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21: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语文周报》读后感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不仅仅是内容的复述,更是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核心要素:" 读《语文周报》后,你 想了什么?你 学到了什么?你 有什么感受?你 产生了哪些联想? "避免误区:" 不要把读后感写成《语文周报》某篇文章的缩写或总结,或者仅仅罗列几篇文章的标题和大概内容。要深入挖掘这些内容给你带来的影响。
"2. 精准选择感受点/评论对象:" "聚焦:" 《语文周报》通常包含多种内容(时文选读、名家散文、写作指导、文学评论、古诗文赏析、趣味语文等)。选择你 印象最深刻、感触最强烈 的某一篇文章、某一篇文章的某个观点、某一种类型的文章、或者某期周报的整体风格/主题作为重点来写。 "不贪多:" 重点突出一个或两个最核心的感受点,深入阐述,而不是浅尝辄止地涉及很多内容。
"3. 深入挖掘思考与感悟:" "联系自身:" 思考文章内容与你
“传承文化自信,弘扬散文精彩” ---读《我的阅读与写作》有感
好书推荐
★★★★★
初识梁衡老师,是在女儿上初中的时候,为了培养她的阅读习惯,便在网络上选购了几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本,有幸将《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收入囊中。蓦然发现,这本书不但女儿喜欢,连我这个中年人也被深深地吸引,翻来覆去的阅读多次还做了读书笔记。我们一家三口如今都已成为梁衡老师的粉丝儿,一直在购买和收藏他出版的书籍。
梁衡老师1946年生于山西霍州,是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和作家。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等职务。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中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梁衡老师的代表作《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和《青山不老》等60多篇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他曾经寄语中学生不但要学好课堂内的文化知识外,更要从社会、从课外读物中汲取情感、理想、人格、审美等四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梁衡老师在新闻与文学创作方面独树一帜,前期以山水游记散文创作为主,后期创作的政治散文及人物散文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经对梁衡老师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在并世散文中,能追求,肯追求类似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那种具有一定境界的人,除梁衡外尚无第二人。
《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书是梁衡老师五十年写作生涯中,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的首次文章结集。这本书中的文章几十年来散见于各大报纸刊物,这是头一次结集出版。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阅读”收集了梁衡老师的多篇读书心得,他在书中幽默的自称“我就是一头阅读散养的羊”,他的阅读方法是“撒大网、采蜂蜜”式的。以诗歌启蒙,无论旧诗、新诗,都能对以后散文的写作起到奠定基础、烘托气氛、点燃激情、炼字炼句等多重作用,进而总结归纳出文章“形、事、情、理、典”的写作秘诀即称为“文章五决”并受益终生。为找到文章的“文眼”,韩愈要向司马迁“借气”,梁衡老师常向“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借政治之力,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经典作品,体现出经典的有用、管用。这部分内容既有对毛泽东、范仲淹、朱镕基和李瑞环等伟人人格魅力和文章的钦佩之情,也有对社会上出版物、学习方面所表现出的不正之风的忧国忧民之情,梁衡老师曾将阅读比喻成为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延长,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这样你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还有种子。希望读者们都能利用这颗种子,种出一颗属于自己的大树。
第二部分“我的写作”收录了他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中的一些文学评论、新闻写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研究,能帮助不同层面的读者提高写作水平。梁衡老师秉持的写作理念是为文第一要激动,自己要有写作的激情,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同时文章要为思想而写,用文学来翻译政治、表达真理,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文章要当钻石来反复磨揉才能成熟。另外,以《晋祠》、《觅渡》和《张闻天》等文章为例,深入剖析了这些作品的思考酝酿及角度选取等写作过程,为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实践课。第三部分“序与跋”是梁衡老师近年来为自己的图书及其他人的图书所写的序和跋。其中《吹去尘埃,只有人性》、《说官德》和《官场说官》等文章,又为我们明心见性、直指官德,令人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
大家都知道,在文章中散文的写作是非常难的,写作散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力,要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很多人感到难度太大而知难而退。梁衡老师做过几十年的记着、编辑和公务员,曾经写作大量的新闻报道、随笔和公文,随着日积月累再加上勤奋好学、笔耕不辍,逐渐探索出一条散文写作的成功之道。在《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书中,梁衡老师为读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的梳理了他自身五十年来阅读、积累、写作、思考并升华的文章写作的成长脉络和心得体会。五十年的时光对人生来讲是“知天命”之年,这本书既是作者五十年来自己读书、写作成长之路的自我总结与回顾,更好似一位年过半百、学识渊博的儒雅老者对读者朋友们做的一次关于读书、关于写作、关于人生价值观的一次心灵上的深度交流和对话。至少,在我这么多年的阅读生涯中,从未感受过这种个人经验上、写作方法上类似梁公吐哺似得毫无保留的丰厚馈赠。
当代作家麦家曾经说过:“爱读书的人是会发光的人,是最可爱的人,是传播文明的人,是建立秩序的人。”“每个爱书的人,都拥有闪闪发光的灵魂。”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作为一名从梁衡老师的文章中获益颇多的读者,我要说的是,梁衡老师的人格魅力,藏在他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里,他的文章传承的是文化自信,弘扬的是散文精彩,这种阅读后的收获使得每位读者的灵魂都因而闪闪发光。文至结尾,引用梁衡老师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这头阅读散养的羊为我们贡献出的牛奶佳作,对于许多爱读书写作的人来讲,实为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丰厚文化营养品,不可辜负、不忍懈怠。
附:精彩书摘
◆读书改变人生: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大凡伟人皆爱读书:
马克思爱读书。他本来是在参加社会生产和具体的工人运动,但觉得许多事情弄不明白,自己不通,也无法指导运动,就宣布要退出具体事务,回到书房。他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写作,时间长了脚下的石板给蹭出了一条浅沟,就像少林寺石板上留下武僧的脚窝一样。马克思写《资本论》,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读书造就了马克思,他成了一代伟人。
毛泽东爱读书。毛泽东一生中可谓博览群书,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最艰苦的时期,战火烧到眉毛,缺衣少食,但毛泽东还读哲学、读军事,补上了这重要一课。他听艾思奇讲哲学,恭恭敬敬地做笔记。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油灯下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
◆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而应是写给人背的:刚才有记者问我自己读书有什么体会,读书怎么改变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原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是档案专业,毕业之时,正赶上“文革”后期,响应号召到祖国的北部去,我到内蒙古先当了一年的农民。。。我读到了一本对我一生影响很大的书,这就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还有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历代文选》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我发现毛泽东也读这本书。后来我写的《晋祠》,1600多字,能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和这个理念很有关系,因为我写的时候就认定我的文章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背的。这些工作和我当初学的档案专业已经相距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后来我的读书生活。人不知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书籍,只要你去读。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华民族。
◆先进文化应该具备四个特点:所谓先进文化,应该具备四个特点:积累性、批判性、创造性、普及性。。。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所举的,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的书,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是先进文化,仍在对生产力的解放,人的思想解放起推动作用。这也启发我们读书、写书、出书时,要把握积累、批判、创新、普及这几个切入点,这样才能有创造,有个性,有进步。
(闫安)
更多精彩请点击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190607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
本期责编:刘星月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百科】【全民阅读】【党建】【智库】【好书推荐】【搜索最新】【客户端】查看更多。
文 | 范雪
近日,读了齐鲁壹点记者孙远明先生采写的《青未了签约作者林毅:从报纸“豆腐块”中成长起来的写作者》,对林毅老师这位从报纸“豆腐块”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写作者”的心路历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跟随他成长岁月的点点滴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是如何执着倔强地不肯向命运屈服,又是如何孜孜不倦地地靠手中的笔,靠对“文学”的热爱,靠一颗乐于奉献的“心”逆袭人生。
和林毅老师虽因各种原因素未蒙面,但通过文字相识已近两年。在这两年里,不断在文学上受到他的指点、鼓励和帮助,对待后辈就如父亲一样宽容、和蔼、无私,我经常发自内心地称其为“师父”。
都说“文如其人”,我印象中的林老师,胸怀如他笔下的大山一样宽广,性情如他笔下的“牛郎山顶茶”一样淡泊悠然,品性正如他文中的“大夫树”、“玉兰花”般淳朴刚正。
和林老师相识后,我曾陆续拜读过他的很多散文,在各种文学公众号、刊物发表的,更甚至读完意犹未尽之后,到百度去搜索,只为能读到他以前的文章。他的作品多以散文见长,文笔朴实无华,却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他的笔下,有家乡五莲的“栗子”、“扁豆”、“方瓜”、“海棠”、“无花果”,我常称它们为“春华秋实”系列;也有牛郎山的“茶”和“茶树”以及童年大山里“山菌野货”、“猫脸山”上那个为他栽一棵树的“二爷爷”;更有济南的栾树“大夫树”秋浓刚正和玉兰花开的淡然幽香……无一不是弥漫着浓浓的“恋乡”情节。
我是山东高密人,林毅老师老家是日照五莲人,两地相隔不远,所以看到他文章里浓浓的乡音乡情也是倍感亲切。说起和老师的相识,真的也算是上天注定的缘分。我在2020年初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向我推荐了另一位爱好文学的同事在“山东金融文学”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当时林毅老师恰好是公众号的编辑,我看到下面有投稿邮箱,闲来无事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也把当时写的一篇建党征文文章《乘风破浪的党旗》投递到了林毅老师的邮箱里,没想到竟然发表了,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开心了。因为当时知道也读了不少公众号里的文章,里面的作者个个都是有学识、有一定地位的金融文学大咖级别的人物,我一个出身农村的普通的银行小职员的文章能够发表,在我看来实在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受这次鼓舞后,我的写作信心倍增,时不时的有些生活感想、感悟就写下来投稿。让我更意想不到的是,在某一天我会在邮箱里收到林毅老师回信鼓励,那种不可置信的激动和兴奋,直到现在依然铭记于心。我很荣幸地添加上老师的微信,从此便真正重拾了我放下长达十年的文学创作爱好和梦想。此后,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坚持写作,只要我肯写,师父无论多晚,无论手头的工作多忙,只要我在微信里说一声,师父总会耐心给我修改,给我编辑,给我推送……
“多读多写,必有所获”,这是我始终坚信不疑、支撑我文学梦的信条。看了林毅老师一步一步探索走来的“传奇”经历,我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就像文中提到的他曾写过的那篇文章一样——“您扶我上路,我伴你到老”,我一定以加倍的努力,来报答我这一路跌跌撞撞走来,对我无私帮助、温暖的人儿们……
作者简介:范雪,201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供职于山东高密农村商业银行。爱好读书与写作,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