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书桌读后感冯骥才》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1 06:1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写《书桌》读后感的范文,并附带了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这篇作文。
---
"范文:于方寸间,见万千世界——《书桌》读后感"
冯骥才先生的散文《书桌》并非仅仅描绘了一张物理的书桌,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过往岁月、个人心绪乃至文化传承的窗。读罢此文,我仿佛也坐在这张看似平凡的书桌前,指尖拂过那些被时光磨砺出的痕迹,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慨与思考。
文章开篇,冯先生便以其细腻的笔触,将书桌描绘得栩栩如生。那“桌面上的刻痕”、“磨得光滑的边缘”、“笔筒里残留的笔屑”,乃至“蒙尘的书本”,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这些看似琐碎的元素,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提炼,它们共同构成了书桌独特的“表情”,也奠定了全文温情而内省的基调。冯先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让这张书桌“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然而,《书桌》的魅力远不止于对物象的描摹。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由这张书桌,串联起了自己的成长记忆与心路历程。书桌是学习的伙伴
冯骥才:我有张小小的书桌,渐渐化为深沉的诗
书桌文/冯骥才(篇幅所限,有删节)01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它一边只有三个小抽屉,抽屉的把手早不是原套了。一个是从破箱子上移来的铜把手,另两个是后钉上去的硬木条。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这么难看还要它干吗?!要是我早劈掉生火了!”“它又不实用。你这么大人将就这样一个小桌子,早晚得驼背!”“你怎么就是不肯扔掉这破玩意儿。难道它是件宝?你说呀……”我笑而不答。那淡淡的笑意里包含着任何知己都难以理解、难以体会到的一种,一种……一种什么呢?没有共同的经历就不会有同感。有时,同感能发挥出非常奇妙的作用,它能成为两颗心相融的最短、最直接的通道。如果没有同感,说它做什么?还不如独自一人到树林里,踩着落叶、自己对自己默默地说它一阵子,排遣出来,倒是一种慰安。我无法想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叠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遮住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02我有过一个女朋友。她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那早晨站在沾着露水的枝头抖动翅膀、在阳光里飞来飞去、在烟囱上探头探脑的小鸟。她总笑。她整天似乎除去快乐什么也不知道。她在任何一群人中出现,都能极快地把快乐通过笑、通过活泼的目光、通过喜气洋洋的俊俏的小脸儿、通过率真的动作,传染给每一个人。我说她的快乐是照眼的、悦耳的、香喷喷的;是魔术。我称她为“快乐女神”。她一双腿长长。爱穿一条淡蓝色的短裙。她一进屋来,常常是一蹦就坐到小书桌上——这或许是她还带着些孩子气儿;或许她腿长,桌子矮,坐上去正合适。我呢?过去吻她高矮也正好。我吻她,她不让。一忽儿把脸甩向左边,一忽儿又甩到右边,还调皮地笑着。她那光滑的短发像穗子一样在我笨拙的嘴唇上蹭来蹭去。以后,由于挺复杂的原因,她终于说: “我们的爱没有物质土壤,幻想的种子连幻想也结不出来了。”这句话,她说了许多遍,一次比一次肯定,最后她无可奈何又断然地离去了。稀奇的是,那快乐女神始终与我这哑巴桌子连在一起。每当我的目光碰到桌沿,就会幻觉出她当初坐在桌上的样子。浅蓝色的短裙扇状地铺开,一双直直又顺溜儿的长腿垂下来,两只小巧的脚交叉地别着。这时她那动听的笑声好似又在桌上的空间里发出来。我需要记着的,这桌儿都给我记着了。而那女神与我临别时掉在桌上的泪滴,却一点痕迹也没留下。大概那不是泪,而是水滴。03桌上唯有一处大硬伤。那是——那天,一群穿绿服装、臂套红色袖章的男女孩子们闯进我家来。每人拿一把斧头,说要“砸烂旧世界”,我被迫站在门口表示欢迎,并木然地瞅着他们在顷刻间,把我房间里的一切胡乱砸一通。其中有个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她不吵不闹,砸起东西来异乎寻常地细致。她在屋里转来转去,把尚且完整的东西翻出来,一件件、有条不紊地敲得粉碎。然后,她翻出我一本相册,把里面的照片一张张抽出来,全都撕成两半。她做这些事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忽然把一张照片面对我,问:“这是谁?”这是我那“快乐女神”的。我说:“一个朋友。”她微微现出一种冷笑,一双秀气的眼睛直盯着我,两只白白的手把这照片撕成细小的碎片。我至今不明白,在那时为什么一些女孩子干这种事时,反比男孩子们干得更彻底、更狠心、更无情。相册中所有女人的照片——我姐姐、妻子、母亲的,她撕得尤其凶,“刷、刷、刷”地响。仿佛此刻她心里有什么受不了的情感折磨着她,迫使她这样做。最后,她临去时,一眼瞥见我的书桌。大约这书桌过于破旧,开始时并没引起他们的兴趣。此刻在一堆碎物中间,反而惹眼了。她撇向一边的薄薄的唇缝里含着一种讥讽:“你还有这么个破玩意儿!”随手一斧子,正砍在桌角上。掉下一块挺大的木茬。就这样,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会无声地提醒我。04我终于失去了它。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护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呢!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个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我需要书桌,只得另买一张。新买的桌子宽大、实用、漆得锃亮,高矮也挺合适。我每每坐在这崭新却陌生的大书桌前,就觉得过去的一切像那不能再生的书桌一样,烟消云散,虚无缥缈,再也无从抓住似的……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呵,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对心灵自由的不懈探求——评冯骥才《让心灵更自由》
著名作家、艺术家冯骥才先生初学画,后以小说、散文作品享誉文坛。他的《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珍珠鸟》《挑山工》《泥人张》等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而在其最新散文集《让心灵更自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年10月出版)中,他通过抒写自己70余年的人生智慧与生命体验,展现了对心灵自由的不懈探求。
这是一本心灵励志散文集。冯骥才先生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发掘人性善的方面,饱含着浓郁的人情味,有关心、热爱,也有理解、同情。他把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倾注笔端,看似琐碎,实则深刻。书中,冯骥才娓娓而谈,童年旧事、人情世故尽在其中,有懵懂青春里幽幽的惆怅,有对生活的反思、忧虑,而更多的是在为已逝去和正在逝去的民间文化呼唤呐喊。读文字犹见其人,作者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
冯骥才总是从细小的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虽平淡如水,却耐人寻味。如在《书桌》中,快乐与辛酸,都凝聚在这一张小小的书桌上。作家曾经怨恨过桌子的丑陋和狭小,曾忍不住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但是桌子仍然在那里默默地承受着怨愤。作家年轻时候的喜怒哀乐,都在它身上留下过痕迹,因而它不仅仅是一张桌子,更是一段记忆。但是作家最后还是失去了它,换了新的大书桌,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一种回忆往事的诱因,使生活变得空洞而了无生趣。文章读来妙趣横生,入情入理入心。
冯骥才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观察与醒悟。他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核和观察世界的角度。例如书中的《逼来的春天》《苦夏》《冬日絮语》等篇章,都用一种平凡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哲思。夏天是闷热的、痛苦的,就像人生的耕耘期。你必须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痛苦,在不断磨砺中走向成熟。人生如四季,在起承转合中呈现出生命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正如作家概括的那样,生命“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这种发自肺腑、贴近心灵的文字虽然质朴,但是纯净天然,引人深思。
冯骥才的文风活泼,意蕴力透纸背,回味悠长。他散文的美是显而易见的,读他的文章就像细品古典诗词,韵味在字里行间流淌。他或写自己的独特体验,或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或写自己对于文化现状的思索,或写对于异域风情的精神追索。这些发自肺腑的箴言,缠绵轻盈,于无形中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梦,让人心旷神怡。
写文即是写人生,从冯骥才的文字中可窥见他为人处世的细腻情感。无论是对一年四季如诗如歌的描绘,还是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无论是在异国艺术殿堂里流连忘返,还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师长的追思、对小人物的同情,无不渗透着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处处留下了他对历史的探究,对生命的思索。冯骥才说:“任何一种生活,都是对你的馈赠,不要抱怨生活。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慨是,让心灵自由地发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才可以创造出人生的奇迹。冯骥才说:“生活的真正意义,是创造每一天,在繁华之外、浮躁之下,拥有一部分心灵生活,把美好的东西融入生命里。”他用真情抒写了曲折的人生历程,虽然辞句并不华丽,但每一个字都是心灵的真切体验,让人备感温馨。(高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