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1 1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看曲剧的观后感作文,可以遵循以下要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深入:
"一、 观前准备与心态 (可选,但有助于写作)"
1. "了解曲剧基本知识:" 在观影前,简单了解曲剧的历史、特点(如唱腔、表演风格、常用剧目类型等)、代表人物或剧团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演出内容。 2. "明确观看目的:" 你是想了解传统戏曲、欣赏艺术表演,还是体验地方文化?明确目的有助于你关注演出的重点。
"二、 观后感的核心内容 (主体部分)"
1. "开头:点明主旨,概述演出情况" "简述观演背景:" 何时、何地、观看的是哪个剧团的哪出戏(剧名),或者哪个演员的表演。 "总括印象:" 用一两句话概括你对这次观看的整体感受(如:深受感动、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等)。 "点明主旨:" 简要说明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谈观后感。
2. "主体:具体描述与分析,这是观后感的关键" "情节概述 (可选,不宜过长):" 简要复述剧本的主要情节或你印象最深的片段。"注意:" 不要大
——纪念北京曲剧《烟壶》创排演20周年
九月初的秋夜,我在天桥剧场观看了北京曲剧《烟壶》创排20周年的演出。从1995到2015,这部陪观众走过20年的曲剧,再次被搬上了舞台;当晚的剧场外虽凉风阵阵,剧场内却被一批忠实的观众把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北京曲剧,整部剧虽然时间较长,但是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特点显著。与之前所看过的话剧相比,《烟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舞台设计上,虽然是需要多次换道具的多幕剧,它依然做到了每一幕布景的精巧真实合理。如整部剧以绿色绣图的帷帐和聂小轩亡妻的图片作为聂家大布景,显示了手艺人家的简单朴素,又暗示了在聂小轩妻死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这一背景中,这家人对八国联军的态度,为全剧做了剧情的渲染。
配乐上,此剧中穿插了很多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音乐,或以此表达人物复杂心理,或烘托某场整体氛围,或作为演员演唱的配乐,使得整部剧在听觉上更加饱满。
演员服装上,本剧中只有徐焕章穿上了洋服,以此表明他为“新世界”的人,实则为洋人的走狗,其余人则穿清朝服饰,形成对比。聂家人的衣服较为素雅,即使聪明纯真的柳娘也只是在继承了“古月轩”的烧制鼻烟壶的绝技时和结婚大喜时,才穿了较为鲜艳的衣服;相比之下九王爷府上的王爷和翠喜儿则一直以明艳的衣服亮相,两家形成对比。服装上的对比暗示了两类矛盾,中国的官宦之人(统治者)与平民百姓(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中国人(被侵略者)与洋人(侵略者)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始终穿插在整部剧中,构成了剧情的冲突和发展,之后会讨论。
演员表演上,这部剧最大的特色在于旁白说唱及剧中演员的唱辞,极具中国古典文学遣词造句的美感。如“难难愁如秋水恨如寒江”,这样的词句与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相结合,将苦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上是对《烟壶》表演形式的一点认识。
除此之外,我对本剧的内容做了一些思考。如上所说,两组矛盾促使剧情往下发展。
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后者对前者的绝对服从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本剧的开始几幕中,清室王府贵胄九爷,欲独霸聂小轩父女精心烧制的“胡笳十八拍”图样的孤品成套烟壶,把聂小轩投入刑部大牢“存”起来。对此聂小轩虽然喊冤,但他并没有作出任何根本性的反抗,在老百姓的思维中,王爷说关进大牢就关进大牢,自己被冤枉又如何?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逆来顺受”的思维。又如在寿爷和聂小轩谈到柳娘与乌大爷的婚事时,两次提到乌大爷虽然是旗人出身,按照规矩“满汉不通婚”,只是由于乌大爷后被踢出族门,聂小轩对于二人结婚之事才少了顾忌。而徐焕章和乌大爷在第一幕的碰面,虽然徐已经是洋人走狗,内心对乌大爷憎恶使坏,面对自己“曾经的主子”,见到了之后还是吓得跪地磕头。这些情境都表达了清朝森严的等级制度深入人心,统治者没有对错可言,皇上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而大清朝就是需要被维护的。
而在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后者依然有自己明确的态度。本剧中未真正出现侵略者的形象,但是一方面洋人的走狗徐焕章是一个体现,他虽然已经是巡警具有一定权力,但表面上私下里都被大家看不起;另一方面当清朝统治者九爷与侵略者交锋时,九爷选择为取悦日本侵略者,让聂小轩烧制“八国联军占北京”卖国画样的烟壶,这也是对侵略者形象的侧面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百姓代表的聂小轩则态度十分明确:宁肯自毁手臂也不丧失气节,以死抗争。与其说聂小轩是在违背九爷的命令,不如说是他对侵略者最直接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如此坚定,甚至高于他原本头脑中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也许在这个时候,聂小轩才明白自己誓死维护的,并非统治者的话语,而是自己对于国家的忠诚;国家矛盾要高于阶级矛盾;如果统治者选择卖国,被统治者如聂小轩这样的人,是否会选择反抗统治者,维护自己认为合理的国家?
本剧的结尾,有主见的柳娘自许婚配已成其师哥的乌世保,并在友人帮助下,一家人逃出魔爪。那么,逃出魔爪之后呢?剧本并没有给这个问题以,但历史已经作出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剧本的皆大欢喜的结尾,也是一个时代(清末)将要走向悲剧的结尾。
光束戏评 / 何小可er
读大象出版社刚刚面世的新书《戏台上的中国》(廖奔、廖琳达著),非常喜欢,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慨。
常常听人说,现在的青年人不喜欢看戏曲。在我看来,这样说不免有些简单。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看法,但几次亲身经历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一次是去北京大学看北京京剧院演出的京剧《梅兰芳》,一次是去北京师范大学看苏州昆剧院演出的昆曲《牡丹亭》,学生们看后的反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京剧《梅兰芳》演出时,没有学生中途退场,戏演完后没有特意组织观众座谈交流,但很多学生迟迟没有离去,而是走到台前与演员进行交流,这让我强烈感受到,青年学生非常渴望了解戏曲和了解看戏之外的更多知识。
看昆曲《牡丹亭》那天晚上,我记得演出的是《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五六个精彩的折子戏片段,时间大约有两个小时。在演出后举行的交流座谈中,有1/3的学生留了下来与主创人员进行交流。有人谈观剧的感受,有人谈演员的表演,也有很多人提出有关昆曲的各种问题,白先勇先生都耐心地做了解答。还有一次,我在某大学讲戏剧欣赏课,我突发奇想安排学生看了一部京剧《宰相刘罗锅》。开始我还担心学生看不懂,所以先简单讲了一些戏曲与话剧在表演上的不同特点。但出乎意料地是,学生们居然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我请他们把自己的观感简单地写下来,90%的学生写了“喜欢”,10%的学生说“看懂了”,但“不喜欢”。
在我看来,一些青年学生不去看戏曲,不见得是“不喜欢”,而是“担心看不懂”。也就是说,多数青年人还不知道如何去欣赏戏曲。这也是戏曲艺术从业者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引导青年人走近戏曲?而这也是我读完《戏台上的中国》后异常兴奋的原因。
《戏台上的中国》可谓是普及中国戏曲知识的“小百科全书”,也是引领青年人进入戏曲大观园的一幅“导航图”。从书中所列的章节“唱戏”“戏史”“演戏”“看戏”“戏班”“戏子”“戏台”“写戏”,以及重要剧目《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内容的介绍,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本书作者是研究中国戏曲的知名学者,非常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传播过程和民众接受戏曲的现实,因此,书中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戏曲发展的历史和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与故事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增加该书的可读性。书中,作者带领读者从戏曲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艺术,到舞台演出、戏曲故事、演员的生活、表演技巧、戏曲服装道具以及戏曲发展的文化背景、世界传播、域外影响、艺术价值、生存现状等,细致解读了戏曲对人民生活的深入影响、面临的生存困境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讲解细致入微,耐读耐看。
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戏曲发展历史。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为什么戏剧(戏曲)文化显得那么重要?书中的《引子》开宗明义点“题”——“中国人有一个癖好:看戏”“从古到今,从南方到北方,从山林到旷野,从乡村到城市,从普通百姓到文人墨客,从达官贵人到宫廷皇族,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精英名士、芸芸众生,大多都好这一口儿”。中国人为什么爱看戏?因为“戏曲蕴含中国人的性格基因和文化血脉”;中国人从“戏台”上“获取娱乐渴望、精神追求和知识见解”,因而,“中华文脉在戏台上延伸”。还有一种说法,说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爱看戏,主要是因为那时的大多数民众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不识字。他们读不了书,只能通过看戏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故事,辨别历史上的善、恶、美、丑、忠、奸。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通过很多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出而得以有效地传承。
在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凸显趣味性。书中介绍了大量有关戏曲创作与演出的知识,包括如何写戏,如何演戏等。在介绍唱腔、动作、服装、道具等特点的同时,还讲解了它们在戏中的重要作用,为观众欣赏戏曲演出扫清一些理解上的障碍。比如,表演方面的“写意性”,这是戏曲舞台表演突出的艺术特点,与写实的话剧艺术是不同的。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舟”。从此地到彼地,在舞台转个圈儿就“到”了,或是口中念念有词,说着说着就“到”了。行军打仗,台上只有四个或八个“兵士”(龙套),就代表了“千军万马”。真可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哭和笑的表演也是比较夸张的,跟现实生活中的“哭”和“笑”不同,跟写实风格的话剧表演也不同。
以图带文增加可读性。为帮助读者更快地、准确地理解戏曲的内容,本书作者精心挑选了五六百幅珍贵的戏曲图片,包括演员剧照、戏台景观、服装样式、道具、脸谱以及有关戏曲的年画、绘画、雕刻、戏单等,增加了该书的形象感。
中国戏曲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东方艺术的结晶,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人来奉献力量。白先勇先生带了一个好头,在继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出古老戏曲走进新时代的一条新路。《戏台上的中国》从戏曲欣赏方面为戏曲的普及与发展助力,加之多年来广大戏曲艺术家积极参与的“送戏进校园”行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何愁戏曲不能发扬光大。(刘平)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