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论语与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08:44

如何写《论语与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语》与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不失条理:
"1. 明确作文目的与核心观点 (Clear Purpose and Core Argument):"
"你想表达什么?" 是仅仅总结《论语》的某几点思想?是分享你读书笔记的收获?还是探讨《论语》思想对你个人或现代社会的意义?或是结合笔记,分析《论语》某方面的特点? "确立中心论点 (Thesis Statement):" 你的作文应该围绕一个清晰、具体的中心思想展开。例如:“通过阅读《论语》并做笔记,我深刻体会到‘仁’与‘礼’作为核心道德准则,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或者 “我的《论语》读书笔记实践,不仅加深了对经典的理解,更引发了我对现代生活伦理困境的思考。”
"2. 深入理解《论语》内容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lects):"
"选择性而非泛泛而谈:" 《论语》内容丰富,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你真正感兴趣、或者与你的笔记/观点紧密相关的章节、段落或核心概念(如仁、礼、孝、忠、学、君子、中庸等)进行深入探讨。 "准确理解原文:" 注意孔子及其弟子的具体言行,理解其背后的语境和含义。可以参考权威的注释或

论语的读书笔记-学而有乐

一部《论语》,半部人生。寥寥数语,道尽为人处世的根本。它穿越千年,依然能精准地戳中我们的困惑,抚慰我们的焦虑,点燃我们的希望。记录我重读《论语》的所思所感,在经典的字里行间,寻找那份照亮当下生活的恒常之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不仅是学问知识,更是领悟人生之道,学习做人做事的智慧。

“时”,意味着随时随地、持续不断。

“习”,则强调实践、实习与应用。

真正的智慧,需要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思考、践行、反思,方能内化于心,最终达到“会心一笑”的境界。这既可以从亲身经历中体悟,亦可借鉴他人得失,汲取经验教训,丰富人生阅历,促进自我成长。

人是情感动物,常易意气用事,冲动之下做出令己后悔之举。因此,事后反思与总结至关重要——明辨得失对错,力求行事得当、为人端正。要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同时,以辩证矛盾的眼光看待问题,抓住事物的根本矛盾。

然而,最为关键的仍是实践。智慧的价值在于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付诸行动,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务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方能真正解决问题,提升智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此处的“远”,不仅指空间的阻隔,更蕴含着时间的距离。

做学问、进行系统的思考与总结,犹如一场漫长而孤独的跋涉。我们审视过往的经历与见闻,必然会发现其中混杂着真理与谬误。关键在于明辨是非:认清何为正确,便当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纵有千难万险,信念不可移;识别何为谬误,则须严守底线,绝不触碰,即便代价沉重,亦不能妥协。

然而,坚守正道之路常伴孤独。当见解不为周遭理解,甚至举目四顾难觅同道时,切莫恐惧。此刻,唯有心中那盏不灭的明灯——那份对真理的确信与内心的光明(“我心光明”),能指引方向,支撑前行。如同孔夫子,一生矢志于教化,甘于寂寞,无惧凄凉,其力量源泉正是这内心的光明。

人生漫漫,真正的知己何其稀少。当下无人理解,实属常态,不必介怀。思想的共鸣常穿越时空。试想,或许在遥远的未来,或未知的角落,终会有人读懂你的坚持与价值。这份跨越时空的“知音”之情,纵然无缘相见,思之亦足以令人心生慰藉与喜悦——这不正是另一种更深邃、更宏大的“有朋自远方来”之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即怨恨、恼怒。

生活中遭遇困顿挫折,受到打击,常人往往怨天尤人:或指责他人辜负,或抱怨环境不公,甚至迁怒于命运的无常。然而,真正的君子之道,在于“不愠”。

君子在逆境中,首重内省而非外责。 他们心志坚定,深知所求目标,并愿为之不懈奋斗。面对不解、冷遇或失败,他们不会将精力耗散在怨恨之上,而是冷静自问

  • 为何我未能立身?
  • 为何我未能达成所愿?
  • 是我的学问尚有欠缺?
  • 是自身修养功夫不足?
  • 抑或行事方法有待改进?

君子勇于“刀刃向内”,痛定思痛,进行深切反思。 他们关注的核心始终是自我的完善与提升,而非他人的过失或外界的顺逆。这份不怨天、不尤人的坦荡胸襟,这份将挫败视为磨砺、将不解视为鞭策的定力,正是“不愠”的深层境界,亦为君子人格的璀璨光芒。

故曰:人不知而不愠,方显君子本色。

《论语》的读书笔记(转自娃的读书笔记)


书名:《论语》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大体内容: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做人、处世、治国理政方面的语录,孔子对商周文化的看法和儒家核心“仁义”思想的概述。阅读感想:《论语》这本书由孔子和他一部分弟子的语录构成,从中我们不但能看出儒家的部分政治主张,还能了解到孔子这个人的思想与追求。

在孔子的标准中,君子应该秉承着“仁、忠、恕、孝”等理念。在弟子问他有什么可以终身秉承的理念是,他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君子不应该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强加在他人身上(通常是身份地位低的人)。

回顾历史,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也将人人平等作为一项法律的核心内容。而孔子把这一理念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要点,在道德上约束人们,试图让当权者、地主和官僚通过提升自己内在修养来实现人人平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学派的的一大特点——用道德去教化所有人。

《论语》一书极少提及法律与刑罚,而是采取”君子应当怎么做“的劝教方式来劝说他人修身。

也因此,儒家的方法在人人谋私利的春秋战国时代无法贯彻。

在治国方面,孔子十分看重百姓与农业。他反对季氏对百姓的过度剥削,并认为君主等贵族应该生活简朴,讲究仁义起到对人民的表率作用。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孔子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主张减少剥削来稳固统治。尽管他的主张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已经超出了那个时代。

孔子通过对夏商周三朝的分析得出“天子掌权,天下安稳的时间就长达十世;诸侯掌权,天下安稳的时间就差不多五世;而臣子掌权安稳的时间就更短。”因此,他无比推崇周朝的礼乐制度和尧舜禹等人的品德,认为无论如何天下应该归属于天子,诸侯不能逾矩夺权。

孔子这种通过分析前朝来推断出最佳的治理天下的方式也是一种唯物客观分析方法,美中不足在于样本较少,人人平等的观念只是在道德方面形成,没有进一步推广到全体人民。

并且孔子没有提出天下太平的根本矛盾——阶级矛盾。这不只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更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局限性。不过他重视农业,鼓励发展生产力,认识到资源分配不均、地主剥削平民的部分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中含有一定共产主义的概念。这些也足以论证他的伟大。

纵观《论语》一书,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改良主义者。《论语》中关于法律的语录屈指可数,孔子也很少谈论到“战争””军队“等话题。他希望统治者们停止过度剥削,人民服从统治,天下停止战争。

但这一切都是他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幻想,这些在诸侯割据的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宣扬他的理想主义的同时,孔子也深知这些难以实现,但他仍旧坚持他的理想,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却不是一位优秀的改革者。

尽管认识到百姓才是根本,孔子依旧没有摆脱封建主义的思想,游走于各各统治者之间,期盼他们实施仁政,放下野心。生活在当下,人治比不上法治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

但孔子依旧推崇人治,保留各种封建阶级。因此他对于政治复古的主张,是不会实现的。而他对于”君子“的品质要求,不适用于当时也不适用于现在,却可能适用于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实现个人价值,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

经典片段: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子曰:“有教无类。”


9.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