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读书笔记 感想式》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17:5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的感想式作文,旨在分享你从阅读和记录笔记过程中获得的思考、感悟和成长。要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核心感悟 (Identify the Core Insight):"
"深入思考笔记:" 不要仅仅罗列笔记内容。仔细回顾你的笔记,找出其中让你印象最深、触动最大、或者引发你最多思考的点。这个点应该是你个人独特的、有价值的感悟。
"聚焦:" 感想式作文不是流水账,要围绕这个核心感悟展开。避免泛泛而谈,确保所有论述都服务于这个中心。
2. "选材恰当,体现个人性 (Choose Appropriate & Personal Materials):"
"精选笔记内容:" 从你的读书笔记中挑选能够支撑你核心感悟的具体例子、引用、观点或疑问。这些材料应该是你亲自思考、记录下来的,能体现你的阅读投入和理解过程。
"避免照搬原文:" 引用原文要适度,并一定要结合你的分析。重点在于展示你如何理解、如何与原文对话,而不是简单复述。
"融入个人体验:" 将笔记中的内容与你的生活经历、已有认知、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让你的感悟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更能体现“感想”的“个人性”。
3. "结构清晰
读书笔记的“五步法”
读书笔记的“五步法”
文章来源: 小木屋 小木屋的园子#认证作者激励计划#读书笔记就是在阅读书籍(或其他文本,如文章、报告等)的过程中或之后,记录下你的理解、思考、感悟、疑问和重要信息的一种方式。我原来读一本书,喜欢东抄一句,西抄一段。等过段时间后,忘记书的内容不说,搞抄了什么更记不清了。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读书笔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摘抄,更是一个主动思考、消化吸收、与书籍内容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怎样去记读书笔记才有用呢?围绕这个”有用“,我认为有以下5个步骤需要应用在做读书笔记上:①用自己的话表达学到的观点;②及时记录;③及时整理;④尽快应用;⑤反馈修正。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在笔记本上做做摘抄、写写读后感,或是在上面贴上一些象征性这次读书体验的小物件。1.用自己的话表达学到的点,尽量不摘抄。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观点。要做读以致用的读书笔记,第一步就是尽量不摘抄。摘抄是最偷懒的笔记形式了。2.及时记录,且要以别人,至少是以后的自己在没有上下文情景下也要能看懂为记录标准。在写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话。在记录感想的时候,不要写一些揣测的或者外来的想法,而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声。比如遇到醍醐灌顶的观点、精辟绝伦的论述、关键的数据事实、优美的文笔句段,毫不犹豫地摘录下来。务必注明页码、章节,方便回溯。电子笔记中善用“引用”或“高亮”功能。但切记,摘录非搬运,贵精不贵多,避免沦为“打字员”。3.及时整理。零散的记录也许会派上用场,但系统化的梳理和汇总,更能发挥读书笔记的作用。老实说,这也是我需要更加完善的步骤。几百条的读书笔记,要用到的时候,翻得也挺浪费时间的。4尽快应用。其实就是趁热打铁,拿去实战下。我的常见操作是:聊天、写作、创作。我的朋友现在已经习惯不时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啊?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机会来了。然后必然开始聊起最近新看的书,讲的什么?主旨是什么?最好的是?差点意思的是?我认为这书......在给朋友说的过程中,我就会用到我的笔记,拿来聊天输出。5.及时反馈。反馈最好是创新式记笔记。比如,在公众号中我们的读书笔记主要记录什么内容呢?一,书名作者阅读日期二,这本书的内容大意是什么三,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四,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是什么?我从这个成语或词语并练习造句。我们还可以记录一下自己对书中某个观点的看法,以及自己不明白的语段等等。读书笔记不能只采用一种形式,这样会让大家失去兴趣,所以最后一点感想是,好的读书笔记要做到读写结合。要把所读的在脑海里整理一番,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还有就是,当你不想读,就是被动的时候,你只要去执行打开书,什么都不想,直接提起笔,然后写,边写边读边记做着做着然后就已经进入状态了,后来越来越好!为什么看完一本书会没什么印象和感想?
本期话题征集:为什么看完一本书会没什么印象和感想?
A吖: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代入自己,好像我也有过这样子的经历。反思了一下,我想应该是这些原因吧!为了读书而读书。把读书看成一个任务,只是机械性地去完成。暑假,老师要求每人看一本书,我为了应付,囫囵吞枣看完一本书。也仅仅只是看完了,现在毫无感想。攀比式看书。平常我们总有攀比之心,不知什么时候连读书都要攀比竞争。这本书我两天就看完了,我可太厉害了!后来同学们讨论这书本内容时,
自己哑口无言,什么印象和感受都没有,何必呢。看书不带上心和脑。看书是一个过程,是需要理解的,没有用心的阅读,当然没有感想。看书也是需要思考的,没有用脑子,怎么能有印象。心不在焉地看还不如不看,费力不讨好。看书是一门艺术,是需要静心,用心,上心的。我也有很多次看完一本书没有印象的时候,现在想想应该是以上原因吧!
古旸:其实看完一本书之后没有印象和感想应该是很多人都为此困惑的一件事,明明自己有认真地在看,读的书也是名著,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什么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读书的方法不对。我们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我们写读书笔记,以此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既然读书笔记作为一种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当中,那么就说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因而,我们读一本书时不妨带一个小本子,当读到动情之处将他记录下来,对人物有独到的见解时把他写下来。长此以往不仅加深了读书的印象,而且还有一本灵感充沛的读书笔记,可谓一举两得。
2️⃣对读书的目的把握不当我们的大脑它的本质就是会遗忘,如果不是为了应试那么应该很少有人去“背书”。时间一长就是会记忆模糊,可当初你拿起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是为了一场考试,还是仅仅慕名而来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些都是造成读书“效果”的原因,都值得我们深思。
3️⃣缺乏善于观察的眼睛人之所以是群居动物,能跟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适应能力,模仿能力和改变能力。因此当我们读一本书时,哪怕内容模糊不清,那么请问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改变,看到了自己在书籍当中学会的处世之道,为人之理。由此可见,读一本书不只要记住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掌握其内核精髓为我所用,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余小晚:读书是一种无声的灌溉,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刘震云老师说:书本身就存在一种是读完之后记不住;还有一种是读了这个书有时候是会掩卷再沉思一下再感慨一下,这就到了读书的一个境界了。读完了记不住很正常,但它会成为养分让你汲取一部分,当时看不出来,但日后总有一天会体现在你的言行举止上。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觉空虚迷茫?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总希望看完能从中得到什么并立马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功利心太重,最后适得其反。
读书就像养花种树,在读之前是不求回报的,而是享受阅读的过程。至于思考是读的多了后自己慢慢有一天突然从中体悟出的东西,而不是让你读了就去记住内容分析表达效果,这种刻意的思考带来的不是启发,启发是在生活中的顿悟,刻意的只是在做高中阅读题罢了。我觉得读书在读完是不需要求回报的,它自然会深植你的内在,让你提高了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你在某一天表现的与不读书之人不同,也就是气质的改变。
张木易: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深受其扰,常常是读到后面,就把前面的内容忘记了。后来经过慢慢地摸索,总结出三点原因,和大家一起分享,帮大家排雷:
1️⃣没有带着问题去看书。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打开一本书,漫无目的地读下去,最多是看到好的句子摘抄下来,仅此而已。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思考,而带着问题去读书就是促进我们思考的最佳方法。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书籍自身的情节推着走,没有跳出来进行独立的思考,最后造成阅读的印象不深。
2️⃣没有形成一个人物关系图。这一点在我阅读外国文学书籍时,体会尤为明显。因为在这类书籍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并且名字都很长,如果不能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就会造成阅读障碍,影响阅读的效果。
3️⃣一本书只读一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我从小被灌输的观点。从前的我不以为意,但后来发现确实如此,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观看的。只读一遍常常只能停留在表面,并且容易错过很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