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1 11:1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我的父母的童年”作文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写好“我的父母的童年”作文的注意事项"
“我的父母的童年”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话题,它不仅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上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更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倾听、思考,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深入了解,挖掘素材是基础"
1. "主动沟通,而非被动等待:" 不要指望父母会自动把童年故事讲给你听。要主动去问,耐心去听。可以围绕特定主题提问,比如他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印象最深的一次冒险、家里发生过什么有趣或难忘的事、童年有什么烦恼或梦想等。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那件事让你印象深刻?”),鼓励他们分享更多细节。 2. "记录细节,构建轮廓:" 在倾听时,不仅要听故事本身,还要注意记录细节。比如,他们生活的年代背景(是物质匮乏的六十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具体的地点(是城乡结合部,还是小县城?)、重要的人物(祖父母、兄弟姐妹、邻居朋友?)。这些细节能为你的作文提供丰富的背景和血肉。 3. "区分事实与想象:" 童年记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模糊、甚至被美化或美化。要尽量区分哪些是
父母的婚姻是两个从小失去双亲的穷孩子的结合,父亲大母亲16岁。父亲的沉稳包容与母亲的干练果决相互映衬温和,这一稳一决,一柔一韧,把贫困的生活过得满是温度。
我的母亲母亲年轻时很漂亮,扭秧歌的一把好手。小时候在做豆花饭买卖的叔叔家长大,因此母亲很会做饭。两三颗脆生生的莴笋一到母亲手里,便像被施了魔法。眨眼间,翠绿的莴笋丝裹着红油蒜泥,成了酸辣开胃的凉拌菜;奶白的莴笋片在鸡蛋汤里翻个身,化作鲜掉眉毛的浓汤;油锅里莴笋丁与腊肉欢快起舞,转眼就是一盘喷香的下饭菜。
要说我爸妈的事儿,那可真是一笔糊涂账。他俩到底啥时候结的婚,中间又经历了啥特别的事儿,家里愣是没人能说清楚。倒不是没人想知道,实在是连个靠谱的说法都没有。偶尔问起家里长辈,他们也是一脸迷糊,“那都是老黄历了,早记不清了!”
我和姐妹们小时候也问过爸妈,那会儿他们倒是说过,但小孩子家家的,听完转头就忘,等到长大想细究,早就没了印象。有时候几个姐妹凑一起唠嗑,还会开玩笑说:“咱爸妈简直像突然冒出来结婚的,连个恋爱故事都没给咱们留!”
不过有件事儿我倒是记得清楚,小时候爸妈总把“日子难”挂在嘴边。他俩这辈子,大半辈子都在跟生活较劲。刚成家那会儿,连个像样的窝都没有,全靠公家安排,在好心人家借住。那房子说不上多好,墙皮都掉得一块一块的,但对他们来说,好歹有个遮风挡雨的地儿。
爸妈说,他们刚成家的时候最苦,家里连套完整的餐具都凑不齐。你敢信吗?他俩端着半边瓢吃饭!听着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但这就是他们的真实日子。那半边瓢,缺口都磨得光滑了,每次用的时候,还得小心翼翼,生怕手一抖再碎了。可就算日子过得紧巴巴,俩人愣是咬着牙,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白手起家。
后来日子慢慢好了,家里添了碗筷,修建了三间茅屋,但爸妈偶尔还会念叨起那半边瓢。在他们眼里,那不仅仅是个破瓢,更是他们苦日子里相互扶持、一起打拼的见证。每次听他们讲这些,我心里就酸酸的,想着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老一辈吃的这些苦。
在时光的长河中,父母的婚姻恰似一幅温润的画卷,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细水长流的温情。十六岁的年龄差距,未曾成为情感的障碍,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化作彼此互补的默契,编织成家庭最坚实的纽带。
父亲性情温和如春日暖阳,待人接物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姿态。他用包容的胸怀与正直的品格,为家庭筑起安稳的港湾。每当生活泛起涟漪,他总能以沉稳的态度化解危机,以慈祥的目光给予家人最安心的慰藉。与之相对,母亲则展现出刚毅果敢的一面,凭借着精明强干的处事能力,将家庭内外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能言善道却不流于琐碎,在人情往来中进退有度,凭借明达事理的智慧赢得亲友敬重。灶台前,她更是游刃有余,一双巧手将平凡食材化作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让家的味道深植于每个家人心间。
爸妈两人性格虽截然不同,却在生活的磨合中达成家庭的平衡。父母的婚姻没有海誓山盟的誓言,没有亲亲我我的浪漫,把互相扶持的的诺言溶于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共同谱写着相濡以沫的人生乐章。这份平凡而真挚的情感,不仅构筑起温暖的家庭,更成为子女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诠释着婚姻最本真的幸福模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