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球形闪电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1 00: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球形闪电》(Sphere Lightning)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深刻: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是什么?" 首先要清晰界定你阅读的是谁的作品(通常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的一个著名章节,有时也可能指其他涉及球形闪电的独立作品或概念)。明确故事背景、主要情节梗概。
"核心是什么?" 思考《球形闪电》这个概念或故事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是科学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与和谐?凡尔纳式的冒险与想象?还是对物理学现象的早期描绘?抓住1-2个最想突出的主题。
2. "阅读理解与细节把握:"
"情节梳理:" 简洁、准确地复述故事中与球形闪电相关的关键情节。例如,球形闪电是如何被观察到的?它的特性是什么(颜色、大小、声音、威力等)?角色们是如何尝试研究或应对它的?结局如何?
"人物分析:" 重点分析涉及球形闪电的关键人物(如儒勒·凡尔纳笔下的尼摩船长或教授,或其他作品中的角色)。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面对球形闪电时展现了怎样的品质(勇敢、智慧、
《球状闪电》:你逝去的亲人,其实都在另一个时空陪着你
一个狂暴的雷雨之夜,14岁的小陈和爸爸妈妈正围坐在饭桌旁吃生日蛋糕。这时它来了,这个篮球大小发着红光的东西落在父母头顶,瞬间,父母被烧为灰烬,......两年后,放暑假的小陈再次返回家中,却发现家里面干净的好像他昨天才离开一样,而爸爸的“旧画”里,竟然出现了一座他去世之后才建成的水塔,显然,球状闪电的诡异还在继续。自此,小陈再次离开了家,他
决定用尽一生去解开那个将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球状闪电。大家好,今天给您带来是刘慈欣的作品《球状闪电》,为您揭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球状闪电的秘密。父母离世之后,小陈就成了一个追寻球状闪电的机器,并在探索的路上,
遇到了两位导师:张彬和高波。张彬是小陈的
研究生导师,一只腿略有残疾,他对于小陈致力于球状闪电的研究并不怎么看好。
仅仅提供了一些目击球状闪电的历史记录和一些不成立的理论,就不再管他了,但是作为过来人,张彬还是告诫自己的学生:
不要执着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直到很久以后,小陈才知道,
张彬老师的跛脚就是“球闪”的攻击所致,而他的妻子也是死在了这上面,张彬的妻子名叫郑敏,一生痴迷于球状闪电。有一天,
她在野外见到了一个球状闪电,就试图要抓住它,但与小陈的父母一样,顷刻间就被化成了粉末。
后来,为了获得更多球状闪电的线索,小陈还在研究生期间,来到了曾观测到球状闪电的泰山之颠,并在这里遇到了林云。林云是
国防科技大学防空武器的博士研究生,来为人工造雷做观测研究。小时候,
她母亲在战争中因遭到新概念武器攻击蜂的伏击去世,所以,她从小就对武器展示出不同寻常的热爱。遇到林云之后,小陈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起来。在泰山上的一个暴雨之夜,
小陈情不自禁向林云讲述了自己父母遇难的经过。研究生毕业之后,小陈选择了继续读博。与张彬不同的是,小陈的博士生导师高波思想澎湃,常常鼓励小陈研究球状闪电,要从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做起。因此读博期间,小陈开始致力于球状闪电的数学模型探索。两年后,即将博士答辩的小陈,
无意间拿到了张彬妻子郑敏的遗照、一屋子关于球闪的计算材料以及一个被烧焦的笔记本。并且,张彬提示小陈
这个笔记本很特别:
第一页被烧焦了,而下一页完好无损,密密麻麻的字迹清晰可见,第三页又被烧焦了,第四页完好无损,从来没有两页连着烧焦的,也没有两页连着完好的……
在这些计算材料里,小陈发现:张彬一份日期显示为
十几年前的计算稿,就已经写出了小陈建立的球状闪电数学模型,并在结尾指出了错误,否定了这个模型。张彬的这些计算稿件里,还有其他一些
比小陈所构筑数学模型更加精妙的计算,无一例外,稿件结尾
张彬都又自己推翻了这些计算。时间很快过去,博士答辩后,小陈变成了陈博士。
陈博士离校前,张彬老师来
取走了他妻子郑敏的照片。诡异的是,张彬离开后,
陈博士的宿舍却倜然响起了一声女性的叹息,可房间里并没有其他人,这难道是郑敏的叹息!陈博士当下十分惊骇,赶忙重新翻看那些计算材料。突然,
陈博士在计算材料里发现了一种娟秀的纠错笔迹,那是郑敏去世后的笔迹!陈博士又打开电脑,仔细观察他扫描储存在电脑里的郑敏照片,放大后
陈博士瞠目结舌——郑敏的口袋里装着的是一个她去世十多年后才生产的软盘!与此同时,
陈博士的博导高波也辞去了教职,受邀出任大气研究院雷电研究所的所长,并陈博士一起工作。为了拿到国防部的经费,
陈博士拜访了林云。此时,
林云正在进行新概念武器研发,她陈博士一起参加她的新概念武器计划——
好将球状闪电制作成杀人的武器!陈博士曾和林云讲过自己父母亲的遭遇,没想到,林云竟能从中得到领悟,
反将球状闪电制成武器为己所用,就答应了林云的请求。陈博士知道,历史上所有的重大科学进展几乎都是科学家和军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而雷电武器能产生最大破坏力的目标并不是人类,而是电子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只需破坏敌人的电子系统,敌人便会失去防御、侦查、反击等科技作战所有能力,轻松赢得战争胜利。因此,球状闪电可能正是最小伤亡就能结束战争的武器,所以,陈博士同意加入,于是,林云着手成立了球闪武器研究中心。
研究开始后,由于计算量过大,
研究中心的计算能力远远不足。林云黑进了一家国外网站,用黑客技术使其代为计算。然而因为黑客事件,林云他们收到了
来自俄罗斯的格莫夫的。格莫夫在西伯利亚的
机密项目3141已经研究球状闪电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他们制造了27颗球状闪电——得出了令人绝望的结论:
球闪的产生没有任何可循的规律。而格莫夫的妻儿也因球状闪电毙命。
在研究球状闪电的路上,牺牲从来不可避免……这一点,
陈博士心知肚明,但是在西伯利亚之旅后因俄罗斯人的经历而深感挫败的陈博士,还是决定放弃对球状闪电的探索。
为了挽留陈博士,林云请出了自己的未婚夫江星辰去游说。在谈话过程中,
陈博士脑中电光忽然闪过一个念头:球状闪电就好像灯塔,灯塔始终在那里,但只有它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它。我们要做的不是产生它,而是找到它。
于是,根据陈博士的这一思路,新的实验开始了:一块超导电池,两架直升机,张彬、林云,陈博士他们的天网工程就正式启动了。就这样,张彬时隔30年,陈博士时隔13年后,他们又见到了影响他们一生的球状闪电。为了更多的了解这种现象,他们还找到了国内
最高水平的基础物理学家——丁仪,丁仪指出:球状闪电是一种肉眼可见的透明球体,是因弯曲光线而显出圆形边界的空泡。
经丁仪点拨,
林云使用防导弹探杆系统,捕捉到了空泡。而且,在实验室里,丁仪导出了林云捕捉的空泡,并使用围棋棋盘做背景,
使其在棋盘上正方形小格变形的区域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圆形。看上去就如同棋盘前
有一个透明的水晶球。
最终,丁仪揭示了球状闪电的真面目是:
宏电子。空泡就是宏电子,
宏电子被电流激发后显形,显形的宏电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球状闪电。以此推论,宇宙中还存在宏原子、宏物质和宏世界。捕捉到空泡之后,研究豁然开朗起来。后来,
经过装备升级和动物活体试验,他们发现球状闪电是有分类的,每一类都有特定的攻击目标。有的只攻击水,有的
只攻击有机生命,有的专门汽化动物血液,有的只烧毁电子元器件。
这成功实现了对不同宏电子按照目标属性的分类,并制成了人类第一套球状闪电武器——雷球机关枪。自此,球闪武器部队成立——代号:晨光。然而丁仪又提出了球闪稳定飞行的
必要条件:观察者。就如同薛定谔的猫,当
有观察者时,它们的状态坍缩为一个确定值,所以它们击中了目标;但
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它们则呈量子态,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此时的球状闪电实际是一团不确定的概率云。这也解释了在多次球状闪电的
目击人记录中其神出鬼没的原因。
之后进行无观察者实验,球状闪电果然十射九偏。然而第三天,
实验开始:所有人闭眼,摄像机关闭——没有观察者了。球状闪电却百发百中所有球状闪电都击中了目标!
大家因此对丁仪提出质疑,而他
却强烈要求立刻停止实验,并抬头看向天空,坚定的说:有观察者。很久很久以后,陈博士才明白,那天的天空中有
一位观察者在带有敌意的窥视着他们。
不久,球闪武器迎来了
第一次亮相:反恐实战。恐怖组织绑架了一批小学生进入核电站,然而
以人为目标的球闪却无法区分孩子与恐怖分子,电弧点燃,死亡的飓风飞向反应堆控制室。
恐怖分子与孩子无一生还。对人的直接杀戮,
湮灭了陈博士对球闪的执着信念,他依然无法承受球闪杀人之痛。就这样,陈博士离开了球闪武器研究中心
,彻底放弃了将球闪作为武器的研究。而
林云却决不会放弃,这与她的经历有关,研究生时,林云曾将一位白俄罗斯女士视为再生母亲,因为那
女士和她一样潜心于新概念武器的研发,在情感和理论上支持引导着林云。可会面后林云却发现,
这个女士竟是杀害林云母亲的刽子手。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林云自才明白:
防止被侵略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敌人前面把武器造出来。陈博士向林云告别,离开了球闪研究中心。回到住所,陈博士突然发现在研制雷球机关枪前期试验中,被球闪烧毁了CPU和内存的笔记本电脑竟自己运转了起来,他打电话请教丁仪,丁仪来解释了这种现象是:量子态。在与宏电子发生物质波共振后,每一片芯片也都转化成了宏量子,它们同时处于不确定的两种状态:被烧毁和未被烧毁。电脑启动时,它们处于完好状态,而观察使它们的量子态坍缩到被烧毁的状态了。以此推论,所有死于球闪中的人,包括陈博士的父母、张彬的妻子郑敏和格莫夫的儿子,他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在不确定中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见到他们,因为他们的坍缩态是死亡,他们只能在量子态中的某个概率上以生存状态存在。当我们作为观察者出现时,坍缩到他们的骨灰盒或坟墓中。那些逝去的生命或许就在身边萦绕,当我们“不看”时,他们就在你身边,当我们“看”时,他们仅仅是一座墓碑。这之后,
陈博士回到了高波的气象研究所,从此只做拯救和造福生命,但绝不能用作军事用途的研究,比如:预报龙卷风。利用预报龙卷风技术,美国做出了“龙卷风猎杀者”系统,
从而破坏龙卷风的形成,将它扼杀在摇篮里。这极大造福了被称为龙卷风走廊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民众,陈博士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然而10天后,他的这项成果
却被美国利用造出了超级龙卷风用来攻击中国珠峰号航母,包括舰长江星辰在内的2000多名官兵全部阵亡。
剑都可以铸成犁,但有些犁也可以铸成剑。他送出的犁被敌人铸成了剑,刺穿了祖国的海防线。陈博士终于理解了林云。
要想不被敌人的武器侵略,只有一个办法——先敌人一步造出它。对于珠峰号舰长江星辰也在这次战斗中的牺牲,林云没有表现出太多的脆弱。
因为她的生活远不止于情感关系,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从某个角度来说,
丁仪在林云心中的也许更有力,这个瘦的像麻秆的教授轻易击败了充满男性魅力的航母舰长还有陈博士,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失去了珠峰号战斗群,对我国的制海权打击很大,在以后的战局中,
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海上决战,只能依托岸基火力进行近海防御。陈博士投入了对超级龙卷风武器的防御系统研究。与此同时,敌舰队
已经跃跃欲试进入我岸基反舰导弹射程,但我们的攻击都失败了,敌舰队的导弹防御系统成功地拦截了大部分的反舰导弹。
球状闪电部队再次亮相,试图利用以电子芯片为目标的雷球机关枪破坏敌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能力,使我们的岸基导弹能够对敌人进行有效打击。林云带领晨光部队
克服了球闪只能在视距内打击、没有机载型号等难题,战士伪装成平民,驾驶渔船无限接近已长驱直入我国近海的敌舰队。但行动依然失败了——
球状闪电即将飞抵目标之际,弹道突然被无形的巨手弯曲了,那些球闪或向上射入空中,或向下坠入大海……
这是
敌人针对球闪的防御装备——屏蔽磁场。这无数次出现在球状闪电武器研究者噩梦中的东西,终于还是出现了。在晨光部队出发前,
林云甚至送来了军装,让战士们把伪装服套在军装外。那一刻的林云是温情的,因为只有身着
本国军装被俘才能享受日内瓦公约中的战俘权利:任何时候均享受人道的待遇和保护。然而,
他们根本没有成为战俘的机会,便被敌炮弹撕成了碎片。
此战后,
张彬病情恶化去世,丁仪遵照遗嘱用球状闪电火化了他。可就在张彬的墓前,丁仪和林云看到了好似神迹的量子墓碑。墓碑上张斌妻子郑敏的
字迹描述了宏原子模型,丁仪据此找到了宏电子所属的
宏原子就是一根长约一到两米且无线细的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基地捕获大量宏原子核。林云从丁仪的话中发现,
郑敏给出了宏聚变的条件。在我国第一枚核弹引爆的地方,
宏聚变准备工作紧张进行。
但很快,因为预测到两个宏原子核发生聚变将产生过于巨大的破坏,
上级叫停了宏聚变试验。林云几次争取无果,双眼满含泪水,那目光由火一般炽热渐渐转为平静如水。然而借口整理聚变点现场的林云,
强行启动了宏聚变试验。林云的父亲林峰上将下令导弹打击自己的女儿来阻止试验,然而为时已晚……
以电子芯片为目标的宏原子核对撞后,
宏聚变发生,这个过程是无声的。按照目击者的说法,整个宏聚变过程就像一轮蓝太阳升起又落下。
林云,坍塌成一道道如梦如幻的粒子流,逐渐透明,最终归于无法观测的虚空中。而后随着细微的噼啪声宏聚变汹涌的能力向四面八方传播,
以我国西北某地为圆心的一千多公里内芯片被摧毁,电力设施损坏,电子设备失灵。失去了电,
三分之一的国土被拉回到农业时代。
三天后,量子态的林云用自我观察抵抗塌缩,与林父对话,
述说了自己因母亲的牺牲从小对武器的执念……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去想,
到底是哪个选择使她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甘愿得到自我毁灭的结局。
但是回想起来,那并不只是某一个选择,无论是陈博士,丁仪,还是林云,都做出了太多的选择,人生的选择有太多太多,很少有人能知晓
哪个选择会如此沉重和伟大,以至于能够决定我们的一生。他们
一行人对球状闪电的研究,就如几个夜旅人在冰封的荒原上寻找火种,荆棘丛生,狂风呼啸。林云心中坚定的信念拖拽着每一个人。
排除一切障碍,运用一切手段,哪怕,哪怕脱离了道德的约束。最后,
她以生命献祭,量子态的她怀抱整个祖国大地,沧海桑田,人民最终受益。战争结束了。当这场芯片大毁灭灾难的真相对外界披露时,
敌联盟军意识到摧毁芯片的宏聚变可以使地球这块大硬盘被格式化,越先进的国家收到的打击就越大。而在向信息时代的恢复过程中,将
出现一个不确定的全新世界格局。一两年之后,陈博士已有妻儿。他拜访丁仪,竟发现了
林云去世后的照片中清澈的微笑。一个深秋之夜,陈博士靠在椅子上闭起眼睛,
闻到了一阵清香。他猛地睁开双眼,就在书桌的花瓶中,出现了一朵蓝色的玫瑰花,但玫瑰在他看到它的瞬间就消失了,只剩
花瓶静静的立在那。这是
林云送来的礼物——量子玫瑰。不能用眼睛看见,只能用心灵去欣赏,闭上眼睛在心里抚摸它的每一片花瓣。
玫瑰没有再出现,但陈博士知道它就在那里。就像陈博士的父母、张彬的妻子郑敏、在球闪实验中牺牲的军人以及林云。
他们就在那里。当他们被量子化之后,虽无法被观测,却一直存在着。在静静的
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在陪伴爱人继续研究计算,在牺牲后以无与伦比的魄力威慑着敌人。从温暖安逸的家里,从电闪雷鸣的泰山之巅,从芳草萋萋的坟墓前,他们
深情的目光跨越时间与空间,千万里,追随着你。刘慈欣的《球状闪电》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陈同学14岁生日晚上,一个球状闪电来到他的家里,将他的父母化为灰烬,将冰箱里的冻鸡变熟,然后消失不见。
小陈同学受到强烈震撼,决定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球状闪电。
本科和研究生时的导师张彬,十分反对小陈研究球状闪电,希望他将研究致力于实际应用。
读博期间,小陈去泰山山顶观雷,意外得知张彬是三十多年前著名的球状闪电伤人事件中的受害人,博士论文答辩时,张彬是答辩老师之一,对小陈的博士论文——球状闪电数学模型不置可否,之后,张彬将自己三十多年的球状闪电研究资料全给了小陈。
小陈见到了无数更高级的数学模型,以及一本被球状闪电击中过的笔记,整本笔记都是隔页损毁,一页损毁,一页完好无损。
毕业后,小陈成为了陈博士,跟随导师来到雷电研究所工作,在泰山上偶遇的女军官林云,在部队新概念武器开发中心工作,曾研究出雷电放电技术,但因为电弧最长只能放出100米,军事意义不大,想转为开发球状闪电作为军用。
双方开始合作,陈博士建立各种球状闪电数学模型,林云将模型转化为代码程序,通过计算机运算来检验模型的正确性。
经过多次实验,陈博士做出了一个能够反映出所有球状闪电已知特性的模型,但这个模型远比之前的复杂,计算机需要运算五十多年。
林云通过某种程序,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千台电脑分担运算工作,受到入侵的电脑发现后,反馈回的除了谴责,还有一条来自西伯利亚的信息“我知道你们在计算什么,BL(球状闪电),别浪费生命了,来找我!”
在西伯利亚,俄罗斯人格莫夫向男女主讲述了他和球状闪电的一生:在美苏军备竞赛时期,前苏联军方成立了3141项目,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雷电模拟系统,研究球状闪电。
前苏联军方在立项3年后,于1962年第一次成功产生球状闪电,闪电产生的条件和各种参数均有详细记录,所有人都认为只要按照这些参数重复制造闪电,就能批量产生球状闪电了,但在之后的一年中,苏联人共制造了五万次这样的闪电,却再未见到球状闪电的踪影。
苏联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实验结果,认为唯一的解释是第一次产生球状闪电的参数记录有误,最后认定是由于敌特份子的破坏造成了参数的细微差距。
苏联人对参数进行微调实验,穷尽了各种可能,仍然未能成功,却在一次其他项目的防雷工程实验中,意外产生了球状闪电,两次成功的参数天差地远,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在之后的20多年中,又产生了25个球状闪电,但始终没能发现任何规律。
前苏联长时间高投入进行研究但最终失败,几乎证明了球状闪电是无法被生产的,使陈博士受到严重打击,决定放弃研究球状闪电,过正常人的生活,林云为此很难过,江星辰陈博士出海,进行劝说。
陈博士在海上看着一闪一闪的灯塔,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球状闪电会不会就像黑暗中的灯泡一样,它本来就在那里,但只有被点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
陈博士和林云开始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不是去产生球状闪电,而是把它当做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一种结构,想办法去发现它。
他们利用雷电弧武器的研究成果,在飞机上涂上张彬发明的防雷涂料,让2台飞机拉着一道电弧,去自然界中寻找球状闪电。
之后,在一天内,他们成功激发了3个球状闪电,证明了球状闪电不属于大气物理学的范畴,而是某种未知的基础的物质。
没多久就将球状闪电的激发数量增加到了48个,但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经向总装备部汇报后,物理学家丁仪来做相关研究,丁仪经过计算和思考后得出结论“球状闪电在未被激发的情况下,也是可见的”,只不过是一个透明的泡泡,很难被察觉。
飞行员又激发了多个球状闪电,但熄灭后无法再观察到它。
丁仪认为是由于空中的观察条件太差,他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方法,林云通过部队“探杆系统”成功捕捉到了球状闪电。
丁仪得出结论,球状闪电是一个电子,被命名为宏电子。
“在宇宙大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整个空间都是平滑的,后来,随着能量级别的降低,空间出现了皱折,这就诞生了各种基本粒子,人们以前认识到的粒子都是微观尺度的,宏电子证明了宏观粒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