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1 20: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纸青蛙》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富有思考: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精读原著:" 首先,你必须仔细阅读《纸青蛙》这本书。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尤其是与“纸青蛙”相关的角色)、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确定主题:" 思考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是关于成长、友谊、环保、想象力、家庭关系,还是其他?明确书的主要主题,你的读书笔记才能有的放矢。
2. "抓住关键细节与印象:" "情节梳理:" 梳理出故事的主要脉络,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必写流水账,但要抓住关键转折点和重要事件。 "人物分析:" 描述主要人物(包括纸青蛙本身,以及对你触动最大的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命运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析人物形象如何推动情节发展或体现主题。 "精彩片段:" 记录下让你印象深刻、感动、困惑或思考深刻的句子、段落或场景。这些细节是支撑你观点的有力证据。 "象征意义:" 《纸青蛙》这个书名可能具有象征意义。思考“纸青蛙”可能代表了什么?(例如
7月16日,蝉鸣声声的夏日午后,教室里的风扇慢悠悠转着,二十多双清澈的眼睛正紧盯着讲台上五颜六色的彩纸。这是我们三下乡支教团队在乡村小学开设的第一节折纸课,原本担心孩子们会觉得枯燥,可当一张张普通的纸在指尖变成青蛙、纸鹤、小船和小蝴蝶时,整个教室都被欢声笑语填满了。
初备课时,我总想着把复杂的花样教给他们——会跳的青蛙、展翅的千纸鹤、立体的爱心。可真正站在教室前才发现,对这些孩子们来说,折纸的意义远不止“学会”。
折纸课教给他们的不仅是技巧,更是用双手创造美好的能力——当生活略显单调时,一张普通的纸也能开出花;当思念无处安放时,折痕里能藏下千言万语。而他们教会我的,是对世界保持好奇与温柔,是相信微小的创造里,藏着大大的温暖。
“老师,我的青蛙怎么总跳不起来呀?”后排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歪歪扭扭的折纸,脸颊憋得通红。我走过去,轻轻握住她的小手,手把手教她调整折痕的角度。“你看,这里要折得紧一点,就像给小青蛙攒足力气。”话音刚落,她手里的青蛙“啪”地蹦到了桌子上,女孩瞬间笑成了一朵花,举着作品跑遍教室向小伙伴炫耀。
最让人惊喜的是角落里沉默的小男孩。起初他总是低着头,拒绝和同学交流,直到看到我折出的纸飞机能飞得又高又远,才悄悄举起了手。当他的第一架飞机成功掠过黑板时,全班响起了掌声,男孩突然小声说:“老师,我想折一只大鸟,带着爷爷奶奶飞。”原来他的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身体不好,这只纸鸟里藏着一个孩子最单纯的牵挂。
教孩子们折蝴蝶的过程,像一场和春天的约会,指尖翻动间,藏着太多细碎的温柔。一开始总担心步骤记错,反复在纸上演练。可站在孩子们中间才发现,他们的眼睛比蝴蝶翅膀更亮——当我举起示范的彩纸,几十双眼睛瞬间聚焦,连平时最调皮的小男孩都坐直了身子,小声念叨“要折蝴蝶啦”。那种纯粹的期待,比任何备课笔记都让人安心。看着孩子们把彩纸折成振翅的蝴蝶,忽然懂了:所谓教育,不过是帮他们把心里的光,折进每一道认真的折痕里。生活里藏着多少像折纸这样的小事,只要带着心意去做,平凡的纸也能长出翅膀,飞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下课铃响时,孩子们的课桌上摆满了“成果”:会张嘴的纸青蛙、展翅的千纸鹤、带着笑脸的小船,还有那只承载着心愿的大鸟。一个女孩把折好的爱心塞进我手里:“老师,这是魔法爱心,能让你们永远记得我们。”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彩纸上,那些被指尖温度浸润过的褶皱,仿佛真的闪烁着魔法的光芒。
离开教室时,走廊里飘来孩子们的争论:“我的纸船能漂到大海!”“不对,千纸鹤会飞得更远!”其实他们不知道,这堂短暂的折纸课里,早已埋下了比大海更宽、比天空更高的种子——关于创造的快乐,关于陪伴的温暖,关于用双手编织梦想的勇气。而这些在指尖绽放的小小美好,终将成为我们和孩子们心中,这个夏天最珍贵的纪念。
折纸课的意义,远不止教会孩子折出一个个具体的形状,更像在他们心里播下几颗小小的种子,慢慢发芽生长,一张纸没有固定答案,孩子们可以给千纸鹤画花纹,给蝴蝶加触角,甚至把青蛙折成“超级战士”。这种“不设限”的创作,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原来“和老师折的不一样”不是错,反而是独属于自己的创意。折纸课教的是技巧,传递的是对“微小事物”的热爱——就像一张纸能变成万千模样,生活也能因为一点用心,变得闪闪发光。
图为志愿者老师教学示范(由通讯员王思涵摄)
图为孩子们的进度展示(图为通讯员王思涵摄)
我喜欢折纸,因为折纸的过程单纯又神奇,让人内心平静,仿佛重温孩提时代的快乐。以前,我只能在工作与家务之余挤出可怜的一点折纸时间;现在不一样了,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后,我可以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折纸,共同分享折纸的快乐。
铺开一张纸,对折、卷起、压平,翻转折叠之间,纸张仿佛有了灵性。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张纸能变成小纸船、小飞机、小盒子、小花、蝴蝶、星星……一双手好像有了魔法,让普通的纸张变化万千、活灵活现。每当完成一件新作品,学生都惊喜连连,他们发现折纸的过程十分神奇,也很快迷恋上了折纸。
以往,许多人误以为折纸只是孩子的游戏,是幼儿园的手工课程。其实,手工折纸不仅对幼儿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同样也受到其他年龄段的欢迎,青少年、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能够掌握这项技艺。折纸有许多好处: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提高记忆力,增强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等。
我们的折纸课程从简单易学的内容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学会才算过关。有的学生不会折,开口向同学求助;有的学生折得快,主动帮助别的同学,互动过程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学生学习折纸一开始使用的是袋装的专用彩纸,虽然花费不多,但是浪费比较严重。看到这种现象,我提倡节约纸张、变废为宝,同时也把环保的理念引入课堂。我们尝试使用旧杂志、广告纸和包装纸,这些纸张印刷精美、纸质柔韧、图案丰富、色彩多样,能折出不同的效果。因为纸张有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学生的作品不再千篇一律。折叠出来有什么效果呢?只有等到折好之后才能看到,这就有种“拆盲盒”的感觉。学生对彼此的作品品头论足,比较谁的作品更漂亮,如果觉得自己作品有不足,就在上面画图案、粘迷你贴,让作品更加完美。没想到这个环保的倡议,不仅让学生的作品变得更加多元,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瓶颈,出现“中年危机”,甚至产生职业倦怠。这时如果拥有一份“跨界”的兴趣爱好,内心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满足。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之后,许多同事在做好教学基本工作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业余爱好发光发热,与学生一起学习、分享——编织、表演、扎染、篮球、服装设计……一名英语教师教烘焙,整个教室都香喷喷的。这样的特色教学,不仅让课后服务的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而且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爱好折纸,学折纸、教折纸,在此过程中不觉得劳累,反而感到减压和治愈。我与学生一起制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课间让纸飞机在天上飞,将小纸船放在水面上漂流,看哪只纸青蛙跳得最高,把折好的小星星装进漂亮的玻璃罐里……折纸是既传统又现代的技艺,花样繁多,乐趣无穷。
学生的智慧蕴藏在手指之间,折纸让他们感到惊喜,不断萌生新的创意,打开一扇扇想象的大门。师生共同享受一段折纸时间,每次完成作品时那种小小的成就感都有着不一样的惊喜。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2月15日第7版
作者:赵 翔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