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零容忍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零容忍”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深刻、具体、有说服力:
1. "明确“零容忍”的核心内涵与主题:"
"理解背景:" 首先要清晰理解你所读的“零容忍”具体指什么。它通常指一种严厉、毫不妥协的态度或政策,尤其在涉及犯罪、错误行为或特定标准时。你需要弄清楚这本书(或文章/事件)中,“零容忍”是如何被定义、被应用、被探讨的。
"确定中心思想:" 找出作者通过“零容忍”这一主题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赞扬其威慑作用?批判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探讨其在特定情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2. "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具体事例支撑:" 不要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文中必然包含了具体的例子、情节、人物或数据来支撑“零容忍”的主题。仔细回顾并引用这些关键信息,作为你分析的依据。例如,书中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体现了“零容忍”政策?人物对“零容忍”有何反应?带来了什么后果?
"把握作者观点:" 分析作者对“零容忍”是持支持、反对还是辩证的态度?作者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有没有提出不同的看法或
放下“负重”的人生——观看《零容忍》电视专题片有感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辙持取,卯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
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其去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这是唐代柳宗元《蝜蝂传》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它讲的是一种叫“蝜蝂”的小虫,喜爱背东西,爬行时只要遇到东西,总要抓取过来,结果越背越多。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肯停歇,最终掉下来摔死。近日,观看央视综合频道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深深地感到,蝜蝂持物负重的本性像极了人的欲望——“遇货不避,以厚其室”。很多人为权所累,为利所惑,“日思高其位,大其禄”,不断累加名利,殊不知,真正智慧的人生唯有“放下”才能释然,才能获得身心的解脱和理智的清醒。放下,就是要有一颗朴素的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们常说,良田千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唯有“放下”,才能认清生命中最有幸福感的东西。挣的钱够花,买的房够住,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儿女成才孝顺,这已然是人生极惬意的日子。唯有“放下”,我们才能抵御繁杂的诱惑与邪念,从容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淡定自观天上云卷云舒。放下,就是要有一颗慎独的心,“莫见于隐,莫显于微”。《后汉书▪杨震传》里记载,昌邑官员王密带十两黄金,深夜拜访杨震,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故事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公与私、义与利、情与法、得与舍、弃与守、诚与伪,常常令人两难。“荣耻须臾时,功罪一念间”,“放下”就是要我们做到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严格自律、毫不懈怠、遵道守德,根不移,志不改。放下,就是要有一颗简单的心,“删繁就简,返璞归真”。一杯淡茶,一处陋室,几位知音,有一理想愿为之拼搏,有一家庭愿为之奋斗。生活原本可以这样简单。但我们却常常把生活复杂化,让生活中添满各种各样的欲望,让欲望的果实压弯我们的脊梁。人生的加法使我们负重,人生的减法则使我们快活。唯有“放下”,我们才能从形式排场中走出来,从繁文缛节中走出来,从应酬酒席中走出来,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从尔虞我诈中走出来,从虚与委蛇中走出来,让生活和工作过得充实而精彩。放不下俸禄,放不下职位,放不下权力,放不下荣誉,这些“负重”浇筑了我们“怒、哀、惧、恶、欲”的人生,而放下却成就“美、善、真、爱、乐”。利奥▪罗斯顿说“你的身躯很庞大,但是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追逐和幻想增加生命的负担”,这是一种彻悟,一种灵性,一种宽恕,一种大度。人生最强大的时候,不是负重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功名富贵,放下;恩怨情仇,放下;贪嗔痴满,放下,再没有什么可以威胁你,引诱你,迷惑你,侮辱你,折损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腰杆挺直,把工作干实,把步子迈稳,把日子过好。作者:李玲单位:山西太原农商银行
让敬畏心照亮廉政行——观《零容忍》系列警示教育专题片有感
近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零容忍》系列警示教育专题片持续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发出感慨,落马的公职人员无不丧失了理想信念,忘记了初心使命,没有敬畏之心,只能在奋进的新征程中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得粉碎。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有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世间万物,若非己有,一分一毫也不可索取,我们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应如此,廉洁从政既是道德所在,也是法纪要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严明的纪律为依托,以铁的法律规章制度为保障,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抓,惩治了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不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把从严管党治党贯彻到底,逐步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实现了党内外风气全面好转。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必须要时刻心存敬畏,警钟长鸣。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在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廉洁从政。党纪国法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底线和高压线,始终牢记法大于一切,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知敬畏、守法纪,时时自查自省,处处严于律己。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办事尺度。同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民造福,用错地方则会自食其果,最终被党纪国法所消灭,甚至自身也沦为阶下囚,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只有敬畏法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才能促进廉洁从政。时刻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敬畏,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廉洁从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的源泉。有人民的热情拥戴,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厚植浓浓的鱼水情。作为党员民警,我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当用之于民,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身处何处,都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廉洁修身,干净从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忘本必危。阔步新时代,无数公职人员违法犯罪被举报的案例说明,人民群众的监督才是最广泛最有效的监督,可以让潜在的危险分子置身于人民反腐的汪洋之中,让他们不寒而栗。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时刻保持对人民的敬畏,所作所为才能够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时刻保持对家庭亲人的敬畏,在血肉亲属的关心下廉洁从政。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成长,除了组织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之外,家庭也给予了很多心血和付出。就公安队伍来说,“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流血流汗是常态,节假日和周末不能陪伴家人更是常态,自己身上有多少光环,家人就为此承受了多少孤独、担忧和期盼。想一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想一想夫妻的白首之约,想一想孩童的啼哭欢笑。如果让执纪问责而“住进了”冰冷的高墙里,与血肉亲属只能隔窗相望,一声声呼唤让心理彻底失去防线,深深愧疚,悔不当初。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伤害自己的家人,亲手毁掉幸福的家庭。时刻保持对家庭亲人的敬畏,廉洁从政,就是维护自己的美好生活。古人常讲:“公生明、廉生威”,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我们党员干部要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决与腐败作斗争。工作生活中,我们要自觉筑牢思想防线,时刻敬畏法律、敬畏人民、敬畏家庭,让敬畏心照亮廉政行,方能凝心聚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作者: 周自康(汉阴县公安局涧池派出所)编辑:王晨伟责编:郑黎波主编: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