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全面小康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1 08:44

写作《全面小康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全面小康”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1. "明确“全面小康”的核心内涵:" "理解定义:" 首先要准确理解“全面小康”不是指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多维度、全方位的小康。 "背景知识:" 了解“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目标,是针对当时中国发展阶段的特定定位。
2. "精选阅读材料,把握核心观点:" "选择合适的书籍/文章:" 可以选择官方文件解读(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相关章节)、权威学者的著作、深度报道或评论文章等。确保材料可靠、观点权威。 "提炼核心观点:" 阅读时,要抓住作者阐述“全面小康”的关键信息、主要成就、实现路径、重要意义等。不必面面俱到,选择1-3个最核心或最让你有感触的点深入展开。
3.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标准结构:" "引言:" 简要介绍“全面小康”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

书香工会 | 第十四期:从精准扶贫到全面小康——《摆脱贫困》读后感

《摆脱贫困》读后感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会主席 郑力涛


宁德,又称为闽东。而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闽东九县市,是福建比较贫困的地区。1992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该书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欢迎。为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201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此书。

“四下基层”即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当时宁德“四下基层”形成风气,干部作风大为转变,党群干群关系密切,闽东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下基层”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孕育和实践的光辉历程,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四下基层”始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

柏洋村位于福鼎市硖门畲族乡西北部,地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太姥山山麓,沈海高速和温福铁路穿境而过,下辖4个自然村,6个党支部,常住人口5250人。柏洋村党委以“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进取精神,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把一个穷苦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集工业、农业、旅游、商贸、文化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柏洋村调研视察,对柏洋村的“五心工作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要“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继续努力”。2023年,全村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1.5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6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00元。柏洋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文明村等。

“三进下党”的下党乡1988年建乡,总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人口7087,曾是宁德地区4个特困乡之一。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曾三次进乡访贫问苦指导发展,留下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深刻记忆。承载着总书记的深情关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推动下,下党乡积极探索“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农村党员“三个带头”行动为抓手,通过党员带头提高能力素质、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联户帮扶带富,引导群众投身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大力发展“难忘下党、下党的味道”主题乡村游,努力把下党乡建设成党的作风建设展示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摆脱贫困实践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2018年全乡118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22年农民人均收入23036元,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五个分会场之一,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孕育地和实践地亮相全球。

《摆脱贫困》书中的这些讲话、文章,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速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宁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地和实践地,生动地向全世界展示出了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使命价值,坚持崇文争先,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核心区形成生动实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城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

9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新中国成立7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人民生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扎实迈向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脱贫事业取得重大成就。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水平连上新台阶。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2012年实际增长94.4%,2013至2023年年均实际增长6.2%。

城乡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改革开放以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确立并日臻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4.8%。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40.1倍,年均实际增长5.7%,快于城镇居民年均实际增速0.9个百分点。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9,比1956年下降0.94,比2012年下降0.49。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23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679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56年实际增长35.5倍,1957至2023年年均实际增长5.5%。居民消费质量显著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服务消费展现强劲活力。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服务消费潜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服务消费需求。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2114元,比2013年的5246元名义增长130.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2%,比2013年的39.7%提高5.5个百分点。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1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