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1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读《银杏》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准确理解《银杏》的内涵:" "核心意象:" 《银杏》是郭沫若的散文,以银杏树为象征。你需要深入理解作者通过银杏树想要表达什么。银杏树常被视为古老、坚韧、孤独、美丽、甚至带有某种悲剧色彩(如秋叶凋零)的象征。 "作者情感:" 郭沫若的散文常带有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情感和思想烙印。读《银杏》,要体会作者对银杏的喜爱、赞美,可能也包含着对生命、历史、时间的感慨,甚至是一丝孤独或苍凉感。 "写作背景(可选):"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如抗战时期)可能会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借银杏抒发的心境。
2. "抓住“读后感”的核心:" "感点要明确:" 读后感不是对原文的复述或评论。你需要明确你 最感动、最触动 或 最有启发 的地方是什么。是银杏的形态美?是它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作者文字的魅力?还是文字引发的联想? "联系自身:" 优秀的读后感需要将原文内容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经历或思考
○
○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今日话题:
在您的心中,
什么植物最有品格?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前海西岸旁是一条南北向的前海西街。行至中段18号,一座坐西朝东的敞亮大门出现在眼前,这便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了。1963年秋,郭沫若由西四大街胡同5号迁入此地,至1978年病故,他在这里度过了晚年岁月。
迈入大门,入目是一片青翠的花园,沿着幽径向前,有一尊郭沫若的青铜雕像,其造型是以抱膝的姿态安坐在几棵银杏树下。银杏是郭沫若最喜欢的树,他称其为“东方的圣者”,其中一棵甚为繁茂,是其夫人于立群患病之后,他特意从大觉寺西郊林场移植来的,并起名为“妈妈树”,寄托着全家的祝福。
二道垂花门内,是一个开阔美丽的大四合院,几十年过去,所植乔木已高大葱茏,灰瓦红墙掩映在碧树浓荫中,显得十分幽静,与墙外什刹海景区的熙攘喧嚣隔绝开来。院中正房,是郭沫若的客厅、书房、卧室。客厅沙发摆成马蹄形,钢琴前那张略显狭窄的单人沙发,是接待客人时郭沫若常坐的位置。客厅东接书房,西墙一排书柜上方挂着一幅毛泽东的真迹《西江月·井冈山》,十分引人注目,对面则是于立群的隶书作品,内容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南窗下对置两张书桌,是郭沫若伏案工作之处,晚年他就在这里完成了《李白与杜甫》等作品。正房后有一排罩房,中间一间专为于立群写书法所用,郭沫若常在这里和夫人一起写字赏字。两排房中间,有一块细长的小园地,据说夫妇俩当年会在这里种些瓜豆自给,如今是一片花圃,正盛开着大朵的月季,欣欣盎然。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沫若是他在日本留学发表新诗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取自故乡的沫水(大渡河古称)和若水(雅砻江古称),寄托着对故土的怀恋。在日本,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6年应邀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前后,又接触到瞿秋白、林祖涵(伯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和赞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经过考虑,他向党员毕磊提出加入共产党的愿望,毕磊与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恽代英研究后,建议郭沫若先参加一段时间的实际革命工作。郭沫若接受安排并立刻做出了行动。1926年7月,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借住在南昌朱德家中,连夜写就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是屠杀民众、出卖革命的刽子手。在随后爆发的南昌起义中,郭沫若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部队转战至瑞金时,在一所小学里,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直接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
1928年,在党的安排下,被蒋介石政府通缉的郭沫若赴日本避居,其间深入研究古代社会,完成《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一书。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卢刚介绍,这本书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因为国内当时正在进行着关于马克思主义适不适合中国的争论。通过用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进行全面的透视和梳理,郭沫若从宏观上认定中国历史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一样,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等社会发展阶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的、适合中国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郭沫若毅然毁家纾难,再度投笔请缨,只身回国投身抗战,呼吁“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国共合作后,他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团结文化人士,开展抗日宣传。在忙碌的政治工作期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借用古代士人的人格精神传达民族向往自由的呼声,还完成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学术作品。1944年所写名篇《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文件。
郭沫若一生有诸多头衔,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象牙塔中的学术和十字街头的革命看似难以共存,但郭沫若以惊人之力,在两极上均做出巨大成绩。他数次为革命中断学术研究,很多人都为之遗憾,但郭沫若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卢刚说,郭沫若首先是个革命家,他不同阶段进行的学术研究和创作,也是为革命服务的,可以说,对他而言,革命是“自变量”,学术是围绕革命的“因变量”。正如1978年郭沫若逝世之际,邓小平在悼词中称他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补白:文化战线的“秘密党员”
由于此前是秘密入党,郭沫若一直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公开活动,纪念馆中还陈列有他1949年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的代表证,上面注明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直到1958年,方才由新闻公开报道入党。卢刚介绍,其实郭沫若一回国就和党组织恢复了联系,周恩来是他单线联系的上级,但考虑到他作为著名文化人士,留在党外贡献可能更大,周恩来就做出这样的指示,以更灵活的方式和策略来进行党在知识分子、文艺团体中的统一战线工作。正如周恩来在1946年写给郭沫若的信中所说,“孤立那反动独裁者,需要里应外合的斗争,你正站在里应那一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