的四号先生那个短暂的拥抱。这个“四号先生”显然也是一个孤独无援的人,他或许是个哑巴,或者有表达障碍,他难以诉说自己的孤独和痛苦,只有自我伤害而留下的伤痕,他们那个拥抱也是一种无声的诉说,没有发出声音,对方已然领会。这种“无声诉说”一般微妙的情感传递方式,是越来越孤独封闭的人们所需要的抚慰方式,也是是枝裕和和《小偷家族》感动观众的方式。

《海街日记》电影片段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5日 13版)

本期编辑: 邢妍妍 张永群 刘嘉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