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1 1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长征行》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一、 预读与理解:"
"通读全文:" 首先,你需要完整地阅读《长征行》这本书,了解其整体内容和脉络。不要只关注你感兴趣的片段,要力求全面把握。 "深入理解:" 不仅要理解故事情节,更要深入理解书中的思想内涵、主题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人物、事件、场景来展现主题。 "做好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下你的想法、感受、疑问以及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段落。这些笔记将成为你写作的重要素材。
"二、 确定中心思想:"
"提炼主题:" 《长征行》通常以长征为背景,展现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你需要从书中提炼出中心思想,例如: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胜利的意义、对当代人的启示等等。 "明确观点:" 在确定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你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你被书中的哪些内容所感动?你从长征精神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你的观点是什么?
"三、 选择写作角度:"
"聚焦重点:" 《长征行》的内容可能很丰富,你需要选择一个你最有感触、
阅读完王树增老师所著的《长征》,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长征这一段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历史长卷缓缓展现在我眼前,其中所蕴含的崇高精神深深触动了我,同时也加深了我对当前部队生活的理解。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翻雪山、过草地、渡江河,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与危险。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跨越了千山万水,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完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这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我们如今的部队训练和生活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
清晨的负重跑,汗水湿透后背,双腿沉重不堪。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疲惫,但想起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这点苦累又算得了什么?在战术演练中,我们反复钻研、刻苦训练,模拟各种复杂艰难的战场环境,只为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战斗中能够克敌制胜。这正如长征战士们在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灵活应变,用智慧和勇气突破敌人的封锁与围剿。
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红军战士们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驱散黑暗。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在今天的部队中,我们更应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军人的职责与使命,筑牢军魂意识。我们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安宁,这份责任重于泰山。
当我们身着戎装,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当我们在深夜坚守岗位,守护万家灯火,当我们随时准备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任何需要的地方,我们就是在传承长征精神,续写新时代军人的荣光。我们要将长征精神融入血脉,化作砥砺前行的力量,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不畏艰难、矢志不渝,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而不懈奋斗,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祖国的尊严与荣耀,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刘振洋 王 超
主 办:武警福建总队政治工作部
监 制:袁宏国
责任编辑:熊修宁
值班编辑:徐兴泽
投稿邮箱:fjwj81@163.com
福建武警
福建武警
我就知道你“在看”
本期推荐
王树增《长征》
“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史诗。”百年奋斗史中,出发长征是关键的一步。那是一条红色铁流,蜿蜒逶迤二万五千里,任围追堵截,始终不灭。那是一种坚韧执着,在泥泞和寒夜里不懈追寻,艰苦卓绝,涅盘而生。那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照亮新时代长征路,引领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荐书人:金昱彤
沈河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
精选段落诵读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物质和精神是认识生命的过程中两个互相依存但处于不同空间的要素。前者是须臾的,后者是永恒的;前者是脆弱的,后者是坚实的;前者是杂芜的,后者是纯净的。提升生命质量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
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
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
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史诗。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上路,走过那千山万水,感受那风霜雨雪,认识中国工农红军中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行进在这支队伍中的伟大的红军士兵。
心得体会
品读王树增先生的《长征》,细腻的笔触裹着浓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一幅幅鲜活的图画跃然纸上。本书以22岁的普通红军营长周仁杰拉开了长征的序幕,用炊事员朱家胜挑着担子跟着部队往陕北走收束了全书对长征的叙写,在感人的小事和丰富的细节中再现当时历史的波澜壮阔。不仅是立体全景式的长征交响史诗,也是一股细致入微的长征工笔画。让人心灵震撼,敬意满怀。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征服漫漫征途的意志,那是顽强不息的斗争气魄。雄关漫道、险象环生,长征路上面对的不仅仅是高山悬崖、冰天雪地、急流险滩和无底沼泽,更要面对百万虎狼之师。在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中国工农红军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然而百折不挠的红军战士,无论面对多么绝望的险境,都会以滚烫的热血与钢铁的意志战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提到一个人——陈树湘,著名的“断肠英雄”。他率全师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陈树湘不仅代表着红军的铮铮铁骨,也展示了华夏子孙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革命征途上,正是无数个陈树湘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写就了我们的历史。
同样是29岁,陈树湘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无惧牺牲的事迹深深激励着我,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基层检察干警,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我要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每一项工作放在心上,全力以赴,勤恳务实,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传承红军战士的信仰,那是坚如磐石的赤胆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长征路上的人每一人,无论年龄、无论身份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共同的社会理想牺牲生命。正因如此,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大渡河的一岸,十九岁的红军指挥员萧华大声喊:“共产党员们!跟我上!”号召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方志敏去世前说“你们可以砍下我的头颅,但绝不能动摇我的信仰”;邓小平同志在长征路上干了什么的问题时只有三个字:“跟着走。”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
身为检察人员,我们身肩法律监督职责,背负着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更要对自己的职业保持最基本的信仰。检察人员没有坚定信仰,没有政治忠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会成为空谈。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会硬,站位就会高,行动就坚决。检察人员只有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必修课,把牢思想“总开关”,做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才能永葆底色而不褪色。
遵义北面的土城郁郁葱葱,狭窄湍急的乌江上游修建了水库、江面上架起了连接高速公路的桥梁,娄山关依然云雾缭绕,山上高耸入云的是中国移动的发射塔……战火硝烟已然消散,长征依旧山高水长。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更加扎实的实际行动,奋发有为、紧盯目标,迎难而上,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检察院出品
供稿:金昱彤
图片 音频:宫晓天
编辑:戴羽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