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读书笔记 高一》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31 22:44

推荐《读书笔记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和高一作文注意事项的作文,希望能满足你的要求:
"于墨香中锤炼,在笔尖下成长"
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勤于读书,善于做笔记,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是提升写作能力、锤炼思维品质的必经之路。对于身处承上启下关键阶段的高一学生而言,如何有效进行读书笔记,并将其内化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思考的印记"
做好读书笔记,绝非简单地摘抄好词好句或段落大意。它应是一个主动思考、深度参与的过程。那么,高一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首先,"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笔记并非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深化理解、积累素材、启发思考。不同的书籍、不同的阅读目的,笔记的侧重点也应不同。例如,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侧重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梳理、主题探讨、修辞手法运用等;阅读历史或科普读物时,则可能更关注事实梳理、逻辑关系、观点碰撞等。高一学生应初步学会根据阅读目标,确定笔记的“主题”。
其次,"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笔记内容应包含对原文关键信息的提炼,如核心观点、精彩段落、典型事例、人物性格特点

冬爸教写作文系列之三十六-高中,我是这样写读书笔记的

文/戚利


2015.11.16号,星期一阴有小雨


今天阅读了余秋雨先生《废墟》作品中的一小段。节选部分如下:

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


读后感:


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保持事物的真实状态,莫要雕梁画栋,粉妆太平。

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功利心和形式主义横行的时代。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大兴土木,进行古迹重建和恢复工作。噱头够响,以保护传统、继承文化为借口,仅凭借今人的单纯臆想恢复得来的古迹倒是满足了视觉欲望,填补了经济亏缺,然而,它同时也用不真实的物件和表达填充了游人纯净的灵魂和记忆。这个真实的古迹所携带的精神和指向一旦被彻底湮没或修改,那么,借古迹重建之名,实际上就行了毁舆文化之实,以今铄古,罪莫大焉。

任何事物都要面对并经受时间的考验。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事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发展史:一朵花只能经历一个季节,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只有短短的100年,一座建筑从构建到倾颓不到千年。世界物种的多样性限定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存留的时间。时间用尽,它们将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很难设想有一个只生不死的世界,也很难设想若人死后还有亡魂的存活,这个世界将是何种的拥挤不堪?

所以,远年的古铜器、出土的断戟、宋版的图书就让它们安于它们已有的姿态吧,破烂不堪、晦涩无光又能怎样?那些斑斑锈迹呈现的不正是它曾经锋芒毕露和削铁如泥的年华吗?时光改变了它们的容颜,出尘的一瞬,它毫不避讳,用苍老的形态审视着这个世界,给予和提醒我们既定的事实,淡淡地说:不用改。

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从容的模样。

粉饰太平和假饰天真一样是残酷的自我糟践。白发不会因为你薅掉它就不再生长,皱纹也不会因为你涂抹浓妆就不复存在,即使你把腰带捆紧,你也不能瘦成一道闪电。何不放松下来,快乐自己的内心,莫在意生发的白发,安然于眼角的皱纹,做个健健康康的胖子。其实,你又何尝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存在?

人的内心和行动就像一个磁场,磁力线因为内外的一致而展现出美丽的彩虹模样,违背了内心意愿的行动将失去磁力,从高高的天空狠狠坠地。


2015.11.28号,星期六晴


今天阅读了读者卷首语的第二篇。内容如下:

有所敬畏

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摘自《追求》)


读后感:

敬畏是什么

文/戚利

敬畏是什么?


敬畏是一种尊敬。在相信和信仰之间,有一个词叫尊敬。因为相信而怀有尊敬之心,但还未达信仰的高度。有人敬命,有人敬教,有人敬神,中国人知道玉皇大帝,知道阎罗殿,知道生前做坏事要下地狱,行好事要上天堂;就跟西方人知道上帝,信任耶稣一样。他们每天都要向神的使者祷告、坦陈心迹、自我监督,检查并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因为信任,所以会把自己的缺点和隐私暴露出来,在所信任的人面前没有丝毫保留,老老实实地交代平时的作为,出于尊重,让所信任的人给予客观的评价,虚心接受,所以在行为上就会适当地有所收敛。

有些人什么都不信,所以也就不存在敬畏,反正没有人监督,也不指望说给谁听,什么事情都敢做,没有任何约束,在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下,往往人就容易走向极端,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敬畏能起到规范和约束人行为的作用。信什么很重要,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信道,甚至还可以信基督耶稣,所有美好的相信里都包含着对人性善恶的基本评价,如果这种评价缺失了普适标准,那么,这种信任就是危险的。信任什么是个人的自由,任何一个国家不会颁布法令强制它的国民信任某种思想,也没有哪个个人会约束你的信任行为,所以,敬畏本身是自发的,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从根本上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针对普适价值的信任是必须的,神圣的东西比如自然、生命、爱情、正义等不可侵犯,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能不相信神圣,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生命质量的好坏,涉及到一个人品性的端庄与丑弊,涉及到一个人行为的高尚与卑微。“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不相信神圣的人,必将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敬畏是一种惧怕。智人设定道德规范,创建国家法律法令约束人们的行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些规范深入人心,做错了事情就要受到惩罚,用惩戒使没有犯错误的人产生惧怕心理,从而避免再犯错误,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老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其实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人做事情前需要慎思在先,因惧怕做错事情,过于溺爱而与事物保持适当的距离,比如金钱、美色和权利,甚至是生命、自然。周敦颐的爱莲说里有这么一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莲花好看,但不宜就近摸捏采摘,如果因为喜爱而过于靠近,就很容易忘记本性,迷失自我,就很容易不经意间用世俗的行为和喜欢的借口伤害到它,所以,欲爱而不近,欲亲而常远,是君子的行为,敬而远之,是为智者也。


敬畏是一条底线。敬畏的实质是一条底线,它规定了我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它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对待事物的行为尺度。比如禁止乱砍乱伐,这是对森林的底线;禁止繁育期捕渔,这是对海洋的底线;禁止排放有毒有害气体,这是对天空的底线;禁止杀戮,这是对生命的底线。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没有底线的社会行为导致的后果是不可思议的。试想,一个弥留者因为讨厌这个世界而随手引爆一枚核弹,后果将会如何?


敬畏是一种经验。蚂蚁因为敬畏天气,不厌其烦地把家从低处搬到高处,避免了一场水漫金山的灾难;非洲雄狮因为敬畏团结一致的水牛,所以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人类因为敬畏自然,所以获得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活。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大都是从残酷的教训中得来的,这些教训里有无奈,有鲜血,有生命,它们被后来人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知识和经验,并通过教育的手段和记忆的方法永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里。所以现在的人们才不至于因为无知触碰而被电电死,因为不识深浅莽撞下而被水淹死,因为擅闯浓烟火海而被火烧死,只有敬畏自然存在的力量,才能避免损失,客观地看到能量背后的规律和事实,获得新的经验,更好地保护自己,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敬畏是一种爱。敬畏最终要表达的要凸显的是爱,是一种自觉的有规矩的爱。这种爱得以让爱者和被爱者维持在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互相体验彼此带给的快乐。奥黛丽赫本曾经说过:“有一种爱叫做忧伤。因爱众生而悲悯,因爱万物而敬畏。”相由心生,善良仁慈的人,敬畏万物的人,一定心怀大爱,他们的眼睛也定是澄澈而温暖的。大约我们常说的美好也就是这样吧,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中保持一个中庸和平衡。

对人性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话: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当爱在某一个条件下发生转换,恨就会自然而生,为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在爱的过程中存有敬畏心,不过于溺爱才是合理而得体的做法。


朋友,当你漫步公园,请勿采花折枝,对自然要存有敬畏心;当你经历挫折,悲伤绝望时,请勿轻生,对生命要存有敬畏心。当你踏进社会,请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约定,对规矩要存有敬畏心......

心若向阳,无畏悲伤;心存敬畏,何所不致?



2015.12.2号,星期三晴


今天,读了读者卷首语两篇,与幸福有关

幸福三要素

●余也鲁译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的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有事做。

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写下了如下的诗句:现在别怜悯我,永远也不要怜悯我,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很多人都有过失业或者没事做的时候,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能爱人。

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最完美的祷告,应该是:“主啊,求你帮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人。”

(摘自《花香满径》)


幸福的柴门

●栖

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金碧辉煌的大门,我们没有理由停下脚步;但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朴素的简陋的甚至是寒酸的柴门,该当如何?我们千里迢迢而来,带着对幸福的憧憬、热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带着汗水、伤痕和一路的风尘,沧桑还没有洗却,眼泪还没有揩干,沾满泥泞的双足拾级而上,凝望着绝非梦想中的幸福的柴门,滚烫的心会陡然间冷却吗?失望会笼罩全身吗?

我决不会收回叩门的手。岁月更迭,悲欢交织,命运的跌打,令我早已深深懂得什么是生命中最最值得珍惜的宝贝。只要幸福住在里面,简陋的柴门又如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幸福的笑容从没因身份的尊卑贵贱失去它明媚的光芒。我跨越山川大漠,摸爬滚打寻求的是幸福本身,而不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幸福比金子还珍贵,这是生活教会我的真理。

(摘自《扬子晚报》)


读后感:


寻找幸福的春天


文/戚利

在这世间,有一种幸福是属于别人的幸福:久卧病床的人对健康的人说:要是像你们一样活蹦乱跳的该多幸福啊;贫穷的人对富有的人说:要是我像你一样那么有钱该多幸福啊;50多岁的妇人对花季的少女说:要是我现在只有20岁该多幸福啊。

别人的幸福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梦,自己永远也得不到,所以当成梦偶尔想想可以。如果长期沉浸在别人的幸福里无法自拔,即使在阳光绚烂的春天,人也会变得颓废,空虚,萎靡不振,迷失自我。

诺贝尔奖得主PabloNeruda在《太阳颂歌》中写道:“过去我不了解太阳,那时我过的是冬天.......”我想,当他拿起笔来,准备开始赞扬太阳的时候,他已然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我们呢?我们该如何才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找到我们幸福的春天呢?

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知足常乐。中国有一句老话说的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你感觉一无所有,你可以想想久卧病床的人,然后告诉自己:我还有健康,能活蹦乱跳地生活,我多幸福啊;如果你一事无成,你可以想想在大街上乞讨的人,然后告诉自己:我有房可容身,有衣可蔽体,有食可裹腹,我多幸福啊;如果你容颜憔悴,华发早生,你可以想想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其实他们除了年轻似乎缺了很多,他们没有你的社会经验,没有你的政治地位,也没有你现在的拥有。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很多美好,知足者常乐,常乐者幸福。

春天的花儿从不挑剔环境,无论在哪儿,都会一样地努力成长,散发不打折扣的清香。要想获得幸福,还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奋斗进取。过于自我满足的人很容易自恋,自恋的人常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和集体,生活质量算不上高,自恋的人活在个人一时的快乐中,根本谈不上幸福,幸福是属于每个人的,但在对幸福的界定上,总有一个社会普适的价值存在。你不能说糜烂的生活属于幸福,也不能说声色犬马属于幸福,更不能说荒淫无度属于幸福。尽管那确实会很快乐,却为大家所不齿。当下一些快餐文化,影视作品极力地向年轻人描绘和推崇一种小资奢华浮纨的生活,把幼稚当成熟,把浪费当品味,把自恋当幸福,给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

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消费正能量的过程,如果正能量累积得太少,在消费完以后就很容易伤到裸露的脆弱内心,甚至让人进一步产生迷茫和崩溃,到那个时候,再谈的就不是幸福不幸福的问题,而是生存和消亡的问题。所以,要想幸福,得累积并真正从内心吸纳更多的正能量,得让自己经历奋斗的过程,体验成功的美好,不要惧怕追求幸福路上的艰辛,“只要有眼泪,就还有希望”,无论我们经历多少次坎坷,无论我们叩开的是金碧辉煌的大门还是简陋寒酸的柴门,只要幸福住在里面,就都值得去努力一把。

树有树的高,草有草的绿,树从来不会因为狂风摧折了树枝而想要伏低变成草,草也从来不会因为羡慕树站得高看得远而想要努力拔节变成树。要想获得幸福,还要有对自己客观的评价,学会量力而行。量力而行的人是聪明的,聪明的人被称为智者,智者通常会更容易获得幸福。《圣经•旧约》说:“我的子民们,幸福不在天涯,而在智者的心中。”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追求幸福的失意者大都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想追求的东西离自己太远又或者太高。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久而久之就会心生厌倦和痛苦,生活自然不幸福了。幸福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拿时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打小怪兽。能正确认识自我,看清现状,不做空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寻求一个可及的目标,然后为之努力,就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满足和成功,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了。

幸福并不总是与物质有关,即使功成名就的政客,前呼后拥的明星,腰缠万贯的富翁也经常会感叹自己不幸福。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除了寻求物质满足外,还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富足。精神修养是达到精神富足的一条途径,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廉价的却是物质不能比拟的宝贵财富,它可以让一个人在任何境遇下都变得富足而幸福。具有高尚精神修养的人通常会有足够的包容心面对刁难于他的人,学会处变不惊地处理任何突发的事件。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幸福。

具有高尚精神修养的人幸福于内而化于外,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写一位记者去采访文革时被打入牛棚下放到农村的夫妻俩,他们所在地偏远,荒凉破旧,资源匮乏,他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充斥着破旧的木门、沧桑的土壁、干黑的茅草屋。然而,一推开门,记者的心灵就被震撼了:尽管屋内是泥土地,地面却干干净净,尽管是木头床,床帮却一尘不染,春天的阳光正从纸糊的木窗棂的缝隙透进来,照在整整齐齐堆叠在床边的被面上,明亮而温暖,夫妻俩的衣服上打着厚厚的补丁,笑殷殷地站在床边,尽管生活清贫如洗,这一对夫妻却是那样幸福,幸福到让人羡慕和嫉妒。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能轻易得到的东西,只有加倍努力,做到知足常乐,奋斗进取,量力而行,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幸福的春天就会降临。

课本里的阅读生活

【课本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课本中,怎么会缺少阅读者的身影呢?那是沉湎思想和酝酿创造的重要时刻。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忆读书》,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读书一事被冰心戴上了快乐的冠冕,但对她来说,这不仅是一时一刻的快乐,而是整个人生的收获。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图为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阅读的读者。光明日报记者郭冠东摄/光明图片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读了许多书,冰心尝到了读书的乐趣,“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忆读书》)所以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儿童刊物要冰心给小读者写指导读书的话,她只写了九个字,却成为高度凝练的读书指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有人说,阅读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图书馆和书店就是人身心休憩的地方。

“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上图书馆》,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诗人、翻译家王佐良把清华大学图书馆当作自己的“恩师”。更重要的是,去图书馆成了他的习惯,因为偶遇一本书,也是生活的奇趣。

对于外国作家来说,阅读中国的典籍也是一场奇遇。翻阅《论语》就曾给德国诗人黑塞带去满足。

秋窗读书图(中国画)刘松年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读书:目的和前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次与中国典籍的偶遇,制造了一种长久陪伴,“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减,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读好书还是一种修养,其益处是润物细无声的,正如黑塞所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若要评点出意志力最强的读书人,清代政治家曾国藩一定榜上有名。“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古人谈读书》,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曾国藩曾在致弟弟的家书中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曾国藩强调读书要“有恒”,是出于其作为士大夫之杰出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他为古今读书风景里增添了一份豪迈之情。

谈起读书的方法,许多人可以脱口而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却常常忘记这句话的下半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著名的新闻记者、评论家邓拓就以马南邨为笔名分析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内涵。

儿童图书馆(油画)李天祥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不求甚解》马南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邓拓认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如今,我们可以轻易获得书籍这种“精神营养品”,假如作家林海音看到今天这份“富足”,一定会道一声“羡慕”。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走我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柳荫读书图(中国画)丰子恺

林海音学生时代,街上的书店一定是不允许读者随意翻阅图书的。她在放学后跑到书店里偷偷看书,怕被老板赶走,有时一本书甚至要跑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窃读记》)林海音的代表作是小说集《城南旧事》,里面有许多北京南城的童年记忆。时光流转,当她回忆往事时,当年苦中作乐的读书生活成了一份美好的记忆。

作家学者们总喜欢记述自己的阅读经历,其中,有趣事,也有苦恼;有读得索然无味的书,也有读到豁然开朗的书;有的人能在书中看到先贤的背影,有的人会在书中发掘新的自我。其实,无论是怎样的阅读经历,都会化成生活中难忘的回忆,因为阅读就是生活本身。

重九读书图(中国画)程十发

囊萤夜读(课本内页)资料图片

书籍是知识的窗户(宣传画)张安朴

晨(油画)徐文华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5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