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学医观后感作文》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09:26

怎么写《学医观后感作文》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学医”的观后感作文,无论是针对具体的纪录片、书籍、电影,还是基于个人经历或社会观察,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观点明确:
"一、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对象和主题:"
1. "对象清晰:" 首先要明确你“学医”的观后感是针对什么而来的?是《人间世》这部纪录片?是《医者仁心》这部电影?是某本关于医生经历的书?还是对当前医疗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在作文开头就要点明。 2. "抓住核心:" 思考这个纪录片/书籍/事件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医生们的辛劳与奉献?是患者的挣扎与希望?是医疗体制的复杂?是生命科学的奇迹?还是医学伦理的困境?抓住1-2个核心点作为你文章的主要论述方向。
"二、 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1. "提出观点:" 在引言部分或开头部分,清晰地表达你对“学医”这件事的核心看法或感受。例如:“观看《人间世》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生职业的艰辛与伟大”、“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等。 2. "结合内容论证:" 文章主体部分,需要用具体、生动的内容来支撑你的观点。

百岁医者辛育龄:一生为人民攀登医学高峰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

一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放在人的一生,却可以厚重而宽广。

在战火中同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不惜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的百岁人生充满传奇。

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

择一事,终一生

【从医志在战火中萌芽】

辛育龄的从医选择,与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

19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抗战之初,战地医务人员匮乏,十几岁的辛育龄被抽调去冀中军区卫生部学医。1939年,他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

由于遭遇敌人残酷扫荡和严密封锁,转移到白洋淀的医疗队仅有的食物藕和鱼虾,因缺盐而难以下咽。担心白求恩的健康,经请示党支部书记,辛育龄拿出药箱里的一点精盐,给白大夫做鱼用。不料,白求恩大发雷霆,严肃批评他违反纪律。

“红小鬼”被深深震撼:白求恩把伤员的生命和健康,看得远比自己重要。

“前进一步,就能多救一批伤员!”不听劝的白大夫,无数次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坚持为伤员做完手术。

耳濡目染下,辛育龄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1939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上山采药制成抗疟药片、研制出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解除战士疾苦,到报考党创办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辛育龄在战火中走上医学道路,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从“近乎空白”到“遍地开花”】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艰难起步,胸外科几乎一片空白。

1956年,辛育龄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个能够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向他招手:留在部队可以当军官,专门接诊军队病员。但他一心想为更多病人做手术,便毅然选择了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组建胸外科。

从1958年到1980年,他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还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指导40多所医院建立了胸外科。1954年到2004年间,他共完成胸外科手术1.5万多例!

一个医、教、研合一的胸外科体系逐步成型,一所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也在首任院长辛育龄的主持下成功筹建。

“医学事业是我的命”

【一根针麻醉的“神话”】

要让曾经几乎空白的胸外科迎头赶上,他日夜思索着一切减少患者痛苦的方法,向各种“未知”发起挑战。

有人说开胸手术创伤太大,不适宜做针刺麻醉。为了探明效果,辛育龄竟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

胸部手术需扎16针,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这么复杂的操作,如何能够推广?”辛育龄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运用优选法对每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

1970年,辛育龄主刀实施了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震惊了针麻界。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访华团成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用了72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而且病人全程神志清醒,平静自如。

辛育龄先后做了1400多例针麻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针麻手术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土专家”走在“最前沿”】

条件艰苦,设施不足……辛育龄深知,落后就要挨打,“井底之蛙”做不得!

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的26年中,辛育龄很少回家,成了一名“住院医”。他拼命钻研,累到浮肿也不闲下来。

上世纪70年代,肺移植手术刚刚起步,很少有国家从事这方面研究。1979年,辛育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两例人体肺移植手术。

“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在辛育龄身边学习工作了29年的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说,辛老没参加过任何这方面的进修学习,完全是靠自己实验研究取得的成果。

如今,中日友好医院已迈入世界八大肺移植中心行列,每年肺移植超过100例。刘德若不胜感慨:这与辛老奠定的基础分不开,更凸显了他超强的创新精神和前瞻性。

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辛育龄搞创新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

68岁时,他又同瑞典科学家合作创造了电化学(直流电)治疗肿瘤的新技术,不开刀就能局部杀灭肿瘤细胞。全国超万例肿瘤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有效率达65%至85%。这项技术也推动了后来放疗技术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获国家级科技奖8次,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医务人员等荣誉称号……辛育龄直到因腰椎问题再也站不起来,才不舍地告别了他日夜战斗过的手术台。

一息尚存,就要多救一个患者

【做白求恩式的医生】

上世纪80年代,辛育龄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中日友好医院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

从1947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外科大夫开始,辛育龄整整60年没有放下手术刀。

他对病人有多亲?

安慰病人在先,决不冷言冷语;明明可以出挂号费更高的特需门诊,却坚持只出挂号费低的特需和普通专家门诊;想方设法为经济困难的病人省钱,甚至为他们承担医疗费……

就连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方案里,他都坚持保留了供病人散步的花园。

不少已被放弃的危重、难治病人,却因辛育龄尽力收治和精心疗护获得新生。

为了病人,辛育龄为何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和工程师不一样,医生手中的产品是人,人死了不可复生”。

【精神灯塔照后人】

“病人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胸外科年轻医务人员一直记着辛育龄经常和他们说的话。

如今,虽然辛育龄已在卧榻,无法工作,但他的精神薪火相传。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医院设立了“辛育龄青年奖”,近日又成立“辛育龄小分队”,年轻医务工作者主动下基层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将奉献精神“融入血液”。

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辛育龄身上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品质,被众多青年医护人员当作“人生指南”。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田晓航)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5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见医者仁心有感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我于2017年3月调入北京胸科医院,在此之前在公共卫生类单位从事审计工作近20 个年头。虽然身处卫生行业,但是其实与医院、与医生唯一打交道的机会就是当我生病了或者家人生病了到附近医院看病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是患者,是家属,当病痛折磨着我及我的家人的时候,我和每个患者心情一样,都希望医生能格外对我更加重视一点,态度更加温和一点,治疗技术更加精湛一点,但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符合心意,所以,我有时候也不是太理解医生们为什么态度那么冷淡,为什么多一句话都不说,为什么开那么多化验才能确诊……

如今,我在胸科医院工作2年多了,虽然在后勤管理部门工作,但是却在医生护士们身边了,也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白求恩精神”的伟大和高尚。

提起我们胸科医院的马玙主任,那可以说是人人都竖大拇指的风云人物,用我们自己的话说,马主任是响当当的“几个一”啊,年龄最大、资历最深、工作年龄最长、对待病人最有耐心等等等等。据说,很多科室主任、专家都是马玙主任的学生,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一直都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出诊、看病、带学生、做课题,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病人,为结核病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全部。马老的身影不是出现在病房、诊室,就是出现在去病房、诊室的路上,她可是位88岁的老人啊,可是看她的精神面貌,你怎么也想象不出她的年龄,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仿佛在工作中从来不知道疲倦,不知道辛苦。有幸认识马老的女儿,听到的另一种声音,则是,她会抓紧能休息的时间好好补充精力,以便能有更好的体力去工作。马老获得的奖项多到数不清,被高级领导人表彰、接见次数也多得数不清,我想她从来都不是特别在意这些荣誉吧,从她平时淡定自如,笑容可掬的样子就能知道她的内心装的只有病人,只有研究,只有工作。她的心里只有简单明了的一个目标。所以时间仿佛也在马老的身上停滞了,这样一位一心一意为工作,为病人的白衣天使,就算时光也不舍得在她身上留下痕迹。

其实,马老,只是众多医生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医者,从她的身上,投射出了白衣天使们高尚的情操,和敬业的工作态度,这些白衣天使们的身影驻足在全国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很多时候当我看到新闻、上体现医者的那种照片,都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温暖,不论是医生们做完连台手术,横七竖八疲惫的在手术室席地而睡的镜头,还是医生叔叔担心幼小的女孩儿害怕手术,拿玩具哄着她、稳定情绪的那温暖片刻,再或者是得知自己得了重病,仍拼劲全力、鞠躬尽瘁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献身给医学事业的光辉形象们,医者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勤勉负责、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忠于职守,每位医者都具备了崇高、无私的伟大精神。

白衣天使们选择了治病救人这条道路一生都是辛苦艰难的。在众多职业中,我总在想,医生是最苦、最累、最艰辛却最高尚的职业,学习医学专业要比普通学科多很多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功底,又要有活跃的思维能力,更需要灵活的动手能力,可见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优秀才能选择的专业。一朝学医,终身学习,这是在行业里流传的话,作为一个医生不但经历大学、研究生的学习,毕业工作以后也要面临住院医师培训、执业医师考试等等的大考小考,月月考、年年考。

医生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极为恶劣的,你若不信,晚上随便去个医院急诊看一看,满屋子人头攒动,大呼小叫,环境嘈杂,一群人围在几个医生身边,医生只能喊破了喉咙的处置病人,可能还要被投诉态度不好,声音太大。医务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如果有,那么夜间会比白天更加辛苦。别的工作可能也有夜班,但是大多数都是熟练工种,或者不用太动用大脑思维,再或者可以偶尔休息休息打个盹,看看手机刷刷剧,或者干脆就可以睡觉休息,而医务工作者的夜班强度可以说是对体力和脑力的极限挑战了,疑难杂症,紧急急症、突发抢救,不论是体力、脑力、思维都不敢有半丝懈怠,一个夜班下来想休息?门儿也没有,门诊、病房、其他科室会诊,还有病人等着你查房,还有……等等的工作都“热切地”盼望着你的报道呢。再赶上病人生病难受,情绪各种不好,医生的职业风险之高可想而知,脑力并体力劳动强度之大显而易见,加之社会上还有个别人的不理解,我们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们每天都在经历着什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我想我所见到的医务人员其实都是具备这样的大家风范的,就算社会上有关于医生态度冷漠,规避责任等等的谴责,但是那些有此感觉的人大约只是碰到了极为片面的、极为个别的人,或者说只是因为自己的想法没达到,要求过高,对医护人员不满意而表示的个人看法,再或者是断章取义,为了炒作达到自己目的。医护人员的日常,没有诗和远方只有无休无止,没完没了的询问病情、诊断开药、手术抢救、术后治疗、病例讨论等等等等的工作,我时常看到院内的医生们穿着白衣,一脸疲惫,面色黯淡,穿梭于院区、门诊等地方,但是脚下却是步步生风,一路小跑,总是在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我深切的体会,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多争取一分钟就是多救助一个生命,每每这时,我的心中都升起了崇高的敬意。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唐代大家孙思邈留下很多千古绝句,而这些医德医风的千古绝唱正以新的风尚和表现形式被我们现代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周而复始,认真努力的践行着,无论你们在何方,无论你们在何处,只要你们身穿那件白色的工作服,你们一直保持着微笑,你们一直坚守着那份职业操守。不问辛苦,不问忙碌,你们的努力将是一剂最好的“良方”。生命因为有了你们的微笑而变得更加坚强,生命在你们微笑中不断创造奇迹,你们的微笑和努力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稿件撰写:后勤二支部 刘威

照片提供:宣传中心

页面编辑:宣传中心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