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1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师《基石》的观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基石”的含义与联系:" "理解影片核心:" 首先要深刻理解《基石》这部作品(无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其他形式)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它为什么被称为“基石”?它想表达教师在社会、学生成长中扮演了怎样的基础性、支撑性角色? "联系教师身份:" 将影片中对“基石”的描绘与教师的职业特点、责任和贡献联系起来。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灵魂的工程师、品格的塑造者,这些如何体现为“基石”的作用?
2. "选取合适的切入点:" "聚焦具体场景或人物:" 不要试图涵盖影片的所有内容。选择一个或几个让你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基石”力量的场景、人物故事或细节进行深入剖析。例如,是一位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一位老师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一所学校如何扎根于社区等。 "突出情感共鸣:" 选择那些能够引发你强烈情感共鸣的部分,这样你的观后感才会更具感染力。
3. "深入挖掘细节与内涵:" "引用或描述细节:" 回忆并描述影片中的具体情节、对话、画面或数据,这些细节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雨果曾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为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的读书笔记”新闻策划,记录下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长老师的读书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济南市章丘区曹范中心小学教师高芸的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读这种教育理论书籍,感觉味同嚼蜡消化不了,但是硬着头皮读完之后,掩卷沉思,确实是受益匪浅。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经验著就,既有精炼的理论,也有鲜活的事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启迪、借鉴,还有深深的震撼。尽管作者生活的年代,所处的环境与我们都有很大不同,但是书中传递出的教育理念却能感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一谈我的读书收获和体会。
一、观察是思考之母
“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吗?’”读完这段文字,我觉得很惭愧,从教18年,我很少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欣赏花开花落,去倾听鸟唱虫鸣,去感受季节的更替,万物的生长。
回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插曲,我发现观察是智慧重要的能源,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儿童。现在,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身边的人、事、物鲜少关心,观察能力正在逐渐退化。我记得有一年教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很多学生在观察画面后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放了,苹果树上长满了红红的苹果。”对于每个季节的特点学生们很多都搞不清楚。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学生,因为我们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没有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也能像苏霍姆林斯基描写的那样,每星期都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果园去观察、感受自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所得,我们的学生也就不会在表达时出现“春天来了,苹果熟了。春天,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这类让人哭笑不得的句子了。如果我们坚持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会更流畅自然,更贴近生活实际,甚至能从学生那里收获很多富有灵性的,哲理性问题与语言。
二、阅读是智力发展的基石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是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的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这段文字讲述了阅读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其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曾经教过一个男生,这孩子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属于班里默默无闻的学生。一次口语交际课,课前我布置学生读故事,要求必须认真读,并能讲下来。口语交际课上,我点名让学生上台讲故事,点到这名男生时,他很紧张,站在讲台上两只手用力的绞来绞去,一会放在前面,一会放在后面,声音小的几乎听不见。我走过去轻轻摸着他的后背,缓声鼓励,孩子在我热切的目光中完成了故事的讲述。尽管故事讲的一点都不精彩,我还是表扬了他,夸他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没想到,从那节课之后,这个孩子狂热的爱上了读书,课余时间几乎都是与书为伴,他妈妈说他如果一人在家,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书,往往是一天连饭都忘了吃。也正是因为他的喜欢阅读,他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飞速进步,学习成绩也是翻着跟头往上涨。从这名男生身上,我看到了阅读的神奇力量,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出了一批批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学生。
三、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不止一次的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强调让学生自己会学习。“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必须进行思考。”不论学习什么知识,如果学生不进行思考,只是靠教师一味的灌输,那么学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不喜欢思考,他学的知识也一定不牢固,即使记住了也不会灵活运用。
刚参加工作时,也曾从很多教育书刊中看到过一些有关教育的专用词语和教育思想,比如“填鸭式”,比如“学生的头脑是等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一个容器。”那时候,也曾经有过感触,也曾经思考过自己的教学生涯会如何,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还好,十几年来,我并没有把学生当成鸭子,当成容器,强硬的把知识塞进他们的脑袋里,我一直在尝试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现在,我们曹范学区推行“智简课堂”,我们的目标就是“聚焦学会,谋划会学”,原来我们所倡导的,也曾经是苏霍姆林斯基所积极推行的。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我私下以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因为,学生只要学会思考,学会了主动去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我们就不用担心学生学不会,方法有了,习惯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东西对我触动较大,比如学生的书写习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兴趣小组中的活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渴望自己能够吸收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并能转化成润物无声的细雨,伴我一路同行,收获满园芬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新疆篇】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新疆考察,两次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新疆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2020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
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高到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指出“要坚定不移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强调“要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要求“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考察,走进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同乡亲们共话党中央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
“从脱贫攻坚到接续乡村振兴,这些年,党的好政策就像甜蜜的葡萄,一串接一串。”阿卜都克尤木说,“村里设立了学习微课堂,一有好政策,第一时间大家就能看得到、听得懂。过去我们这里是贫困村,现在大家搞养殖、搞苗木种植,人人有事干、有钱挣,日子越过越红火。”
阿亚格曼干村的变化,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缩影。
南疆的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州,曾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新疆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落实落细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应保尽保;实施易地搬迁、转移就业、产业扶持……一系列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让这些地区面貌一新。2021年,新疆制定完善发展产业、稳岗就业、综合保障兜底等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一项项举措,展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共谋发展的奋进姿态。
2012年至2021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921元增长至3764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94元增长至15575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所有地州市迈入高速公路时代,民用机场目前总量达24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至2020年底,新疆308.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一组组数字,见证了新疆在新时代的坚实发展步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战略力量。在新疆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兵团真正建设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围绕补齐发展短板、延伸产业链,谋划了一系列有市场前景、有规模体量、有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靠发展,也靠法治。新疆坚持“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预防”,既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又注重开展源头治理,广泛深入开展“法治宣讲下基层”“国旗下讲法治”“巴扎普法”等活动。目前,新疆已连续5年多未发生暴力恐怖案件,刑事治安案件数量大幅下降。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在新疆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90后”姑娘如克亚木·麦提赛地是库尔班大叔家的第四代,曾在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服役。如今,她是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的讲解员,把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讲给一批批参观者。“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我对各民族大团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让民族团结代代相传。”如克亚木说。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新疆持续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每年选派7万余名干部组成1万余个工作队深入各族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近年来,新疆干部职工与各族群众结对认亲,累计走访1.7亿多户次。目前,新疆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0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文化润疆,滋润心田。总书记的要求,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要更加注重发挥文化润心铸魂、凝聚人心的作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将打造一批体现新疆特色、各族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让文化润疆真正“润”到各族群众的心坎里。
走进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校园整洁,书声琅琅。校长阿伊努尔·阿卜杜喀迪尔说:“总书记2014年来考察时,学校有学生410人,现在增加到了1318人。这些年,我们从全国各地引进教师扩充改善师资队伍。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文化人,让各民族孩子从小就在心里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
大漠茫茫、驼铃声声。新疆,承载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也在新时代迎来崭新的历史机遇。
在新疆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要“把自身的区域性对外开放战略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去”。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要求。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近年来,新疆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构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重点推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畅通枢纽和支点。在重要支点霍尔果斯口岸,大约每1.5小时,就有一辆中欧班列西出国门。这支“钢铁驼队”,已成为全球产业链“大动脉”。
融合高水平开放政策。喀什综合保税区内,满载货物的车辆来回穿梭,毗邻的喀什国际航空货运区建设项目已初具雏形。未来,航空货运与综合保税将实现政策叠加相融。乌鲁木齐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喀什综保区进出口额达46.2亿元,同比增长612.6%。
着力打造口岸经济带。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培育进出口产业、推动口岸就地生产加工出口,新疆正稳步推进“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口岸经济”转变。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新疆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绘就新时代新疆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8日电记者黎大东、刘红霞、何军)
(相关报道见2版)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9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