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05: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那个夏天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让它既符合“读书笔记”的本质,又具备“作文”的文采和结构:
"一、 确定核心与主题 (Foundation)"
1. "明确“那个夏天”的特殊性:" 这个夏天为什么特别?是因为炎热、漫长,还是因为某个事件、某种心境?这个夏天与阅读的关联是什么?是某个长假让你有大把时间读书,还是某个经历让你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新的感悟?明确这一点是作文的灵魂。 2. "聚焦“读书笔记”的内容:" 你读的是什么书?是哪本书(或哪几本书)的读书笔记?是关于这本书的哪些方面(如情节、人物、主题、写法、个人感悟)的笔记?避免泛泛而谈,要有一个清晰的焦点。 3. "提炼中心思想:" 这篇作文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是什么?是通过阅读这本书,让你对那个夏天、对生活、对某个问题有了怎样的认识或改变?这个中心思想需要贯穿全文。
"二、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Structure & Logic)"
1. "引人入胜的开头:" 可以描绘那个夏天的特定场景(天气、氛围、你的状态)。 可以直接点明那个夏天与阅读的紧密联系。 可以用书中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
《夏日午后》
作者:席慕蓉
想你 和那一个
夏日的午后
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
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
是我的 最最温柔
最易疼痛的那一部分
是我的 圣洁遥远
最不可碰触的华年
极愿 如庞贝的命运
将一切最美的在瞬间烧熔
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
好能一次次地 在千万年间
重复地 重复地 重复地
嵌进你我的心中
1978.9.15
席慕蓉的《夏日午后》是一首以“记忆”为锚点,在“瞬间与永恒”的张力中,书写情感极致珍视的诗。全诗如一幅被时光晕染的水彩,以细腻的意象、绵密的情感,将一段珍藏的记忆从“夏日午后”的具体场景中抽出,最终沉淀为对“永恒”的温柔执念。
一、意象的“定格感”:从“夏日午后”到“出水的莲”
诗的开篇以“想你 和那一个 夏日的午后”起笔,用“那一个”而非“某个”,将“夏日午后”从普遍的时光中剥离,赋予其专属的、不可复制的记忆属性——这不是任意一个夏天,而是“你”与“我”共在的、被情感标记的特定时刻。“午后”的意象本身就带着慵懒的、朦胧的质感,阳光斜斜,光影悠长,为后续的情感铺陈了“慢”的底色。
紧接着,“想你从林深处缓缓走来 是我含笑的出水的莲”,用“出水的莲”作比,是席慕蓉式的意象选择:莲的“出水”自带洁净、鲜嫩的质感,“含笑”则赋予其温柔的生命力,既写“你”的美好,更写“我”眼中的珍视——如同凝视一朵初绽的莲,带着小心翼翼的欢喜,连目光都怕惊扰了那份纯粹。这里的“莲”不仅是对“你”的描摹,更是“我”心中情感的投射:洁净、珍贵,且带着“初遇”般的易碎感。
二、情感的“双重性”:温柔与疼痛的共生
“是我的 最最温柔 最易疼痛的那一部分 是我的 圣洁遥远 最不可碰触的华年”,这四句是情感的“剖白”,将“你”与“那段时光”在“我”心中的位置精准定位:
- “最最温柔”是情感的温度,是夏日午后的光影、林间走来的身影所沉淀的暖意;
- “最易疼痛”是情感的质地,因太过珍视,便怕失去、怕磨损,连回忆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敏感——如同捧住一片薄瓷,温柔的触碰里藏着随时会碎裂的担忧。
而“圣洁遥远 最不可碰触的华年”,则将这份情感与“时光”绑定:“华年”是逝去的青春,是无法倒流的岁月;“圣洁遥远”不是距离的遥远,而是时光的不可回溯——那份美好因属于“过去”而更显圣洁,也因“不可再遇”而“不可碰触”。这里的“疼痛”,本质上是对“时光流逝”的怅惘:美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如午后的阳光,终会西斜,无法停留。
三、对“永恒”的执念:庞贝的“烧熔”与重复的“嵌进”
诗的后半段,情感从“珍视”转向“挽留”,以“极愿 如庞贝的命运”作喻,将对“永恒”的渴望推向极致。
庞贝古城的命运是“瞬间的凝固”:火山喷发的高温将城市、生命、日常瞬间烧熔,却也让一切在毁灭中成为永恒的“模子”——灾难带来了终结,却意外留住了最真实的“此刻”。诗人借这一意象,藏着一层温柔的“反讽”:她明知“最美的”终将逝去(如夏日午后会落幕,华年会老去),却宁愿选择一种“含泪”的方式,让美好在“瞬间的烧熔”中定格,成为可以反复触摸的“模子”。
“好能一次次地 在千万年间 重复地 重复地 重复地 嵌进你我的心中”,三个“重复地”是情感的强调,也是对“记忆”的信任:即使时光流逝,即使现实中的“你”与“我”已隔岁月,只要这“模子”还在,那份夏日午后的温柔、那份华年的圣洁,就能在每一次回忆中“嵌进”心间——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美好在记忆中获得超越时光的“永恒性”。
四、席慕蓉的“记忆美学”:在逝去中留住“在场”
席慕蓉的诗歌始终与“记忆”相关:乡愁是对故土的记忆,爱情是对瞬间的记忆,青春是对时光的记忆。《夏日午后》的核心,正是这种“在逝去中留住在场”的记忆美学——她不抗拒时光的流逝(“华年”的“不可碰触”已承认了这一点),但她要在流逝中“打捞”最珍贵的片段,用情感的力量将其凝固为“永恒的模子”。
这种对“永恒”的渴望,不是偏执的占有,而是温柔的守护:如同将一片落叶夹进书页,不是要阻止它枯萎,而是要留住它脉络里曾有过的绿意。诗中的“含泪”,不是悲伤,而是对“美好终将逝去”的清醒认知,以及“明知会逝仍要珍藏”的执着——这正是席慕蓉诗歌的动人之处:她从不回避时光的残酷,却总能在残酷中,为情感找到一个温暖的、可以反复停靠的角落。
全诗读罢,仿佛真的站在那个夏日午后的林间:阳光穿过叶隙,光影斑驳,有人缓缓走来,带着莲的洁净与温柔。而当暮色降临,时光走远,这份画面并未消散,反而在“重复地嵌进”中,成为心中不会褪色的印记——这或许就是诗人想说的:最美的不是永不逝去,而是即使逝去,仍能在记忆里,一次次回到那个午后,回到彼此眼中的光亮里。
百年名校春晖中学坐落在浙江绍兴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在中国文化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度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中国近代大师中,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朱光潜,都与春晖中学有着不解之缘。这是一片颇具文学底蕴的土壤,天然孕育着诗意。
总台综艺节目《你好时光》最新一期走进春晖中学,主持人小撒、小尼和嘉宾蒙曼、陈丽君等一行人,伴着清风微雨,聊青春,聊生活,聊别绪……体会生活与诗的交融。
今天的《夜读》,一起伴着湖畔的微风,聆听那些从时光中走来的诗句,共享文学与爱的合奏。
01
请相信生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又怎样呢?现在仍然是美好的,当这些让人苦恼的事情过去之后,我们会觉得,这一切是那么的可爱,那么值得缅怀。”蒙曼教授说,正是这份信心在支撑生命。
确实,要相信。因为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请相信,冬夜的尽头一定是春暖花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02
请相信青春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它自己的色彩。而青春也并非仅是恰逢好光景的当下,而是一种纯稚的、烂漫的、充满力量的心境。它如王蒙《青春万岁》中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它让时间变得兴致勃勃,有力量,也有燃烧的信念。
纵使时光匆匆,那些含泪的微笑、未竟的诗篇,皆是岁月馈赠的礼物。不忘青春,青春也就正当时。
青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少年行四首(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03
请相信爱
节目中,歌手张信哲为大家分享了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遥遥相望的爱,借一首诗跨越古今。借此,蒙曼教授说,在这首诗里,“爱也是穿越过来的,思念也是。像水一样,一波一波地穿越过来。所以,爱如潮水。”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北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而在戴望舒的雨巷里,爱情是那把飘过的油纸伞——朦胧、惆怅,却又美得让人一生回望。爱不一定是执子之手,也可以是擦肩而过后,记忆中温柔的相守。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近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04
请相信自己
每个人都曾有过自我怀疑,正如诗人纪伯伦曾七次审视自己的内心。也许,它曾屈从顺境,逃避真我,或用软弱粉饰选择——但也正是这些瞬间,让我们学会如何在逆境前站稳。请相信自己,这并非让我们勉力支撑,而是说,要坚信那份历经自我怀疑后,仍然直面生活的勇气;相信那颗久经考验,却始终能向着光明跳动的心。
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纪伯伦
第一次,它本可以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它在空虚时,用爱欲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
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
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
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
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
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写在最后
诗歌的力量,就是透视生活中那些阳光照进来的缝隙。纵使生活一时晦暗,一时踟蹰,终有力量能破开一个带光的角落,让清风进场,让明月缓行,久而久之,那便成为你人生的一扇窗,世界经由那个窗口向你展开,而你也有了自由飞翔的梦想。
诗歌是这个世界的潜意识海洋,是梦,是爱,是希望,是不甘落寞的人生,在内驱力的策动下不断地重新起航。而现实则是诗歌的另一种样态,是欲扬先抑的“修辞手法”,是千帆过尽前推你一把的浪头,是阳光穿越地平线时与夜色的奋力一搏。
就像撒贝宁在节目中对春晖中学的同学们说的,“所有的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压力,最后都变成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青春总是令人难忘,正如那些奋斗中的岁月,所以要“珍惜眼下的一切,别想着赶紧把它熬过去”。重要的是,我们将来一切都好。
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正如诗歌教我们的那样。
文丨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图丨视觉中国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柯谕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李承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