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初一作文计划》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21:12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初一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计划的文章:
"精心规划,事半功倍——初一作文计划的注意事项"
步入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和深度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文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写作文如同“开天辟地”,无从下手,或者写出来的文章“虎头蛇尾”,缺乏深度和条理。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一个清晰的“作文计划”。一份好的作文计划,就像建筑前的蓝图,能指引我们方向,确保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表达清晰。那么,初一同学在制定作文计划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紧扣题意,明确中心——立意是“灵魂”"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制定计划前,务必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是议论?有没有限制性词语(如“难忘的”、“印象最深的一次”)?要求多少字?中心思想是什么?
"注意事项:"
"不能“跑题”或“偏题”。" 计划的起点必须是准确理解题目,确定文章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立意要积极向上,符合主流价值观。" 初中作文通常要求思想健康,选择积极、
初二暑假作文能力提升计划(8周)
核心目标: 激发观察力、深化思考力、提升描写力、拓展想象力、锤炼立意力。
第一周:【唤醒感官 • 精准观察】题目:《夏日的味道》 (或《夏日的声响》、《夏日的触感》)能力点: 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细节捕捉、场景营造。提示: 不要泛泛而谈“热”或“快乐”。聚焦一种最打动你的夏日感官体验:是冰镇西瓜的清甜?是雨后泥土的芬芳?是蝉鸣的喧嚣?是泳池水花的清凉?是荷叶的清香?还是空调房里棉被的柔软?选择一个具体的“味道”或感官体验,细致描绘它带来的感受、联想和画面。 让读者通过你的文字“尝到”、“听到”、“闻到”、“触到”那个夏天。
第二周:【聚焦人物 • 小中见大】题目:《那个______的身影》 (例如:那个挥汗的身影 / 那个专注的身影 / 那个清晨的身影 / 那个路灯下的身影)能力点: 人物细节描写(外貌、动作、神态)、侧面烘托、以小见大(通过普通人物展现某种精神或情感)。提示: 这个身影可以是家人、邻居、街头劳动者(清洁工、外卖员、小摊贩)、晨练者、甚至是公园里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陌生人。通过观察和描写Ta在特定场景下的一个或几个动作、神态,以及环境对他的衬托,来展现Ta的状态、性格或某种让你触动的情感(辛苦、坚持、专注、孤独、温情等) 。避免直接说“他很辛苦”,而是用细节让读者感受到。
第三周:【叙事技巧 • 波折起伏】题目:《一次“意外”的收获》能力点: 完整叙事能力(起因、经过、结果)、设置情节波折、铺垫与呼应、主题升华(“收获”不一定是物质)。提示: 写一件暑假里发生的、计划外的小事(或“意外”)。这个意外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如:计划好的旅行取消、做菜失败、偶遇老友、发现新爱好、解决了一个小麻烦)。重点在于:清晰交代“计划”是什么,以及“意外”如何发生。详细描写面对“意外”时你的心理、行动和解决过程。最终点明这个“意外”给你带来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是经验、教训、感悟、新发现、新技能、新朋友等)。让故事有起伏,结尾有回味。
第四周:【状物写景 • 借景抒情】题目:《我的秘密基地》 (或《一处熟悉的风景》)能力点: 景物/环境描写(空间顺序、特征刻画)、融入个人情感、情景交融。提示: 这个“秘密基地”可以是你家附近的小公园一角、图书馆的某个座位、老家的院子、甚至是你书桌的一角。不仅要描写这个地方的物理特征(样子、光线、陈设、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写出它对你的特殊意义——为什么是“秘密基地”?你在这里做什么、想什么、感受如何? 它是你的避风港?灵感源泉?还是记录成长的地方?让景物描写服务于情感表达。
第五周:【想象创意 • 万物有灵】题目:《万物有灵·______的自述》 (例如:一本旧书的自述 / 手机的自述 / 一棵行道树的自述 / 流浪猫的自述 / 旧玩具的自述)能力点: 想象力、创造力、拟人化手法、视角转换、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提示: 选择一个你身边常见或感兴趣的物品/动物/植物,以它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它”的经历、感受、观察到的世界(特别是人类行为)。构思要有趣且合理,能体现该物的特征,同时通过它的视角巧妙地折射出人情冷暖、社会现象、环境问题或人生哲理。 可以带点幽默或讽刺。
第六周:【文化体验 • 感悟传统】题目:《与______的一次近距离接触》 (例如:与传统手工艺 / 地方戏曲 / 古建筑 / 民俗活动 / 传统美食制作)能力点: 文化观察与记录、过程描写、思考深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现状等)、文化认同感。提示: 暑假是接触传统文化的好时机。鼓励学生去体验(或回忆一次体验)一种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重点描写体验的过程、细节(如匠人的动作、环境氛围、味道色泽、仪式步骤),更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观察、感受和由此引发的思考(如:它的魅力在哪里?面临什么挑战?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避免空谈“传统文化很重要”,要落实到具体事物和亲身体验上。
第七周:【思辨萌芽 • 热点浅思】题目:《给______把把脉》 (例如:给“低头族”把把脉 / 给“饭圈文化”把把脉 / 给“城市快节奏”把把脉 / 给“AI热”把把脉)能力点: 观察社会现象、初步思辨能力(分析原因、利弊、影响)、理性表达观点、逻辑清晰。提示: 选择暑假里观察到的或联想到的一个普遍但不抽象 的社会现象(避免宏大政治议题)。像一个“小医生”一样,尝试分析这个现象:“症状”是什么?(具体表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心理、技术等)它带来了什么影响?(好/坏?对个人/社会?)“药方”或你的看法是什么?(个人如何做?呼吁什么?保持开放态度?)语言要理性、平和,重在思考的过程,不强求成熟的结论。
第八周:【自我对话 • 展望未来】题目:《写给两个月后的自己》能力点: 自我反思、情感表达、目标设定、展望未来、书信体应用。提示: 在暑假接近尾声时写这封信。内容可以包括:回顾这个暑假最难忘的经历、最大的收获(知识、技能、感悟、友情等)。反思自己在过去一年(初二)的得失(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对即将到来的初三生活的期待、目标、计划或担忧。想对两个月后(开学一段时间后)的自己说的话(鼓励、提醒、期许)。语言真诚、自然,体现成长中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一口气给七年级娃改了6篇作文,老母亲想对普娃写作文说几句实话
最近天天在给七年级娃改作文,一口气把大半个学期的考场作文全部精修了一遍,结构、立意、开头、结尾、词藻、金句等等,谈不上一类文,二类文靠前应该还是有的。我把这几篇改好了,就发去打印,和上学期的几篇装订在一起,这样,七年级的“自有范文”就差不多了。这个周末,我还打算找点时间,对照着之前问题多多的初稿,再和娃好好讲一下精修的思路。然后接下来,就是没事就多看看、多记记、内化好自己的成品文了。在这连续几天的“修缮工程”中,对于咱普娃的写作文,尤其是男孩子写初中考场作文,老母亲有几句大实话,想跟大伙儿聊一聊:第一,中考作文、考场作文皆有章可循,及早训练,合理储备,上场不愁。写作文这个事,对于绝大部分娃来说,一定是语文中最难的部分,对于老师来说,也是最难教的部分。但虽说它难学、难教、花样多、见效慢,但初中的考场作文,在老母亲看来,却是大体上有章可循,有路可走的。首先各地中考作文都有着严格的分级评分标准,一类文什么样、二类文什么样,娃写的作文基本能拿多少分,标准是摆在那里的。接着,考场作文在初中的选题,现在基本已固化,几乎都是青春成长、亲情友情、家国情怀、社会思考等那几个大类。最后,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其写作技巧也已常规化,结构、段落的设置,人物、环境细节描写的打磨,开头、结尾的提升,名言金句的使用,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其实都讲得蛮多的。所以说,想把初中考场作文,稳定的写在二类文,也不是一个特别难的事儿。但要家长和孩子都要有意识,要早起步,早训练,尽早形成自己的“优秀范文库”,整理好自己能理解、能恰当使用的素材库、金句库,一旦上了考场,即便遇到新颖一点的题目,手中有料,心中不愁啊。早做准备,二类文靠前的42-44分大有希望;课外书读得多读得深立意好,冲击一类文的45分及以上,也不是不可能。第二,写作达标和写得文采飞扬是两个层次的活儿,老母亲可以羡慕有文学天分的娃,但自家娃实在是没有的,也不必焦虑。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不知道怎么的,就有一篇学生佳作横空出世,用情至深,打动众生,四处流传;包括我们看各地精选的优秀范文,有些文章要么文笔老辣,要么角度新颖,要么情节曲折,看得我们这些大人都自愧不如。回头看看自家娃,平淡无奇不说,居然还有错别字,那个云泥之别呀,真是一口恶气堵在胸口上,瞬间气虚血滞。其实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是两码事,两个标准好吗?作文写到考场达标那是语言训练的标化成果,而要写得文采飞扬则更有文学艺术上的要求,一旦涉及艺术,必然有些天分因素、个人因素和不确定因素。有些娃,在写作基本功过关之后,平时读书、看片比较多,见识比较深刻,加上性格敏锐,感情细腻,诞生佳作的几率就是要大一些。而绝大部分娃,年纪小,阅历少,又不能从书本阅读中多见人、见事、见世界,外加上文字描述能力一般,产出自然是普普通通的。所以在这个阶段,首先是把写作基本功练好,正确的审读题目,准确的分配好架构,恰当的选择好素材,雕琢一下词句,美化一下开头结尾,点睛一下金句名言。单单是能把这达标的八成分数拿到手,我都觉得孩子们已经要花不少功夫了。极有文学性的佳作,我们可以欣赏、可以借鉴,如果还能内化一部分就更好。自家娃写不出来,就算了呗,不用额外去焦虑为什么达不到别人的高度,毕竟能看《红楼梦》,不等于能写《红楼梦》嘛。第三,不必妖魔化各类“作文选”、“优秀范文”,在这个阶段,看见、理解、吸收“样板文章”里的可取之处,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知道为啥有一部分人对孩子看作文选,读作文选,记作文选,一直很看不上,觉得那是阅读鄙视链的最底端,一说到作文选便是满满的功利和套路。其实,作为配合实现初高中写作教学目标的一种工具,咱们家长大可不必将其“妖魔化”,觉得它只会禁锢孩子的写作思维。首先,按考场要求筛选过的范文,能给孩子提供最为直观的感性认识,600字的中考作文,800字的高考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子,段落如何分配,名言金句安插在哪里,细节描写如何点到为止,各路精选作文选,就能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写作技巧,快速、直接,风格也多样。然后,现在的学生作文选、范文集,虽然多为考场作文,但内容并不水,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里的作品,在思想立意、构造角度上都比同年龄人高出好几个维度,很值得多咀嚼一番。据我所知,在一些重点高中,语文老师有一个固定动作,就是定期收集报刊、网络上的优秀范文,小范围印发出来,供实验班、重点班的学生去借鉴模仿。文章无定法,但有常法。所以,在这个正是重点学习写作基础、积累写作技巧的阶段,多读一些同龄人写的佳作,能够直接不绕弯的学到一些结构、词句的技巧,有啥不好呢?只不过回到阅读上,不要只读作文选就行了嘛,那样我觉得才叫做功利呢。第四,在解决了基本写作问题之后,个人觉得最难提升的还是立意,而很多人觉得读不下去的砖头名著,提升最明显的却就是这个。在改来改去的过程中,我发现七年级娃的作文,即使结构已完善、细节已打磨、词藻已美化、议论已点睛,二类文到手,但整体读起来还是四平八稳,无法让人眼前一亮。但我也觉得无奈,因为老母亲知道,要想向一类文跃进,最难提升的还是文章的立意。可文章立意,涉及到写作者的思想深度。而这个年纪的绝大部分孩子,是想不到那么深的。就像语文老师常希望学生作文能“以小见大”,问题“大”是什么呢?是能引起普遍共鸣的某种情感?还是强烈的家国情怀?还是宏大的时代感受?又怎么具体去表现出来呢?更何况“以小见大”,这个“小”,小事件、小人物、小细微之处,娃儿们都还不见得能精准奇妙的写好呢。所以,好多娃的作文,都只停留在“以小见小”上,即使见大,也见得挺牵强的。但这个又是没办法的事,写作者思想不提升,文章立意不可能高。所以又得兜回到课外阅读输入上,咱们家长还是要有整体规划的想法和计划:优秀短文和经典长篇都还是要读的;平时碎片时间就多读短小精悍的各式散文;寒暑假的大块时间要努力多安排几部经典长篇去啃;经典长篇对思想广度、深度的影响和打造,尽管模模糊糊、无法量化,但见效的功夫就在后面呢。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中青文】人大附中 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 ¥34.93 购买 【中青文】人大附中整本书阅读取胜之道+这样学语文(共2册) ¥65.88 购买 【官方正版】佟先生的语文课(人大附中名师语文公开课) ¥29.9 购买 语文山水写作课 巧遇2023年高考作文 中学生作文能力提升阅读课堂 ¥26.6 购买 万唯中考语文满分作文25新版初中作文素材写作技巧名校书籍推荐 ¥81.9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06752661442609714"></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06752661442609714"></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06752661442609714"></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06752661442609714"></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06752661442609714"></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