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1 0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牛顿传》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感受真挚:
1. "明确中心思想与核心感受 (Clarify Central Theme & Core Feelings):" "思考:" 在阅读《牛顿传》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是对牛顿科学成就的惊叹?是对他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精神的敬佩?是对他性格中某些方面的思考(如孤僻、争议)?还是对那个时代科学氛围的感悟? "要点:" 确定一个或几个核心观点/感受作为你读后感的灵魂。这将引导你选择要写的内容和角度。
2. "内容选择与详略得当 (Content Selection & Appropriate Detail):" "思考:" 哪些关于牛顿的故事、成就、性格特点或思想最能打动你,最能支撑你的中心思想? "要点:" "不必面面俱到:" 不要试图涵盖传记中的所有细节。选择1-2个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结合实例:" 用传记中的具体事例(如他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光学实验、数学研究、与胡克或莱布尼茨的争论等)来支撑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详略分明:" 对你核心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百度百科
牛顿,伏尔泰说他是最伟大的人,因为“他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
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鼻祖,被誉为“物理学之父”,以一己之力,让全人类的科学迈入了新纪元:他发现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和力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直到今天,人造地球卫星、火箭、宇宙飞船的发射升空和运行轨道的计算,都仍以这作为理论根据……
牛顿定理
说起牛顿,相信只要读过书的人应该都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从万有引力到光学再到微积分,查阅任何一部科学百科全书的索引,我们都会发现有关牛顿和他的定律及发现的材料要比任何一位科学家都多二到三倍。
《牛顿传》封面
读完被科学界和史学界“高引用”的牛顿传记、“普利策传记奖”决赛作品《牛顿传》,我才第一次真正清晰的知道这位科学天才的一生是如何精彩的沉浸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的。
我读的这本《牛顿传》是首版詹姆斯·格雷克于2003年出版的,今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最新引入国内。
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国际知名的科普作家、科技记者、科技史家,也是一位作品被视为对现代科技产生文化冲击的互联网先锋,他由于使用叙事非小说技巧介绍陌生复杂概念而广为人知,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科技作家之一”。《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信息简史》等都是他的畅销书。
内页
格雷克在《牛顿传》中用了15个章节,借助牛顿的重要信件和未出版的笔记,记述了牛顿一生的生活经历,在文字间我们可以读到这位伟人的一生,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伟人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全貌,难怪被科学界和史学界双料认可!
怪人牛顿,与同时期的众人纠葛不断,却始终在科学的道路上终生踽踽独行。
牛顿85年的漫长人生终生未娶,怪异的脾性让他很难与人相处,所以他离群索居,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世界里。
目录
在《牛顿传》中,格雷克讲述了牛顿的童年。
遗腹子牛顿,在三岁时被母亲改嫁而留在农场——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创伤估计很难消散——所以牛顿写下“威胁我的继父与生母,要把他们连同房子一齐烧掉”。
好在继父去世后,生母又回到了农场,陪伴在了牛顿的身边。
内页
可是这位母亲却希望自己的长子继承农场,所以一再的将牛顿从学校召回。
牛顿对学习的痴迷,最终被家人所理解,放手让他回学校——感谢这一决策人!太多的天才阴差阳错的被埋没,还好牛顿没有放弃!
牛顿的内向性格让他不习惯与人交际,索性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研究。
在大学为了躲避瘟疫不得不临时解散的那两年,牛顿回到了农场,正是在这两年里,他开始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大量的记录自己对科学的观察和思考。
牛顿的笔记和手稿,迄今为止仍未整理完。
内页
一方面是因为他生前一直对自己的研究很避讳,不愿意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总是习惯性的将他们束之高阁,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去世后手稿和笔记被分散,人们并不了解他孤寂的一生到底有多少研究和发现。
牛顿在世时公布的不论是万有引力还是微积分等,都有人和他打公账,虽然他能拿出自己的手稿来证明自己更早,但是却每次都是在别人率先公布了研究发明之后……
格雷克的写作很细致,每个章节后都有大量的注释,是真的很用心在查找资料。也正是源于这样的细致,我们可以看到牛顿内心的矛盾冲动和人格的微妙。
在牛顿的后半生,辞去三一学院的工作后,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并出任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和督办,名利双收的晚年让牛顿的孤僻更甚。
内页
在学术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专断的牛顿;
在生活中,从绯红色的豪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极尽张扬的牛顿;
在事业上,他提出的金本位制度,深陷“南海泡沫”中;
在私下里,他痴迷于“炼金术”……
第一次读这么有料的伟人传记,完全不是熟悉的讲故事的套路,一桩桩一件件牛顿人生的大事件通过信件和手稿串联起来,像一串珍珠,闪闪发亮。
这本《牛顿传》,轻松帮你开启一个了解牛顿生平的窗户,适合对数学、物理学、哲学和科学史感兴趣的小伙伴阅读,推荐!
牛顿传 科学天才的浮生一梦 ¥39.9 购买<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037282329680970252"></script>我是宸妈,2020年读书160本、一周至少读3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伦敦3月14日电 (天下人物)霍金:方寸轮椅 无垠宇宙
新华社记者张家伟
“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之人的家园,那这个宇宙也没什么值得探索,”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说。14日,76岁的他永远停止了对所爱宇宙的探索。
这位常通过语音合成器讲英式冷笑话的物理学家,虽身困于方寸轮椅,却未停止过对无垠宇宙的思考。
后进生中的“爱因斯坦”
1942年1月8日,在伽利略去世三百年后,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学生时代,霍金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少年”。他对学校课程不太感兴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排末位的后进学生。但他对物理和天文学格外着迷,从同学中收获了“爱因斯坦”这一昵称。
“物理和天文学让我们有望真正理解自身起源以及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想彻底弄清宇宙的奥秘,”他说。
兴趣的驱动力巨大,霍金选择了科学探索之路,开始崭露天赋。17岁,他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很快获得一等荣誉学位,随后前往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并获博士学位,最终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当年轻的霍金正准备在学术上大展拳脚时,一种罕见疾病却几乎击垮了他。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活两年。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以为生命就要结束了,可能再无机会将自身潜能发挥出来,但到了如今“可以静静地满足于我的生活了”。
霍金在疾病恶化初期并不愿接受帮助,他固执地希望被当成正常人对待。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他才最终被说服开始使用轮椅代步。可谁能想到,后来他竟爱上了“轮椅飙车”,经常把电动轮椅开到全速,然后欣赏助理担惊受怕的表情。
到了70年代后期,疾病已让他的言语功能严重退化,并最终失去说话能力。幸运的是,电脑专家帮他设计了一个特殊装置,可用手指在屏幕上选字,然后通过语音合成器把想表达的内容“说”出来,这也成为他后来的励志形象。
“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论文”
疾病并未击倒“固执”的霍金,而让他在轮椅中静静探索宇宙的真谛。
霍金在剑桥时与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合作提出了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二人共同发表论文称假若宇宙遵守广义相对论,并且含有足够多的物质,则它必定起始于大爆炸奇点。
霍金随后又开始了对黑洞的探究。1974年,霍金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阐述黑洞辐射理论。由于观点激进,不少学者一开始持保留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论文获学术界认同。剑桥大学教授夏马形容论文为“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论文之一”。
卓越的学术成果让霍金收获很多荣誉。他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时才30多岁,是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霍金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上世纪80年代他与几位学者展开“黑洞大战”争辩,他还爱就科学命题与其他科学家打赌。不过,他勇于承认错误。他在198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假如无边界提议正确,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开始坍缩,这一过程中,时间会朝反方向流逝。他的学生发文驳斥,霍金重新审视后承认自己观点有误。
霍金不希望做高冷科学家,而是细心深耕科普领域,让更多人爱上科学。他写的《时间简史》被翻译为40多种文字,堪称史上最畅销科普书。全书中只有一个公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其深入浅出程度可见一斑。
他还多次客串影视作品,他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批改剧中人物谢尔登的论文;在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他扮演自己,并和牛顿、爱因斯坦的全息影像打牌。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以及以霍金传记电影《万物理论》都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
剑桥大学副校长史蒂芬·图佩说,霍金对科学知识以及科普作出的杰出贡献为我们留下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数百万人,人们将非常怀念他”。
霍金的中国缘
霍金在中国开的微博永远停留在2017年11月24日。那天,他以视频形式了一位中国少年歌手的提问。“他的提问让我看到了中国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和好奇心。我希望,当你们追求科学以及其他创意时,如此的好奇心可以延续下去,”他在微博上说。
霍金生前三次到访中国,并一直默默关注中国的科技进步。
他在1985年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次访华并发表演讲,谈到了有关黑洞形成以及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的一些观点。
2002年,他再次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他当时还预测,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2006年,他第三次访问中国,先后在香港和北京发表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演讲。“我是一个乐观、浪漫,而且顽固不化的人。我想做很多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霍金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