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1 03: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说《牛虻》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体现你的阅读理解和思考: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主人公的转变:" 《牛虻》最核心的主题是主人公安杰洛·布扎诺尼从一个天真、富有的少年,在经历流放、苦难和自我牺牲后,蜕变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牛虻”的过程。你需要抓住并深入探讨这个转变及其原因。 "信仰与怀疑:" 安杰洛在宗教信仰和革命理想之间经历了激烈的冲突和挣扎。记录他对天主教会的看法如何变化,以及他最终为何选择抛弃或重新定义自己的信仰。 "爱与牺牲:" 安杰洛与玛利亚、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关系,以及他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包括对玛利亚的“背叛”和最终的死亡),是小说的另一重要线索。思考这些关系和牺牲的意义。 "革命与信仰:" 小说探讨了个人信仰与集体革命理想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
2. "抓住关键情节和人物:" "重要事件:" 标记并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转折点,例如:被遣返回国、与玛利亚的相遇与分离、参与革命活动、被捕
主持:宋庄
您的枕边书有哪些?会经常变化吗?
张抗抗:我的枕边书是经常变化的。尽管有一些经典书,隔几年会重温重读,但不意味着放在枕边天天读。长年累月读同一本书,那就变成“一个人的圣经”了。我的床头总是堆着一摞当代文学杂志,《收获》《花城》《当代》《作家》《江南》《中华文学选刊》《随笔》《读书》等。其中大多是杂志社赠阅的,不浏览一遍感觉对不住人家的好意和同行的辛苦劳作。
这些书为什么会成为您的枕边书?
张抗抗:你既然问的是“枕边书”,我的实事求是的是这样的:枕边书应该是轻便的、易读的,而不是躺在床上看一会儿胳膊就抬不起来的那种厚重的大书。我读梁晓声的《人世间》、李洱的《应物兄》,安排了专门的时间“端坐”着看,那么厚的书,不可能躺在床上看吧?所以我总是把薄一些的好书,专门留起来晚上临睡前读。除去浏览杂志的时间,还会看一些较薄的中长篇单行本,比如《好人难寻》《温柔之乡》《远山淡影》《单筒望远镜》《考工记》,都是小巧的、方便阅读的书。但是就算床头永远在“开流水席”,一年下来也只能读上十几本。
能否具体谈谈,您眼下读的枕边书的感受?
张抗抗:最近刚刚读完《作家》杂志去年一年连载的胡冬林的随笔《山林笔记》,你看他写长白山里的那些植物和动物,一草一木、一鸟一花,那么生动细微纯净真实。他对长白山充满了感情,我从他写山林的文字中,看见不到任何功利的欲求,比如版税和获奖。他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就是他人生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方式。可惜这个长白山下的“瓦尔登湖”,随着胡东林的突然离世而终结,他那孩童一般干净美好的文字,也许从此绝版。《作家》杂志为连载他的长篇随笔,每一期都配发了作家好友记述、追忆他的文章,使他变得越发真实亲切,编辑可谓用心用情之深。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枕边书不一定是经典作品,也可能会偶然发现一些极易被我们忽略的好作品。
这些枕边书,给您带来什么?
张抗抗:轻阅读的愉悦、美感、惊喜,是一天即将结束前的最后享受。比如安忆的《考工记》,老宅之美和人物命运的巧妙融合,犹如古建筑木梁卯榫的完美契合。
哪一本书对您有较大影响?有什么书曾激发您的写作欲望吗?
张抗抗:各个年龄段(童年、少年、青年、老年)所受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童年喜欢安徒生、格林童话、少年喜欢《鲁滨逊漂流记》,青年喜欢《牛虻》,中年喜欢《九三年》《日瓦戈医生》,到了老年,越来越喜爱、钦佩茨威格的作品。前几年读了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她对极权文化冷峻犀利的揭示、不动声色的批判,读完后多日无法平静。我欣赏那些有思想、有力度、有新鲜感、有创造性的作品,比如残雪和阎连科。而不是那类看起来写作技巧完美、中规中矩、但思想平庸没有新东西的作品。任何一部书都有可能激起我的写作欲望。那些写得不太好的书,激起我写作欲望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能够写得比他好。优秀的书,激起我写作欲望的是:我怎样才能写得像他那么好。
您会记笔记吗?喜欢快读还是慢读?
张抗抗: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但由于我读书通常较慢,性子又急,有时候会颠倒顺序从后面往前读。还经常要反复回头去看前面的段落,所以读书量始终不大。年轻时读书很多是借来的,必须做笔记。后来都是自己买的书,可以在书里夹纸条划道道了,一本书看完,顶上露出一层小条子的头。所以做笔记越来越少了。
您最理想的阅读体验是怎样的?
张抗抗:任何时间地点,包括出差的旅途中,只要有空闲都可以读书。最喜欢当然是在自家书房里读书,可以静心读那些厚重的书,还可以划道、做记号什么的。比如宗璞先生的《北归记》。最理想的阅读体验是:这是一本我自己选择的、喜欢的、想读的书,而不是应出版社或朋友约请的“友情阅读”。最理想的阅读状态是:有很多空闲时间,面前放一堆初选出来的书,随意地、从容地一本本挑着读。一杯清茶或咖啡,读一会儿发一会儿呆,沉思或遐想。不需要惦记你这样的记者提问和采访,没有编辑催稿。可惜,这样的情形从来没有出现过。
您读过最有意思的书是哪一本?
张抗抗:没有“最”,只有“非常”。中外、古今都有,不可能是一部两部,而是很多很多的“高山仰止”。比如《诗经》的那种意境、唯美、天然;《山海经》那种浪漫恣意的想象力和魔力,都是极有意思的。很多年前读过一本薄薄的小书《众神之车》,讲人类与外星智能生命和星外文明的关系,还有一本书探索香巴拉文化,也就是香格里拉背后隐秘的神性,都是我读过的非常“有意思”的书。我喜欢那些带有神秘、玄妙色彩,探寻宇宙奥秘的书。
哪些书对您的思维影响最深?
张抗抗:佛陀、老庄、尼采、佛洛伊德的哲学著述。《九三年》《日瓦戈医生》《局外人》《一九八四》等文学作品。
书架上最终留下来的是什么书?您会怎么处理自己的书?
张抗抗:我每隔一段时间会下决心处理书,但总是收效甚微。因为每一本书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扔掉卖掉都舍不得,它们来到我的书房,是一种缘分。即便是不熟悉的作者给我的赠书,我虽然没有时间看,但最后还是留下了,因为心里有一种对书籍的敬畏之心。图书捐赠是经常的,比如乡村和社区图书馆。
哪一本书是您以为自己会喜欢其实不然的?有没有读过名不符实读后大失所望的书?
张抗抗:前几年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长篇小说《自由》,最初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那么厚一本,买来下决心啃。但却没有读完,实在读不下去,它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结构松散,语言啰嗦,人物无趣,大失所望。如果写书人要表现的内容不是我关心的东西,那本书就没有太多阅读价值。我通常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在您读过的作品中,有发现被严重忽视或低估的吗?
张抗抗:当然有。比如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他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杨朱篇》《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但他一直遭到儒家的压制,在我们以往的教科书中,把杨朱思想歪曲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个人主义学说。其实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力主个人权利的了不起的第一人。
刚刚读完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这是罗翔老师极力推荐的一本书,我也收藏在书架有段时间了,最近因为读完《人生的智慧》才想到要“顺便”把这本跟哲学和律法相关的书一起读完。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由三次演说组成,即正式的申辩辞、提出刑罚的演说、判死刑之后的演说。苏格拉底的学生究竟为什么要写《苏格拉底的申辩》,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他们是要真实记录下苏格拉底的申辩辞?还是想通过申辩辞阐述自己的思想?亦或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一种纪念?《苏格拉底的申辩》既写出了苏格拉底为什么选择了哲学生活,也告诉我们,他为什么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哲学在当时的社会和人们心中地位。因此,短短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就贯穿着两个看似矛盾的主题:生与死。但苏格拉底并不是先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这样生活,再告诉我们他为什么宁愿死去;而是,生的根据恰恰就是死的理由,二者归根到底是一回事。因为他确信没有人能证明死是件坏事,所以选择死并不悲哀。
书里还有几个主题,比如哲学和政治,教育和宗教,好和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哲学与政治。教育与宗教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二者都以某种方式与哲学和政治发生了关系。因此,苏格拉底对教育和宗教的讨论,和整篇《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样,仍然是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的哲学思考。
政治的目的是胜利,而哲学的目的是真理。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让人们获得自己本来没有的什么知识,而是充分认识自己的局限和德性。但对于并不想醒来的雅典人,牛虻的叮咬不会唤起斗志,反而让人感到厌烦。于是,很多人并没有因此变得警醒,反而怒气冲冲地要打死牛虻。这就是苏格拉底当时的处境。在他的审判官面前,苏格拉底自豪地宣布,他的生活是哲学生活,因而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同样是在这些审判官面前,他又骄傲地选择了本来不一定要选择的死刑。使他的一生没有白过的是哲学,而使他面对政治不得不选择死亡的,同样还是哲学。身为哲学家的他在政治面前不仅必然选择死,而且恰恰是死亡,才使苏格拉底最终证成了他的神圣使命。于是,苏格拉底的生死问题,就转化成了哲学与政治之间有没有可能和平相处的问题。
在苏格拉底死后,为苏格拉底写申辩辞,却渐渐成了文人当中的一种时尚。而他的学生柏拉图只是其中的翘楚之一。苏格拉底为哲学申辩的最高点,就是把哲学说成雅典城最宝贵的财富,并把哲学家当成雅典最高的英雄和唯一救赎;而就在苏格拉底为自己这个哲学王加冕的时候,他也同时宣判了自己的死刑。残酷的城邦政治面前的苏格拉底,一边用喜剧呵护着自己的灵魂与德性,一边用悲剧支撑着自己的荣耀和尊严。
这场哲学和政治的交锋以苏格拉底的死告终,而他的死也成为了哲学和政治永恒的辩题。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的死和耶稣之死有着同样的地位!也是整个人类哲学史上的最高里程碑。
读完全书又想到罗翔老师对这本书的推荐语“人生一定把《苏格拉底的申辩》一读再读”!我不禁又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思考,如果哲学和政治不可调和,那么苏格拉底提倡的“无知之知”到底是对哲学的弘扬还是对政治的贬低?如果哲学和爱知的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那么他自己的死到底是对哲学的求知还是对生活的背叛?不得而知!他说哲学和教育都是为了“认识自己”,他说“生”不一定好,“死”也不一定不好,但是他却选择了用“死”来把这个辩题“结案陈词”!真的好深奥!但是又不能不引人深思。或许!这些深思才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带给我们最好的教育————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成为自己!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