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笛子日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1 10:27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笛子日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笛子的日记作文,想要写得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日记的核心内容与目的 (Define the Core Content and Purpose):" "是记录学习过程?" 比如今天练习了什么曲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有什么进步。 "是记录情感体验?" 比如第一次吹奏成功的喜悦,乐器带给你的平静或激动,对笛子声音的喜爱。 "是记录特定事件?" 比如参加笛子表演、收到笛子、和老师或同学交流的经历。 "是记录对笛子或音乐的理解?" 比如从笛子演奏中感悟到的道理,对某个音符或乐句的理解。 "明确目的有助于你聚焦内容,避免泛泛而谈。"
2. "选取具体的切入点 (Choose a Specific Starting Point):" 不要试图写笛子的所有方面。可以从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件具体的事情、一个具体的感受或者一个具体的练习开始。例如:“今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笛子上,我轻轻吹响了它……” 或者 “昨晚练习《小星星》时,一个高音总是吹不上去,我差点想放弃……”
3. "融入真情实感 (Integrate Genuine Emotions):" 日记的核心是“记录

宫斗上班日记・其十二:银笛声里的真假话

卯时的露水还凝在宫墙的砖缝里,就听见养心殿方向传来一阵清亮的笛声。我跟着静妃往那边走,远远看见西域使者捧着支通体莹白的银笛,正对着陛下吹奏 —— 那笛声竟不是寻常曲调,而是清清楚楚的人声:“吾皇万岁,万万岁。”

陛下抚掌大笑:“这‘传声银笛’果然神奇!往后各宫有急事禀报,不必跑断腿,吹支曲子便能传话了?”

使者躬身回话:“陛下英明。此笛需先‘记声’,对着它说过的话,再吹时便能原样传出。只是它有个规矩 —— 记过的声音,若想抹去,需用西域的‘融声露’,否则旁人也能吹出之前的话。”

这话刚落,丽嫔就从人群里挤出来,指尖划过银笛的纹路:“这么宝贝的物件,总不能人人都碰吧?臣妾宫里有专门管乐器的宫女,让她们来守着银笛,保管不会出差错。”

贤妃立刻摇头:“丽嫔妹妹上次连琉璃盘的时辰都想动手脚,银笛记的是宫里的话,若是被人改了传错了,岂不误了大事?依臣妾看,该把银笛放在典籍房,每次用都登记说话内容,才能放心。”

两人又要争,苏绣娘忽然捧着块云锦走过来,布料上绣着细密的音符纹路:“娘娘,上次用东瀛织法绣‘时辰锦’时,我发现不同丝线的松紧能记录声音震动。这银笛的传声纹路,倒和锦缎上的音符能对上。”

静妃接过云锦,对着银笛比对:“若是用这云锦把银笛裹起来,能不能挡住旁人随便记声?”

西域使者凑过来看了看,眼睛一亮:“这法子可行!丝线的震动能干扰银笛的记声功能,只是裹着云锦时,也得有人按住特定的绣纹,才能正常记声传话。”

巳时的阳光照进典籍房,银笛被放在紫檀木架上,苏绣娘织的云锦罩在外面,只露出吹口。丽嫔让人送来一碟桂花糕,说是给看管银笛的宫女们当点心,实则让丫鬟趁着递糕点的功夫,偷偷去碰银笛的记声键。

“姑娘慢些,” 苏绣娘正好进来换云锦,伸手拦住丫鬟,“这银笛的记声键得按云锦上的‘宫商纹’才能动,您碰的是‘羽纹’,会让之前记的声音乱掉的。”

丫鬟的手僵在半空,丽嫔在一旁看得脸色发青,却没理由发作,只能悻悻地带人走了。

午时我去御膳房打饭,听见丽嫔的丫鬟正跟西域使者的随从抱怨:“上次让你帮着弄琉璃盘,你没办成;这次让你偷点融声露,你还推三阻四的 —— 难不成你想帮静妃她们?”

随从压低声音:“不是我不帮,是那融声露沾了空气就会失效,得用苏绣娘织的云锦盒子装才行。而且静妃让人把融声露锁在锦盒里,钥匙由各宫轮流保管,我根本拿不到。”

我刚想转身告诉静妃,就见淑妃端着食盒走过,她瞥了我一眼,低声说:“别多管闲事,丽嫔要是真闹出事,自有陛下处置。”

我没理她,打完饭就赶紧去找静妃。静妃听我说了这事,只是淡淡一笑:“我知道了,你去让苏绣娘多织几块带‘警示纹’的云锦,裹在融声露的锦盒外面 —— 只要有人碰,纹路上的丝线就会变色。”

未时刚过,典籍房就传来一阵乱哄哄的声音。我跑过去一看,只见丽嫔的丫鬟正跪在地上,手里攥着块变色的云锦,融声露的锦盒被打开放在一旁。

“是你偷拿融声露?” 贤妃指着丫鬟,语气又急又怒,“你想把银笛里记的话都抹掉,好让丽嫔重新记自己的话?”

丫鬟哭着摇头:“不是我要偷,是主子让我来的…… 她说只要抹掉昨天陛下说‘让静妃管银笛’的话,就能让陛下改主意让她管。”

丽嫔脸色惨白,慌忙上前拉丫鬟:“你别胡说!我什么时候让你做这种事了?”

“丽嫔妹妹先别急,” 静妃走过来,拿起变色的云锦,“这锦缎上的‘警示纹’只有碰了融声露才会变紫,丫鬟手里的纹路全紫了,盒子上也有她的指纹,证据确凿,你再辩解也没用。”

陛下听说了这事,终于动了气,罚丽嫔禁足一月,还让她把西域使者带来的 “传声章程” 抄五十遍。银笛的管理权彻底交给了静妃,她让人做了三件事:

让苏绣娘织了十块带 “记声纹” 的云锦,每次用银笛都要换一块,用过的云锦存档,方便日后核对声音;

立了 “传声规矩”,凡用银笛传话,必须有两位不同宫的人在场见证,记录内容后签字;

把融声露的锦盒钥匙分成三份,各宫各执一份,要想用融声露,必须三宫主位同时到场。

酉时的夕阳斜照进典籍房,苏绣娘正坐在银笛旁,用金线在云锦上绣新的 “记声纹”。静妃站在一旁看着,轻声对我说:“这银笛能传真话,也能藏假话,就像宫里的人心。但只要立好规矩,用对方法,再难管的物件,也能管得妥妥帖帖。”

我望着窗外,看见西域使者正跟苏绣娘说着什么,手里拿着一张画着花纹的纸 —— 后来才知道,那是 “会唱歌的银笛” 的图纸,他们想让苏绣娘用云锦织出能配合银笛发声的 “音纹锦”。

看来这宫里的新奇事,还远没到尽头呢。

(待续:音纹锦与银笛的搭配,会引出怎样的新故事?)

青未了|过年(散文)

( 2021年2月9日(腊月廿八)的青岛即墨区张家烟霞集市 作者手机拍摄)

过 年(散文)

□黄迪声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是俺们胶东一幅古朴醇浓的乡俗图。

在我的记忆里,对于过年,记忆最深的,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那时候农村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的年来得很早,其实远在秋收后就合计着年了。老家的村子周围,分布着一个个如水镜般平坦敞亮的场院。花生、苞米、高粱、谷子等等,一样样收了来,晾晒好后,一样样入仓装瓮。这时候东家的场院就喊:“二狗的爹,今年好收成,没把牙美掉了?”西家就答:“哎哟三婶子,你侄这口小狗牙,还受得住呢。”“今年这年头不赖呢。”“可不是三婶子。”“今年俺给侄媳妇买个旗袍,过年时摩登摩登。”“那当然啦。进了腊月门就去找你家三叔一块上趟东海,现在肉吃得太腻,过年也该多吃点海货”。

真正的年味到来还得过了腊八,“狗也嫌”的孩子们一个个放了假,最上心的是缠着各自的老爸买鞭,前街上一声“嗵”,后街上马上就应一声“啪”,虽零零星星,却搅浓了年味儿,又好像是孩子们为大人们提个醒——多买鞭,多买好衣服,多买好东西。大人们一律很忙,秋收秋种一过,各人就施展开各人的本事——干啥?猛劲挣钱呗:西南庄的打香油做粉条;东南庄的搞服装加工;后街的做些小买卖;贩虾贩鱼贩年画贩花生米。最没本事的,一般还有一副好身板,卷个铺盖卷儿出去干建筑当小工,到年跟儿怎么也能挣个千儿八百儿的。一进腊月门儿,干好事的,没本事的,阔的,穷的,好的,孬的,出远在外的,相隔万里的,像下了通知似的,全涌进了村里。妻子久违了丈夫,孩子好久不见了爸爸,老母见到了在外的儿子,泪儿盈盈,笑语声声,家家相聚,家家欢乐。四村八疃的小集一个个都像涨了潮似的,都被赶的大大的。路上赶集的人多了起来,忙着购买年货。接下来一家家用雪堆埋了刀鱼鲅鱼黄鱼八带蛸,用大盆放了猪肉牛肉羊肉;冰箱冰柜还未普及,家有冰柜的香的不得了,一个个乡邻向其递烟送酒求人家把虾啦、火腿啦上心的年货放着;再用沙埋了香菜,用塑料华袋放了蘑菇,用麻袋存了芹菜白菜。早早备下几柱好香,请(买)上一对通红的大蜡烛,揭几幅连年有余的好画,讲究的弄几幅山水画,客舍里一挂。涮涂料、漆门窗,一家家忙的不可开交。

四周的田野久已宁静,麦苗像吃足了奶的孩子,恬睡其中。新年来了,天一黑,鞭炮就响了起来,一直到次日早晨,像乡村不停歇地大笑了一宿。远出的亲人归来了,亲人团聚,同享收获的甜蜜,品尝融融的亲情。

新年第一天,一个个穿得很新,全不见了平常你干建筑当小工,我坐轿车当经理,你扫垃圾我当小贩的装束,一律穿的笔挺崭新,靓丽照人。平常没个正经好话的同伴乡邻,此时都一本正经,你问我新年好老的健康,我祝你新年快乐小的活泼。“哧溜”一口小酒,香香的一筷炒菜,乡村此时甜透香透欢透美透。

在初一这天,几乎所有的人都要走年,家族的观念对过年来说依然很重要。初一走年要走本家,走本家也有规矩,要先走辈儿最高的年龄最大的,再依次一家家走下去,一家也不能落,马虎不得。一年中因为各忙东西疏远了的本家关系,经过走年一粘和,则又紧密了起来,为新一年的合作打下了“组织基础”。走完了本家则可走走紧邻,走走尊长和当官儿的,图以后有个照应和方便。这一天到哪儿都会有酒喝,而且有好酒好菜。青年男女有的没有“走年任务”,就趁穿着新衣服的劲儿,各自找自己相好的,看电影,买糖球,打情骂俏,极尽开心。

过了初一便四处串亲戚门儿,互相祝贺收成,互相交流来年的谱气儿,四村八疃,你来我往,川流不息,好不热闹。若平常请了东邻西舍,远亲好友帮了什么忙,趁过年便会请客,或道谢或祝贺,喝酒吃菜,真个儿痛快。

(2021年立春的第二天,作者在青岛即墨区灵山街道的花卉大棚采访)

时代在发展,城乡面貌在改变,生活水平在提高,新的时代,过年,又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和喜悦。2021年立春的第二天,是农历小年,在胶东的青岛市即墨区,虽然乡村的及时依然热闹,但是大集已不是昔日购置年货的主要场所,很多购置年货的人会来到超市。你可以看到,临近年关,虽然疫情的防控让人们略显紧张,但生活井然有序,春节到来的喜悦在暗暗涌动。为了防止污染,提升大气质量,这里也划定了城区的烟花鞭炮禁放区。鞭炮生意已不再是那么红火,但是鲜花和乡村旅游市场却热闹了起来。在该区的灵山街道,率先实践了“党建引领、两区共建、产居融合、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落地生根。这个街道通过统筹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和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花乡药谷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医药、花卉主导产业,通过多年努力,这个街道的贫困村、空壳村、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庄由2016年的2个增加到24个。

在丹参种植加工车间,我碰到了西姜戈庄的农民孙中会,他家有8亩地,都流转了出去,成为他们一家每年的稳定收入。不用种地了,闲下来的他和妻子,就到丹参加工车间打工,夫妻俩每月的工资收入算下来不少于1万元;在花卉大棚里,我看到有2万多盆蝴蝶兰和仙客来正在怒放,前来采购者络绎不绝,好不喜庆和热闹。在这里打工的岚前岭村农民傅月玲今年50岁,她说她家之前有十亩地,过去一直是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忙活一年也就能挣1万多元。2019年,她把土地流转给了“花香药谷”的花卉产业园。现在他一家的土地流转费用加上她在街道鲜花基地打工的收入,一年可以挣到三四万元。这个街道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当地农民,都在家门口或原来的田间地头就可以打工。临近春节,她笑着说:有了钱,俺们的日子更好,年味更浓。

孙中来(站立者)和妻子(蓝衣者)在丹参加工车间打工

一年年新年到来,一年年新年走远,像乡村田野的收成。乡村是一粒瓜种吧,一年年辛劳地长蔓展叶,缔结一个甜甜的大瓜,这瓜儿就是新年,过年就是品尝硕果。新年又好像是一坛好酒,人们用辛勤和汗水精心酿造,过年就是将其品享,乡村一杯杯把盏,一辈辈酿造,畅饮个不够。

【作者通联】:266200)山东省即墨市振华街33号

【作者电话】13853268556(微信)

【作者简介】黄迪声,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2008年曾参加山东省第三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第四批签约作家。出版的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笛声流远》(1997年)、《听潮的树》(2000年)、《琴岛笛声》(2004年)、《海平面》(2008年)。散文集《水样年华》(2006年)等。2011年曾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青年作家”并当选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路遥青年文学奖”(1996年)、十九届"文化杯"全国鲁黎诗歌奖(2010年)、《山东文学》“龙泉杯”征文诗歌一等奖(2010年)等。

壹点号胶东笔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