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名传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1 16:44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名传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名传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当:
"1. 明确“名传”与“读书笔记”的含义与关系:"
"“名传” (Míng Chuán):" 通常指著名的传记(Biography)或人物传略。你需要明确你所写的“名传”是哪一本,以及传主是谁。如果题目没有指定,选择一本你熟悉且有感触的著名传记。 "“读书笔记” (Dúshū Bǐjì):" 这不是简单地复述书的内容,而是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感悟、疑问、评价等。它应该体现你的阅读深度和独立思考。 "关系:" 作文的核心是围绕这本“名传”的“读书笔记”展开的。你的“笔记”应该是基于对传记内容的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见解和情感体验。
"2. 仔细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可能要求你分享笔记的主要内容、最让你触动的部分、从中得到的启示、如何将书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等。 注意字数限制、文体要求(通常是议论文或记叙文夹带议论)。 确认是写“读书笔记”本身(比如你会如何记录这本书),还是写阅读“名传

庄子:苏轼生活艺术的理想蓝图

作者:王友胜(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教授)

苏轼特别推崇庄子,将其许为千年知音。他应蒙城县令王竞之约撰《庄子祠堂记》,表达对庄子思想的深刻领会与独到见解。据统计,“庄子”“庄周”及“逍遥”“齐物”等词在苏轼诗词中曾出现多达22次。如“早岁便怀齐物志”(《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二)、“还家傲似蒙庄子”(《和南都赵少师》)、“逍遥齐物追庄周”(《送文与可出守陵州》)等句,表达其追慕庄子率性自由、泯灭事物差别的卓见与睿思。如果说陶渊明在古代文人中第一次生活化、实践化了庄子的生命哲学,那么苏轼可谓古代第一位将庄子的生命哲学诗化的文人,两者在生活艺术的契合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维度。

超然物外,追求自由人生

在对待物质生活的看法上,庄子主张简单质朴,追求自由的人生。他的《逍遥游》以“游”设喻,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微小动物的对比,阐述“大”与“小”之别,指出无论是不善飞行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它们均“有所待”而无法自由生活。作者所追求的是“无所待”的境界,认为只有消除世俗观念之束缚,泯灭物我之别与是非之辩,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万物,从“小我”到“大我”,才能达到无己、无功与无名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的逍遥之游。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最能理解庄子“无所待”的生命境界并努力践履的,非苏轼莫属。苏轼仕途越蹭蹬,生活越不顺,就越能在精神上走近庄子,创作流传千古的诗文杰作。他贬官黄州时所作的《雪堂记》在构境与创意上,可以说是庄子《逍遥游》的翻版与复制。文章开篇概述雪堂的位置和得名,紧扣“雪”字,由筑堂于大雪之际到绘雪于四壁,再到举目所见无非雪者,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纯洁与美好的向往。在他看来,雪堂不仅是供居住的物理空间,实则是其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苏轼的朋友多有品格不凡、行为放浪的“异人”“奇人”,如在黄州时的好友、同乡陈慥,“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他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均见《方山子传》)。陈慥出身显赫,理应做官,却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其淡泊名利,追求率性自由的高格,接近庄子“无所待”的生活境界。

苏轼认为凡是俗世利欲尽消的地方,优胜的妙解自然突出明了。如其《超然台记》开宗明义:“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自陈自钱塘移守密州后,物质生活远逊在杭州时,但精神上却怡然自乐,“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最后追述快乐缘由:“以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说明之所以到哪里都快乐,就在于自己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烦恼。

等视万物,追求乐观人生

在对待生死出处的看法上,庄子认为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对的,不存在差别,没有是非、美丑、善恶及贵贱之分。他在《齐物论》中连续借用七个寓言故事,阐述齐物与齐论的关键在于忘记死生与是非,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其《逍遥游》亦云:“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人们均以活到八百岁的彭祖为长寿者,可比起冥灵与大椿,他的寿命又何其短暂。庄子这种齐万物、一死生的思想,轻视有限时空,追求顺应自然、抱真守朴、虚静淡泊的至高境界,都对苏轼产生了深刻影响。

苏轼最善用庄子“万物齐一”的哲学观来指导生活、化解痛苦与净化心灵。他等视万物,追求乐观人生,自己虽屡遭贬谪,仍觉“也无风雨也无情”(《定风波》),那些不能面对挫折的人,之所以痛苦,均因“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超然台记》)所致。《东坡志林》卷二“三老语”条载,三位老者自夸寿年:一曰少年时与盘古有交情;一曰每次海水变桑田就投下一签,如今签子已满十间屋;一曰食蟠桃后所弃之核如今已堆积如昆仑山之高。三人相争,互不相让。可在苏轼看来,若与无限的宇宙相比,他们的寿命其实与不知晦朔的蜉蝣、朝菌二物并无不同。苏轼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得失、是非与忧乐均表现出超旷的心境。其《薄薄酒二首》其一云:“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作者主张关注当下、泯灭事物差别,消解人生困境,保持生活快乐,这实际就是庄子等视万物、化苦为乐思想的折射。

苏轼有时借用饮食题材表现其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他在儋州作《菜羹赋》描写了煮蔓菁、食苦荠时的达观态度:“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作者身贬僻地,偶有饮食不给,借野菜粗食以度日的窘况,但能自许“葛天氏之遗民”,乐观自适,超然物外,表现出一种孔颜之乐的态度。

寄情山水,追求审美人生

庄子比较早地认识到自然之美,经常游览于山水之间,悟道自然,追求审美人生。其《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表达人面对自然美时说不出话来,或自然美得无法用言语表达,故看到山水林木,或丘陵土地,自然就会感受到无比快慰。其《秋水》又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作者对山水自然全景关照与生命体悟,揭示自然山水的内在之美,追寻超越世俗的精神场域,体悟出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认识到宇宙自然的广大与无穷。《庄子》一书所载之“庄子钓于濮水”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两个故事中,庄子笔下的山水已非对自然的简单复制,而是对造化的诗意表达与精神追寻,它突破了现实山水空间的有限性,呈现出无限的空间形态。

庄子不仅好林泉之趣,而且他记载的上古圣贤亦多与山林有密切关系,如“(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逍遥游》),“(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在宥》),“二子(伯夷叔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焉”(《让王》)。苏轼努力步趋庄子生命哲学,追求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如贬谪黄州时,他就将山水视作安放受累心灵的精神空间。其《答李端叔书》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其《赤壁赋》亦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作者这种将自我与宇宙相对照的认识观来自庄子。在他看来,山水的艺术精神超越了山水的物理空间,纵情山水的审美境界拓展了审美主体的胸怀。因此,如同庄子一样,他对山水之游的喜爱贯其一生,始终将游览视作一种审美实践,追寻诗意地栖居,即使贬谪岭海,仍然如此。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其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通过自然审美,体认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了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交融。

综上所述,苏轼的生存方式与生命价值观的确在许多方面都和庄子心心相挈,神韵相通,其追求自由、乐观与审美的生活观,均可在庄子的生命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源头。庄子是苏轼生活实践与生活艺术的标杆与楷模。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1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演员杨洋等人民日报撰文,快看看你的留言登报了吗

图①:壁画《江山永固》(局部),范迪安、王颖生、董卓、马鑫主创。

图②:雕塑《铁军忠魂》,作者吴为山。

右上角人物从下至上依次为《亮剑》李云龙、《归队》鲁长山、《叛逆者》林楠笙、《我们的河山》庄埼风、《悬崖》周乙(右)和顾秋妍。

资料图片

挺起民族脊梁 守护万里河山

任飞帆

“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征集“我最喜欢的抗战剧”,电视剧《亮剑》中这句英雄口号在留言区频频亮相。

李云龙带着独立团冲锋陷阵,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要守住阵地。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刺刀见红也要拼到底”的血性,民族危亡之际“舍我其谁”的担当。

虎胆英雄李云龙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抗战英雄形象定格为永恒。《东北抗日联军》里坚贞不屈的杨靖宇、《悬崖》中深沉隐忍的周乙、《伪装者》里重情重义的明家三兄弟、《太行英雄传》中勇猛果敢的杨树生,都已如雕像般铭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在抗战胜利80周年电视剧展播中,《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等剧集新作也备受瞩目,我们看到了历经生死考验重新集结的东北抗联小分队,看到了带领军民壮大崮城县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党员庄埼风。

英雄不问出处,千锤百炼才能磨砺出最坚定的信仰。《历史的天空》里,充满江湖气的姜大牙在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中,逐渐理解“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初心,最终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叛逆者》里,迷茫的国民党特务林楠笙,为共产党人大无畏精神打动,后在隐蔽战线中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粉碎日军行动。这种坚定,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历经考验后的清醒抉择——信仰,永远是穿越迷雾、指引方向的精神灯塔。

抗战剧里,主角总是少数。但你看,那个在角落里运送弹药的老乡,那个在屋旁给战士们纳鞋底的大娘,那些不知道名字在枪声中倒下的战士……荧屏上的一个镜头,可能就是英雄的一生。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这束光照亮之前,他们就隐没在平凡你我之中。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篇章。抗战题材电视剧从诞生起就担负着铭刻记忆、礼赞英雄的重要使命。战争的风雨虽已过去,历史的钟声仍在回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英雄身上所展现的伟大抗战精神,也是抗战题材电视剧永恒的创作主题。

李大钊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自“九一八”始,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华大地生灵涂炭、苦难深重。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英烈,挺起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

今天,我们不必面对纷飞的战火,却仍需英雄精神的滋养,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点滴日常也足见真章:在工作中敢冲锋在前,敢啃硬骨头,是今天的“亮剑”;在生活中坚守道义、诚信坦荡,是今天的“朱开山”;面对诱惑保持清醒、决不动摇,是今天的“铁梨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荧屏中的英雄形象,早已超越了剧情本身,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将英雄精神融入血液,化为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的英雄故事。

让英雄与观众时空对话

王 雷

我一直觉得,能在荧幕上塑造英雄,是我的光荣。从《战旗》里的金戈,到《中国骑兵》里的刘春雷、《上甘岭》里的秦基伟,再到《功勋》里的李延年,他们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但都是胸怀民族大义的勇士。

《我们的河山》里的庄埼风也是这样的角色。他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沂蒙地区土生土长的一介文弱书生,一名青年共产党员,在上级指导和带领下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农会,团结民众一致抗日。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庄埼风行动的准则。抗战胜利离不开前线将士的浴血拼杀,也离不开后方的、基层的、深入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承担这项重要任务的基层党员,与前线浴血奋战的英雄一样,都在服务人民、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庄埼风走近土炕头,走向田间地头,发现空讲救国大道理没用,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是能吃饱饭、穿暖衣,于是着手推动减租减息,改善村民生活。因为他明白,“大智慧”如果对不上百姓的“小心思”将毫无用处,只有让乡亲们感受到这支队伍是为他们谋幸福的,才能赢得支持,进而赢得战争胜利。

剧中大量展现的,正是这种具体而微的工作:一点点唤醒民众,党的政策老乡们听得懂、能受益。抗战14年,千千万万像庄埼风这样的基层干部,在敌后默默耕耘,筑牢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他们是连接“兵”与“民”的桥梁,是战场后方的坚强后盾,是胜利基石。

没有了浴血厮杀的强情节,怎么让根据地里的“政工”英雄在荧屏上鲜活起来?结合塑造李延年的经验,我始终提醒自己:庄埼风跟战士、农民们说话,也是在跟荧屏前的观众交流。观众会代入剧中普通人的视角,庄埼风向他们解释政策、鼓舞士气、讲述道理的过程,也是在同今天的观众传递思想、沟通情感。所以,他带着鲜明的个性,带着对乡亲们的情感去表达,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争取胜利、改善生活,不是空洞的说教。农民和战士听懂了,观众就一定能听懂,英雄身上的精神力量就能跨越时空抵达人心。

演好英雄的故事,需要走进英雄的世界,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精神洗礼。在沂蒙红嫂纪念馆采风,无声的展品诉说着军民鱼水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老乡们动情的讲述,更为我蓄积了塑造角色的情感基础,使我进一步理解“庄埼风们”日复一日、深入人心的群众工作是如此重要,理解他们身上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接力传承下去。

如果说《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了“为什么党领导的军队不可战胜”,《我们的河山》则折射出另一幅历史画卷:胜利的基石,在后方、在基层、在人民群众的一砖一瓦间夯实。那些在田间地头、在群众中间默默耕耘的万千英雄,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播撒的思想火种,凝聚的民心共识,汇聚成抗战洪流中奔涌不息的力量源泉。

“庄埼风们”带着泥土的气息和烟火的味道,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最终在人民的托举中绽放光芒。这样的历史,让我们永远铭记:英雄从人民中走来。

(作者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本报记者张明瑟采访整理)

“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

高满堂

20年前,我踏上黑龙江的土地,开始《闯关东》的创作采访。那几年,我走访了30多位抗联老战士,听他们讲述战火中的青春、离散中的坚守,因为真正的好故事在人的记忆中、命运的褶皱里。

抗战剧难写,难在角度难寻,难在观众审美疲劳。太多“神剧”娱乐化了这段苦难历史,太多“套路化”叙事遮蔽了真实的人性光辉。如何突破?我的答案是:回到人本身,回到历史现场中具体的人的困境、选择和心灵轨迹。

在《归队》中,我想塑造一组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人物群像。1938年“三江大讨伐”后,抗联部队被打散,战士们散落各地,在困境中寻找生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们要在寻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思想的起伏,他们有过动摇、徘徊甚至逃避,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抉择,展开了这个关于信念与救赎的故事。

鲁长山作为这部剧的灵魂人物,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引领者。他是闯关东而来的普通人,成为离散战士们的精神图腾。他的形象是通过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上路而立起来的。他说:“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用生命践行的信仰。

这部剧塑造了一组立体的英雄群像。胡军饰演的鲁长山与李乃文诠释的汤德远相得益彰,两位成熟演员以精湛的演技呈现了性格迥异却同样复杂的角色。为了真实再现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胡军减重近20公斤,更带领全体演员通过节食保持饥饿状态,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令人动容。袁姗姗、蒋欣等青年女演员突破类型剧的窠臼,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

一众东北籍演员的加盟更增添了地域特色。任彬饰演的高云虎充满男性气概而又情感细腻,李俊贤演绎的“胡子”小白马侠骨柔肠。这些人物呈现出东北特有的幽默达观的人文色彩,在传递崇高精神价值的同时,也让滚滚红尘中的情感和人味儿扑面而来。更值得一提的是林永健、倪大红、刘佩琦等老戏骨的倾力加盟,他们举手投足间全是戏。

《归队》在叙事上更聚焦于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灵困境和精神成长。英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艰难抉择中淬炼而成的。汤德远的内心挣扎与最终回归、花儿沉江前的悲壮抉择、高云虎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这些情节展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时刻”,而是最真实的人性光辉。

历史不会重复,但人性永远相通。这才是抗战剧穿越时空、打动观众的根本所在。通过《归队》,我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至暗时刻,依然选择坚守光明的人。这种选择,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为一级编剧)

想起他们,我就心发烫

杨 洋

男孩子总爱看战争片,模仿英雄。记得我小时候最爱看《铁道游击队》,那个时候只觉得游击队员为了保护乡亲敢跟日寇拼命,很酷也很厉害。我在心里暗暗想:将来也要做英雄。

考入军艺以后,有一天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亮剑》,看着看着我就入了迷。李云龙面对日寇精锐的重重包围,迅速判明战场形势,果断下达正面突围的命令。他站在战壕里攥着枪,没有半分畏缩,脸虽被硝烟熏得黝黑,可眼神却十分明亮。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课本里描绘的革命先烈形象,一下子立在了眼前。

剧中还有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面孔。那个堪称“神炮手”的憨厚士兵王承柱只剩下两发炮弹,却敢冒着枪林弹雨去打敌军指挥部,当不幸被日寇的冷枪击中时,还紧紧抱着迫击炮。小战士虎子抱着手榴弹突围,左腿被子弹打伤,他就咬着牙拖着受伤的腿往敌人的阵地里爬,扯掉引线扑向射击孔,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独立团的骑兵连,他们是最锋利的一把“利剑”,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被围堵在山坳里,子弹打光了,就把枪砸了拔刀冲锋——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正是这前仆后继的“冲锋”,才有我们如今幸福安稳的生活。

后来我又看了《闯关东》,发现英雄不仅在战场上,也在生活中。一大家人背井离乡往东北去,遇着天灾战乱,饿过、冻过、被欺负过,却没一个人说“算了”。朱家父子守田时的拼,兄弟几个护家人时的硬,国难当头放下锄头扛起枪那股不肯认输的劲儿真提气。还记得文他娘离开家时说:“人不在家,门是锁不住的,将来要是有过路的人过来歇歇脚,避避风雨,咱这屋子里也断不了人气儿。”自家日子过得再紧巴,也不肯把别人的难处堵在门外,想着给路人留个安身地。卫国是忠,护家是勇,帮人是善,这些都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后来出现一系列谍战剧,我最爱看《悬崖》。剧里的人潜伏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周乙和顾秋妍行走在刀尖上,走路得盯着影子,行动要藏着踪迹,在哈尔滨最深的夜、最冷的风里,他们眼里的光也没暗过。信仰被压在心底最深处,外表看着不动声色,内里却热血滚烫,这才是真正的“孤勇者”,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家国,守护着人民。

多年过去,再想起这些画面,心仍会发烫,“做他们那样的人”的种子早就在心里发了芽。即便离开部队,身上那股劲也没散。后来我有幸参演《建党伟业》和《特战荣耀》,英雄精神每每激励着我。

我常想,我们愿意看抗战剧,也是借那些画面和故事,把心里那股子劲提起来,为了装在心里要护的人、要守的事。和平年代里,我们不必再像当年先烈那样赴汤蹈火,可照样能像他们那样往前冲。烽烟会散,故事会老,可英雄精神一直都在,照耀着我们,也指引着我们继续向前进。

(作者为青年演员)

网友留言

哪部抗战剧让你动容?

601e3a:《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抗战剧的“神作”,但它不神化人物,而是用残酷真实的镜头,展现战争的惨烈,刻画了一群平凡人在战火中的坚守与抗争。

5tZjCT:作为一名90后,《小兵张嘎》是我爱国情感的启蒙。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的孩子们,个个鲜活得就像现实里的小伙伴,他们用儿童的视角告诉我:抗战,是我们全民族奋起一搏的生死之战。

rj0411:在众多抗战剧中,《太行山上》像一部编年体纪录片,充满史诗质感。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故事,考究的妆造,带观众跟着党的领导,跟着当地军民,在游击战中粉碎侵略者的痴心妄想。

颜瑞华:我选择《雪豹》。“雪豹”不仅是一支队伍的代号,更象征着一种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高洁刚烈气节、勇猛矫捷、坚韧顽强的战斗精神。我从周卫国的身上看到了人性与正义的光芒,看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儿女所迸发出的惊人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

非必丝与竹:从《亮剑》的热血到《悬崖》的坚守,从《深潜》的无畏到《我们的河山》的壮阔,共赴《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征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微博留言区)

(来源:人民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