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1 09:2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写好小学音乐读书笔记的作文,重点说明了需要注意的事项:
"音乐书海拾贝——如何写好小学音乐读书笔记"
音乐,就像一条充满奇妙色彩的小溪,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听音乐,学唱歌,看演出,这些都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有时候,我们还会读一些关于音乐的故事、介绍或者评论,这就是我们的音乐读物。读完之后,写一篇简单的读书笔记,就像在音乐小溪边捡拾美丽的贝壳,既能让知识沉淀下来,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魅力。那么,写小学音乐读书笔记,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呢?
"第一,用心聆听,抓住“音乐味儿”。"
音乐读书笔记,顾名思义,是关于音乐的笔记。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书里关于音乐的“味道”抓住。读之前,可以先想想这本书是讲什么的?是讲一首歌的故事?介绍一位音乐家?还是讲一种乐器?读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书里提到的:
"歌曲或乐曲的名字:" 记下来,它们是音乐的“名字牌”。 "音乐家:" 他们的名字、他们创造了什么著名的音乐、他们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乐器:" 有哪些乐器被提到了?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感觉?(比如:小提琴的声音像唱歌一样悠扬,大鼓的声音像心跳一样有力。) "音乐的感觉
3. 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杨伯峻 | 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的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 |
钱穆 | 乐 之 开始 为 金 奏, 继 之以 升 歌, 歌者 升堂 唱诗, 其时 所 重 在 人声, 不 杂 以 器 声, 其 声 单纯, 故 曰 纯 如 也。 升 歌 之后, 继 以 笙 入, 奏 笙 有声 无 辞, 而 笙 音 清 别, 故 曰 皦 如 也。 于是 乃 有间 歌, 歌声 与 笙 奏 间 代 而作, 寻 续 不绝, 故 曰 绎 如 也。 有此 四 奏, 然后 合 乐, 众人 齐唱, 所谓“ 洋洋 乎 盈 耳” 也。 如是 始 为乐 成。 古 者 升 歌 三 终, 笙 奏 三 终, 间 歌 三 终, 合 乐 三 终, 为 一 备 也。 |
傅佩荣 | 解释略。 |
南怀瑾 | 这是 孔子 讲 音乐 的 原理 及 作用。孔子 和 鲁国 的 大师 乐 讨论 音乐 的 原理。 他 非常 谦虚 地说, 音乐 的 原理 大概 可以 了解—— 其实 孔子 对 音乐 是 很 内行 的。这些 是 孔子 的 客气 话, 请教 的 态度, 也 证明了 他 深通 音乐 的 修养。 |
华杉 | “大师”,“ 大” 读“ 太”, 就是 太师, 朱熹 注 说是 乐 官名, 是 鲁国 掌管 音 乐的 乐 官 之长。简单 地说, 就是 孔子 跟 乐 官 讲:“ 音乐 都 差不多 这个 套路, 刚开始 兴奋 和 热烈, 把 气势 拉起 来, 然后 大 合奏 协作, 和谐 纯净, 又 很 清晰, 这样 前后 相继, 连绵 流 走, 最后 完成!” |
我的心得 | 这一章应是承上启下的一章,因为之前都说的是礼,现在开始要转向乐了。另一方面也看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厚的理解,但讲出来,却还是那么谦逊! |
《非乐》为上、中、下三篇,共8章;其中《非乐上》8章,《非乐中》(缺),《非乐下》(缺)。《非乐》篇的主题为反对、否定从事音乐活动。墨子认为:一是娱乐对社会无益,不能解决饥寒、攻战、欺诈等现实问题;二是娱乐势必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三是娱乐影响各行业的正常工作与劳动。在墨子看来: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百姓、国家都在为生存奔波,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耽于荒淫。所以墨家一再强调“为乐非也”。墨家禁止音乐的观点,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在今天看来,忽视文化娱乐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是片面的、狭隘的。《非乐》为上、中、下三篇,现仅存上篇。《非乐》篇的要旨是:
一、责难不利人的音乐是错误的
文章一开篇就说到: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上》)
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墨子以 “利人”为准则,凡是 “利人”的事情才能提倡去做,凡是不能 “利人”的事务活动都将应予制止。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
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钟瑟不乐、雕饰不美、牛猪不香、居住台不安适”。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这段引文,具体地表明了墨子“非乐”的内涵是包括广义的各种物质感官享受的。墨子认为凡是祸国殃民的一切上层社会的奢靡享受,都在“非乐”之列。同时,他已将音乐的娱乐功能和功利加以区别,并且将功利放在了娱乐之先。
二、从四个角度分析享用音乐要浪费大量的人、财、物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拆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 (《非乐上》)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非乐上》)
“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锺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明不转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非乐上》)
“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锈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非乐上》)
(一)从制造乐器来看
现在的王公大人为了国事制造乐器,不是象掊取路上的积水、拆毁土墙那么容易,而必是向万民征取很多钱财。
(二)“民有三患”
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
(三)从奉养“乐工”来看
现在的王公大人从高台厚榭上看去,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不撞击它,将会有什么乐处呢?这就是说必定要撞击它。一旦撞击,将不会使用老人和反应迟钝的人。老人与反应迟钝的人,耳不聪,目不明,四肢不强壮,声音不和谐,眼神不灵敏。必将使用壮年人,用其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眼神敏捷。如果使男人撞钟,就要浪费男人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
(四)从“乐”的欣赏来看
现在的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乐声等已备齐了,大人们独自安静地听着奏乐,将会得到什么乐趣呢?不是与君子一同来听,就是与平民百姓一同来听。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与平民百姓同听,就会荒废平民百姓所作的事情。
三、列举事例,指出从事音乐是错误的
“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羸,不足观也。’”(《非乐上》)
“观乐之害。……今惟毋在乎王公大人,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故国家乱而社稷危矣。今惟毋在乎士君子,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是故仓廪府库不实。今惟毋在乎农夫,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是故叔粟不足。今惟毋在乎妇人,说乐而听之,即不必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是故布参不兴。”(《非乐上》)
“何以知其然也?曰:先王之书,汤之官刑有之。……于《武观》曰:‘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故上者,天鬼弗戒,下者,万民弗利。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士君子,请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非乐上》)
(一)第一个例子是“齐康公,兴乐万”
从前齐康公作《万舞》乐曲,跳《万》舞的人不能穿粗布短衣,不能吃糟糠。说:“吃的不好,面目色泽就不值得看了;衣服不美,身形动作也不值得看了。所以必须吃好饭和肉,必须穿绣有花纹的衣裳。”
(二)第二个例子是述说音乐的害处
现在的王公大人喜欢音乐而去听它,则必不能早上朝,晚退朝,听狱治国,那样国家就会混乱,社稷就会危亡。现在的士人君子喜欢音乐而去听它,则必不能竭尽全身的力气,用尽智力思考,于内治理官府,于外往关市、山林、河桥征收赋税,充实仓廪府库。那么仓廪府库就不会充实。现在的农夫喜欢音乐而去听它,则必不能早出晚归,耕田、植树、种菜,多多收获豆子和粮食,那么豆子和粮食就会不够。现在的妇女喜欢音乐而去听它,则必不能早起晚睡,纺纱、绩麻、织布,多多料理麻、丝、葛、苎麻,织成布匹,那么布匹就不多。
(三)第三个例子是引述典籍来说明
先王的书籍汤所作的《官刑》有记载,……《武观》中说:“夏启纵乐放荡,在野外大肆吃喝,《万》舞的场面十分浩大,声音传到天上,天不把它当作法式。”所以在上的,天帝、鬼神不以为法式,在下的,万民没有利益。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诚心要为天下人谋利,为天下人除害,对于音乐这样的东西,是不应该不禁止的。”
墨子所期盼的是国泰民安,政治昌明通达,而当时却与其政治理想背道而驰。这不得不引起他对社会变革的反思,愤世嫉俗地发出 “非乐”的呐喊。
[1]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蒋振远.墨子箴言九十条.滕州.山东滕州市墨子中学校本教材.1995.
[3]蒋振远.墨子寓言故事选.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4]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滕州.第四届墨学国际研讨会.1999.
[5]蒋振远.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吉林.《东疆学刊》.2006年第一期.
[7]蒋振远.墨子教育新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8]蒋振远.蒋振远读墨子.滕州.待出版.2016.
[9]蒋振远.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
[10]蒋振远.新课程下适时施教的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11]李绍昆.墨子:伟大的教育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2]任继愈 李广星.墨子大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孙中原.《墨子•经上》和《经说上》的逻辑.毕节学院.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1期.
[14]孙中原.《墨子•经下》和《经说下》的逻辑. 毕节学院.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2期.
[15]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济南.齐鲁书社.2013.
[16]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一).济南.齐鲁书社.2016.
[17]孙中原.墨子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
[18]邵长婕.墨子研究论丛(十二).济南.齐鲁书社.2017.
[19]墨子研究中心编.科圣墨子.济南.齐鲁书社.2017.
(蒋振远在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座谈会上)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从教50年,精心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多次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建树和创新实践经验。主要论著:《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