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0 22: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年味儿”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年味儿”的核心内涵 (Define the Core Meaning of "Nian Wei"):" "深入思考:" 首先要自己思考,“年味儿”到底是什么?是特定的食物(饺子、年糕、鞭炮)、习俗(贴春联、扫尘、拜年)、氛围(热闹、团圆、喜庆)?还是更深层次的,对家、对传统的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 "界定范围:" 在文章中,可以尝试界定你所理解的“年味儿”的具体指代。是过去的年味儿,还是现在的年味儿?是城市里的年味儿,还是乡村里的年味儿?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清晰的界定能让文章更有焦点。
2. "紧扣“读书笔记”的性质 (Focus on the Nature of a "Reading Notes" Essay):" "引用与分析:" 这不是一篇纯粹的散文或议论文,而是基于阅读的思考。"必须"要有意识地引用或提及你读过的相关书籍、文章、故事或理论。这些可以是关于春节习俗的书籍、描述故乡年味的散文、探讨文化变迁的文章,甚至是某位名人的观点。 "结合阅读谈感受:" 读书笔记的核心
咱们小时候盼年,盼的是啥?是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围在厨房的八仙桌前,娘捏着饺子皮,我举着擀面棍,擀得手腕发酸可还想接着干;是锅里的饺子咕嘟咕嘟冒热气,咬一口素馅的香,听着外面的鞭炮声,觉得这一年的甜都攒在这碗里了。可现在的孩子呢?吃着超市买的速冻饺子,看着春晚,问“过年为啥要吃饺子呀?”——不是孩子没感觉,是咱们没把“年”的魂儿,装进饺子里。
其实,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藏着“年味儿”的核心:仪式感是刻进记忆的密码。就说饺子吧,为啥大年三十必须吃?因为“更岁交子”——新旧年的交接,就藏在这弯弯的饺子里;为啥形状像元宝?因为老辈人想让“招财进宝”的好运气,滚进咱们家;为啥素馅要上供、荤馅给家人吃?因为素净的馅是给神灵的“吉利”,鲜美的肉是咱们一家的“团圆”。
要让孩子记住年味儿,得让他“参与”到仪式里。比如咱们小时候,娘包我擀皮,手忙脚乱却越干越带劲——现在也能这样:大年三十下午,你把面和上,让孩子帮着揉,哪怕揉得满脸都是面,你也得夸“咱们家宝宝揉的面,比妈妈小时候强多了”;等面醒好了,让他拿小擀面棍,擀成中间厚边上薄的皮,哪怕形状歪了,你也得说“这皮擀得好,包的时候不会破”;然后你坐下来包饺子,让他给你递皮,他举着皮说“妈妈你看”,你就接过来,包一个“丑丑的”饺子,说“这是咱们宝宝的饺子,晚上要给你留着”。你看,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的样子吗?孩子没觉得“麻烦”,他觉得“我在帮家里做大事”——这就是“年”的温度。
要是孩子不爱吃素饺子咋办?别急着逼他,先跟他说“大年三十的素饺子,是给咱们家求平安的,你咬一口,就是给咱们家添福气”;要是他还是不愿意,咱可以稍微改改——比如把豆腐换成他爱吃的嫩南瓜,把萝卜换成胡萝卜,只要保持“素”的意思,他也就愿意尝了。或者让他选初二的肉饺子馅,比如他说“要加香菇”,你就顺着他,这样他盼着初二的饺子,也就愿意陪咱们包大年三十的了。
其实,年味儿不是买多少年货,是咱们一起做一件“必须做”的事。这个年,咱们就试试:大年三十下午,全家围在厨房,你和面,孩子擀皮,老人包馅,哪怕包得丑,哪怕素馅不如肉馅香,可等晚上12点,锅里的饺子冒热气,孩子咬一口说“这是我擀的皮”,你就知道,他把“年”刻进心里了。“娘包的饺子,是‘家的味道’”——这味道不是山珍海味,是“咱们一起做的”的热乎劲儿,是“娘在,家就在”的踏实感。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的,缺的是“刻进记忆的仪式”。这个年,咱们就从饺子开始,把“一起包饺子”变成咱们家的“必须”——等孩子长大,他会说“我小时候的年,是和妈妈一起擀皮,和奶奶一起包饺子,是锅里的饺子冒热气,是咬一口就知道‘家在这儿’”。这,就是咱们给孩子最好的“年味儿”礼物。
又是一年槐花开(随笔)
刘方
春回大地,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画家打翻了调色盘,将斑斓色彩倾洒人间。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山川、田野、河流,都被重新赋予了生机。桃花夭夭,杏花灼灼,樱花如雪般纷纷扬扬,它们在枝头争奇斗艳,迫不及待地展示着春的妩媚。有一种花,总是姗姗来迟,那便是槐花。
大约在四月中旬,当其它春花渐渐开始凋零,槐花才悄悄登场。苏北灌溉总渠北岸,那是我的老家,那里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热烈,而槐花的绽放,更是为这春色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小时候,每到槐花开的季节,那便是一场盛大的春日狂欢。
记忆中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像小巧玲珑的灯笼,悬挂在枝头。花的颜色雪白雪白的,没有丝毫杂质,纯净得如同婴儿的眼眸。那淡雅清新的芬芳,微风拂过,便悠悠飘散开来,沁人心扉,让人瞬间沉醉其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槐花可是不可多得的食料,承载着无数童年的欢乐与满足。
花开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出动,前往总渠大堤。人人手里都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顶头绑着一根短棍,呈人字形。这简单的工具,可是摘槐花的神器。大人们身手矫健,他们熟练地将竹竿伸出去,套住开花的树枝,然后用力往下拉,“咔嚓”一声,树枝断开落地。孩子们则欢呼着一拥而上,小心翼翼地从树枝上摘下槐花,放入篮子里。不一会儿,篮子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回到家后,母亲便会大展身手。她把槐花洗净,或蒸或炒,每一种做法都让人垂涎欲滴。蒸槐花,是最常见的吃法。将槐花拌上面粉,放入蒸笼,不一会儿,厨房里就弥漫着槐花与面粉混合的独特香气。出锅后,再淋上一勺蒜汁和香油,搅拌均匀,那滋味,软糯香甜,让人回味无穷。炒槐花也别有一番风味,鸡蛋与槐花在锅里碰撞,金黄色的鸡蛋裹着洁白的槐花,色香味俱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春天的馈赠,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生活在繁华的城市里。城市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乡村的田野,车水马龙的喧嚣掩盖了鸟儿的欢鸣。在这里,我再也没见过那洁白如雪的槐花,没闻到过那淡雅清新的花香。忙碌的生活让我渐渐淡忘了童年的那段美好时光,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偶尔会想起老家的槐树,想起那一串串的槐花。
有一年春天,我下乡调研。车子在乡间小道上缓缓行驶,窗外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突然,一阵熟悉的清香飘进车里,我心头一震,急忙摇下车窗。不远处的一个土坡上,有几颗槐树,它们开满了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白玉雕琢而成。那久违的清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的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我迫不及待地走下车,向土坡走去。站在槐树下,我仰望着满树的槐花,它们还是记忆中的模样,纯洁、美好。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飘落,洒在我的肩头、发梢。我伸手接住一片花瓣,放在鼻尖轻轻嗅着,那淡雅的香气,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在总渠大堤上嬉笑玩耍的日子。
那一刻,我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年,我在城市里努力打拼,追逐着梦想,却也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这槐花,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纯真与宁静。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槐花开。每当这个季节来临,我的思绪总会飘回到老家,飘到那总渠大堤上的槐树下。槐花,不仅仅是一种花,更是我童年的记忆,是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永远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我依然生活在城市,但每年槐花盛开的时候,我都会找机会回到老家,去看看那几棵老槐树,去采摘一篮槐花,去品尝母亲做的槐花美食。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