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科室综治工作总结》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16:11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科室综治工作总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总结内容全面、客观、有深度,并能体现科室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1. "明确总结目的和范围 (Clarify Purpose and Scope):"
"目的:" 首先要清楚这次总结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内部交流、评优评先,还是为了查找问题、改进工作?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总结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
"范围:" 明确总结的时间范围(通常是一个年度或半年度),以及“综治工作”在本科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是涵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医疗安全、信息安全、防盗防抢、员工关系、矛盾纠纷调解等多个方面,还是侧重于某几个重点领域?范围要清晰界定。
2. "突出科室特色和重点 (Highlight Depart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Focus Areas):"
科室的工作性质不同,综治工作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例如,手术室侧重感染控制和应急响应,药房侧重药品安全,信息科侧重网络安全,临床科室侧重医疗纠纷和患者安全等。
总结应紧密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突出本部门在综治工作中特有的做法、亮点和取得的特色成效。
3. "数据支撑,客观真实 (Data-Driven, Objective, and Realistic):"
"用数据说话:" 尽可能使用具体、量化的数据来支撑
综治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综治中心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枢纽,在推进平安建设、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在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过程中,
各地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以下突出问题:工作机制协同不足
- 部门间职责边界模糊,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对等”现象,联动响应效率低。例如,部分地方综治中心与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全打通,导致矛盾纠纷化解周期延长。
-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责任落实缺乏刚性约束,部分单位参与积极性不足。
信息化建设滞后
- 信息化程度低,部分区域仍依赖传统手工台账,档案记录不完整,信息流动不通畅。
- 数据共享与智能应用水平较,公安、信访、司法等主要入驻单位信息系统不互通,智能辅助决策能力低。
人员专业性与稳定性不足
- 综治中心人员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少、兼职多,且缺乏法律、调解等专业培训,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 基层调解员、网格员队伍流动性大,待遇保障不足,影响工作连续性。
经费保障与设施建设短板
- 部分地区综治经费未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存在挪用或挤占现象,制约硬件升级与日常运营。
- 办公场所标准化程度低,空间设计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
基层基础薄弱与群众参与度低
- 网格化管理存在盲区,部分偏远地区覆盖不足,群众诉求响应不及时。
- 宣传引导不到位,群众对综治中心的职能认知度低,主动参与意愿不强。
完善协同机制,强化责任落实
- 建立“党委领导、政法统筹、部门联动”机制,明确职责边界,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闭环管理”,确保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全链条解决”。
- 将综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奖惩机制激发部门参与动力。
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 通过信息化将“物理整合”转变为“化学整合”,构建“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矛盾纠纷统一登记、智能分派、动态跟踪、闭环管理。
- 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在线调解与普法宣传效率。
优化人员结构与专业化培训
- 配齐专职人员,落实编制与待遇保障,吸引法律、社工等专业人才加入。
-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充分挖掘优秀课程价值,将课程录制成视频课程,储备专业知识体系。
强化经费保障与设施标准化
- 将综治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并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如社会资本参与)。
- 按“五有”标准改造场所,配备设备,提升基层治理硬件水平。
夯实基层基础与群众动员
- 深化网格化管理,推动网格员与志愿者队伍常态化走访,精准掌握社情民意。
- 通过案例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普及综治中心职能,增强群众信任感与参与度。
总结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队伍优化和群众动员多维度发力,构建“实战实用、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智慧综治”与“法治化治理”深度融合,推动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基层善治的“连山样本”——连山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综述
连山区综治中心立足政法职能,以“安全”为核心,打造了集风险防控、矛盾化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运行,整合信访、公安、法院、民政等多部门资源和各级人民调解力量,构建了“四级七次调解”“1510信访化解”等机制,确保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综治中心以多元共治、科技赋能、人文关怀为路径,探索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多维整合:构建“一站式”矛盾化解新格局
连山区综治中心通过资源整合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的“全链条”覆盖。线下设立信访接待、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四大分中心,依托区信访局、法院、检察院等常驻机构,形成“前台受理、后台联动”的闭环机制。例如,信访功能区深化“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模式,推动人社、住建、民政等10余个部门轮驻,实现苗头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线上依托综治视联网覆盖全区乡镇,接入市级平台,实时汇总网格数据,支撑远程调解与应急指挥。2024年一起土地边界纠纷中,中心通过线上线上政策解读与线下“炕头+地头”工作法结合,联合公安、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协议,化解积怨。
中心建立了“调处人才库”,并设立“三官一律两员”接待室,选取优秀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司法局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形成“法治宣传+心理疏导+政策解释”的复合调解模式。日均推送动态报告200余期,为区委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这种“部门联动+人才协同”的架构,使综治中心成为基层矛盾的“终点站”。心理赋能:从“纠纷调解”到“心结治愈”
从“吵死了”,到“谁都别好好活”,再到“我以后不找他们麻烦了”,经过10多次“软化解”,王某军终于打开了“心理结”。连山区站前道居民王某军因长期受噪音困扰与邻居岳某凤产生纠纷。筒子楼结构导致声源难溯,社区10余次调解未果。2024年3月双方暂息争端后,王某军再次激烈投诉噪音扰民。连山区综治中心研判发现,王某军经历照料病妻至离世的长期压力,实际存在心理失衡问题。2025年1月,中心委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黄艳春介入疏导,通过共情沟通引导王某军释放情绪,成功化解其心理症结,当事人承诺不再激化矛盾。
“化解矛盾,先解心结”——这是连山区综治中心在多年实践中总结的核心经验。该中心引入的“向日葵幸福教育志愿者团队”特色服务区,选派75名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提供公益性心理服务,在全区16家乡镇(街道)把心理健康推向基层一线,还在民政局设立婚姻调解基地,2024年共接待2000余对,劝和700余对,劝和率达30%以上。这种“调解在前、预防为主”的模式,将心理健康服务嵌入基层治理,有效避免了家庭悲剧与社会风险。科技助力:“连心调”架设民生“连心桥”
山神庙子乡某村村民李奶奶的孙女小梦(化名)一直没能上户口,一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纪。一次乡上调解矛盾,李奶奶听说综治中心能给“解决事”,便在工作人员帮助下通过“连心调”小程序询问上户口的事。中心收到求助后迅速联合连山区委政法委、葫芦岛市公安局连山分局、区民政局、山神庙子乡政府共同研究小梦落户难和上学难的问题。最后,由山神庙子乡政府、派出所提供各项证明材料并协调做好DNA测试,公安分局政委协调户籍科解决落户问题和入学问题;区民政部门协调办理低保户认证,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区委政法委、区综治中心协调网格员和心理咨询志愿者关注小梦的健康成长。2024年9月,小梦顺利入学。
“连心调”是综治中心为拓宽矛盾纠纷排查和民生问题诉求渠道建立的区级平台,为全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数据抓手。该平台整合民生诉求、矛盾上报、政策咨询等功能,并特别开发设计小程序,通过微信公众号面向群众开放,人人皆可“随手”报告矛盾隐患,“掌上”参与基层共治,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线上指挥中心依托视联网实现区、乡、村三级互联,网格员实时上报矛盾信息,远程调解突破地域限制。连山区综治中心以“一站式”服务为轴心,以心理疏导为突破,以“连心”平台为支撑,构建了“预防—调解—治愈”的全周期治理体系。从解决“一户一策”的民生难题,到化解积怨多年的社会矛盾,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其创新实践不仅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彰显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与温情的深度融合。来源:葫芦岛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