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搞定《读书笔记大全莫泊桑》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2 10:2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写好关于莫泊桑作品的读书笔记的文章,重点说明了需要注意的事项:
"精读莫泊桑,妙笔著笔记:撰写优秀莫泊桑作品读书笔记的要点"
莫泊桑,这位法国文学巨匠,以其精湛的笔触、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为我们描绘了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广阔画卷。阅读他的作品,不仅是享受文学之美,更是理解时代、人性与命运的绝佳途径。然而,仅仅读完是不够的,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莫泊桑作品读书笔记,更能深化理解,提升鉴赏能力。那么,在撰写这些笔记时,我们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主题明确,有的放矢"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书笔记想记录和探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分析某个经典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是解读某处精妙的景物描写或心理刻画?是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批判精神?还是比较莫泊桑不同作品之间的风格异同?明确主题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阅读、筛选信息,避免笔记内容庞杂、缺乏重点。围绕一个清晰的主题展开,能让你的笔记更具深度和条理性。
"二、 深入文本,细嚼慢咽"
莫泊桑的作品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细节之处往往蕴含深意。撰写笔记切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你需要:
"关注
莫泊桑:在苦难与才华中淬炼的短篇小说之王
在 19 世纪法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居伊・德・莫泊桑以其独步天下的短篇小说创作,成为继巴尔扎克、福楼拜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他的笔如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开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肌理,将贵族的虚伪、资产阶级的贪婪、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坚韧,浓缩在一个个情节精巧、意蕴深远的故事里。从《羊脂球》的一鸣惊人到《项链》的家喻户晓,从《我的叔叔于勒》的辛辣讽刺到《一生》的苍凉叙事,他用短短十年创作生涯,留下三百余篇传世之作,被后世尊为 “短篇小说之王”。而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他在病痛折磨、情感漂泊与时代洪流中,以生命为墨的悲壮书写。少年岁月:诺曼底的土壤与文学启蒙
1850 年 8 月 5 日,居伊・德・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迪耶普市附近的米洛梅尼尔堡。他的家族虽属贵族,却早已家道中落 —— 父亲居斯塔夫・德・莫泊桑是个游手好闲的没落贵族,沉迷于打猎、赌博与风月,对家庭毫无责任感;母亲洛尔・勒・普瓦特万则出身书香门第,不仅容貌出众,更兼具文学修养与坚韧性格。父母的婚姻从一开始便充满裂痕,莫泊桑的童年记忆,始终笼罩着家庭不和的阴影。五岁时,父母正式分居,莫泊桑随母亲迁居到诺曼底的埃特尔塔别墅。这座临海的居所,成为他少年时代的精神港湾。诺曼底的风土人情 —— 辽阔的海岸、古朴的村庄、勤劳的渔民、狡黠的商人,以及当地独特的方言与民俗,如春雨般浸润着他的心灵,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母亲洛尔对儿子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她亲自教导莫泊桑拉丁语、希腊语与文学,常常带着他漫步于海边或田野,引导他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在母亲的影响下,莫泊桑自幼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十二岁时已能写出流畅的诗歌与散文。1863 年,莫泊桑进入伊夫托修道院附属学校就读。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重要的文学导师 —— 神父伊夫・迪孔。迪孔神父发现了莫泊桑的文学天赋,鼓励他大胆创作,并教他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然而,修道院刻板的教规与压抑的氛围,让天性自由的莫泊桑感到窒息。两年后,他因撰写了一首讽刺教会的诗歌,被学校开除。这次 “叛逆” 的经历,不仅让他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更坚定了他追求文学自由的决心。1868 年,莫泊桑进入巴黎的圣路易中学就读。此时的巴黎,正处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末期,社会矛盾暗流涌动,文学界则弥漫着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的气息。在中学里,莫泊桑结识了后来成为诗人的路易・布耶,并通过布耶的介绍,拜入著名作家福楼拜门下。这次拜师,成为莫泊桑文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福楼拜对这位年轻弟子要求极为严格,他强调 “观察” 是写作的核心,教导莫泊桑 “要像画家一样,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形态、色彩与质感”,并提出 “一词说”——“如果一个事物只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就绝不能用第二个”。这种严苛的训练,为莫泊桑日后形成简洁、精准的文风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年动荡:战火中的觉醒与创作萌芽
1870 年 7 月,普法战争爆发,打破了莫泊桑平静的求学时光。年仅二十岁的他,毅然放弃学业,报名参军,成为一名炮兵。战争的残酷远超莫泊桑的想象 —— 法军的节节败退、士兵的伤亡惨重、百姓的流离失所,让他亲眼目睹了帝国的腐朽与战争的罪恶。他曾随部队转战诺曼底、巴黎等地,亲身经历了色当战役的溃败与巴黎围城的困境。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虽然充满了苦难与危险,却让莫泊桑完成了从青年到成人的蜕变,也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1871 年,普法战争以法国战败告终,巴黎公社起义爆发。莫泊桑因部队调动,未能直接参与公社运动,但他目睹了起义者的英勇与政府军的镇压,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感叹:“我看到了太多的死亡与苦难,这些景象将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 战争结束后,莫泊桑回到巴黎,先后在海军部、教育部担任小职员。这段长达十年的公务员生涯,对莫泊桑而言是痛苦却又宝贵的经历 —— 繁琐、枯燥的行政工作让他感到窒息,却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人:虚伪的官员、贪婪的商人、卑微的职员、挣扎的平民。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他们的故事,成为莫泊桑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库。在担任公务员期间,莫泊桑从未放弃文学创作。他始终遵循福楼拜的教导,坚持观察生活、记录细节,写下了大量的随笔与短篇小说。他还与左拉、都德、龚古尔兄弟等作家交往密切,成为 “梅塘集团” 的重要成员。1879 年,左拉提议梅塘集团的六位作家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结集为《梅塘之夜》出版。莫泊桑提交的作品《羊脂球》,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技巧与独特的视角,在结集中脱颖而出,一经出版便轰动法国文坛。《羊脂球》讲述了普法战争期间,一群法国贵族、商人与妓女羊脂球同乘一辆马车逃离敌占区的故事。车上的贵族与商人起初因羊脂球的身份而鄙视她,却在饥饿难耐时接受了她的食物;当马车被德军扣留,德军军官要求羊脂球陪他过夜才放行时,贵族与商人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劝说羊脂球屈服;而当羊脂球牺牲自己换来众人的自由后,他们却又对她百般羞辱。小说通过这一尖锐的对比,深刻揭露了贵族阶层的虚伪与自私,歌颂了底层妓女的善良与尊严。《羊脂球》的成功,不仅让莫泊桑一夜成名,更确立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标志着他创作生涯的正式开启。创作巅峰:十年磨剑与 “短篇小说之王” 的诞生
《羊脂球》出版后,莫泊桑辞去了公务员职务,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从 1880 年到 1890 年的十年间,他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以惊人的速度与质量,写下了三百余篇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以及大量的诗歌与评论。这段时期的创作,不仅数量惊人,更形成了莫泊桑独特的艺术风格 —— 精准的观察、简洁的叙事、巧妙的情节与深刻的寓意,被誉为 “莫泊桑式” 的短篇小说范式。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细节” 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细节,用简洁的文字将其放大,让读者在细微之处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人性的复杂。在《项链》中,他通过玛蒂尔德 “对着镜子,为自己的美貌感到得意”“用一块旧围巾裹住脖子,狼狈地逃离舞会”“十年后变得粗壮、苍老,双手通红,说话声音洪亮” 等细节,精准刻画了主人公从虚荣到坚韧的性格转变;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他通过菲利普夫妇 “看到卖牡蛎的人时的紧张神情”“确认于勒身份后的冷漠态度”“避开于勒时的狼狈逃窜” 等细节,辛辣讽刺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在《伞》中,他通过奥莱依太太 “为了骗保险金,故意让伞被烧坏”“在保险公司职员面前装可怜” 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小市民的贪婪与虚伪。这些细节如同放大镜,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生活的美好与残酷,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不仅细节精准,情节设计也堪称一绝。他善于在平淡的叙事中埋下伏笔,在故事的结尾处设置 “反转”,让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项链》的结尾,玛蒂尔德得知自己辛苦十年偿还的项链竟是假的,这一反转不仅让故事的悲剧性更加深刻,更引发了读者对 “虚荣与代价” 的思考;《珠宝》的结尾,朗丹太太的珠宝从 “假的” 变为 “真的”,揭露了她不为人知的秘密,让读者对婚姻与人性有了更复杂的认知;《散步》的结尾,勒拉老爹在散步时意外发现自己的妻子与情人幽会,这一突如其来的场景,将老人的孤独与绝望推向了顶点。这些巧妙的情节设计,让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既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除了短篇小说,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883 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生》,讲述了贵族女子让娜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经历婚姻背叛、儿子堕落,最终在孤独与凄凉中度过一生的故事。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让娜一生的悲欢离合,反映了 19 世纪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女性的悲惨命运。1885 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漂亮朋友》,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莫泊桑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讲述了退伍军人杜洛瓦凭借外貌与手段,在巴黎的新闻界与上流社会中投机钻营,最终成为议员与百万富翁的故事。莫泊桑通过杜洛瓦的发迹史,深刻揭露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新闻界的腐败、上流社会的虚伪与资产阶级的贪婪,被誉为 “19 世纪法国社会的缩影”。此外,他还创作了《温泉》《皮埃尔与让》《如死一般强》等长篇小说,每一部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百态。在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莫泊桑还曾游历欧洲、北非与中东等地,写下了《水上》《在阳光下》等游记作品。这些游记不仅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更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性的观察,展现了他作为作家的广阔视野。苦难终章:病痛的折磨与精神的崩塌
就在莫泊桑的文学事业如日中天时,命运却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早在 1873 年,莫泊桑便因家族遗传与生活不规律,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时常出现头痛、失眠、视力模糊等症状。1884 年,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被诊断出患有梅毒。在 19 世纪,梅毒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绝症,会逐渐侵蚀患者的神经系统,导致精神错乱与身体崩溃。这一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彻底摧毁了莫泊桑的生活。为了缓解病痛,莫泊桑四处求医,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却都无济于事。病痛的折磨让他变得越来越暴躁、焦虑与多疑,他开始酗酒、赌博,试图用放纵的生活来麻痹自己。他的情感生活也变得混乱不堪 —— 他曾与多个女人有过交往,却始终无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就像一个被命运抛弃的人,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尽管病痛缠身,莫泊桑仍未放弃创作。他在病榻上坚持写作,试图用文字来对抗痛苦。1887 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无益的美》,其中的《奥尔拉》一文,以科幻小说的形式,描写了主人公被一个无形的怪物纠缠,最终精神崩溃的故事。这篇小说被认为是莫泊桑对自己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充满了恐惧、焦虑与绝望。1890 年,他出版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我们的心》,这部作品风格晦涩、情感压抑,反映了他当时混乱的精神状态。1891 年,莫泊桑的病情彻底恶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错乱症状。他时常幻觉自己被人追杀,甚至试图自杀。1892 年 1 月 2 日,莫泊桑在巴黎的寓所中用裁纸刀割喉自杀,幸被仆人及时发现,送往精神病院救治。在精神病院的最后岁月里,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他仍会念叨着写作,询问自己的作品是否出版;糊涂时,他则会大喊大叫,陷入无尽的恐惧之中。1893 年 7 月 6 日,莫泊桑在精神病院去世,年仅四十三岁。他的一生,如同一场短暂却璀璨的烟火,在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后,便迅速归于沉寂。他的葬礼在巴黎举行,左拉、都德、龚古尔兄弟等文学界名流纷纷前来送行,左拉在悼词中说:“莫泊桑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法国。他的离去,是法国文学的巨大损失。”文学遗产:跨越时空的影响与不朽的价值
莫泊桑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文学遗产,却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法国,他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与巴尔扎克、福楼拜并称为 “法国现实主义三巨匠”。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为后世树立了难以超越的标杆,左拉曾评价道:“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是法国文学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每一篇都如同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在世界范围内,莫泊桑的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广泛传播。他的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成为各国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创作技巧,也被许多作家借鉴与学习 ——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我从莫泊桑的作品中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与如何写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则表示:“莫泊桑是我的文学偶像,他的简洁文风对我影响深远。” 在中国,莫泊桑的作品早在 20 世纪初便被翻译引入,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都对他的作品推崇备至。鲁迅曾说:“莫泊桑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真实,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莫泊桑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他精湛的写作技巧,更在于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人性的真诚关怀。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叙事,却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最真实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既有贵族、商人,也有职员、农民、妓女,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他通过这些人物与故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坚韧,让读者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对社会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如今,距离莫泊桑去世已过去一百三十余年,但他的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我们翻开《羊脂球》,仍会为羊脂球的善良与尊严而感动;当我们阅读《项链》,仍会为玛蒂尔德的命运而叹息;当我们品味《我的叔叔于勒》,仍会为菲利普夫妇的拜金主义而警醒。这便是莫泊桑的魅力 —— 他用文字捕捉了生活的本质与人性的永恒,让他的作品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莫泊桑曾说:“文学的使命,是描绘真实的生活,揭示人性的真相。” 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使命。他的才华,如同暗夜中的星光,照亮了 19 世纪法国文学的天空;他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激励着后世作家不断探索文学的真谛。他是 “短篇小说之王”,更是一位用生命书写真实的文学巨匠,他的名字与作品,将永远铭刻在世界文学的史册上。读书笔记之十:读莫泊桑的《羊脂球》. 布丁
读书笔记之十
读莫泊桑的《羊脂球》
文/ 布丁
善良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但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一面。当善良被无耻践踏后,那人类的道德底线一瞬间就坍塌了,人类真真的还不如畜类!
这是我多次读莫泊桑短篇小说《羊脂球》的内心愤怒!
莫泊桑在短篇小说代表作《羊脂球》中,塑造了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羊脂球形象。
《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在小说中,羊脂球是生活在当时社会最黑暗最底层的一个妓女。战争爆发后,人们开始了逃难。羊脂球与其他有地位有身份的9名乘客同乘一辆马车,逃离被普鲁士军队占领的鲁昂。小说讲述了在这乘坐马车逃离的6天时间里,羊脂球被嫌弃、被贬损、被出卖,而当她牺牲自己救了全车人后,又回到当初被鄙夷被侮辱境地的故事。小说构思精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一辆马车便是一个当时的法国社会,10个人物分别代表了社会上的不同阶层,6天的故事洞穿了人性的善恶本质,鞭挞了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丑陋灵魂。每次读来都令人心潮难平。
这架马车上除去羊脂球外,坐着一些当地的社会名流。有伯爵,有议员,有民主党人,有富商,有阔太太和修女等。
途中,女人们冷言冷语地指摘、讥笑着羊脂球,男人们有的正襟危坐,假装正经,有的则色眯眯地看着羊脂球。由于逃亡仓促,他们都没有带食物。当他们饥肠辘辘时,善良的羊脂球慷慨地拿出了足够她自己吃三天的食物与大家分享。他们很快就吃光了她带的所有食物,自知吃人嘴短,这些人于是对她和颜悦色地讨好起来。
马车在行驶了11小时后,来到了一个被普鲁士军队占领的小镇,面对侵略者,大家惴惴不安,谁也不敢下车。普鲁士军官在对乘客检查中,看上了美貌的羊脂球,要和她过夜,被羊脂球断然拒绝。于是,军官扣留了马车和所有乘客,大家非常恐惧。
第三天,他们仍然不被允许离开。那位军官说,羊脂球不答应他的要求,全车人休想离开。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们慌了,开始轮番劝说、甚至威逼羊脂球,要她为了大家舍己为人做奉献,羊脂球痛恨侵略者,仍然不为所动。最后,那位德高望重的修女说话了,她说,只要为了帮助别人而犯下罪行(意即出卖身体),是会受到天主饶恕的。正是她的话以及众人的百般劝说,心软的羊脂球最终决定牺牲自己。
一夜过后,马车终于被放行了。坐上车后,羊脂球突然发现,大家视她如赃物而避之不及。尤其令她绝望的是,当她陪那个军官时,这些人在旅店酒足饭饱后还带了很多丰盛的食物,在吃饭时,他们当着她的面大快朵颐,却没有一个人理会她和顾及她!在她没有利用价值后,众人把她当作肮脏无用的东西抛弃了。
羊脂球看着自己空空如也的篮子,那里装的可以供自己吃三天的美味食物曾被这些人一扫而光!羊脂球感到深深的屈辱和惊恐,她的善良与牺牲被无情地践踏,而且被所谓“高贵者”视为理所当然。
这些人吃饱喝足后,又开始高谈阔论,谈笑风生,似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任何屈辱殆尽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位姑娘为了大家慷慨奉献自己的食物,为了大家屈辱卖身拯救同伴的事情!这些自私丑恶的嘴脸,人性的罪恶与卑鄙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这远比涂炭生灵、尸横遍野更让人觉得恐怖。
羊脂球的悲惨遭遇令人扼腕叹息并深感同情。莫泊桑通过羊脂球的故事,尖锐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群体性道德沦丧、阶级偏见和人性的自私与伪善,这种群体性冷酷和伪善,制造了杀人不见血的暴力,比战争更残酷地摧毁了人的尊严。
羊脂球的故事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警示我们,善良要有底线和锋芒,善良不是廉价的美德,不是软弱,不能随意被人欺凌和践踏。善良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救赎,要学会与人性恶做斗争。人性恶的一面始终是存在着的,现实的残酷远远超出善良者的想象。无底线的善良只会滋养贪欲冷漠、自私和伪善,并终将沦为他人的牺牲品。
尼采所言“道德是弱者的武器。”我看,道德也是杀死善良者的武器。难道不是吗?马车上贵族们用双重道德标准绑架善良:享用羊脂球食物时称她为“救命恩人”,满足私欲后却称其为“社会耻辱”;急于逃离时用宗教教义、爱国情怀等高尚词汇诓骗羊脂球,而当羊脂球用牺牲身体换取通行后,反被扣上“道德沦丧”的罪名!
善良的羊脂球啊,你生活在暗黑的地狱中,你通过这趟马车逃难之旅,是不是懂得了人性丑恶人心叵测的冷酷现实?你是被侮辱被损害群体中的一员,但你的善良、你的心灵要比这些冷血的老爷们高贵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