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17:1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中描写人物、环境、事物需要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描摹精准,感悟入微:读书笔记中的人事物之道"
读书笔记,不仅是知识梳理的载体,更是个人思考与感悟的沉淀。在记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人、事、物时,如何描摹得精准传神,如何感悟得深刻入微,直接关系到笔记的质量和深度。因此,在读书笔记中描写人、事、物,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 描写人物:抓住特征,注入灵魂"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在读书笔记中描写人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姓名和身份的罗列,而要抓住其独特的“魂”。
"关注外貌与神态的细节:" 人物的外貌描写并非越详细越好,关键在于选择最能体现其性格、身份或经历的特征。例如,福尔摩斯的鹰钩鼻和锐利目光,林黛玉的娴静与蹙眉,都成为了他们鲜明形象的符号。笔记中可以记录下这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并思考作者为何如此塑造。 "剖析行为与语言的逻辑:" 人物的行为举止和语言谈吐是展现其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往往能揭示人物的真实性格或隐藏的动机。笔记时应关注人物“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并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和性格
第二部分 语言
文/简
图片来自于网络,致谢~
此回讲的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导致本就对儿子贾宝玉荒诞行为十分不满的贾政暴跳如雷,暴打了贾宝玉一顿。本回内容比较单一,让我们看到了贾府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家教方式,其特点是简单、粗暴。
1.故事梗概
忠顺王府派人来贾府索要琪官,让贾政惊恐万分,送走忠顺王府的长史官,贾政遇到贾环乱跑,呵斥了一番,贾环借机向父亲贾政告密,说是金钏儿因被宝玉强J不遂赌气跳井自杀,贾政大怒,喝令家人用板子打宝玉,又见众人手下留情,便自己亲自动手打了三四十板子。王夫人、贾母先后赶来,救下了贾宝玉。
2.主要情节及点评
1)忠顺王府派人索要琪官。忠顺王府派长史官到贾府来要琪官,说是王爷离不开此人。贾宝玉刚开始还撒谎说不认识,不料被长史官说破汗巾子的事,贾宝玉怕他说出别的事,于是就说出了琪官在东郊置办房产的事情,忠顺王府的人这才离开。儿子在外面招惹是非,贾政自然非常生气,送长史官出门时,专门叮嘱贾宝玉不许离开。忠顺王府派人索要琪官之事,是贾宝玉挨打的主要原因。
2)贾环搬弄是非。贾政送走忠顺王府的人回来时,遇到贾环带着几个小厮乱跑,正在气头上的贾政喝令小厮打,贾环一看是父亲,“唬的骨软筋酥,忙低头站住。”从中可见不管是贾宝玉,还是贾环,做儿子的都是怕父亲怕的要死。贾环为保全自己,说是因为看见淹死的丫头很害怕才跑的,又挑唆父亲说,“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贾环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贾政“气的面如金纸”,一叠声地叫拿宝玉,并且不准往内室传信,谁敢违抗,立刻打死。贾环夸大事实,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是贾宝玉挨打的导火索。
3)贾宝玉挨打。贾政去送忠顺王府的人时,对贾宝玉说“不许动”,贾宝玉就知道大事不好,想找人去给内室传信,可惜身边没有人,一个老姆姆出来了,却偏生耳朵聋,听不清楚,急得贾宝玉直跺脚。这时贾政的小厮来叫他,他只能跟着去了。贾政并没有再问清楚贾宝玉这种种事情的原委,就在内心里给宝玉定了罪,罪名是“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喝令小厮们用板子打,小厮打了十几下,贾政觉得打轻了,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的又打了三四十下。众门客看打得重了,赶紧上来解劝,贾政正在气头上,哪里肯绕?并且说出了下面的话:“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贾政却把儿子没教育好的责任推到了其他人头上,不过这也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众人可劝不了,只得派人去内室传信。
4)王夫人和贾母先后赶来救援。王夫人一听儿子贾宝玉挨打,急忙赶来,贾政一见王夫人,打得更重了。王夫人忙抱住板子,贾政却越发来劲了,说养了这样的不孝子,不如勒死算了,一连声地要绳子。王夫人抱住宝玉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即使是心疼儿子挨打,王夫人所言也是合情合理,滴水不漏,可见王家的女人是有语言天赋的。然后王夫人又开始哭贾珠,更是把女人的“攻心术”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让贾政的思路跟着自己走,成功掌控了局面。
这时贾母也来了,以母亲之威让儿子贾政处于极为难堪的地步,但贾母对儿子的这些语言打压,恰恰说明了贾府家教的不当之处。细思,贾母家长至上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与贾政并无二致,贾府这种错误的家教方式代代相传,导致了子孙们多不成器,整天只知吃喝玩乐,丝毫没有进取心,以至于后继无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致谢~
3.其他需思考的内容
1)贾府的家庭教育问题。贾政教子对不对呢?当然对。只不过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可取。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贾府这家百年老店之所以倒闭,原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不管是前面的贾代儒教孙,还是贾珍教子,以及此回中的贾政教子,都是父权至高无上,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痛骂或者打板子,效果却几近于无。贾宝玉该不该挨打?当然该打,但打了有用吗?没用。加之贾母的无底线溺爱,贾宝玉这顿板子等于白打了。
2)贾宝玉的懦弱。面对至高无上的父亲贾政时,贾宝玉是怯懦的,面对忠顺王府耀武扬威的长史官,贾宝玉更是怯懦的,当他的谎言被揭穿后,【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大约别的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的再说出别的事来。”】如此一想,居然就把琪官蒋玉菡在东城置办房产的事情全说了。虽然贾宝玉是出于无奈,但毕竟是出卖了朋友,可谓是贾宝玉身上一个永远无法洗去的污点。
3)王夫人的生存智慧。总有些红迷朋友说王夫人愚钝,其实看王夫人解救儿子这一节,其实她的情商还是蛮高的。一是把语言智慧运用到了极致。贾政打儿子,王夫人来了也并不是说不能打,而是说“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可谓是一箭双雕,老爷你自己要保重,然后又拿贾母压贾政一头,让他投鼠忌器,以达到救人的目的。此时的贾政,虽然嘴硬,说是要勒死宝玉,那也不过是强弩之末,过过嘴瘾罢了。二是王夫人哭贾珠。此时此刻,王夫人为什么哭贾珠,而不是哭宝玉呢?这正是王夫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她的生存智慧。贾宝玉是什么样子的,她这个做母亲的自然知道,贾政管儿子并没有错,尤其是在那个父权至上的时代,贾政虽然出手重,但教训儿子却没有错,只是方式欠妥当,作为夫人,她只能“从夫”,而不能“责夫”,所以她不能说贾政管儿子管的不对。那哭贾珠就更彰显了她的高明之处,贾珠是一个与贾宝玉完全不同的学而优则仕的长子,像极了贾政的爱读书,本来是两人的依靠和寄托,却早早去世了,正如王夫人所说,“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但即使贾珠活着,王夫人也不可能不管贾宝玉的事,但此时此刻说出来的效果却最能打动人心。
【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见,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这正是王夫人要的效果,她成功地转移了贾政的视线,控制住了局面。
4)真事隐的情节。此回里有一个“真事隐”事件,那就是元春此时应该已经失宠了,否则忠顺王府也不敢如此嚣张跋扈地到贾府来滋事。试想,如果元春依然宠爱有加,俗话说得好,“不看僧面看佛面”,元春是皇上的女人,忠顺王府敢不给皇上面子,敢来贾府索要琪官,他不看看自己头上长了几个脑袋?敢来,就足以说明一切,此其一。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另一层深意也不言而喻,忠顺王作为一个王爷,为寻觅一个戏子大动干戈动用公权力来贾府生事,是多么地可笑啊,足可见朝堂昏聩到何种地步,这么上不了台面的事情竟然如此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办,这样的朝廷不灭,天理难容啊。
于2028.8.29晚
图片来自于网络,致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