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艾略特 荒原 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2 13:56

3招搞定《艾略特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T.S.艾略特《荒原》(The Waste Land)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深入理解文本,而非表面化:" "抓住核心意象:" 《荒原》充满了大量并置的意象,如“枯藤”、“死水”、“枯萎的玫瑰”、“洪水”、“雷声”、“死去的国王”等。注意这些意象是如何被用来象征现代文明的衰败、精神的空虚、信仰的失落以及人类生存的困境。 "理解并解释象征与隐喻:" 艾略特运用了大量的神话、宗教和历史典故(如但丁、贝奥武夫、耶稣、佛陀、希腊神话等)。尝试理解这些典故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它们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社会状况或普遍主题的。例如,对《荒原》中不同人物的描写(如苏珊娜、艾丽尔、雷切塔、弗洛拉、雷声先生等)都象征着不同的精神状态或社会层面。 "把握“荒原”的多重含义:" “荒原”不仅仅指物理上的荒芜,更指精神上的荒芜、信仰的荒芜、爱情与希望的荒芜、文明与文化的荒芜。你的读后感需要体现这种多层次的含义。 "理解碎片化与并置:" 诗歌的结构是碎片化的,

《荒原》百年|胡桑:历史活在永恒的当下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每年四月,许多人在社交平台引用了艾略特经典长诗《荒原》的开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2022这一年正好是《荒原》问世一百周年。

《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其出版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1922年10月,《荒原》首发于艾略特自己主编的季刊《标准》创刊号,同年底在美国出版单行本,艾略特还在单行本中加入了五十多条注释。

在四月,澎湃新闻记者特就《荒原》在中国的接受史、它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它与当下的关联等话题专访了几位中国诗人,他们之中很多人还是批评家、作家、学者、译者、文学期刊编辑。

此文为诗人、同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胡桑就《荒原》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胡桑

【对话】

澎湃新闻:《荒原》这部西方经典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胡桑:《荒原》发表后不久就传入了中国。1920-1930年代,很多中国诗人通过读英文版接受了影响。赵萝蕤的老师叶公超等人率先介绍了艾略特的诗学。在当时的中国,甚至形成了所谓的“《荒原》冲击波”。“荒原意识”渗透到了很多中国诗人的写作中,比如闻一多的《荒村》、卞之琳的《春城》、何其芳的《春城》。中国诗人从“荒原”意象中看到了现代世界的困境、现代性的病症、现代人分崩离析的伦理处境。特别是赵萝蕤应戴望舒之邀,翻译《荒原》,于1937年在新诗社出版,再次推动了这首长诗的影响。赵萝蕤的译文吸收了1930年代汉语诗歌的语言成就,她的丈夫便是新月派诗人陈梦家,她又继承了神学家父亲赵紫宸的家学,对圣经语言尤其是和合本语言十分熟悉。这些造就了《荒原》译本语言的蕴藉、舒朗、精准。这是一个出色的译本。这首诗对九叶诗派诗人来说举足轻重。对于他们而言,《荒原》是去个人化、智性化写作的典范。

澎湃新闻:此后《荒原》在中国经历了什么?

胡桑:1949年以后,艾略特像很多西方诗人一样,被打入了冷宫。袁可嘉在1960年甚至撰文称艾略特为“英美帝国主义御用文阀”。

后来穆旦在1970年代进行重译,不过直到1985年才出版,收入《英国现代诗选》。裘小龙(1983)、叶维廉(1983)、赵毅衡(1985)、杜若洲(1985)、汤永宽(1994)等译过多个版本。《荒原》里的“荒原意识”慢慢褪去,新古典主义倾向得以显露。对经典文本、典故的现代激活方式刺激了很多中国诗人去中国传统里寻找现代性,比较典型的是杨炼的《诺日朗》。其实,海子的长诗里也能看到《荒原》的痕迹。

到了1990年代,中国诗歌不再满足于无论是语言的还是精神的宏大叙事。日常性和叙事性变成了变革的方向。此时,《荒原》里日常生活的象征式书写、对生活片段的叙事性处理启发了王家新、萧开愚等众多诗人。我们可以在萧开愚长诗《向杜甫致敬》(1996)里看到《荒原》里对当代日常生活片段的提炼。

澎湃新闻:你什么时候第一次读到了《荒原》,当时有着怎样的感受?

胡桑:我在1997年读到一本王家新、沈睿编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诗人诗集《最明亮的与最黑暗的》。里面收了艾略特几首诗。只是可能因为《荒原》名声太盛,反而没收入。我第一次读到全本《荒原》是在2000年,我来到西安读大学。在书店里,淘到了赵萝蕤译文自选集《荒原》。让人惊讶的是,在序言里,我发现,赵萝蕤是我同一个镇的老乡。她1912年5月9日出生于浙江德清县新市古镇四平路1号,当时是一家米行,米行在她祖父手里已经逐渐败落。她家就在我从小去吃馄饨的平桥旁边。不过,后来我知道,1992年,赵家三进院落由赵萝蕤的堂妹拆除重建成了很当代的砖瓦房。

当时读完《荒原》,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对它充满了疑惑。不过,里面的幽暗、荒凉、欲望和凌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来源于《金枝》里的圣杯、鱼王传说。后来,为了研读《荒原》等诗歌,我专门从外网收集了很多艾略特的英文诗,打印成了一本艾略特诗集。当时的打印费特别贵,是一元一页,那是22年前的价格。通过长时间研读英文版,慢慢地我更能理解这首长诗了。它对时代的命名能力以及对当代世界认知的丰富性是惊人的。不过,由于我个人的写作喜好,对其过于强烈的智性化、典故的繁冗略有不满。也就没有倾心于它,没有学到太多技艺。

澎湃新闻:后来呢,对《荒原》的读后感发生了变化吗?

胡桑:确实,当我从西安回到江南后。对艾略特所写的一些片段却更有感触了,尤其是那句“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我必须重新体验、理解这个我度过了漫长童年少年时光的“南方”。我特别喜欢赵萝蕤的译文,很多句式、语调也会无意间会渗透进自己的诗句。比如被他激活的瓦格纳的句子“荒凉而空虚的是那大海”,但丁的句子“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那么多人”,我都深有感触,也偷偷模仿过。

这些年我在大学教书,从没有想过要给学生讲解这首诗。但随着对圣经、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不断研读,其实更能体会到诗中对典故的化用的鬼斧神工,也更能明白了它从西方传统里滋养出来的生命力量。于是越发觉得他具有强大的创造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深刻体认。这些是我们的诗歌难以企及的。这些年,我也越发感觉到了艾略特的伟大,和一再重读的必要性。

澎湃新闻:为什么没有想过要给学生讲解这首诗?

胡桑:我可能觉得它太难了。除了在知识层面的讲述,我不太能把握讲述这首诗的路径。这就像我在课堂上没有专门讲解过《尤利西斯》,虽然我一直认为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平时我也一直研读着。但总觉得没有准备好去给学生讲解。

在课堂上讲授《荒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这样丰富的一首诗,细读会显得极为繁琐。而我最喜欢以细读的方式讲课。我觉得本科生最需要一种细读能力,在字里行间锻炼理解作品的能力——感受力、认知力和想象力。

还有,艾略特本身是极好的批评家。但在我阅读视野里,比较经典的,除了海伦·加德纳的《艾略特的艺术》之外,西方学界对于艾略特的批评、阐释并不丰富。大学课堂的讲授是需要知识基础的。在没有西方一流学者、批评家的阐释基础,我不敢擅自解读。我之所以敢和学生讲《神曲》、莎士比亚悲剧,是因为我可以借助西方大量的经典的但丁、莎士比亚阐述。毕竟我们和西方文学有着语境之隔。我更相信他们语境内部的学者、批评家阐述的准确性。

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艾略特给这首诗做了太多注释,反而限制了读者的阅读方式。解读它,就没有解读但丁、莎士比亚时那种可以不断做出新的发现的愉悦。

艾略特 人民视觉资料图

澎湃新闻:你和诗友们讨论过这首诗吗?

胡桑:不太多。对于我和朋友们而言,《荒原》就像一个庞然高峰,它默默矗立在那里。我们可能会一个人默默攀登,不适合组团一起登览。其实我们这二十年,谈论的诗人里,艾略特的诗是往往缺席的。我们可能经常谈论他的文论,尤其是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或者他对但丁、莎士比亚、玄学派诗人的阐述。由于艾略特的保守主义倾向,他的诗的“现代性”尽管很有特点,却不是特别明显。他诗歌中的语言的和情感的激情也并不强烈。所以,在外国诗歌方面,我们谈论最多的大概是布罗茨基、希尼、沃尔科特、毕肖普、策兰、米沃什这些诗人。

澎湃新闻:你认为《荒原》对你,以及你这一代中国诗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胡桑:刚开始,我对《荒原》中的宏大的命名能力,对经验的提炼能力,对当代生活的复杂的洞察,是不太能理解的。理解它需要太多的智慧,或者说是成熟的心智。

艾略特对于我这一代诗人的具体写作,我的感觉是影响不大的,因为我们最初进入诗坛的是反叛宏大叙事,要去建立和具体生活的直接性和肉身性,对个人体验的真实性是有强烈的渴望的。而艾略特恰恰提倡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要求诗人“去个人化”。在这个方面,其实他的文论对我影响更大。当时我本科时在陈越老师的课上,听他讲解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深受启发。此后,不断会不断重读这篇文章。我在自己从事批评写作时也会经常引用艾略特这篇文章。在诗人与传统重建联系这一点上,艾略特对我影响太深。我的诗歌里也开始重新处理对中国古典诗歌某些因素的挪用和激活。比如我写古代诗人那个系列《孟郊:仄步》《赵孟頫:寓形》《姜夔:自倚》《吴文英:须断》《叶小鸾》等,一直想到艾略特的教诲。

来到上海后,我慢慢不再关心如何去构建一代人的写作方式,而是更关心个人声音的建构和汉语诗歌的未来。这个时候,艾略特对时代经验的命名能力,对历史记忆和文本经验的引用能力和更新能力极大地启发了我。我从组诗《惶然书》开始,诗歌中的“荒原意识”其实是加强了。每当我写到上海时,我总是想到艾略特诗中作为“无实体的城”的伦敦。但如何认识上海的当代性,依然难度巨大。我这几年一边关心数字媒介对当代人的影响,又不断试图去命名这座城市的经验,尝试着写下了《内卷时代》三部曲、《空城》等诗。算是对《荒原》的致敬。

当然,这几年我们这一代中国诗人其实都在变化,已经脱去了个人化写作痕迹,对《荒原》式的巨大的命名能力都有一定的理解吧,甚至对超越个人的写作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提炼、命名,对于走向开阔的诗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澎湃新闻:四月,不少人喜欢引用“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你怎么看待《荒原》与当下的关系?我们如今纪念《荒原》,需要纪念什么?

胡桑:“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是裘小龙的译文。我记忆中的译文还是赵萝蕤的:“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一个月”这种具体性对我来说是触目惊心的。诗歌开头的残忍性就在于它是以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个”具体的事物“四月”为载体的。这个“四月”有那么大的承受力吗?

在大流行、国际战争、难民浪潮、核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的巨大语境中,我们如何看待一个月、一星期、一天和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我觉得,《荒原》里那种虚无感和危机感一直左右着这个世纪。曾经,在我少年的新自由主义语境里,我以为,《荒原》只是一首象征感强烈的诗。但这两年我才明白,这首诗就是我们的现实,它一直在我们的空气里飘荡着。它通过引用经典观看当代生活的碎片,激发对当下生活的想象力。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观看”,或者,用本雅明的说法,引用文本,就是引用历史。引用历史,是为了烛照我们当下的生活。在我们置身于荒原的时候,我们需要历史的镜像装置来帮助我们重建“观看”的能力。《荒原》一直在提示我们,如何引用过去,如何看到历史活在永恒的当下,看到我们对时代的记录会成为未来的记忆。同时,我们害怕词语变得轻浮,对记忆的去向听之任之,被人窃取、涂抹、屏蔽,借用艾略特在《荒原》的词句来说,我们害怕自己的言辞成为“野蛮的沉寂”。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刘威

从诗歌结构到病态语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

在英国仍以“日不落帝国”自居之时,艾略特就独具慧眼地谱写了西方世界现代精神文明的“悲怆奏鸣曲”——《荒原》,他多视域、多层次地展现了一战后西方广阔的社会生活。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

诗人将饱经战争蹂躏、哀鸿遍野的欧洲大陆,描绘成一片乌云蔽日、空气窒息、生命之水枯竭、情欲之火燃烧的广漠荒原,充斥着一个个死魂灵般的鬼魅世界:

不仅是满目疮痍的现实社会的荒原,更是人们心目中的荒原,一座牧场。

《荒原》不仅是他本人,更是欧洲一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失落、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心理的浓缩,表现出整整一代人对西方现状敌视沮丧情绪的极点。

01 诗歌结构:犹如一曲西方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全长432行,艾略特把浩繁的现代生活安放在远古神话提供的框架里,将长诗分为《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颇似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乐章钢琴奏鸣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怆奏鸣曲》,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低回哀怨,恰似一曲西方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各章长短不一、节奏、重心、场景、说话人物各不相同,但又统一在总标题下;“圣杯传奇”与诗的布局,像一对一明一暗的平行结构,使无序的外表下呈现出潜存的秩序,内在结构完整而严谨,形成一部浑然一体的钢琴奏鸣曲。

由于《荒原》不是叙事,而是以各种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面组成的主题变奏曲,诗中没有完整的圣杯故事,却处处有投影。

诗歌中每一暗示性形象都可构成一连串感性和理性的复合联想,使其隐喻的意象极具张力,为《荒原》提供了总体结构和象征语言,这就使《荒原》从一般的内容中突破出来,产生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力与暗示力:

赎救现代西方文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纪传说中圣杯神力的显现。

而且,艾略特在《荒原》的神话创意中,不仅把意义装载入全诗表述、圣杯隐现这一对明暗平行结构,而且把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一个由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破碎的提示,让读者掘出意象表层之下的真正含义。

有意无意却实实在在地既从文学的整体性上,又从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现代哲学等领域的层面去结构《荒原》,使人们从微观到宏观的相互反馈中,也就是文字层面、描述层面、形式层面、原型层面和普通层面等5个方面去解读《荒原》,不仅为我们开启了认识《荒原》深层思想和时代精神的窗口,更能带读者捕捉其对一战后西方社会最深层的恐惧和异化的心理。

02 狰狞的诗歌形象与艾略特传统保守的思想,共同构建了病态的诗歌语境

文学是现实生活一定程度的反映,畸形社会产生“畸形”的文学:死亡要用狰狞的形象;扭曲的人性,则需要反常的辞章。

因此,艾略特起手撩开诗的帷幕,就将众多异化形象化为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给人一种强烈的突兀感,对人们的认识作了惊人的颠倒,建构起一个凸现《荒原》意义的病态语境。

比如,在荒原人的病态心理中,风情万种的四月却是“最残酷的月份”,倒是“冬天使我们温暖”:冰雪时节银装素裹,万物入梦暂别荒原现实,反有平和之感。

而且,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大地久旱不雨,自然界的生机消失殆尽:

“死了的山,满口的龋齿,吐不出一滴水”,笼罩着死亡、枯萎的阴影;

“在我身后的冷风里我听到,白骨碰白骨的声音,愚笑从耳旁传开去”,这是一组世界末日来临的意象群。


诗中的尸骨相撞、鬼魂狞笑,无论如何不是现实的情景,而只能是超现实主义的彼岸世界、一个潜意识的幻觉世界,但它却是现实本质的折射和潜藏在荒原人心灵底层特殊情绪的折射。

艾略特处处紧扣“荒”,用蒙太奇手法,不断将荒漠的自然景致推到读者眼前:

“枯干的雷没有雨”,大地“棕黄色”龟裂着,处处是“空的水池”、“干的井”、“草儿在坟上唱歌”……


西方人心灵干涸焦渴的危机意识,在一系列流动的多意象中囊括无余。全诗唯一美的形象——古希腊神话中的风信子女郎,也是为反衬现代社会的假丑恶而出场的。

艾略特让痛苦的爱情化作风信子女郎,忽然出现,又匆匆消逝,表现他们的瞬间感受,宛若一幅绝好的印象派画像:

在暮色迷蒙的天光下,怀抱着满胳膊风信子花的女郎,秀发微湿,带着万花丛中特有的馨香,从花园中走出。

可是,迎接她的西方现代社会的男子,却早已失去爱的热忱;面对着这美的精灵,依然目光呆滞,表情木然,风信子女郎在荒原上横遭冷遇,没有感情的回应,倍觉凄凉。

这幅图景是美和痛苦的思想感性化,诗人的主观爱憎就熔铸在这一对立审美范畴之中。

艾略特认为美应像“直接闻到一朵玫瑰的芳香似的感觉到思想”,即黑格尔曾说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诗人不是抽象地,而是形象鲜明、有血有肉的思想。

如此,我们方能通过对风信子女郎的遭遇作出感性的反应,再上升到理念的认识,领悟诗人用这一转瞬即逝的美的形象与荒凉的大地、与飘渺的城中幽灵游移的场景进行对比,暗示现代社会真善美的不复存在。

有意思的是,16、17世纪之交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在最初的乐观幻想彻底泯灭之后,感叹“世界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芳草”,但哈姆雷特当时所处的英国现实生活中,毕竟还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以及像他那样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骑士。

但到了20世纪,艾略特笔下的伦敦城却更加荒漠,一片死寂:

“飘渺的城,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我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叹息,又短又稀,吐出了口;每个人的目光都盯在自己足前;流上山岭,流下威廉王大街;流到圣马利亚诺斯教堂,它死气沉沉的声音;在九点的最后一下,指着时间”。


这一段意象叠加,是两个视觉意象形成的视觉和弦,使伦敦桥的过去与眼前揉合一起

它既是二十世纪真实的桥,又是但丁地狱篇里中世纪虚幻的长桥,相互重叠,具有立体主义油画的效果,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理性逻辑。

艾略特有意将解释性、连贯性的东西砍掉,而按照自己的想象力逻辑和心理时空展开,形成突然对照以产生最强有力的效果,服务于“荒原”的形象塑造:

在冬天的浓雾中,大地死一般沉寂,教堂响起阴沉的钟声,伦敦桥上成干上万人头攒动,这些人印象模糊朦胧,对外界反映木然,目光只顾“盯在自己的足前”、神情沮丧憔悴,没有赞美和谴责,充满世俗主义。

确切地说,他们是一堆堆置身在象征死亡的钟声无息无声移动着的活尸、一堆堆徘徊在 “地狱”边缘上的鬼魅。

诗人以悲怆的笔调既为大战中无辜之灵吟唱着不尽的冤曲,又为人们面对这一鬼域横行的荒原无能为力而哀怅。

再者,艾略特的思想倾向传统保守,他对二十世纪的西方文明视如仇寇,而深恋着昔日的岁月。

因此他在第二章表现自己处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久远年代的回音:

20世纪被石油、沥青污染得发黑的泰晤士河面,传来荡着浆的庸俗男女们风骚的笑声,时而夹杂着无人理会的受骗女子哀怨的哭诉。

与此同时我们又隐约耳闻目睹着16世纪:

“甜蜜的泰晤士河”、“轻快的波浪,潺潺在两岸”、“伊丽莎白和莱斯特;打着浆;船尾形成;一只镀金的贝壳;红色,金色”。……

这些无不载着欢情美好的时光,柔和的西南风送来下游齐鸣的钟声,白塔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充满着宗教神秘的气氛和诗情画意。

这是泰晤士河两个不同时代的风貌,在时空错位和重叠意象中相反相成的一幅油画:昔日澄净如碧的河水,如今受到现代生活无情的污染。诗人着意以古典世界的优雅高洁,反衬今日的卑贱和无聊。

艾略特承认宇宙间万物流动变化无穷,但他痛惜有价值的东西却在“变”中流失。他用对泰晤士河时代风尚今非昔比的切肤感受,表现他对现实的否定。

他不仅让读者鸟瞰了荒原触目惊心的宏观全景,而且将话语视角移入荒原人的微观心理意识。

诗中的人们异乎寻常地独居一方,互不交谈,就像劳伦斯在《恋爱着的女人》中所作比喻,人们之间的精神距离犹如茫茫宇宙中一个星球同另一个星球的距离一样遥远。

因此,诗人在第二章安排了两个戏剧性的场景,并使用特写镜头,细致而具体地对荒原人的异化关系作了深刻披露,进而在第三章“火诫”里把危机时代堕落的人性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一位女性任人玩弄不思反抗,甚至毫无反应;对方“探索的手,没遇到任何防御”,她则“以机械的手抚平她的头发;又在留声机上放一张唱片”。

艾略特用这个形象表达的悲愤之意,已深入道德谴责的层面,而且又进一步在颂扬翡绿眉拉姐妹惨遭奸淫,被割去舌头后被杀戳,变形为夜莺和燕子“卿卿”不停的哀叫声中得以延伸,她们的冤魂,在世世代代愤怒控诉着暴君铁卢欧斯。

这种勇敢不屈与情欲对抗的贞洁化身,与那些有意去情场纵欲的现代女子,形成了两个时代精神的强烈对照,含有很强的悲剧抒情性,传达出作者对非人化现象的抗议。

艾瑞克·弗洛姆

对此,人文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曾评价说:

“(《荒原》)异化达到了似乎于精神病的地步, 它动摇和摧毁着这个世界的宗教的、 精神的和政治的传统……预示普遍毁灭的危险性。”

的确,《荒原》通篇读下来后,我仿佛就能真实地体验到世界突然从我这里逃走了。我只能感受和目睹人与物的种种异化,而无可奈何地看火红夕阳滚落地平线的崇高壮美,怪异地变成了“黄昏是一位被麻醉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峭,而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则感觉是“最残酷的月份”。

身为英国国教教徒的艾略特在暴露西方社会的异化现象时,把一切邪恶归咎于现代社会的信仰崩溃,以诗人的敏锐和学者的睿智,审视宗教的内在精神力量,要人们重树信仰,从“原罪”中去认识导致荒原的根源。

艾略特置身荒原又步入宗教,自以为找到了拯救荒原的灵丹妙药,便在第五章“雷霆的话”中大声疾呼:舍予、同情、克制,以求人心的洁净无邪。

然而,艾略特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渔王的“伤势”太重了,中世纪起死回生的无穷神力如今不再灵验,旱情并没有因“刷地一道闪电,然后一阵潮湿的风;带来了雨”而有所缓解,“无精打采的叶子”仍在毫无希望地等待着生命的甘露,“唯有一只公鸡站在屋脊上;惺惺曝喝”,召唤黎明的到来,却不见晨曦微露,“黑色的云”仍“聚集在喜马方特山上”——荒原灾情仍无转机。

艾略特为表达这种极度失望之情,干脆省略了按通常语法规则必不可少的标点:“伦敦桥塌下来了塌下来了”,在滚动的气势中,让人感觉到西方文明的确在一退不可复止地衰落下去,圣杯显现也无济于事……

在《荒原》中,艾略特摒弃空洞的辞藻,以思想感性化象征暗示抽象的理念,把感觉、情绪、思想三因素融合一体,明晰而凝炼地传达出他对20世纪西方现状的悲观思考。

他运用时空的相贯性:昨天有今天的种子,今天孕育着未来,而昨天、明天又都与今天相遇——所体现的“荒原意识”,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极大的渗透力。

“荒原”已成为精神世界空虚、混乱、渺茫的资本主义文明的代称,甚至成为西方表达对现实绝望感觉的专有称词。

《荒原》是艾略特站在超越他人、超越历史的高度,为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绘制出的画卷,他将现实与神话、今天与过去串缀一起,在没有一丝生命流动的荒原世界里谱写下了西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