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0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雨的日记作文,要抓住“观雨”这个核心,并融入个人感受和思考。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核心:观雨" "不仅仅是记录下雨这件事:" 不要仅仅写“今天下雨了”,而是要写你“观察”雨的过程、状态和给你的感受。 "聚焦观察点:" 你是在窗内看雨、在阳台看雨,还是在雨中感受雨?明确你的观察视角和地点,这将影响你描写的细节。
2. "运用感官描写(多角度观察)" "视觉:" 雨点是什么样子的?(大小、形状、颜色) 雨落下的姿态?(是密集的、稀疏的、倾斜的、垂直的?) 雨景的色彩?(天空是阴沉的、灰蒙蒙的,还是雨后初晴的?地面、屋檐、树叶是什么颜色?) 雨景中的动态?(雨滴落在水洼里溅起的水花、雨丝挂满屋檐、雨打芭蕉的叶片等) "听觉:" 雨声是怎样的?(淅淅沥沥、哗啦啦、噼里啪啦?) 是单一的声音还是混合的声音?(雨打在窗户上
绵绵细雨总是能给人带来丝丝遐想,雨,是美的,也是有诗情的。正如杜牧《江南春》所描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丽的雨景中,蕴藏着多少诗情画意?最美赏雨景点有哪些呢?
1.扬州瘦西湖——烟雨江南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扬州必游瘦西湖,如果你遇上一场春雨,那就赚大了,因为烟雨中的瘦西湖是最美的,也是国内最美赏雨景的地方。瘦西湖笼罩在薄薄的雨雾之中,仿佛是一位绝色的美人披上了一件轻纱,草木原本的色彩都降低了饱和度,不再那么明艳。柳树的绿,淡淡的;桃花的红,粉粉的;迎春的黄,浅浅的……河堤上的撑着雨伞的游客、垂柳、桃花,远处是朦朦胧胧的五亭桥,绝美而又浪漫。透过柳帘,一艘摇橹船在春雨中游弋,隐隐约约还能够听到船娘吟唱着扬州小调……烟雨江南美景如何不让人流连!
2.惠山古镇·寄畅园·八音涧
无锡有很多绿意盎然,适合梅雨季听雨、赏雨的园林,其中以惠山古镇的范文正公祠、顾可久祠、潜庐为最美,还原了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当然,要说经典,在寄畅园的知鱼槛中看梅雨溅起满池的碧绿珍珠,看锦鲤在池中欢快游动,搅起充满禅意的涟漪,是最符合宋词意境的一种感受。此外,八音涧虽然是人工搭建,但十分有趣。山石为道,流水声声,停下来仔细听,会发现水流击打到石头上的声色各有不同,犹如古代八种古乐器交响在一起,很是动听。再搭配上淅淅沥沥的小雨,让这声音更加灵动,是中国十大赏雨听雨地之一。
3.杭州西湖
当年苏轼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美轮美奂地诠释了西湖令世人心驰神往的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漫步在雨中的西子湖畔,只见湖面上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浩浩荡荡。"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说明三月的西湖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连绵的春雨加上湖边的垂柳,那将是西湖边最美的一道风景。打一把仿古式小伞,站在西湖的断桥上,仿佛又回到了神话般的世界,与许仙白娘子来一次千年的相会。
4.长寿古镇·御龙谭公园·听雨楼
人人都爱灿烂晴日,却不知在长寿菩提古镇,听雨也成为人们的一大乐事,是下雨适合去的旅游景点。来古镇听雨不得不打卡的一个景点就是御龙潭公园,御龙潭公园是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也是整个长寿菩提古镇循环水体“万寿河”“青龙溪”的起点。公园巍峨端庄,古朴典雅,明亮通透,由听雨楼、荷花池、六角闲亭、寿星雕像等景观构成,其中,园内听雨楼更是人们观雨赏景的好去处。在这里,你可以沏一壶茶,倚栏而坐,眺望雨中亭台楼阁,池水假山、丛丛草木,融于自然,润泽人心。
5.嘉兴南湖·烟雨楼
烟雨楼是嘉兴南湖湖心岛上的主要建筑,现已成为岛上整个园林的泛称。烟雨楼,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而得楼名。而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图。而今登烟雨楼望南湖景色,别有情趣,夏日倚栏远眺,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
6.苏州园林·拙政园
来苏州园林听雨,感受古典诗词之美。苏州园林里的雨声可是相当丰富的,雨落芭蕉、雨打浮萍......临窗倾听,那种惬意与浪漫不言而喻。苏州园林里面的拙政园便是一个听雨的好地方,园内的听雨轩、留听阁都为了听雨赏雨而建。听雨轩前后各种一丛芭蕉,辅以几竿翠竹,听雨打芭蕉,别有意境;留听阁得名“留得残荷听雨声”,阁边池塘里种满了荷花,于此赏荷听雨,再合适不过。
7.泰山风景区
泰山日出闻名全国,但其实泰山的雨也丝毫不逊色,是国内十大最美赏雨景点之一。雨中的泰山烟雾蒙蒙,涓涓流水顺势落下,山石的缝隙里、山道的石阶上,滴滴答答的雨声,如轻快的乐曲。泰山十八盘、南天门、关帝庙、奇松和怪石等著名的景点和风景,在雨中显得愈发美丽,山更青树更翠,泰山的雨就如丹青画师一样,勾勒出一幅泼墨山水画。泰山的雨在山势的映衬下特别的雄伟,犹如万马奔腾轰鸣作响,气势让人感到震撼,是中国赏雨胜地。
8.避暑山庄·烟雨楼
避暑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北面的青莲岛上,乾隆四十五年仿浙江嘉兴南湖之烟雨楼而建,是山庄内最晚建成的建筑之一。避暑山庄的这座烟雨楼比起江南的那座烟雨楼,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尤其是山雨迷蒙的时候,烟雨楼笼罩在雨雾烟云之中,宛若仙山琼阁,充满了神奇缥缈之美。乾隆皇帝曾赋诗:“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芍荷香。”
9.桂林漓江
广西有没有适合下雨旅游的地方?雨中的漓江山色,犹如水墨画。有的山像巨大的蘑菇头,圆乎乎的,既独立成景又连绵不断,突兀挺立;有的山像竹笋秀丽挺拔,在天水之间极尽舒展。毛毛细雨散落在山间,连绵的山峰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披上柔软的面纱,若隐若现,山影倒映在水面上,几分朦胧几分清晰。远处山峦叠嶂,云雾漫漫,锁住了视野,朦胧中可见江面上红帆点点,渔舟漂浮,令人陶醉。
10.武陵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一场春雨,涤净了天地山川,将张家界武陵源景区泼成了一幅幅山水画卷。山脚远眺,高耸挺拔的山峰被一层薄雾笼罩着,像轻纱如衣袂萦绕在群山之间,一阵春风吹过,笼罩山尖的薄雾被吹散,山峰若隐若现,好似画家泼墨,将原来的山变成了一幅幅丹青。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雨中登山,在雾里看景,别有一番滋味。在春雨的滋润下,武陵源各地的茶园春茶吐翠,沁人心脾。在武陵源漫步在蒙蒙细雨中,或看芳草鲜美,或看落英缤纷,或拍照留影,也是一种情趣。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1年圣诞节前几天,重庆的空气冷得刺骨,战事的阴影正一点点压向中国西南。
就在这节骨眼上,蒋介石收到了一条电报,来自缅甸仰光。
电文说,一艘运载美国援华物资的船,被英国人扣了。
那艘船叫“托尔赛”号。
装的不是普通货,而是中国政府盼了好几年的美援军火。
那时候,中国刚刚加入同盟国,还没从“孤军奋战”的状态缓过来。
这批物资,是盟友之间的第一笔实打实的支持。
可是英国人先下手了。
没等中国这边点头,他们就在仰光港把货卸了,说是为了“东南亚防务需要”。
要知道,蒋介石两天前才亲口答应英国可以调部分物资,还说“彼此之间不必分彼此”。
这下好了,话音没落,后脚就被打了脸。
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阿尔奇·克拉克·克尔正好还在重庆。
蒋介石没有多说,直接把人叫来,面对面地“痛斥”了一顿。
这不是外交辞令,也不是客套话,是实打实的愤怒。
“英国的行为,比敌国还可耻。”蒋介石私下里对宋子文说。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表面看,是一次误会。
但往深里看,是中英之间长期矛盾的一次爆发。
英国人从来没打算把中国当成平等的盟友。
他们担心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后“借机不退”,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就多次提出要和英国共同防御仰光通道。
可英国人总是推三阻四,说什么“暂时不需要”“还不到时候”。
他们觉得自己能摆平日本,不愿意让中国人插手缅甸事务。
这回英国人出手快,仰光港封得紧,船还没靠岸,物资就被拉走了。
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事传到重庆,已经晚了整整一周。
那几天,蒋介石正在安排把那批物资拨给英国人使用。
等他知道英国人早抢在前头了,气得差点翻桌子。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批物资的象征意义太大。
那是中国和美国建立军事合作后的第一批援助。
英国扣了,等于是当着全世界的面,把中国的脸按在地上踩了一脚。
更过分的是,英国东南亚战区司令卫佛尔还在重庆开会。
他当着一众中英军官的面说:“我希望能多偷几双唐人的袜子。”谁都听得出来,这是在嘲讽中国人。
蒋介石听说后,直接给罗斯福发了电报。
美国总统虽然承认英国做得不对,但也没说要怎么处理,只是劝蒋“不要上纲上线”。
这就是当时的现实,中国虽然成了“盟友”,但地位远远谈不上平等。
蒋介石不甘心。
他让中国驻仰光的代表准备关闭办事处,打算把所有物资退回给美国,撕破脸也不合作。
不到两周,另一艘船又被英国人扣了。
他在日记里写:“英国之贪婪卑劣,实不下于德日之侵略。”这句话,不是气话,是他内心真实的判断。
其实,那会儿中英之间的问题已经积累很久了。
比如缅甸通道的问题,中国一直希望能派兵协防。
蒋介石甚至提出,愿意派两个军过去。
但英国只愿意接受三个团,不多一个。
理由是:怕中国军队势力太大,影响他们的统治。
再比如印度问题。
蒋介石后来亲自访问印度,一方面是希望联合印度人对抗日本,一方面也是想逼英国做出承诺,答应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地位。
可丘吉尔根本不买账。
“你要去看甘地?不行。”英国人直接拒绝蒋介石去甘地寓所,说那样只会抬高甘地的声望。
他们希望,中国这位领袖能劝印度人效忠英国,而不是谈什么民主和独立。
蒋介石最后还是见了甘地和尼赫鲁,但没谈出什么结果。
英国人该冷淡还是冷淡,该拒绝还是拒绝。
战争继续,中国的军火依旧要靠缅甸通道。
可英国对缅甸的防守一塌糊涂。
蒋介石去缅甸视察,看到的是士气低落的殖民军队、腐败的行政系统、百姓的恐慌。
有一晚,他在仰光郊外的营地过夜,士兵们连最基本的防空措施都没有。
他摇了摇头,说:“这样的队伍,怎么打仗?”
他开始要求:要中国军队出兵,英国必须先保证海陆空协同作战细节全部落实。
他甚至提出,美国必须先运来1万吨物资,否则不开打。
这不是狮子大开口,是他对英国人彻底失望后的自我保护。
说到底,中国对抗战有着不同的理解。
蒋介石认为,亚洲战争不能只靠军事,更要争取人心。
他告诉罗斯福和丘吉尔,“殖民地的战争,不能像欧洲那样打。”他希望盟国能用《大西洋宪章》的原则来对待亚洲人民。
可英国人没兴趣。
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自己在印度和缅甸的地盘。
后来“托尔赛”事件虽然算是“解决”了,英国归还了一部分物资,但该发生的裂痕已经发生。
中英之间的信任,从此很难修复。
美国不得不介入,在中英之间当起了“和事佬”。
马格鲁德将军、史迪威,他们成天被两边拉扯。
宋美龄在一次和马格鲁德谈话时说:“如果缅甸真的失守,请让历史记住,是中国愿意出力,而英国拒绝了。”
再后来,缅甸真的丢了。
英军溃败,仰光失守,印度告急。
从那以后,英国人再也不敢拦中国军队进缅甸了。
参考资料:
陶涵(Jay Taylor),《蒋介石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陈永发,《从联共到反共:蒋介石与中共的关系》,联经出版公司,1993年
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锡瑞,《中国现代史上的国家与革命》,三联书店,1994年
罗伯特·谢里夫,《远东战场:中英美三国同盟的缔结与裂痕》,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