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读书笔记导师评议》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19:29

精心挑选《读书笔记导师评议》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导师评议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读书笔记导师评议作文:应注意事项详析"
读书笔记是阅读活动的重要延伸,是积累知识、深化理解、锻炼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导师对读书笔记的评议,则扮演着引导、点拨、提升的关键角色。一份高质量的导师评议,不仅能肯定学生的努力,更能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指出其思维的盲点,为其后续学习和研究指明方向。因此,撰写读书笔记导师评议作文时,导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明确评议目的,把握核心价值"
导师评议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的。评议并非简单的对错评判,而是旨在帮助学生:
1. "确认理解深度:" 检查学生对原文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思想价值的把握程度。 2. "评估思考质量:" 考察学生在笔记中展现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见解。 3. "指导方法改进:" 指出笔记记录方法、内容取舍、分析角度等方面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 4. "激发持续阅读:" 通过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持续阅读、深入探究的热情。
把握住这些核心价值,评议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 评议内容具体,避免空泛笼统"
笼统的表扬(如“很好”、“不错”)或批评(如

“时代楷模”吴蓉瑾的老师忆学生:她用纸条问“老师,上次的作文哪里不够好”

16日,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褒扬她作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号召全社会学习。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云朵老师”吴蓉瑾是上海师范大学1992级师专校友,她的语文老师则是上海师大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张晓春副教授。现年58岁的张老师,目前主要承担小学教育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中外文化史和儿童与都市文化教学,她回忆了一个作为青年学生的吴蓉瑾。

吴蓉瑾在和同事商谈智慧校园方案。

发光的人 自有静气

张晓春

许多年前,在写作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不声不响,两节课下来,几乎没有看到她在课堂上与同桌有些微言语,她全神贯注地盯着你,盯得你不自觉地总要跟她眼神交流,需要看到她的反应。第一次收这个班的作业有点惊喜,一般来说,作文属于原创,每位学生的灵感来潮时间不定,平时课后习作,拖拉一点时间很正常。但这个班在该收作业的那一天,当我走进课堂,一摞作文本已经整整齐齐放在讲台上了,最上面的那份,是一位叫吴蓉瑾的学生。

作为一位教师,改作业从一份字迹清秀、篇章语言都比较讲究的文本开始,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其是批改作文,遇到优秀的作业总会多写一些评语。但不可能所有几十位学生人人都进行详批,时间不允许,所以都是一半详批、一半略批。唯有吴蓉瑾的作业因为总在第一本,且每次作业都有新的巧心思,也就多写一些评语。就这样到了一个学期的中期,需要课堂评议和交流,便请了写得最好的吴蓉瑾当堂读一篇自己的习作,原来她就是那位上课眼神总盯着我的学生。我让写作课代表课后来一次办公室,帮忙把同学们的中期成绩统计一下。

来的是吴蓉瑾,以后她总是将收好的作业放在讲台上,她是我所有课代表中最后一个本人与名字对上号的。有时候,我将吴蓉瑾的习作归为略批,下一次作业她会用纸条问:老师,我上次的作文哪里不够好?逼着我渐渐地便模糊了详略批改的界限,只要是认真习作的,全部加以详批。这个班一年的写作课,就在一次次一摞摞吴蓉瑾放在第一本的习作练习中过去了。

几年后,收到一张字迹端正的教师节贺卡,是吴蓉瑾的,字里行间除了祝福,便是告知,自己在卢湾第一中心小学做语文教师,很喜欢这个工作,希望自己能够做好。

吴蓉瑾校长带着红喇叭学生讲解团成员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学习,反复练习讲解。

又过了几年,有了手机,吴蓉瑾托带教实习生的同仁带给我她的手机号,于是有了逢年过节的彼此问候,那时候,她已经是卢湾一中心的副校长。

有了微信,在朋友圈看到的吴蓉瑾,已经改变了我与她原来的师生关系。就像当年她默默地把自己的习作放全班第一本,执着地逼你详细审视,她把所有学校教师的成就、学生的点滴进步、家长的育儿创意、学校的云课堂和云厨房建设,中国人过中国节、昆曲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学校击剑馆的改造、咏春拳和足球队的活动,等等,第一时间在圈里发布。于她自己,较多的是通告“在路上,在开会,手机暂时无法接听“,还有就是几乎每天深夜必报的一张图学校办公室的走廊,那是她的爱的走廊“,以及凌晨各种姿态的一幅荷花,那是她一日清新的开始。

吴蓉瑾是我许多年前的学生,是子侄辈的老师,是我好几位入职小学教师的学生的领导,如今是中宣部褒扬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获得”时代楷模“称号。优秀的人到哪里都能发光,他们有可贵的品质:对事业执着而忘我,对师友深情而内敛,对学生温润而严格,对自己,往往追求极致完美。吴蓉瑾就是这样一个人。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赖鑫琳 摄

来源:作者:张晓春

先生丨顾明远:老师是锤炼思想和创造智慧的引路人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8日)播出《顾明远:评三好学生不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奥数是教育竞争的扭曲》。

视频加载中...

顾明远:老师的作用是引路人,锤炼思想的引路人,创新学习的引路人,创造智慧的引路人。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于江苏江阴,著名教育学家、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他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教育家,躬耕杏坛七十余载,在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均有建树。

他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重大的教育改革,参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并填补多项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空白,被称为当代中国教育学“泰斗”。

△顾明远先生

顾明远:我高中毕业以后考大学没考上,就去当了小学教师,跟教育结下了缘。

“从教逾一甲子,历任小学、中学及大学教师,学术无愧人师,德行堪为世范,乃新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2014年12月获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时,顾明远的颁奖词。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与教育结缘其实是因为高考落榜。

顾明远:本来就想做个工程师,工业救国。

记者:后来做了老师感觉怎么样?

顾明远:当老师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跟小孩在一块很有朝气、很活泼,当老师跟青年人在一块很好,能够成为老师同时也是受到我自己老师的影响。

没有当上工程师却体验到了身为人师的乐趣,春风化雨间,一颗教育的种子在顾明远心底悄然萌芽,次年他便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一次,他如愿考取。在北师大学习的两年期间,顾明远得到了侯外庐、董渭川等名师的指点。

△顾明远(左二)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后与同学合影

1951年8月下旬,莫斯科阳光明媚,雅罗斯拉夫尔车站的汽笛声里走出一行中国留学生,顾明远就在其中。他回忆,由于是新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服装统一、穿着讲究,一抵达苏联就成为街头亮丽的风景。

顾明远:这是国家给装备的两身西装、两身中山装、两件大衣,一件是夹的大衣,秋天穿的,一件是冬天穿的皮大衣,当时非常讲究。

△在苏联求学时顾明远(左三)和同学们在一起

△顾明远留苏期间所做的读书笔记

国家培养我们不容易!

这句话被包括顾明远在内的中国留学生铭刻于心。那时在苏联大学,教室第一排永远是中国留学生。

顾明远:我们新中国的教育是很落后的,文盲很多。从当时来讲,应该说我们向苏联学习,对我们教育体系整顿建设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1955年,顾明远在列宁师范学院宿舍前

回国后,再次走上三尺讲台的顾明远开始实践从苏联取回的经验,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年轻气盛的他甚至一度被学生们背地里称呼为“凶主任”。直到1958年秋天的一个清晨,他遇到了一名宁愿在学校会议室连睡好几天也不回家的女学生。

顾明远:她说她家里没有温暖,她的妈妈对她不好,老批评她。我跟她的母亲多次写信交流,我说你还是要爱她,没有爱就没教育。你不喜欢她,你老嫌弃她,她怎么会接受你的教育?

自此,顾明远认识到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只会拉大和学生的距离,从而确立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他说,真正的爱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是心与心的贴近,不是一味纵容,更不仅仅是严厉的教育,只有信任、理解学生,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顾明远:老师对孩子的爱就是对我们国家未来的爱,说得小一点是关系到他的一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说得大一点就是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没爱没教育,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做老师第一需要掌握的。

△青年时期正在工作的顾明远

△顾明远所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正出于这样的爱与责任,顾明远站在孩子的立场,发出了不少振聋发聩的呼声。2004年,已从教近50年的他首次提出废黜“三好学生”评选的呼吁,认为如今再评选“三好学生”已经违背了实施这项制度的初衷,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片面化。

顾明远:评三好学生不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方针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一个人都应该达到三好学生的标准,每个人都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不对?怎么就少数人做到了,教育方针是不是失败了?现在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孩子们不是像评劳模似的,孩子们都应该是全面发展,你不能说这个人全面发展,那个人不全面发展。

三年后,作为当年奥数班的创办者,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顶住压力,又坚决提出取消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的奥数班。因为如今的奥数已经变了味儿,造成了教育竞争的扭曲,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不公平”!

顾明远:奥数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我就是奥数的“始作俑者”,因为当时国际上要比赛奥数,我就让实验中学搞奥数班,选拔一些确实数学有天赋的人。但是人人学奥数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奥数就是奇奇怪怪的题目,学奥数就是为了升学,这完全是教育竞争的扭曲。你上补习班我当然也要上补习班,你学奥数我也要学奥数。关键是要让学生学懂、学好,不是越多越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顾明远的提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终在他的力促之下,各地陆续采取措施,禁止举办奥数班、叫停“奥赛”。

顾明远:我一再讲,学校不能这样讲竞争,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互相学习才能进步,是不是?你的优点我能吸收那才能进步,如果闭门学习,怎么能进步?

△顾明远先生所写的《爱的教育颂》

△顾明远先生所写的《美的教育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1980年,负责牵头编写中小学教师教育学教材的顾明远与一位地方干部谈及知识分子待遇,曾拿小学老师举例,结果对方反驳道:“小学老师怎么能算知识分子呢?村干部都对他们说,你好好干,干好了我提拔你去当合作社售货员!”“教师不如售货员”的现实,让顾明远意识到,如果没有正规的学位进修、缺乏专业性,教师这一职业很难得到社会认可。

顾明远:我在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注意到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什么都没有,到很多年以后才能评上高级教师。我就说,应该给中学教师一个进修的机会。

在顾明远看来,为中小学教师建立学位制度,一方面是门槛和凭证,但同时更关乎职业尊严。1989年,顾明远在《瞭望》杂志撰文《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篇文章对于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教师学历制度改革,有着开路先锋和划时代的意义。

顾明远:我当时就提出来,给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一个专业学位,这个专业学位是职业性的,不是专业性的,不是你光去写一篇论文、发表一篇论文就能得到的,当然论文也要写,论文是写你工作的经验。

△2002年4月23日,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第二次扩大会议召开,主席台右六为顾明远

最终,在他的努力下,1998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19所师范大学,有1400多名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被录取。至今已有30多万名教师拿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一学位的设立,显著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顾明远:我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到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出去以后,成为好老师,他们在学校里面培养了很多学生,我看到他们的成就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很自豪。

△1995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授予顾明远(右一)《教育法》起草证书

带领团队跑遍全国10多个省份、调研100多所学校,最终开创性地建立比较教育学科;花12年时间主编12卷、800万字的《教育大辞典》;参与制订我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顾明远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一连串深刻印记,自称“教育老兵”的他,至今仍活跃在教育前沿。

1990年8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教育大辞典》首发式

1990年8月22日,顾明远(右二)在《教育大辞典》首发式上

△顾明远主编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

顾明远:我就用ChatGPT,给它出了个题目——阅读是打开智慧的金钥匙,它给我写了一篇文章。

顾明远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与热情。他70岁开始学习电脑,手机应用自如。在他眼中,人工智能或许能替代一些简单的劳动,但是与传递爱的老师却无法画等号。

顾明远:因为教育领域是培养人的心灵的,不是说自动化就行了,汽车可以自动化,你培养人能自动化吗?机器可以帮助老师改作业,出题目都可以,但是老师和孩子的接触还是不能替代,人工智能的出现不是降低人跟人之间的交流,人工智能出现是要帮助人跟人之间更多的交流。

如今,95岁的顾明远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每周二定期和他带的研究生交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丁瑞常作为顾先生的学生,直到今天还记得顾先生给他开的书单和对论文的批改,言传身教让他终身受益。

丁瑞常:入学第一天见到顾先生,开完见面会回来,就给我划书单。一开始我没当回事,我当时心想这老先生这么忙,他哪能管得着我看书的事,结果后来到了学期快结束,突然给我发信,说期末了你该交作业了,你的书读怎么样了?所以后来我的师弟师妹入学,我就跟他们说,老先生布置的作业你可得认真做,他是真的会检查作业。所以一些非常小的事情让我感觉到顾先生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顾明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他的四句人生信条:

像松树一样做人,坚挺不拔;像小草一样学习,随处生根;

像大海那样待人,容纳百川;像细雨那样做事,润物无声。

△顾明远所写的自己的人生信条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张棉棉。坐在我面前的顾先生白发苍苍,95岁高龄的他偶尔会听不清我的问话,但是他的思维非常活跃,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手拈来,堪称终身学习的典范。顾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获得奖项众多,但所有奖金他都悉数捐出,设立了专门的励学奖学金,并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受资助者款项来源。

从1996年开始他每年还要资助十名贫困学生,费用从最初每个学生一年一千元到现在每人每年一万元。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学生们这是您的捐赠,他笑了笑说,教师是创造性的职业,在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们自身的坚守,但有时也需要帮助,我只是在这种时候,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这让我不禁感叹,在中国教育事业的道路上,顾明远先生所做的正是人如其名——顾前路,明是非,意深远。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编审丨樊新征

记者丨张棉棉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杨琛

新媒体丨章宗鹏 李瑞

统筹丨李航

视频编导丨段一民

摄像丨李力 秦晨

视频剪辑制作丨段一民

包装设计丨曹懿心

鸣谢: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陈卓然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