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玩陀螺的日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1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玩陀螺的日记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让你的作文更生动、具体和有趣:
1. "明确主题和中心思想:"
你想通过这篇日记表达什么?是玩陀螺的乐趣?和朋友一起玩的经历?某个特别的陀螺?还是对陀螺的喜爱之情?确定一个中心点,让作文有重点。
2. "选择具体的写作角度:"
你可以写一次完整的玩陀螺的过程,从准备到结束。
可以侧重描写某个陀螺的外形、特点。
可以着重写和谁一起玩,以及互动的情景。
可以写玩陀螺时的心情变化,比如一开始的兴奋,后来可能遇到的挫折或成功的喜悦。
3. "丰富细节描写(非常重要):"
"陀螺的细节:" 它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形状、材质、大小、装饰等)比如:“我的陀螺是一只威风凛凛的龙,通体漆黑,只有双目闪烁着红色的光芒,龙须随着旋转而飘动。”
"玩陀螺的过程:" 如何让它转起来?(用线、用鞭子、放在地上推)旋转时有什么样子?(速度、稳定性、声音、光影效果)比如:“我抽出鞭子,用力一抽……陀螺立刻飞快地旋转起来,发出
小学作文“记一次有趣的游戏”
先看作文要求:
作文之前先审题:一件有趣的游戏,精彩的瞬间,突出有趣之处。
下面是三到五年级的六个同学写的作文,批改老师:微光。
1,
捉迷藏一个周末的早上,我吃过早饭后,想起和我的朋友——小明、小红、小美的约定,那就是去公园玩“捉迷藏”。
我赶紧写作业,写好作业后,就去公园找他们了。等我到了公园,我发现他们已经都来到了。
我们的游戏开始了。我和小红、小美藏起来,小明来找。小美藏在了草丛里,小红藏在了花坛墙后面,我藏在了一棵大树后。
待我们藏好,小明说:“小心哦,我来找你们啦!”我听后,心里开始“卟嗵卟嗵”地跳,好紧张哦。我偷偷地探出头来,想看看小明,但又怕他发现我,赶快又把头缩回来,屏着气,不敢出声。但我听到了小明的声音离我越来越近了,是小明发现我了吗?只听小明边走边说:“你们都在哪儿呀?”我正开心时,一只小手一把抓住了我,吓了我一大跳,是小明!
小明又顺利地找到了小美、小红她们。我佩服地说“小明,你找得真快呀,下次你们藏,我来找。”
“捉迷藏”真好玩,下次我也要很快地找到他们。
2,
捉迷藏我和弟弟都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一个人数数,几个人藏起来。
这天上午,
我和弟弟,还有三个伙伴:苗苗、灰灰、明明又在
我家玩“捉迷藏”了。
第一局,明明数数。我藏到了床上的被子里,弟弟藏在柜子里,苗苗藏在了床下面,灰灰藏在了沙发下。
明明数数结束后,就开始找我们了。很快地,他先找到了苗苗。一阵得意之后,他竟然很快地找到了灰灰和弟弟。这时候,我听着外面的动静,紧张得几乎不敢喘气了。“哈哈,出来吧,我知道你在被子里!”哈哈,我们都笑了。
第二局又紧张地开始了。这次是我和弟弟找,他们藏。我们数完后,我便怀着兴奋地心情,先在我们藏过的地方找,结果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灰灰。哈,我开心极了。这时弟弟也找到了苗苗和明明。我们又一阵欢快地笑声。
已经快中午了,大家还意犹未尽,第三局便开始了,这次是苗苗找,我们藏……
哈哈,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捉迷藏”真有趣啊!我们约好下次再玩,小朋友们便依依不舍地回他们家了。
3,我喜欢的游戏“捉迷藏”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这天上午,我和我的好朋友,我们一个人数着“1、2、3……”,一个人赶紧去藏。是的,我们又开始玩“捉迷藏”了。
他先藏,我来找他。可是不一会儿,我便找到了他。然后该我藏了。他听到了我不小心发出的声音,也很快地找到了我,
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也喜欢
玩陀螺。有一天,我和小朋友比赛陀螺,最后我胜利了。
小朋友不服气,我们接着再玩一局。就这样,我赢一次,他赢一局,我们玩得可开心了。有一天,我的陀螺坏了,我请爷爷帮我修,爷爷很快帮我修好了。我问爷爷:“爷爷,你们小时候有陀螺吗?是什么样的?”
爷爷给我画出了他们小时陀螺的样子,和我的不太一样。爷爷说:“我们的陀螺,也很好玩哦”
接着他给我讲起了他们小时候玩陀螺的情景……这就是我喜欢的游戏,它们比手机里的游戏要好玩多了,
而且更有意义,你们喜欢吗?4,拔河比赛在我一年级的时候,玩过许多游戏。我比较喜欢在周末的时候,找同学们来玩“拔河比赛”。
在一个周末的上午,
我和九个同学去
公园玩“
拔河比赛”。我们选出一人当裁判,其余的人分成红、蓝两队。我们开始之前,拿出准备的道具:一根非常粗的绳子,并拿出一个小红旗系在绳子中间,用一支红粉笔在地上画出一条中线。两队的同学分别站好位置,我在蓝队。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我们开始了。我们两队都非常用力地把绳子拉向自己,脸都累红了,手都勒疼了。可是第一轮,我们输了。我们队不服气,要再找红队PK一把。于是第二局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这次,我被安排在了前面。
随着裁判的一声“开始”,我们都同时下蹲,紧盯着小红旗,使出浑身的力气拉住绳子。 最后,小红旗终于被一点点地拉进了我们的阵地,终于,这次我们赢了。通过
这些比赛,
我们获得了快乐,增进了友谊,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要轻易放弃!
5,
捉迷藏一个星期天,
我和朋友
小明、小乐、小刚一起去
公园里玩“
捉迷藏”。我们用“石头剪刀布”来选出谁藏谁找。结果,小乐找,我和小明、小刚藏。小乐给我们说:“你们赶快去藏吧,我开始数数了。”小乐转过身,高声数着:“一,二,三,四!”我们飞快地藏好自己。我藏在一个没人住的小房子里了,小明藏在了一处草丛里,小刚则藏在一个大箱子里。只听小乐大声地喊道:“藏好了吗?”我们都不出声,因为一出声,他就知道我们在哪里了。这时,我看到一只蜘蛛出现在小明的面前,他吓出声来了,一下子被小乐听到了,他很快地找到了小明,兴奋地哈哈大笑,并开心地说:“我有伴了,我们一起找别人吧!”我听着小乐的笑声,探头看了看他们,又马上缩回来了头,藏好。他们也真厉害,一会儿功夫就把小刚找到了,就剩我了。这时他们大声对我说:“不玩了,我们要回家吃饭了。”我一听赶快出来了,他们得意地大笑起来: “哈哈,捉到你了!”我居然被骗了。捉迷藏真好玩啊,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吗?
6、拔河比赛
上课了,我们在班中等待着
老师。老师走进了教室,对我们说:“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来玩‘
拔河’。”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快地我们来到了
操场。我们全班有五十多个人,老师看把我们分成红、蓝两队,每队的人还是太多,绳子不够长。就选出11人,五人一队,一人当裁判。我和同桌幸运被选中,而且都在蓝队。没被选中的人有些叹气,老师安慰他们说:“你们也很重要了,你们是最重要的啦啦队呢。”我们开始了。只间绳子中间挂着一根红布,裁判倒数三秒:“三、二、一,开始!”我们开始发力,但对方的脚好像定在了地上一样,一动不动。他们力气很大,我们是拼命地朝自己一方拉,就在我们快撑不住时,绳子竟然断了,我们都倒在了地上。惹得观看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也笑了。
红队有些失落,因为他们马上就快赢了。老师一看这情景,看我们也没有摔住,赶快又找来了又一根粗绳。重新布置了一番,确保安全,我们又开始了。
这次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把脚站稳,齐心协力,一喊开始,便开始发力,果然,这次红布被我们渐渐地拉了过来,再过来一点……“时间到,蓝队赢!”我们欢呼起来。同学们也为我们鼓掌。
红队不服气了,要再玩一局。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我们又开始了……这次比赛真是太好玩了!我们不但玩得都很开心,还懂得一个道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玩陀螺吗?地球那么大的哦
这是一个陀螺。这也是一个陀螺,只不过,它跟上面的陀螺有那么亿点点不一样。是的,你没猜错,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然而,这个原本舒适温暖的家,在最近几十年里,似乎开启了“地狱模式”。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中,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提出了“对人类的红色警告”。气候变暖速度大大加快、极端天气现象频发,都在向地球上的生命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挑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着气候系统的变化呢?
《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对于近百年的气候变化来说,大家的主要关注点在人类活动因素。但是如果涉及万年到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就可以用米兰科维奇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涉及地球轨道偏心率、岁差和倾角这三大天文因子的变化。
1. 米兰科维奇循环 (Milankovitch cycles)二十世纪初,塞尔维亚的土木工程师兼数学家米兰科维奇(Milutin Milanković)准确计算了过去数百万年地球的偏心率、轨道倾角、岁差及65°N的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并认为地球轨道三要素变化引起了地球获得的辐射能变化,导致了地球大气圈顶部和太阳辐射纬度配制和季节配制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米兰科维奇提出65°N的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是驱动第四纪冰期旋回的主因,即单一敏感区的触发驱动机制:北半球高纬气候变化信号会被放大、传输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其中,65°N的夏季太阳辐射变化主要受到地球轨道的三个参数影响:偏心率、地轴倾角以及岁差。那么,这三个参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它们又是如何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呢?
图 地球轨道参数示意(Pisias and Imbrie,1986)
2. 地球轨道参数会引起日地距离和位置的改变
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形状并非正圆,而是椭圆状,数学上通过“偏心率”量化椭圆“扁”的程度。椭圆轨道短轴为近日轴,长轴则为远日轴。远日轴常常较稳定,而由圆至椭圆或由椭圆至圆形的轨道变化总是由近日轴即短轴来完成的,地球轨道的平均偏心率为0.028(目前为0.017),变化周期有40万年和10万年两种,分别称为偏心率的长周期和短周期。当短半轴随着离心率的增加缩短时,季节的变化会加剧。但是偏心率直接导致的气候效应很小,因为地球离太阳太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差距所导致的辐射量变化不大,偏心率主要是通过调控气候岁差的变幅来影响地球的气候系统。
图 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的示意图及其周期变化(Williams et al., 1998等)
岁差岁差又称进动,是指某一天体的自转轴指向在其他天体的引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空间中的惯性坐标系所发生的缓慢且连续的变化。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是一个陀螺,而这个陀螺的指向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这种陀螺的运动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固体的地球,所施加的潮汐力引起的。例如,地球自转轴的方向逐渐漂移,追踪它摇摆的顶部,以大约25800年的周期扫掠出一个圆锥。
岁差的运动方向(顺时针)以及岁差(P)、章动(N)与地球自转(R)的示意图
岁差的具体表现是地球赤道面和黄道面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又分别被称为赤道岁差和黄道岁差。赤道岁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春分点以每年约51″的速率连续向西运动。这种影响能够通过回归年与恒星年之间的差异,以及北天极和北极星相对位置的变化被直接观察到。比如,12000年之后,织女星会成为新的北极星。黄道岁差的影响则表现为春分点以每年约0.1″的速率向东移动,以及黄赤交角的缓慢变化。赤道岁差与黄道岁差又被统称为总岁差。
岁差本身不能改变半球接收的年入射辐射量,只改变接收的时间。当某半球的夏季处于近日点时,这个半球就经历了一个短而热的夏季和一个长而冷的远日点冬季,即季节性增强。而相反的半球有长而凉夏季和短而暖的冬季,季节性不强。当然,这里的热与冷、暖与凉都是相对的。
岁差是唯一在世纪时间尺度上应该注意的轨道参数,一个世纪内季节可向前推进1.4天。近几个世纪,它已经导致了北半球的冷春、长的夏季和冬季开始时间的延迟。岁差的周期气候旋回幅度受偏心率控制,对中低纬度气候影响大,对极区影响小。
倾角第三个是地球自转轴心的倾斜角度。倾角是地球的转轴相对于轨道平面的角度,在太阳系,地球的轨道平面就是黄道,所以地球的地轴倾角又称为黄赤交角,并以ε表示。月球和大质量行星的引力干扰使地轴倾角略有摆动,角度变化的范围是2.4°,在大约41,000年的周期内从22.1°缓慢的变化至24.5°并且再复原。
图 地轴倾角的范围目前,地球的转轴倾角大约是23.44°(23°26')。虽然在一整年之中,地轴倾角都朝着相同的方向,但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原先朝向太阳的半球会逐渐改变成背离太阳的半球,反之亦然。这种作用是造成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朝向太阳的那个半球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并且阳光在正午时间直射地面的角度越接近于垂直的方向,该地区在单位面积内得到的能量也越多。当倾角变大,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季昼更长,冬季夜更长,这就导致夏季接收到的辐射增加,而冬季接收到的辐射减少,半球高纬度地区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年变化变大,另外,陆地更集中的北半球在冬季更容易寒冷。
让我们来设想一个场景,北半球夏季接近近日点,夏季比较短,而冬季又比较长。同时地轴倾角偏小,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季接受的辐射比较少,冬暖夏凉。这就会导致冬季累计的降雪不能在较短的夏季融化,在这种情况下,地球温度就会降低,反过来温度便会上升。也就是说,这个角度变化不会改变由太阳抵达地球的总能量,但会影响日照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因此,偏心率和倾角的共同作用可以使一个半球比另一个半球显著寒冷。这便是米兰科维奇关注到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变化的重要原因。
看来,地球轻微地“摆动”,就会造成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的分布,最终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然而,由于缺少连续的记录,难以找到全球性气候指标,验证米兰科维奇假说显得十分困难。直到岩芯钻探技术以及冰芯同位素测定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利用稳定氧同位素解读第四纪气候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才得以证实。
图 Vostok时间序列和太阳辐照量以及CO₂、大气同位素温度、CH₄、大气δ18O和65°N六月中旬的太阳辐照量随时间的变化不过,米兰科维奇在世的时候这些技术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他的理论很难得到验证。支撑米兰科维奇做下去的是他对科学的信念,米兰科维奇身入战俘营时在日记中写道:“那个孤独的房间,远离尘世喧嚣,简直就是为科学研究量身定做……在我的手提箱里,有我关于宇宙问题的笔记,也有纸和笔,我便开始写作和计算。我停笔时已经深夜,环顾房间,突然很好奇我在哪里。监狱似乎只是我在漫游宇宙的时候暂在途中小住的旅店。”地球这个陀螺也许永远不会停下,因为在茫茫宇宙中,始终有人在用生命守护着它的转动。
参考资料
Pisias N G, Imbrie J. Orbital Geometry, CO2, and Pleistocene climate . Oceanus, 1986, 29(4): 43-49. 吴怀春, 张世红, 冯庆来, 等. 旋回地层学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和展望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036(003): 409-428. Imbrie J. Astronomical theory of the Pleistocene ice ages: A brief historical review . Icarus, 1982, 50(2-3): 408-422. Hays J D, Imbrie J, Shackleton N J.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 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 . Science, 1977, 194(4270): 1121-1132. Petit J R, Jouzel J, Raynaud D, et al.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history of the past 420,000 years from the Vostok ice core, Antarctica . Nature, 1999, 399(6735): 429-436.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来源:石头科普工作室编辑:*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