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老子观后感讲座》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9-02 20:26

精心挑选《老子观后感讲座》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老子《道德经》观后感(或主题讲座)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深刻且具有个人见解:
"1. 明确核心主题与切入点 (Clarify Core Theme and Angle):"
"聚焦《道德经》:" 确保文章始终围绕《道德经》的内容和思想展开,避免泛泛而谈。 "选择具体角度:" 《道德经》博大精深,不可能面面俱到。你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核心观点或章节作为切入点。例如: “无为而治”的现实意义。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 “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智慧。 “上善若水”的品格修养。 对“道”的理解。 老子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等。 "明确“观后感”性质:" 强调这是你阅读、学习或听完关于《道德经》讲座后的个人思考、理解和感悟,而非纯粹的学术研究或原文解读。
"2. 深入理解老子思想 (Deeply Understand Laozi's Ideas):"
"阅读原文或可靠解读:" 在动笔前,务必对《道德经》的相关章节进行仔细阅读,并结合可靠的注释或解读资料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一生——电视剧《老子传奇》观后感

#影视杂谈#电视剧《老子传奇》观后感电视剧《老子传奇》由陈卫国、繁华联合执导,繁华、郭子溪、张倩铭等主演。全剧33集,2016年首映。


《老子传奇》宣传海报

电视剧从宋国叛臣鱼石勾结楚国占领彭城,李耳父亲李乾奉命清剿兵败身死,李耳降生开始,叙述李耳居家躲回老家陈国苦邑曲仁里,从李耳幼年聪慧好学,先后拜商容、本元、紫真等当世高人学习,开始体悟大道之学开始。后经家庭变故,初步体悟大道,在苦邑开始讲学。因其名被周景王招致周王宫任守藏史(周朝图书档案馆长)、柱下史(负责记录朝廷廷议的官员),然经王子朝之乱,厌烦宫廷的尔虞我诈,辞官回乡完善大道之学,后隐居邙山,出函谷关去秦地时传《道德经》5000言于函谷关关令尹喜。

童年老子

本剧与电视剧《孔子》(1990年版)和《大舜》(2015年版)不可同日而语。《孔子》有《论语》《孔子家语》《孟子》等书支撑,刻画孔子形象比较丰满。《老子传奇》只有史记的记载,《道德经》又未提及老子有关事迹,存世资料不及孔子丰满。然和《大舜》比较,大舜和老子存世资料大体相当,《老子传奇》和《大舜》两部电视剧制作水平可以说天差地别,《大舜》如果95分,《老子传奇》也就是50分水平。但传奇毕竟是传奇,和史实本就是两回事。

老年老子

然而《老子传奇》并不是一无是处,一是他毕竟是第一部刻画老子的电视剧,填补了一项空白。二是这部剧尊重史实,宋国鱼石叛乱、楚国灭陈、王子朝叛乱还是符合历史史实的。三是刻画了老子弟子庚桑楚、文子,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四是对《道德经》有关章节的来历作了大胆的推测,并借人物谈话加以阐释,对理解《道德经》有一定帮助。

老子和孔子论道

33集的电视剧,对虚构人物着墨太多,如叛将斯愚、祝衍、子青、马童、童心的戏份占了大半部戏;对《道德经》的阐释偏少,只有孔子老子对话和最后一集才有所阐释等,但对于研究老子其人和《道德经》的朋友,本剧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曹峰:无知者最自负——重读《道德经》有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无知者最无畏,无知者最自负。无知者就是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夜郎自大的人。越是这样的人,越是沉浸在自我迷信之中,觉得自己全知全能,没有自己不懂的、没有自己不会的,世界就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当别人的想法或者行为与他相左的时候,他不仅会轻易地加以否定,而且还会愤怒地执拗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你的头上,不达目的不罢休。

人的自负往往和认知来源的多少、格局的大小、水平的高低成反比,信息来源越少、眼界胸襟越小,认知水平越低,自负反而越强。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在《庄子·秋水》篇里,庄子用他夸张的文学手法,描绘了两个经典画面,一个是“埳井之鼃”,一个是“河伯观海”。“埳井之鼃”就是“井底之蛙”成语的来源,“埳井之鼃”虽然生活在一个极为狭小的空间,“东海之鳖”在这口小井里面连一只脚都转不过来,但青蛙却认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所以得意地享受着“埳井之乐”,完全无法想象“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的东海之广大。“河伯观海”就是“望洋兴叹”成语的来源,与“埳井之鼃”相比,“河伯”作为黄河之神算是见过大世面了,当秋水泛起,黄河汪洋恣肆的时候,“河伯”洋洋自得,“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是到了北海,见识到北海的辽阔,才不得不望洋兴叹,意识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指的正是自己这种浅薄之人。对此,庄子借助北海之神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那就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虚”指的是有限的空间,“时”指的是有限的时间,“教”指的是有限的教育。这说的是和意识不到自己狭隘的人是无法对话的。在《秋水》这里,大海是无穷之道的象征,而“埳井之鼃”与“河伯”则是无知者的象征。唐代韩愈在《原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天地、宇宙的无限、无穷、无尽、无涯,远远超出了人的认知和想象,人生最长也不过百年,受到时空极大限制的人类,却要宣称自己的见识唯一正确,岂不是大言不惭?

在中国古代,对人的有限性有最清醒认识者是道家,道家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揭示人的渺小,讥讽无知者的可笑,另一方面,又努力挣脱时空的局限,张开想象的翅膀,不要让自己做一个无知者。道家发现社会上之所以充斥着是非之争,都觉得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都想把意志强加给对方,就是因为人类往往处于自我封闭的、自以为是的状态。因此出路在于建立开放的心灵,进入逍遥的境界,而这一切建立在对于“道”的认知上。

“道”究竟是什么,从老子开始,道家从来没有给过明确的答案,反而不停地告诉人们,道“不可言”“不可名”,作为在背后引导世界运行的原理与法则,道就像“埳井之鼃”与“河伯”看到的大海,其广大、深远、神秘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普通人无法在有限的时空、凭借有限的感觉、经验、知识去认识和把握。因此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接近“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意识到自己浅薄的过程,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懂得自己的无知。对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同感,他说:“一个人知道自己无知,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因此一个人如果无知到一定的程度,那他就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了。老子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指有最高智慧的人,他们努力地践行“道”的原理;“中士”指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对于“道”的存在半信半疑,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下士”即最愚蠢的人反而有着最高的自负,他们放肆地嘲笑“道”的存在。“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看上去很精明很能掌控一切,体道得道的人反而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越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对他人越尊重、对外界越好奇。

老子、庄子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很小一部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多是狭隘的、错误的,所以我们对于未知的世界要保持敬畏。如果无知者是一个普通人,那么这种狭隘的、错误的认知只会害了自己,但如果无知者是一位领导人,那么受害的就是苍生。毫无疑问,《道德经》是写给领导者看的,所以,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无为”“不言”“不争”的重要性。“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一个领导者如何避免因为自己无知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克制随意而为的冲动,而给下属、百姓腾出活跃的空间,尽量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言”就是懂得沉默的重要,“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正是无知的写照。“不争”就是谦逊的表现、虚空的心灵、宽容的胸怀。

老子反复强调谦逊的重要,《道德经》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所谓“以贱为本”,就是领导者想要保持尊贵的地位,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比别人卑贱,甚至用普通人不喜欢的词汇,如“孤”“寡”“不谷”(不善)来称呼自己,从而换取别人对你的同情和帮助。

老子反复强调虚空的重要,无知者之所以自负,就是在于自以为是,把自己的心灵塞得满满的,不让新的东西进去。《道德经》告诉我们,健康的心灵就是虚空的心灵,所以要“致虚极,守静笃”,虚怀若谷、宁静致远。天地为什么能生万物,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就像一个管状的物体,里面是个虚空,当这个虚空动起来的时候,万物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了。后来道家所推崇的“心斋”“坐忘”等心灵修炼术,就是要打造一个自由、活跃而不闭塞、不固执的心灵。心胸越宽广、世界越精彩。

老子反复强调宽容的重要,宽容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和欣赏、对差异性的接纳、对反对者的容忍。老子反复述说水的好处,说水能以柔克刚、说水甘居卑下的地方、说江海无差别地接受一切细流,所以才成就了江海。不自大者才能成就其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世界的精彩来自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最高明的领导人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总之,无知者最自负,得道者最谦逊,一个懂得自己无知的人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由于无知导致的自我膨胀,对他者的不宽容、不同情、不体谅,是人类的顽疾,2500年前的老子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就是种种因为无知而自负自大的人。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别说是人类,就连地球都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但因固执己见而自负自大,不愿打开胸怀、抛弃成见的人依旧难以绝迹。看来这种心理疾病的治疗任重道远,老子的箴言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老子学研究会副会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