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31 22: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读书笔记论文”的作文,需要明确你的写作目标和读者对象。通常这类作文不是简单罗列读书笔记,而是要"分析、评价、总结或应用"你在读书笔记中所记录的内容,形成一篇有深度、有逻辑的学术性文章。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核心观点 (Clear Purpose and Thesis)"
1. "是什么?" 首先要清楚这篇论文不是“读书笔记的总结”,而是基于读书笔记进行"深入探讨"。它可能旨在: 分析笔记中发现的某个核心主题、矛盾或模式。 评价笔记中涉及的不同观点或理论。 将笔记中的内容与更广泛的理论、其他文本或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展示你通过阅读和做笔记所获得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2. "为什么?" 确定你的核心论点(Thesis Statement)。这个论点应该是具体的、可论证的,并且能贯穿全文。它回答了你想通过这篇论文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例如,与其说“我读了这本书并做了笔记”,不如说“通过分析笔记中关于XX主题的记录,我发现该书提出的YY理论在ZZ情境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可以通过XX证据得到证明”。
"二、 精心选择和组织笔记内容 (Selecting and Organizing Notes)"
写作在大学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研究型大学中,学术是大学生活的一种训练方式,而写作则是学术的主要呈现方式,写作能力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学术写作,不是工具性写作,不是创意写作,也不是文学性写作。它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缜密性、理性化、说服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于2019年推出学术写作指导计划,在这个学期组织了学术写作系列讲座,由来自不同专业的擅长学术写作的教师,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形成问题意识,如何组织布局,如何分解问题以及如何考虑读者。
2019年3月19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师俞志元的讲座以“学术论文写作入门指南”为题。
俞志元,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毕业,她的研究领域是公益慈善事业,社会组织,以及组织社会学等,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她在芝加哥大学进行过深入的体验和相关的研究。以下系其讲座现场整理稿节选。
俞志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
学术写作是什么?
学术写作的核心就是知识建构的共同体,它是你和你的同行之间的学术对话。论文是你和你的读者之间的桥梁,你们会就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展开讨论。论文可以把你的观点讲清楚,让读者深入了解,这就是学术论文的核心。
学术论文和其它体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详细的参考文献。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你来表达观点,推动对学术问题的看法,推动知识的积累,所以你的参考文献对你的读者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任何一个你的同行如果想更多地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通过你的参考文献就能够了解这个行业,了解这个知识领域。而且,作为你的参考资源,参考文献是一个证明,你读过这些人的作品了,所以你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的参与者,也证明了你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做的研究。
参考文献有很多不同类型,最重要的三种是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MLA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和Chicago style (The Chicago Mannual of Style)。不同的期刊论文对格式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核心无外乎是:如果是期刊,包括作者、论文题目,在哪个期刊发表,第几期;如果是著作,则包括作者、书名、哪一年发表、出版社信息等。
和参考文献非常相关的就是引用。所谓引用,就是在你的论文中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然后你用一个加注,并在参考文献中把相关论文的详细信息列出来。为什么引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的引用也证明了你已经读过这些前人做的研究,而且你的研究是因为你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
所谓的抄袭,就是不正当的引用。吸取了别人的观点,但是没有引用,那就变成抄袭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引用方式。
从一般的论文结构来看,不外乎是这样几个要素,形式上需要有:标题、摘要、背景,然后是文献综述;有一部分叫做理论分析框架,这个部分有的时候和文献综述是放在一起的;你的数据和方法,对于我们实证研究的学科比较重要,如对社会科学类的,对文学类的略有不同;然后是结论和讨论,最后是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本质就是它是为了表达观点。如何表述观点、如何进行有逻辑有说服力的论证,是学术论文的核心。关于这个议题,给大家推荐这本芝加哥大学英文系的三位教授写的书——《研究是一门艺术》(The Craft of Research)。书名里的“craft”指的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训练可以习得、可以提高的。这本书提出了论证过程包括的五个要素,分别是观点、理由、证据、承认与回应,以及论据。
我们来看一下这五个观点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观点是一个学术论文的核心。每篇论文都有一个核心的研究问题,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试图这个研究问题,其观点就是对研究问题的一个答案。理由是解释观点的。证据是支持观点的。证据一般可以是数据(numbers)数字(deta)等定性的东西,比方观察、或者访谈、或者案例。还有一种证据,是间接引用别人的观点,或者别人的研究。证据有很多种,不同学科的证据类型不一样。
观点、理由和证据,这三个是最基本的要素。比较复杂一点的是承认与回应和论据。
什么叫承认与回应呢?大家还记得我们学术论文的核心,在于你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交流。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与质疑。比方说,他觉得你的观点还不是那么正确,或者说觉得你这理由不够相关,或者说你的证据还不够充分。而所谓的承认与回应,即是你作为作者事先预料到了读者可能的质疑,并且在论文中进行了回应。针对对你观点的质疑,针对对你理由的质疑,针对对你证据的质疑,你作出一些回应。当你做出很有说服力的回应的时候,其实也大大地加强了论文的可信度。这就叫做承认与回应。
论据指的是观点和理由之间的关联性。当观点和理由之间不够相关联时,需要提供一个论据来加强观点和理由之间的关联性,那么这样,你的论证过程就更加充分,更加有逻辑性。
如何来撰写我们的研究性论文?
我们来看看到底如何选题,如何把你自己的一个大的、比较抽象的研究兴趣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可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五个步骤:首先是把比较宽泛的研究兴趣细化为一个研究主题;第二步是把研究主题转化为具体的研究问题;第三步是突出这个问题的的价值意义,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包括它的社会价值、社会性,还有它的理论意义;第四步是从研究问题上升到具有理论价值的难题,往往是经验性的,把具体的问题和理论难题挂上钩,建立一种关系,这个理论难题能够帮助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难题,那就证明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五步,确定问题以后去找证据的来源,不同学科的来源可能很不一样。这五个步骤可以帮助你把一个研究兴趣转化为一个研究问题。
当确定了一个主题以后,就要具体地设计你的研究问题。通常我们的问题不外乎两大类,一大类是描述性的,who、what、when 、where等描述性的问题,第二大类叫做解释性的问题,就是how和why。这两类问题其实也是相关的,如果你不了解事实发生了什么,你是很难提出how和why的。
有了研究问题以后,你要思考了。你先选择三个选题,然后来挑一挑哪一个问题最重要,最具有社会价值,最具有理论价值。尝试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为什么读者要来阅读这篇论文,为什么这个题目吸引读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能不能帮助我们一个更难的理论难题?这些都是我们在选题时要思考的。
然后,你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目前的研究问题如何可以与一个在学术界公认的更难的理论难题搭上关系。一旦搭上了关系,就会更进一步地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当然,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学术界在关注什么问题,但是对于研究生或者说未来准备读研究生的人来说,这是需要你重点关注的,它离不开你长期的学术积累、文献阅读、对这个学科的了解和你自己的判断。
那么,如何寻找到一个研究难题?这是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要强调的。这个研究难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文献阅读,寻找理论界在讨论什么难题,也可以通过和导师、和有经验的学者交流来获取灵感,还有就是在自己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不足或者缺陷,以此作为帮助自己找到一个理论难题的契机。
学术写作有三类资料,一类资料叫做原始资料,在社科类中有自己做的调查问卷,定量的和定性的实验,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案例等,文科类的有原典、历史档案等;一类叫做二级资料,就是别人基于原始资料写的论文或书;还有一类是三级资料,指的是一些综述性的文章,如文献综述等以二级资料为主要资料写作的文章,综述性的文章对于通盘了解某个学科很有帮助。
如果安排具体的写作过程?
当我们起草写作的时候,如何安排具体的写作过程?要注意些什么?
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像读者一样思考。
学术论文的本质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就某一个学术议题的交流。
你看别人的文章的时候,你先想看什么?就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
阅读的逻辑和写作的逻辑不一样,所以写作的时候要不断修改,观点最开始是放在最后的,通过不断修改把观点放在最前面。
通篇文章要在第一部分就亮出观点,每一段落也是这样,最好在每一段的段首把这段大概写什么主题列好,或者在段尾总结一下,方便读者阅读。
标题如何写?研究性论文最容易写的是数据和分析,比较难写的是这个问题的研究意义。标题一般是最后写,因为标题是跟整篇文章的观点结合在一起的。观点和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标题一般是一些核心的关键词。关键词是读者最先看到的,但是对于作者来说是最后写的。一般来说,标题要帮助读者了解文章大概是关于什么主题。
摘要也是。读者最先读的其实是标题和摘要,如果没有时间读者就先看看摘要来判断文章是不是重要。摘要对于编辑来说也很重要,编辑收到这么多学术论文投稿,先看看摘要是不是吸引人。摘要里面写什么?首先,要陈述研究的问题和难题是什么;然后,关键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对研究难题的主要的观点论点是什么。摘要里还可以预告一下这篇文章会用哪些研究方法,以及整个的论文的结构。
方法部分其实相对比较好写,它主要是描述你做了什么,做了些什么研究,采集了些什么样的数据,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等。
研究的结果就是你的研究发现了什么。要把你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同时还要有证据,证据就是你的数据的展示,这非常重要。还有就是你要在你的结论部分把你的观点,你对你的研究问题的讲清楚,这就是你的分析。
结论部分主要的重点就是把你的观点或论点重复一下。观点在分析部分的结尾已经有了,那么在结论部分要重新整理一下,把它讲得更加完整。你还需要重申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你还可以呼吁更多的研究,因为你的研究可能有些什么样的局限,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有更新的方法,更多的视角来参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学术规范、避免抄袭与正当引用
在写作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学术规范,学术规范也就是避免抄袭。学术规范在技术手段上有查重系统等。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什么叫抄袭。我们的学术写作是鼓励你引用别人的资料,你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但是你要学会正当的引用。抄袭就是你使用别人的资料观点,但是没有明确的注明出处。
具体来看,比方说你用了别人的观点、具体文字、数据等,却没有引用,表现得让读者看上去好像文章里都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数据、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就叫做抄袭。
如何避免抄袭?就是要学会正当的引用。所谓正当的引入,我们叫做转述,或者说改写。你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观点再说一遍,然后注明这是引自谁的作品,表明它的出处,同时,在参考文献中也有这个出处,这就是正当的引用。
俞志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
读书报告
最后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下另外一种写作的体裁,叫做读书笔记或称为读书报告。评论性的文章都属于这种类型。
所谓的读书笔记就是回应性的文章(response paper),我觉得比较类似于我们中文的读书笔记这个概念。
读书笔记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首先,要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这本书或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核心观点是什么;第二,介绍一下他这篇文章是怎么论证过来的,它有些什么样的论据,做了一些什么样的研究等;第三,你的评论,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是需要你原创的,前面第一第二点其实都是描述性的。
怎么样评价呢?这也是有方法的,比方说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这篇文章:写作目的或写作目标;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还是比较困难;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不是有说服力;从观点、理由或证据来讨论是不是有说服力;证据有没有地方可以质疑;文章有没有给你带来启发、帮助你思考;对你有帮助的、写的好的地方;以及,你是否会推荐其他的朋友来看这本书,推荐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等。
评价的核心其实也是围绕着其观点和其论证过程是不是有说服力来展开。
读书笔记写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在阅读方面加强。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关的,会读才会写。积极地阅读,积极地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带来更好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非常重要,写作是输出,阅读就是输入,没有大量的阅读,不会有很好的想法,写作技能也不会有很大的提升。要大量地阅读,不断地思考,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所谓积极的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要有思考,要能够提炼出这本书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什么、研究什么问题。作者研究什么问题,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这三点非常重要,抓住这三点其实就差不多了。
就学术论文来说,读的时候重点是什么?在前言部分,我们要看的是作者到底要在文章里面做什么,他们要研究什么问题,要做什么研究,然后得出什么观点。
所谓的文献综述,指的是关于某一个议题前人做了些什么样的研究。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要做很多提炼工作,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把这些观点、这些理论流派做归类,先浓缩,还要再归类、分类,比较高级的还要进行评论。所谓的评论就是刚才我说的读书报告,和评论本质是一样的。好是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也要讲出事实来,它的局限性是观点还是理由还是证据,也要说明白,这就是评论。那么,如果指出它的空白缺失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你要做的研究。你的研究可以来填补的空白,填补的缺失,这些地方也就是你的理论依据。
在阅读研究的结果部分,重点就要抓住作者的研究结果是什么,他的发现是什么。在最后的讨论和总结部分,你要和他的文献综述对比看一看他的回应,也就是说他的发现和其他人的发现是观点一致还是不一致。你也要思考,这个作者做了什么,他对自己的研究问题的到底是什么,这个研究未来的意义是什么,还有哪一些有待改进的、还没有做却很有价值的。
以上是你在阅读时在各个部分要抓住的重点。
会读才会写
我想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叫做《会读才会写》,名字起的特别好,中文翻译的比较好,它里面给大家一个工具,我觉得还不错,就是所谓的“阅读密码”。
你阅读的时候要做的是什么?这本书用这个WTD——也就是what they do来说明。比方说,作者在前言中预告他们要做什么,他现有的文献综述是什么,以及他的批评是什么,空白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它在未来的建议是什么——他给你创造了一系列的阅读密码。
你可以用这个密码,也可以不用,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密码。但是,他告诉你的是这篇文章告诉你在阅读的时候的重点。你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读些什么,不要被动地阅读。不要眼睛扫过去了,但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们做了什么,你都不知道,那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
你在阅读的时候一定是要积极地阅读,你要提炼出你读的材料的观点、理由、证据等这些核心的要素,你要把它读下来。
最后有几本书推荐给大家:
Wallace, Steve. 2015. How to write and submit an academic paper in 18weeks. 北京大学出版社
Winkler, Anthony, and Joy Ray McCuen-Metherell. 2016. Writing the Research Paper (A Handbook).北京大学出版社
《如何做文献综述》,Lawrence Machi and Brenda Mcevoy.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现场问答】
想问一下老师关于文献的问题。我们在写这部分的时候,是先自己对这个问题分析得出一些观点,然后去找去大量的数据和文献,还是从文献里边找出一些顺序和思路?
俞志元:你指的是这个“观点”是不是指“理由”?
一般来说,理由和你的参考文献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因为理由其实是对你自己的观点解释,一般是你自己的原创的想法。它当然可以是基于你阅读的基础上的,但是如果需要引用,是在证据上面你会需要引用文献。理由和观点一样,是你自己的一个语言和断言。
我想知道如何能够缜密周到地论证一个观点。我们查到的很多论文都很面面俱到,但是到自己论述的时候就感觉不完整。我是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在论述的过程中感觉有很多讲不清楚的地方,查到的资料也没有提到相关的内容。想请问老师如何把观点表述清楚?
俞志元:哲学其实是属于思辨性的学科,研究方法可能和社会科学有所不同,但同样也是观点、理由和证据。另外,哲学研究其实也有一个研究问题的。
你要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首先要明确你要解释的是什么问题。在你的论文中,你需要阐述的是针对什么样的一个问题来提出一个你的观点?这个我觉得一定要清楚。如果你的研究问题不清楚,何谈你观点的清楚呢?
我觉得,首先你要先把你的研究问题搞清楚。我在看我的学生的论文的时候,如果他自己研究问题也不知道在哪里,或者说很模糊,我很难说他的观点是清晰的。所以,一定是同步的。
要是你的研究问题也很清晰,你的也会很清晰。研究问题相对来说就是你设定了一个界限,就是要来解释这个问题的,这是你可以自己定义的。如果你先把它搞清楚了,先搞清楚要解释的是什么问题,能很清晰地描述这个问题,也就能够提高你的解释的清晰程度。
另外则是方法论里面的五大要素里,你的观点、理由和证据有没有想清楚?这个是落在文字上的,但在落在文字之前,你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你首先要想清楚,你才能写清楚。写作当然也能帮助你思考清楚,这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了。
你在思维上面把这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然后你如何思考这个问题,自己先要在大脑中有一个很清晰的outline,然后关于准备怎么样来论述这个观点在大脑中也先有了一个构思,最后落在文字上,就是很清晰的观点、理由和证据了。
我在做一个论证,要用论据来保证观点和理由的可信程度,如何来保证这个论据是可信有效的?
俞志元:很有可能读者会质疑你的论据。首先,如果你的论据是原始素材,是你自己搜集的,在社科专业质疑者可能会说你的测量方法是不准确的,那你就要想好怎么回应他。如果你是定性的访谈的,质疑者可能说你是挑选了某些什么特殊的访谈对象,没有代表性,那么你就要想好怎么样来反驳他。如你是哲学专业的,你的论据就是权威的文献原典,比方说康德怎么说的,还有就是你的interpretation是什么,还有就是你自己是如何分析这些原典的,你的解释是什么。所以质疑者有可能会在方法论上置疑你,你需要用你的理解去阐释它,你要把这个讲清楚。
学术写作是非常强调逻辑的,但是有的时候可能我们自己认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是没有问题的,而读者看起来就可能会觉得逻辑有缺失。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后期能够解释自己的逻辑?
俞志元:这个问题非常好。你非常需要有人帮助你从读者的角度来思考,你的同伴,你的伙伴,你的室友,你的同学等这些都会帮助你,甚至你可以把文章给父母看。他们是common sense的读者,他们也会提出一些意见来。给你的朋友看,让他们做一个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你可以对被质疑的观点、理由、证据等进行修改,把它完善,把逻辑上的漏洞都补好,最终会加强你的说服性。
怎么把研究的兴趣变成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有的时候,问题来自于感性经验,怎么把这个问题变成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怎么去判断研究的价值?
俞志元:选题不外乎是刚才我说了几个来源,就是:你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与社会的观察;来自你通过文献阅读、来自理论的思考。基本上都是这两大类,就看你在选题的时候如何把它具体化。这个时候,你要思考的:一是价值意义;一是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可能能够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现实的问题?它的理论的意义,就是他和某一个难题是不是相关联?难题的攻克需要通过你对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来实现。我觉得这两点是特别重要、特别关键的。
最近网上盛传“如果中国放弃清零,会导致 155 万死亡”这一说法,来源是《自然 · 医学》杂志刊登的一篇复旦大学余宏杰教授领衔的一项研究论文。很多人来问我的看法是什么?
通读论文之后,我想说几点读后感:
一、这篇论文的标题是《用模型模拟新冠奥密克戎在中国的传播》,目前还没有正式发表,还在审稿中,网上刊登的是“预印本”,不排除论文进一步修订的可能性。
二、论文内容本身是自洽的,关于模型的局限性,论文作者也明确谈到了三点(见下文引用的“讨论”第四部分)。不过,我还想指出一点:论文中关于病亡总人数的计算,有一个关键性假设,即论文作者提到的“有症状感染者的病死率”,我们可以从结论中反推出作者的假设是 1.38%(1.122 亿有症状感染者,病亡 155 万),这个假设的病亡率似乎与香港和上海的真实世界的数据出入较大。上海目前的有症状感染者(即确诊)的病死率是 0.4% 左右,香港的确诊病死率(即不区分有症状还是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死率是 0.7% 左右,而吉林省的有症状感染者的病死率是 0.005%。限于时间和精力,我并没有深究,仅仅是我的第一感受。另外,我没有在论文中找到这个模型估计的总感染人数,即奥密克戎核酸阳性的总人数。虽然理论上,应该可以通过模型估计的“有症状感染者”总数来反推出总感染人数,但问题是,有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全国各地差别太大,所以缺乏反推的锚点。
三、这篇论文讨论了在各种边界条件下的可能后果,其中重点谈到了放弃清零的后果是什么,但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中国若要与病毒“共存”,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四、155 万死亡是模型的一种假设性结果,其前提是“病毒不受控制地传播”。
论文比较长,我们把论文的「摘要」和「讨论」部分进行了全文翻译,大家可以自己阅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断章取义就好。摘要和讨论部分如果读得不过瘾,还可以点击文末附的链接阅读完整原文,里面还藏着更多丰富的信息。因为时间和能力有限,如果翻译有不准确的地方,以英文原文为准。
Abstract 摘要
Having adopted a dynamic zero-COVID strategy to respond to SARS-CoV-2 variants with higher transmissibility since August 2021, China is now considering whether and for how long this policy can remain in place. The debate has thus shifted towards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minimizing disruption to the healthcare system in the case of a nationwide epidemic. To this aim, we developed an age structured stochastic compartmental susceptible-latent-infectious-removed-susceptible (SLIRS) model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calibrated on the initial growth phase for the 2022 Omicron outbreak in Shanghai, to project COVID-19 burden (i.e., number of cases, patients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intensive care, and deaths) under hypothetical mitigation scenarios. The model also considers age-specific vaccine coverage data, vaccine efficacy against different clinical endpoints, waning of immunity, different antiviral therapies, and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We find that the level of immunity induced by the March 2022 vaccination campaign would be insufficient to prevent an Omicron wave that would result in exceeding critical care capacity with a projected intensive care unit peak demand of 15.6-times the existing capacity and causing approximately 1.55 million deaths. However, we also estimate that protecting vulnerable inpiduals by ensuring accessibility to vaccines and antiviral therapies, and maintaining implementation of non-pharmaceutica interventions could be sufficient to prevent overwhelming the healthcare system, suggesting that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points of emphasis in future mitigation policies.
自 2021 年 8 月以来,中国采取了动态清零的战略,以应对传播率较高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目前,中国正在考虑这一政策是否能够维持,以及能够维持多久。因此,争议已转向确立更为缓和的战略,目的是在全国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医疗系统的破坏。以此为目标,我们建了一个数学模型(模型名称略),并且根据 2022 年上海奥密克戎疫情的初始增长阶段进行了校准,以预测在假设(政策)缓解的情况下新冠肺炎造成的后果,例如病例数、住院、重症、死亡人数等。该模型还考虑了针对不同年龄的疫苗覆盖率数据、疫苗针对不同临床终点的有效性、免疫力衰退、不同的抗病毒疗法以及非药物干预等情况。我们发现,截至 2022 年 3 月所形成的免疫屏障,不足以防止奥密克戎疫情潮,(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导致重症监护病房的容量最高峰时是现有容量的 15.6 倍,并造成约 155 万人死亡。然而,我们还预计了,通过确保弱势的个体能获得疫苗和抗病毒疗法,以及保持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实施,可能足以防止医疗系统的过载。这表明这些因素应成为未来政策缓解的重点。
Discussion 讨论
Using a stochastic dynamic model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our study projects the COVID-19 burden caused by the importation of Omicron infections in mainland China, should the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 be lif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vaccination strategy adopted until March 2022, we estimat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micron variant would cause substantial surges in hospitalizations, ICU admissions, and deaths, and would overwhelm the healthcare system with an estimated burden of 15.6 times the available ICU capacity.
我们的研究采用新冠病毒传播的随机动态模型,预测了在取消动态清零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大陆输入奥密克戎病毒造成的新冠(医疗)负担。在 2022 年 3 月之前采用的疫苗接种战略的背景下,我们估计奥密克戎将导致住院、重症监护室占用和死亡的大幅增加,并将使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其负担估计是现有重症监护室容量的 15.6 倍。
Should an Omicron variant epidemic be allowed to spread uncontrolled in mainland China, we project 1.10 deaths per 1,000 inhabitants over a 6-month period. By comparison, 187,372 death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USA38 261 (i.e., 0.57 deaths per 1,000 inhabitants) over 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15, 2021 to April 15, 2022, roughly corresponding to the Omicron wave. We estimate that around 77% of the death toll in China would occur in unvaccinated inpiduals, with most deaths occurring among unvaccinated inpiduals aged 60 years or more (52 million people). A similar trend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Omicron-driven fifth COVID-19 wave in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AR) of China, which began in early 202239 267 .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key role of increasing vaccine uptake rate among the elderly to limit COVID-19 burden and to prevent overwhelming the healthcare system. A second key factor to reach these goals is represented by the widespread and timely distribution of a highly efficacious antiviral therapy. When both vaccine uptake in the elderly i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97%) and 50% or more of symptomatic infections are treated with antiviral therapies, the peak occupancy of ICUs may not exceed the national capacity and the death toll may be comparable to that of seasonal influenza. In the absence of these two conditions, the most optimistic strategy to prevent overwhelming the healthcare system appears to be the reliance of strict NPIs.
如果允许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在中国大陆不受控制地传播,我们预计在 6 个月内每 1000 名居民中有 1.1 人死亡。作为对比,从 2021 年 12 月 15 日到 2022 年 4 月 15 日,美国报告的死亡人数为 187,372 人(即每 1000 名居民死亡 0.57 人),这大致对应了奥密克戎的疫情期。我们估计,中国 77% 的死亡人数将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其中大多数死亡发生在 5200 万 60 岁或以上的未接种人群中。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始于 2022 年初的奥密克戎驱动的第五波新冠疫情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我们的研究结果突出了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在限制新冠负担和防止医疗系统不堪重负方面的关键作用。实现这些目标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广泛和及时地进行高效的抗病毒治疗。当老年人接种疫苗率大幅提高到 97%,且 50% 或以上有症状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高峰期时全国 ICU 的占用可能不会超出现有能力,死亡人数可能与季节性流感相当。但在未满足这两种条件的情况下,防止医疗系统崩溃的最佳策略似乎是依赖严格的非药物介入措施(NPI)。
China is a highly perse country with urban megalopolises on the eastern seaboard and rural areas in the northwest. Such persity is also reflected by heterogeneous vaccination coverage, dem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mixing patterns, and capacity of the healthcare system. When accounting for these heterogeneities, our simulations show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the projected COVID-19 burden for different areas of China. According to our projections, the population of Shanghai would experience a higher COVID-19 burden than other areas such as Shandong and Shanxi. This increased burden would be led by a much larger incidence of severe infections in the population aged 60 years or older,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vaccination coverage in this seg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is result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filling the vaccination gap among the elderly and the need to tailor interventions on the specific immunological landscape of the population.
中国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国家,东部沿海地区有大城市,西北部有农村地区。这种多样性还体现在疫苗接种覆盖率、人口结构、人群混合模式和卫生系统能力的差异性。考虑到这些差异性,我们的模拟显示,中国不同地区预计的新冠负担大相径庭。根据我们的预测,上海的人口将比山东、山西等其他地区承受更高的新冠负担。导致这一负担增加的原因是 60 岁及以上人口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这与这部分人口的疫苗接种覆盖率较低有关。这一结果证实了填补老年人疫苗接种缺口的重要性,以及根据人口的特点量身定制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Our study has several limitations. First, we assumed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remains constant over the projection period; however,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may increase during periods of high strain on hospital services. Second, although w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micron, clinical severity, VEs of primary and booster vaccination and its persistence against different clinical endpoint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viral therapies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For this reason, we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sensitivity analyse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uncertainty of model parameters. Third, data on antiviral therapy availability by region is unknown and thus not included in our analysis. Possibl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tockpiles of antiviral therapies could widen the already large differences in COVID-19 burden that we have estimated among the study locations.
我们的研究有几个局限性。首先,我们假设新冠病死率在预测期内保持不变;然而研究表明,在医疗服务高度紧张的时期,病死率可能会增加。第二,虽然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但对奥密克戎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严重程度、初、加强接种的疫苗有效性及其对不同临床终点的持久保护性,以及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尚不完全了解。为此,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敏感性分析,探讨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第三,按地区划分的抗病毒治疗可用性数据是未知的,因此不包括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估计,不同研究地点之间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库存可能存在地区差异,这可能会使已经很大的的新冠负担差异进一步扩大。
In conclusion, should the Omicron outbreak continue unabated, despite a primary vaccination coverage of ≥90% and homologous booster vaccination coverage of ≥40% as of March 2022, we project that the Chinese healthcare system will be overwhelmed with a considerable shortage of ICUs. The contemporary increasing of vaccine uptake in the elderly and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of antiviral therapies 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ict NPIs would be needed to prevent overwhelming the healthcare system and reduce the death toll of an epidemic wave to a level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an influenza season. Protecting vulnerable inpiduals by ensuring access to vaccination and antiviral therapies, as well as maintaining implementation of NPIs (e.g., mask-wearing, enhanced testing, social distancing, and reducing mass gatherings), should be emphasized together with tailoring region-specific interventions. In the long term, improving ventilation, strengthening critical care capa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ighly efficacious vaccines with long-term immune persistence would be key priorities.
综上所述,如果奥密克戎疫情持续不减,尽管截至 2022 年 3 月,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90%,同源加强疫苗接种率≥40%,但我们预计中国医疗系统将面临重症监护室的严重短缺。目前我们仍需要不断增加老年人接种疫苗的人数,广泛推广抗病毒疗法,或实施严格的非药物介入的措施。上述措施是为了防止医疗系统承受过大压力,并将这股疫情潮的死亡人数降低到与流感季节相当的水平。应强调通过确保获得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来保护弱势个体,并保持实施非药物介入措施(如佩戴口罩、加强检测、保持社交距离和减少大规模集会),同时针对不同区域采取精准的干预措施。从长期来看,改善通风、加强重症监护能力和开发具有长期免疫持久性的新型高效疫苗,将是关键的优先事项。
信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855-7_reference.pdf?origin=ppub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