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青春》席慕蓉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2 13:26

如何写《《青春》席慕蓉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席慕蓉《青春》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深刻、真挚且结构完整的文章:
1. "准确理解《青春》的核心内涵:" "《青春》并非单篇作品:" 需要明确《青春》是席慕蓉女士散文集的名字,其中收录了多篇与青春、回忆、成长相关的散文。因此,你的读后感应该是基于对整本书(或其中几篇核心文章)的阅读和思考,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篇短文。 "抓住“青春”的多重意蕴:" 席慕蓉笔下的青春,往往不仅仅是年龄阶段,更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段充满迷茫、悸动、遗憾和美好记忆的时光。要思考她如何描绘青春的悸动、纯真、迷茫、成长中的伤痛与感悟。 "品味席慕蓉的语言风格:" 她的语言通常清新、唯美、带着淡淡的忧伤和诗意,善于捕捉瞬间的感觉和记忆。读后感中要注意分析和评价这种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书中所有内容,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性的点作为重点,比如: 对某篇具体文章(如《致橡树

金牧场丨读《西游记》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兰州十九中教育集团下沟校区七年级六班 杨沁逸

大河奔流,如无暗礁狂飙,怎会激起惊天波涛,浪遏飞舟?鹰击长空,若非明箭暴风,怎能经历雷电霜雪,振翅高飞?《西游记》就是一部战天斗地、经历困难洗礼,取长补短、成就最终梦想的奋斗传记。撇开取经团队的核心唐僧不提,三位徒弟的西行成长之路就带给我们深厚的人生哲理。

坚持攀登

漫漫取经路,就是充满未知与艰险的人生之路,九九八十一难,就是横亘岁月中不期而遇的拦路虎。大师兄为保护师父求得真经,一路降妖除魔,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达成了目标。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确目标、坚持行动。困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燃起斗志、迎难而上,而不是消极应对、被动逃避,同时坚持也是重要的品质,哪怕被各种紧箍咒束缚,我们也应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攀登自己人生的一个个新高峰。

上下求索

经历过天庭的幸福生活,担任过威风的天蓬元帅,即使被贬落凡尘,错投猪胎,二师兄悟能也懂得知足,在任何时候都保留“放弃”的选项,随时做着散伙回高老庄的打算。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天性,每天吃吃喝喝、高高兴兴、嘻嘻哈哈,但关键时刻总会爆发小宇宙,打出一片新局面。

活着,勇敢地活着。生活之路,道阻且长,我们需要不断上下求索,探明自己的目标,积极地追求卓越。但也要试着知足常乐,欣赏沿途的风景,必要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且行且珍惜,放飞自我,将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质量地度过。

淡泊致远

三师兄悟净原是卷帘大将,只因失手打破玉帝心爱的琉璃盏被迫承受流沙之苦。被菩萨点化认了师傅之后,存在感也不是很强,和白马一样,默默地承担后勤工作。一开始读书觉得他很平凡,可事实不然,多次紧要关头,他都为师傅和大师兄道破玄机,显然是一个大智若愚、不露锋芒的“佛系”师弟。纵然注定是主角的陪衬,他仍然尽着绿叶的本分。他的平凡、沉默,显示出奉献者对命运、外物的淡泊,最终也修成正果,实现了梦想。就像世间沉默的大多数人,可能终生都做着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作,过着淡泊的生活,但并不妨碍我们拥有梦想,也不能阻止我们勇敢地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正像一首歌唱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不但使人领略了佛法无边,也让我们感受了世间百态,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新的思考,这就是名著的魅力!

老师点评:

从已有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经过完整的整体阅读,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就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作者很完美地诠释了这点,颇有见地,有一定的深度。(张浩)

千古相思殇红尘

兰州二中高二四班 张天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王维

相思,在中国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 。“今夕何夕,只此良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大概是最早以诗歌形式记载下来的相思,从两千年前《诗经》“唐风” “邶风”中的这两句诗,到今天郑愁予的“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了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千年以来,相思未变!

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既非朝朝暮暮,又岂能不相思?由于时空的阴差阳错,人们相遇了,而又同样因为时空限制,人们不得不千里相隔,更甚之,天人两隔。

可是,相思,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长相思兮常相忆,短相思兮短无极”,就是“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也许,真正的相思,就是太白曾说的:“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罢。也许,在有情人眼里,她的笑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的哭就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是问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千古相思,殇红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纵观千年间的相思,都已尘埃落定。但是,令我费解的是,为何“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又为何“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因为用情至深,深情伤了有心人?还是因为有时连自己也说不清什么是相思情?

古乐《凤求凰》有云“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真的,也许只有相思之人才真的懂得何为“此情无计可消除”,何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吧。

花自飘零水自流,青枫浦上不胜愁,相思之意几时尽?何处相思明月楼?君若扬尘妾若泥,浮沉会合势各异,似此星辰非昨夜,思卿心情何时歇?为谁心伤憔悴损?为谁风露立中宵?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许我们一段尘缘。”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中说道。但只可惜,最终只能长叹“结余指引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只能悲呼“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一切相思,终究尘归尘,土归土,也许真的只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情如故。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愿君多采撷,只因此物最相思!

试问南国红豆发几枝?才长枝头却思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千古相思,殇红尘 。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龙山校区312班 董子彦

纵观我的成长史,所有的期末“班主任评语”无一例外地都会有这么一句:“你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孩。”不知是因为我与同学相处时的好性格,还是上课时我那从不敢主动举手发言的常态,渐渐地,连我都给自己贴上了这么个标签。

的确,我喜欢安静,而且对“静”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学习的时候,任何一丁点儿风吹草动的声音都能飘进我的耳朵,心中的湖水波澜四起,扰得我心烦意乱。更别说那些学习时听歌的鬼主意,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似乎大人们都认为,那是我从小便养成的良好习惯,但我却不那么认为。随着年级上升,看着自己愈加吃力的文化课,我对“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固执地以为,成绩总是止步不前就是因为不够“静”。做题、订正、复习、考试,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没有尽头也没有起色。我想一定是还没有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最纯粹的氛围中。可是就算怎么隔音,我也没有办法做得更好,甚至在静得发冷的题海中,越来越感到压抑、迷茫。

终于,我在又一次小考中败下阵来,分析错题原因,无外乎计算错误、审题大意。失分都这么低级,我一定是进入了瓶颈期,可是怎么突破,毫无头绪。我开始拒绝家长的关心、敷衍老师的谈话,一放学便把自己关进书房,没有人知道我是在奋笔疾书,还是无聊发呆,也许我只是想要那样一个孤单的空间,可以旁若无人地呼吸。

几天后的傍晚,妈妈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校门口,她笑盈盈地接过书包,并提议到小区里跑步。我一心想早点回家,但看着妈妈渴望的眼神,我还是不情愿地答应了。放下书包,脱下外套,我懒洋洋地迈着步子。初秋的傍晚蒙蒙地亮着,天边的云彩被夕阳渲染了一片又一片,我和妈妈谁也不说话,只是朝着夕阳慢慢跑着,汗水慢慢湿透了脊背,我在自己匀速而有节奏的呼吸声中放松下来,很快就有了一种放空的舒畅。

不知跑了多久,我们又绕回了起点,天已经暗了下来,我汗水直流却丝毫不感到疲惫。妈妈总算开口了:“你看,现在好看多了,整天挂着个脸,笑一笑,我的女儿多好看。以后放学多跑跑步,休息有两种,积极的、消极的,运动可以帮你甩掉压力、不安和烦恼,那样心就会静下来。”好像是真的,那一晚,我学习得格外专注,睡得也格外安心。

从那以后,我仿佛明白了妈妈的用意。静,不仅是环境的安静无声,更是自己内心的平静与沉稳,是遇到困难时的处变不惊。想想自己最近的状态,的确太沉闷,心不在焉,效率也低。原来环境的安静不过是工具,根本无法平复我躁动不安的内心。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真正的静,是内心的坚定和专注,就像水流最静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何为静、为何静、如何静,我想,若能理顺这其中的涵义,在静中求进,一定会达到最初的理想。

上元节

兰州市十一中八年级一班 杨馨媛

古人名之上元为元宵,年之有余,团团圆圆,共度今宵。

一轮圆月,一盏灯笼,喜庆了天地,温暖了人心。戌时将至,家人围坐,举杯畅饮,城市现代化的轮廓在灯红酒绿中褪去奢华,只留正月寒景,在欢腾中披上华丽霓裳。

似在沉思,似在泪下,独坐窗边的阿婆,可是在思念远方未归的游子?匆匆人生,养儿育女,一桌佳肴却无人问津,孤寂的背影,游弋在无奈与深情中,像是迷路的探险家想走出森林,却找不到出口,眼见得那巨大的黑暗将她慢慢吞噬……

穿着新衣的孩童,正在跷脚挂着灯笼,圆鼓鼓的小嘴,满眉满眼的笑,可是在吃着圆滚的汤圆?热腾腾的白气雾霭中,祖君重慈端坐桌前,面露微笑,可是在感慨子孙满堂,此生无憾?能歌善舞的人儿在电视里唱啊、跳啊,喜气洋洋的人们在家中喝啊、道啊,这派热闹景象大抵就是团圆的幸福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姑娘啊,莫要再独自垂泪。既穿上戎装,他定要保卫祖国,为山河无恙。为国捐躯的他,是英烈,是吾辈之榜样,你该为之骄傲!风吹过门窗,轻动衣角,别总活在过去了,擦去眼角的泪珠,直面现实,乐观生活,这,也是他对你的希望。

华灯初上,人头攒动,火树银花,热闹非凡。那哈哈大笑者,若不是猜中了灯谜,怎能有此情态?那皱眉摇头者,可是在绞尽脑汁为一展风采?扎着发髻的孩童蹦蹦跳跳,笨拙又执着地将手中的冰糖葫芦送到老人嘴边,那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间……

悦音弥漫,风烟迷蒙,上元节,团圆节,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文投稿看这里★

扫一扫 来投稿

阅读,为生命找到一个真实的去向

父亲几乎全部的知识与技能型教育都是在参军入伍后完成的,在此之前,他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可是我不会忘记,父亲面对复杂电路及设备难题时平凡却从容不迫的身影。母亲虽然完成了初中教育,但作为一个平凡家庭里的“50后”,难免遭遇时代的艰难和困阻,加上又是家中的“大姐”,也难说母亲的学校教育有多么系统、完整。可是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捧读一本小说时的陶醉。 坎坷的生活使父亲笃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平凡的日常让母亲坚守“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那么理性,一个如此感性。而我似乎没有太多受到父亲“急用先学,急学先用”的影响,反倒更偏于受到母亲“无欲无求,淡然坦然”的心境启发。从记忆中孩提时代的阅读开始,我似乎就对文艺充满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诗歌曾经温暖我的童年

作为一个“70后”,我的童年正赶上属于诗歌的“1980年代”。至今在我的记忆深处能够追踪到最早的是一本叫作《星星》的诗刊。诗刊里的诗篇已是模糊的印象,但那份初次与美丽诗歌邂逅的真切感受一直潜藏在我的心灵世界。与许多同时代的孩子一样,我们的童年都曾与诗歌发生过关系,当我还对整个文字世界表现出懵懂时,耳畔就曾有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绝妙诗句。若干年后,当我再次接触古代诗歌,重又结识李白、孟浩然、骆宾王、苏东坡等诗人时,那种从心底流淌出的亲切感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那是一种童年记忆的深刻感触和悄然萌动,最终表现为一种情感,情感来自一个虽不完整却是真实的阅读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的独特氛围里,身边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恰逢“青春”,他们追慕而吟诵的“朦胧诗”,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席慕蓉、汪国真、惠特曼、普希金……于我这个懵懂孩童而言有着挥之不去的动人魅力。我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诗意遐想和憧憬来自于童年的诗歌阅读。这个阶段的阅读也许还够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我也无从把握这些古典诗歌的深邃与清澈、现代诗歌的忧伤与率真,但它的确是最虔诚、最能在心灵深处扎下根的阅读经历,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为人父后,我偶然读到诗人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童年时代与诗歌相逢的美好便情不自禁地袭上心头。这本《给孩子的诗》里选编的都是诗歌精品,而且也是特别适合孩子的“童年阅读”,我经常给孩子朗读这些诗歌,每次朗读时都仿佛穿越了时空,又一次在诗歌中找回了曾经单纯无瑕的想象。

故事也是朴素伟大的教育

我对身边世界的最初认识来自童话,是安徒生、格林兄弟、郑渊洁开启了我想象的闸门,拭去了少年人眼中朦胧无助的困惑。《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郑渊洁童话》《一千零一夜》几乎构成了我回想少年时永恒的故事画面。阅读童话的感受永远铭刻在内心,它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世界,映射出人世间的真善美。

中学以后,我有些“不务正业”,开始喜欢读武侠小说。有人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在我成年之后,却不再喜欢读武侠小说了。如今的我时常想,武侠小说其实是帮助我从童话走向文学阅读的一座重要桥梁。历史、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心理、语言、风格、修辞等文学基本常识的学习于我而言,最早开始于武侠小说的阅读过程。从古龙的作品里,我读到的是人性的善恶和情感的多维;从金庸处,我开始进一步品味汉语言的雍容典雅。小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情感是真实的,真实的情感会让我永远铭记。

如今,各行各业都强调“故事”的魅力与“讲故事”的能力。“故事”的确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和传播方式。2013年,当互联网课程制作开始逐步走进大学校园时,我当即萌生了一种冲动,希望把自己多年来在课堂上讲授的专业课程《中国电影史》以另一种“故事”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呈现给更多的社会大众。于是,我的《中国电影史话》课程就这样完成了,2015年这门课程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至今在“网易公开课”上已有超过数十万人次的点击。历史的传承总是离不开故事,尽管故事与历史之间似乎存有纪实与虚构的矛盾,可是这种矛盾的另一面则表明重要的也许不是历史讲述了什么,而是历史可以如何被讲述。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史话类书籍。1990年我13岁,在当年庐山上的花径公园小商店里,面对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我却独独选中了一本书,那就是对我日后了解庐山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魅力打下重要基础的《庐山史话》。这本周銮书先生写的史话后来又不断再版,而我至今留存在书架上的依然是20世纪80年代的版本,书的扉页上还有我13岁时稚拙的签名,它已经纸页发黄,可是每当翻阅此书,上面的勾勾画画都能够见证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文学预备了我一生的志业

上大学后,我总认为大学不能简单地成为“职业培训班”。我开始在校园里寻找。此时,初逢“人文”二字就觉得很亲切,也正因如此,我开始有种朦朦胧胧的“文人情结”。于是,我的阅读自然地过渡到“阅读文人”的阶段。记得我读到的第一本文人传记是《陈独秀传》。这本书很有意思,因为陈独秀本就是游走于政治和文人双重角色的独特人物。此后,一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佼佼者进入了我的视野,关于这些“旧时代的新人物”的大传小传,我常常读得不亦乐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着他们的豪情、才情,他们的敏感心灵,他们的挚爱情怀,他们的人间大爱,在我眼前绘出一派卓尔不群的“人文气象”。

通过阅读结识的中国现代文人大都学贯古今,博通中外,他们使我认识到文学、历史和哲学是不分家的。于是,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我囫囵吞枣地读了不少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我梦想着能够像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那样,也来个“通读”。可是,很快我便发现自己的阅读似乎遭遇了一段空白,好像读了不少书,但没有多少沉淀到内心深处。为此,我也苦恼彷徨过。促使自己走出彷徨的是一个决心。我决心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重回校园,重温旧梦。我选择了“纯文学”,并由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注定将对我的人生影响深远的阅读时代。

步入各色文学文本精心搭建起的艺术宫殿,我方才领略到原来诗性的感悟竟是如此美妙和持久。但导师却常说,不读文艺理论则无法研究文学,因为“理论是研究的语法”。而我的文论阅读起点,便是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带着美学去散步,以散步的心境感悟美学。这本书让我在相对枯燥的文学批评与研究起步阶段保有了对文学艺术作品本身的直觉感受与心灵顿悟。当我成长为一名教师之后,我也经常把《美学散步》推荐给所有处在艺术理论入门阶段的学生,师生一起感受“以诗证诗”“以艺术的语言来表述艺术”的兴奋和美好。

阅读成就了我想成为的我

博士毕业至今,在大学任教整整15年了。大学之美,正在于从容不迫的气度。局外人都艳羡清贫的教书匠生活,只怕多是为了寒暑两个假期吧。岂不知,对教师而言,寒暑假既是休息,更是一种自我的调剂与提升。于大学教师而言,在备课之外,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更要有一定的静思默想的时间,否则何来从容不迫?

所以,现在的读书生活常常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期。虽说天天与学生相伴,但总觉内心惶恐,为人师者,责任深切。然而,反躬自问,一年之计的读书生活,往往都是因为某一篇论文或申报某一项课题,为了所谓“研究”而读书,局限于专业领域谋篇布局、寻章摘句而已。此等读书,实在是“非读不可”。

可是,往往读书一定是“非读不可”的时候,也就显得格局太小,气度太小。因此,我努力在“非读不可”之余读一些“闲书”。例如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人类简史》,这本书我本来很抗拒,觉得似乎距离我的专业很远,而实际上我发现这本“简史”的阅读并不晦涩,相反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与解构色彩,启发了我对于以往传统认知角度的人类社会“进化观”的反思,也解构了许多我们自认为已是“常识”的不可挑战的“观念形态”。再如我的“闲书”阅读系列里最主要的类型是历史书,我喜好历史,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到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以及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都是我的“心头好”,中国历史在西方视域的打量之下,呈现出另一副“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很有借鉴意义。

如今我时常感到“手机都看不过来”,但也时常告诫自己资讯不能取代阅读,碎片不能代替深度。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里那个爱学习而家境贫寒的弟弟“孙少平”,为了生活去做矿工,每次下班后都要清洗干净黑不溜秋的脸,吃上一口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精心保留下来的过期报刊偷偷拿出来翻阅。孙少平说,“这是我每天的精神会餐”。我上大学时,曾被小说中的这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所以现在我也常常问自己“你今天的精神会餐是什么”?

为人师者,读书做人而已。读书为授业,做人为传道。如今的自己已带了不少硕士生,也开始培养师从自己的博士生,这让我更加感到读书与做人密不可分。每一届研究生入学后,我都会向他们推荐一本书《师门五年记》,这是史学专家罗尔纲先生深情回忆与胡适交往的5年时光。我常常觉得这本书也是一本教会我“如何培养研究生”以及“师生如何相处、如何自处”的很小又很大的书。这本书里的日常点滴,不禁让我想到王元化先生曾有“为学不做媚时语”之言。

记得某次给学生上课,讲到中国书画艺术鉴赏,投影出宋代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教室窗帘轻放,灯具全关,只有一道投影映射在白色的幕布上。在黑暗中与大师的作品亲密接触,此刻一切言语都是无关紧要的,方寸之间的北方山峦在画家笔下既轻盈又厚重,似乎高耸云端,又近在咫尺,山脚下是一队行商的旅人行走在山水之间。我们都像是不经意地经过了大师所描绘的这幅山水胜景的边缘,一旦你走了进去,就是为生命找到一个莫名的答案。我想,读书的大智慧,或许就是要为生命找到一个真实的去向。

(沈鲁,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

十本书书单:

《给孩子的诗》

北岛 选编

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一千零一夜》

佚名 著

王瑞琴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射雕英雄传》

金庸 著

广州出版社2020年版

《庐山史话》

周銮书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陈独秀传》

陈利明 著

团结出版社 2000年版

《美学散步》

宗白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人类简史》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著

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万历十五年》

〔美〕黄仁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版

《师门五年记》

罗尔纲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1年10月27日第8版

作者:沈 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