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1 10: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沙漠王子》(通常指1954年的经典电影)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作文更深刻、更吸引人:
1. "明确中心思想/感受:" "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是对主角拉赫曼王子身份认同的挣扎?是对他爱情选择的感悟?是对电影中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思考?还是对其音乐(如《Desert Moon》或《Taggart》主题曲)的喜爱?确定一个核心观点或最触动你的点,作为你文章的灵魂。 例如,你可以侧重写拉赫曼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爱情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或者他如何通过爱情理解了不同的文化。
2. "结合具体情节和细节:" "避免空泛的议论:" 观后感不是读后感,要结合电影画面、对话、情节发展来谈。 "引用实例:" 提及电影中的关键场景、人物对话、人物行为等。例如: 他如何对待艾尔莎(Elza)?他们的感情是如何发展的? 他回到沙漠后如何面对族人?发生了哪些冲突? 电影中哪些画面或音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细节描写:" 简要描述能支撑你观点的关键画面或情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
作者:忻 颖
由杭州市余杭小百花越剧中心出品打造的新版越剧《沙漠王子》,即将与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观众相见。
《沙漠王子》取材于《天方夜谭》中的《越光宝盒》,以辽阔壮美的西域大漠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复国大义与真挚感情相交织的壮美故事。这出戏不仅是尹派宗师尹桂芳创立芳华越剧团后的第一出新戏,也承载着深厚的经典文化底蕴,是越剧艺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象征。尹派传人赵志刚当年正是以这出《沙漠王子》一炮而红,并因此赢得了“越剧王子”的美誉。在从艺50周年之际,赵志刚出任新版《沙漠王子》的艺术总监,将罗兰王子的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学生费鑫萍,显示出这一版的传承意义。
新版越剧《沙漠王子》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的演绎不是对经典的亦步亦趋,而是进行了基于时代审美与观念的改编与创新,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沙漠王子》这出戏的“遭遇”,如同越剧作品长廊中许多优秀作品的缩影——曾经华丽盛放,又几度花开,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沉寂,幸有家喻户晓的唱段来传承往昔的荣光。剧中的“叹月”“算命”两个唱段是越剧抒情唱段中的经典,其唱腔与曲调之优美无须多言,更重要的是,这两段的唱词所讲述的人物经历、所抒发的心路历程早已超越了剧情本身,在更广泛的场景里与观众达成了世情际遇、心境上的共鸣,正所谓“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可以说,“叹月”“算命”是《沙漠王子》的灵魂,很多老戏迷就为了这“一叹一算”奔赴剧场,因此新版最不能丢下的就是对表演特色的传承。在“赵王子”精心指导下,“费王子”不负这份期待,她的唱腔细腻、处理规整,又展现了年轻人的活力,这为新版的传承增加了底气。
应该看到,唱段红而戏不红的现象背后,是戏本身与时代产生了距离。而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也反映了越剧表现手段的相对贫乏——这与家底厚重的京昆等剧种保留下折子戏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今天要打捞越剧老戏,更新文本和增强舞台表现力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新版编剧莫霞与导演吴汶聪所言:“不仅要敬畏经典,尊重经典,同时又要使其合理化,符合当下正确的审美观念,有深度地挖掘经典作品中更深刻、更广阔的含义。”新版《沙漠王子》在基本保留原版情节走向的基础上,一度二度创作都因这个目标而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作为一部外国题材作品,原版《沙漠王子》圆满完成了对其的越剧化改编,原因在于抓住了“爱情”这一经典主题,这是老一辈越剧艺术家的智慧和高明之处。以最著名的“叹月”“算命”唱段所对应的剧情来说,前者是睹月思念爱人,后者是爱人相见却“不相识”的试探,都是围绕男女主这对有情人的磨难展开,但它们都发生在故事的后半段,情感的走向是向下的。
新版《沙漠王子》继续发扬“爱情”的主题,并在爱情初始、情感向上的阶段,新写了一场浓墨重彩的玫瑰坡定情。在原来的版本中,罗兰与伊丽一见钟情,旋即,罗兰为了夺回政权去联合其他部落而告别了伊丽,两人相约一年后再见。随后故事直接跳转至一年后,伊丽在等待罗兰时被反派安达抢走。这样的情节交代,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够的。新版中的玫瑰坡定情,设置在罗兰和伊丽初见之后,着重展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萌动,进而互诉衷情。这个设置既符合越剧的创作思维,使得情节更为合理完整,人物情感的起承转合更为舒展,也为后来的“叹月”“算命”增添了情感的张力。而且,这一段抒情的对唱也设计得非常好听。
《沙漠王子》的故事发生在西域,题材选择本身就包含着希望引发观者对异域风情兴趣的意图,这为二度创作实现多样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就演出效果来说,新版《沙漠王子》视觉化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印象深刻。
新版《沙漠王子》设计了多处的武打场面和群舞场面,开场即以皇宫政变的群舞开场,而诸如玫瑰坡、宫廷争斗、罗兰伊丽成婚都全梁上坝,还安排了一些走进观众席的互动和歌舞返场,充分展现了杭州市余杭小百花越剧中心的整体实力,其中亦可看出对音乐剧,尤其是法语音乐剧形式的借鉴学习。音乐剧是当下中国演出市场最生机勃勃的舞台门类之一,其中法语音乐剧又以“音乐优先”“写意抒情”的艺术风格,和融合歌唱、舞蹈与戏剧的演出形式独树一帜。而以歌舞演故事是戏曲的传统,在唱的基础上融入戏剧和舞蹈语汇来扩大和丰富越剧的表现手段,就新版《沙漠王子》的尝试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它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剧体验,所凸显的对于抒情、唯美、浪漫气质的追求,也与越剧剧种的气质吻合。
而块状的、颜色对比鲜明的场面安排,配合用色大胆、绚丽繁复的舞美设计,以及多元融合、精美细致的人物造型,则是用舞台的视觉语言来讲故事,展现出故事的想象力和文本的诗意化,营造了热烈而独特的异域风情,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国仇家恨背景之下的别样浪漫爱情。
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一直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近年来,通过新型的社交媒体与传播方式,越剧为许多年轻人认识和喜爱。这是一个良机,也是一个挑战。而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驻足与欣赏,则需要越剧主动出击,更新自身的舞台语汇来适应今天大众对艺术多样的审美需求。新版越剧《沙漠王子》的成功,不仅是对传承经典的努力,更是对越剧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忻 颖)
来源: 解放日报
1979年5月,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海宁路乍浦路口的解放剧场门前,人群簇拥,热闹非凡。天色渐暗,华灯初上,《狸猫换太子》的演出海报分外夺目。被禁绝了10余年的越剧传统剧目终于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个新的越剧演出团体也由此宣告诞生。
上海解放初期,全市有大大小小34个越剧团。虹口越剧团的前身是飞鸣越剧团和东风越剧团。1953年,陆锦娟成立飞鸣越剧团并自任团长,1956年改为国营后由沈爱莲担任团长,长期在虹口地区各剧场演出。以屠杏花为团长的振奋越剧团也成立于1953年,1956年改为国营,1958年与艺化越剧团合并后改名为东风越剧团,由朱惠芳任团长,长期在原提篮桥区的东山剧场演出。1959年,提篮桥区与虹口区合并,于是虹口区就有了飞鸣与东风两个越剧团。“文革”开始后,剧团被迫停演,1971年两剧团均遭解散。
1978年10月,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虹口区决定恢复越剧团,召集赋闲在家的两个剧团部分艺术骨干开始筹建工作。初创时期,剧团边筹建边演出。先是于1979年春节期间,以虹口区越剧演出队的名义,在区工人俱乐部和区文化馆,由朱惠芳、沈爱莲等老演员排演《见姑》《赠塔》《九斤姑娘》等折子戏,接着又由中年演员在国光剧场排演《盘夫索夫》。群众喜闻乐见,市场反映良好,于是就有了1979年5月的建团大戏《狸猫换太子》在解放剧场的一炮打响。同年9月,剧团又推出大型神话剧《云中落绣鞋》,同样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1979年10月,剧团正式定名为虹口越剧团。
1980年初,著名越剧演员陆锦娟加入虹口越剧团。同年5月,由陆锦娟领衔主演的《盘妻索妻》在上海共舞台上演,广受欢迎。虽然是日场演出,居然场场爆满,连演两个月上座率经久不衰,甚至出现通宵排队购票、每人限购票数的热潮,一时盛况空前。
1981年11月,著名越剧演员尹小芳、原芳华越剧团编剧陈曼加盟虹口越剧团,剧团实力进一步增强,决定重排尹派名剧《沙漠王子》。在各方通力协作下,1982年1月25日,《沙漠王子》在中国剧场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该剧连演60场,场场爆满,观众达八万四千余人次,卖座程度为当时的全市之冠。该剧的推出,使虹口越剧团赢得了声誉,影响也进一步扩大。
尔后,尹小芳在虹口越剧团边演边传,先后又带着中青年演员演出了《何文秀》《张羽煮海》《浪子成龙》《毛遂自荐》等剧目。同时,徐派小生丁育之主演的《玉观音》,尹派小生尹美娣主演的《芙蓉屏》《三闹喜堂》《盘妻索妻》等也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END
文章来源:“爱上北外滩·关于虹口的记忆”丛书《虹口港》,主编:李天纲、王启元,有删减。
作者:黎犁
讲述人:胡歆歆
来源:上海虹口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