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21:28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书笔记答案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精耕细作,点亮思考:写好读书笔记答案的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是连接读者与书籍、思想与知识的桥梁,而“答案”部分,更是对阅读理解、分析、批判与内化吸收程度的集中体现。一份高质量的读书笔记答案,不仅能精准概括书中的核心观点,更能展现作者的独立思考与深度感悟。然而,要写好这部分内容,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审清题意,精准定位:"
在动笔之前,首要任务是仔细审题。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问题?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性格、阐述核心观点,还是探讨现实意义?不同的题目,对应着不同的答题方向和侧重点。切忌凭感觉“想当然”,要紧扣题目要求,明确需要从书中哪些章节、哪些段落寻找信息,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答非所问。例如,题目要求分析某人物的心理变化,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其行为的简单描述上,而要深入挖掘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情感波动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二、 源于文本,论据扎实:"
读书笔记答案的根基在于文本本身。无论观点多么新颖独特,都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这意味着,我们的答案需要有充分、具体的文本依据。这通常表现为直接引用书中关键语句、段落,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 我判断一个人是依据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他给予的答案。 ”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的能力更重要。”
伟大诗人屈原在《天问》这本书里一口气提了170多个问题,而且都没有答案
2000多年前,陈胜、吴广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0年前,英国哲学家玛丽向世人发问:“卢梭先生所宣扬的人人生而平等,如果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女性,还算不算真正的平等?”
100年前,青年毛泽东发出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些名人的提问都代表了深度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国外一所大学,堂课老师留十五分钟让学生提问,老师答疑解惑,通过观察,老师发现每个国家的学生态度不一样。
中国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对知识吸收很快,但是很少发问;美国学生侃侃而谈,通常发言一分钟,他能讲五分钟。这个故事说明我们确实很少提问,甚至不会提问。
小的时候,每个孩子对外部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我们会问爸爸妈妈各种问题,而很少有父母能够耐心地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探讨并寻求问题答案。
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的教育重点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而考试又都有标准答案,我们不关心问题,只关心答案。于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提问的能力。
“当一个个提问被制止、扼杀、贬低,久而久之,人们就懒得去问,甚至懒得去想了,好奇心被压制,独立思考和批评性思维的能力也进入休眠。”
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思考,只有通过提问,我们才能打开思维视角,去探索新知,去增进自知,去扩宽对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认识。
你是否发现,我们很多提问,往往是家长里短的搭话模式,鲜少有人正正经经地去构思如何提问。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想到的无非是找个懂的人,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看别人怎么为自己解惑,若是遇到不愿意或者了也没有说清楚的情况,我们想到的也只是重新找个人问问。或者不了了之。
极少有人会反思,是不是自己问的方式有什么问题。殊不知,你的提问方式,直接关系到你获得的答案是否是你想要的。
每次提问都是接近他人,提高自己最好的方式。学会提问,问出好的问题,是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真正智慧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一定知道如何通过提问去不断地接近智慧,提问是一种底层能力,每个人都用得上。
凡此种种就是我们本期阅读杨澜《提问》的价值。
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与心理学教授斯图尔特·基利在《学会提问》一书中,讲述了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并进行了对比:
海绵式思维: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
淘金式思维: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他们得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价值几何,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海绵式思维是被动获取,不需要冥思苦想,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互动,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答案。对于提问者来说,淘金式思维是一种可以效仿的思维模式。
为了不让自己提出愚蠢的问题,杨澜将每个问题都放置在某个知识背景中,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近受访者的认知水平,也因此换来了对方更有诚意的回应和更深入的谈话。
杨澜在《提问》列举出了很多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提问有场景化、共情式、假设式、转场式、阐述式、质疑式、婉约式等等,不管是哪种提问方式,有一点是所有这些方法的根基,那就是采访前要做大量的准备。
2001年《杨澜访谈录》开播,杨澜先后采访了国内外近千人,他们中间有领导者、思想者、创新者,以及新闻话题的当事人。每次采访前都要阅读相关资料10万-20万字,20年下来总的阅读文字量有1.6亿,相当于一千多本书。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现在正在写100个深圳企业家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必须要通过与企业家长谈,去深入了解企业家的创业心路历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提问的过程。怎么问出好问题,让采访对象说真话,侃侃而谈,有感而发,非常重要。
事前,我通常会去了解企业家所在的行业,他的公司历史,他的产品,他的朋友圈,他的家庭,他的成长历程,只要能了解到的信息,我都会去查阅,只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才能有共情的认知水平。
通常我会罗列20个左右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一个维度,不重复,会涉及到原生家庭、儿时成长、求学、婚姻家庭、孩子教育、与父母关系、创业初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供应链问题,只有多维度了解采访对象才能问出好问题,也才能写出感人的好故事。
当然,涉及隐私和企业商业机密都会经采访对象看过后再刊发出去。
杨澜提到了开场有这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从双方熟知的人、事、物出发,寻找关键信息,让问题更接地气。 记得杨澜在采访著名作家蔡澜时,提到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他们名字的相似之处,因为他们名字中间都有一个澜字,因此杨澜以名字为起点,展开了话题。
毕竟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有故事的,而杨澜知道如何用提问的方式,来让这个故事呈现,从而拉近她与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一个看似跟主要话题无关紧要的提问,却能缓和这种正式场面上的紧张气氛。
第二,场景的重要性。 在《提问》里,杨澜指出,场景选对了,就能达到情绪渲染的目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绪要能正常表达出来。可能跟当时的场景、环境有很大关系。
比如:一个对采访中记忆深刻的地方,又比如是在采访者童年里或者人生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一个地方。让采访者能够体验到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从而萌生出很多想法和回忆。这也就达到了让场景促进情绪散发的目的。
打个比方,我时常对罗湖喜荟城附近、福田保税区、兆邦基金融大厦,这三个地方有特别的感情,我每次路过都想驻足长留一会,那是因为这三个地方留下了我太多拼搏的背影,我时常背着包,以这个地方为起点,到处出去跑业务,我们不论结果怎么样,起码,我们努力过,我们奋斗过。
相应的,换成是你,要是别人也来采访你,在你当初起点的地方,或许是求学地方,或许是工作场所,或许是爱情婚姻,等等都会激发我们追忆美好年华那份感情。那时、那人、那事,或许都已天各一方,或许只是一个不能再来的故事,总之,这些满满的回忆会感染着我们,带着我们触摸我们曾经过去的真实的生命历程。
我们来过,那些未曾绚烂的日子,每一步砥砺前行的脚印都值得铭记,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孤独背景都值得被尊敬!
埃隆•马斯克说:失败也是一个选项,如果你没有失败,那就说明你的创新精神不够。
张艺谋拍《归来》:经历人情冷暖后,终发现人生最重要还是家庭、孩子和亲情。
贾樟柯看《黄土地》热泪纵横,一部电影改变人生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怕提问,不是怕提问本身,而是怕别人笑话我们傻,想想飞人乔丹,在他职业生涯起码9000个球没有投中,输过300场关键比赛,起码有26次应该是致胜的关键球失之交臂,是一次次失败成就了飞人的成功。
此时我想起了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她的人生哲学:生和死两点已经确定,明确两点之间还剩多少时间,还能用这段时间做些什么,目标是自己设定的,并要为之而做的一切。
我知道读书会刚刚开始参与的人一定不多,讲得也一定不好,互动的也不多,没关系,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种了一颗种子,并且已开始出发。
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韩女士,我的岳母张女士,感谢她们,感谢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们一直在支持我。感谢鸿彬读书会交了年费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为了这份信任我也要把读书会办好。
鸿彬
2022年1月15日于深圳办公室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孙飞 刘任丰 钱晓虎 魏兵
深秋渤海,辽宁舰破浪前行。
当舰载机进入进近航线,“刀尖上的舞者”要在短短数十秒内完成上百个动作。4道拦阻索横跨宽阔的甲板,如同一个个等待登临的“绝顶”。
敢为天下先、敢啃硬骨头,在成千上万次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海军舰载机飞行教官合力书写出一份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的“中国答案”——
生死相依 追求卓越
“绑上同一根登山绳,即便拉着、推着,甚至托举着也要一起翻越那座高峰”
“耳边‘砰’的一声,巨大的气流瞬间就灌了进来,把我死死‘顶’在座椅上,飞机剧烈抖动……”
那一刻,是飞行教官梁李彬第一次遭遇特情,难免紧张。“可我必须迅速冷静下来,机舱内还有学员。这个时候,我慌了他就会更慌……”
那一天,梁李彬正带领学员曲坤在山谷间展开低空飞行训练。一个转弯过后,鸟群突然出现在战机上方。他们紧急调整飞机姿态进行避让,一只落单的鸟还是迎面撞上了战机。“砰”的一声响,座舱盖被撞出巨大的缺口,近80%的面积受损。
梁李彬连续大声向塔台指挥员报告。然而,气流声盖过了通话声,他只能通过僚机飞行员的手势接收指挥员的指令。
“我和曲坤努力向前躬身,尽量减小气流阻力……”带杆、收油门、减速,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
此时,高度只有160米,机翼下方就是居民区,四周则是高低起伏的山峰。
塔台指挥果断、僚机紧紧相随、学员配合默契,梁李彬一边保持飞机状态,一边不断向外观察,完成近百次零失误操纵,最终成功着陆。
“当时,我非常担心曲坤会忍不住进行弹射。他要是弹射了,我也会跟着被弹出去……”回想当时,梁李彬最欣慰的是,学员与教官间托付生命的信任。
“驾驶舰载机的标准格外严苛,可以说是飞行事业的‘珠穆朗玛峰’。我们和学员就是绑上同一根登山绳,即便拉着、推着,甚至托举着也要一起翻越那座高峰。”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司令员孙宝嵩深有感触地说,“为了航母事业,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
培养舰载机飞行员,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新的体系、新的领域、新的战场……在飞行教官们面前,有太多的“空”要填,有太多的“路”要走。
只有把困难踩在脚下、把生死置之度外,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才能托举起“刀尖上的舞者”逐梦海天的天梯。
一个午夜,自诩掌握“快速入睡法”的飞行教官艾群失眠了。一闭上眼睛,一名学员在落向“黑区”时推杆加油门犹豫不决的样子,就像一根刺“扎进”艾群的脑海。
因为腰伤,这名学员的改装进度落后于同批次学员,对舰载飞行的理解也有所欠缺。艾群专门为他绘制了改装路线图,让他的成长逐步进入“快车道”。可这次,他又遇到了新难题。
艾群猛然坐起,决定去找他问清楚缘由。
“战机攻角一大,就总想把杆位保持住,不敢推出去。”找到问题根源,艾群跑回宿舍拿出飞机模型,边模拟、边解释,直到这名学员认真地点了点头,艾群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受老教官们的影响,年轻飞行教官张宇亮常常会熬夜观看学员的飞行视频,分析飞行曲线,飞行结束后还会拉着他们一对一辅导,复盘每一个架次。讲评室、宿舍、餐厅、退场车……都能看见张宇亮为学员讲评的身影。
“宁可自己累点,也不能漏掉一个关键点。”这是成为飞行教官以后,张宇亮逐渐养成的职业习惯。
新一批飞行学员着舰“大考”前,张宇亮把上课地点设在海滩,为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着舰课”。他从航母知识讲起,到海洋环境分析,再到自己的着舰故事……更像一位朋友在闲聊。
授课即将结束,张宇亮忽然问:“成功飞上航母为了什么?”有人说为了不负祖国重托,还有人说为了海上飞天的梦想。
“航母上吃得比较好,小目标应该是飞到航母上吃一顿饭。”
听完张宇亮的“标准答案”,学员们先是一愣,年轻的笑声随即响彻海滩。
科学高效 精准精练
“数字化不仅是‘一支笔、一摞纸’的变化,更是对舰载飞行铁律的未来化诠释”
飞行学员宿舍楼顶的“飞鲨”徽标下,有7个金色的大字——“精准、守纪、零容忍”,被誉为舰载飞行铁律。
飞行教官有个比喻:“舰载机着舰过程中的每个动作,就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紧密关联。”
而每张多米诺骨牌的间距,都是由飞行教官们经过无数次试验验证丈量得出。
下午四点半,夕阳会准时“卡”在基地对面的海岛上方,在落日余晖的美景下,飞机的轰鸣声逐渐停歇,而讲评室内则是一片火热景象。
在技术的加持下,他们把数字化的训练培养理念融入飞行。“好似一双‘隐形的翅膀’,助力‘飞鲨’翱翔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孙宝嵩说。
高速飞行的舰载机与航行中的航母,加之复杂多变的海况和气流,要想实现舰、机二者之间完美的结合,每一个起落都绝非易事。
他们每一次驾驶“飞鲨”与拦阻索成功“交会”的背后,都有着庞大数据流的强力支撑。
对中、保角、挂索……大海与航母的视景在舰载机飞行员眼前极速穿梭,伴随一阵强烈的视觉冲击,舰载机稳稳停在航母甲板上。
这惊险的一幕幕,发生在一块数十寸的电子屏幕上。在模拟训练器旁,时任模拟训练中心主任张跃洪手心不禁渗出汗水。这些年,为了让模拟飞行的数据实时准确传输,他的目光始终在图像和数据间来回切换,为研发的实时讲评系统寻找一个个“升级点”。
走进评估室主任张明的办公室,记者一眼就发现了“不一样”:他的电脑桌上,有横竖两块屏幕。竖屏上,爬满了正在仿真推演的信息数据;横屏上,排列着10多项与数据相关的课题。再仔细看,每项课题的“完成时限”都精确到了某一天。
然而,仅一年之前,这套系统还停留在纸面上。面对提升飞行数据处理能力这一崭新课题,大部分官兵心里都没底:“我们一没设备二没人才,能做出什么样的成果?”
“如果不想办法突破,就会永远困在井里。”年轻工程师涂帅决定叩开技术创新的大门。
他们发挥“接地气”的独特优势,定方案、编算法、写代码,经过反复验证,最终成功研发出飞行实时讲评系统。利用这一系统,飞行视频处理速度比原来提高了10倍。
在航母甲板第一根拦阻索左端,是LSO(舰载机着舰指挥官)工作站。仰望战机着舰航线,这里是最好的位置。
每一架次飞行结束后,学员都会拿到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不是LSO根据印象打的,而是根据学员飞的每一个数据给出的成绩。就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从准备起跳到入水产生的水花,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标准和得分。
飞行教官罗胡立丹依然记得,刚担任LSO时,他们只能通过视线观察和记忆追溯,用笔和纸来记录学员的训练情况。密密麻麻的数据,不仅导致生成结果周期长,也很容易产生偏差,不利于飞行员在训练中及时修正。
为此,他们将上千种数据绘制成一张张飞行曲线图,透过曲线图上的波峰和波谷,分析飞机姿态与图像的契合点,最终,将庞大的数据流汇聚在如今LSO工作站每名教官手中的平板电脑上,一套数字化指挥打分系统就此诞生。
“数字化不仅是‘一支笔、一摞纸’的变化,更是对舰载飞行铁律的未来化诠释。”飞行教官王勇告诉记者,他们还建立了全时全维的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设立数据库进行全时段客观评价,对飞行学员的每个动作、每次进近精准评价,更好地量化飞行能力,快速查漏补缺。
在“隐形的翅膀”守护下,一批批年轻的“飞鲨”飞行人才从这里起航,飞向远方。
薪火相传 砥砺前行
“契合了人们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才会让人们产生共鸣”
在空勤食堂的东南角,有一个小菜园。没有飞行任务时,飞行教官曹先建喜欢去刨刨土、种种菜,何时浇水、施肥、修剪他都精打细算。
耳畔轰鸣阵阵,他感觉飞行教官像耕耘在蓝天的农民,“面朝仪表头顶天”,为了“一草一木”操碎了心。
而在年轻的飞行学员眼中,穿上飞行服时,曹先建就像一尊行走的英雄塑像——
2016年4月6日,曹先建驾机升空训练突遇重大险情。
特情处置规定:飞行员可以立即跳伞。
危急关头,曹先建竭尽全力,试图保住战机,直至坠毁前的最后两秒钟,他才拉动座椅上的弹射手柄。因为高度不够,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他重重摔到了海面上,导致胸椎、腰椎、尾椎等多处爆裂性骨折……
21天后,张超驾驶战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飞行,飞机突发电传故障。同样为了挽救战机,张超壮烈牺牲……阴霾,笼罩了舰载机飞行事业。
听到战友牺牲的消息,躺在病床上的曹先建,热泪奔涌。
复飞,一定要复飞!第一次手术之后不久,伤口还没完全愈合,使用6颗钢钉将骨折的腰椎固定住的曹先建,就在病床上开始了艰苦的恢复训练。
可医生的初步诊断是残酷的:摔这么严重,按照他们的经验来看,复飞已无可能。
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何勍,至今记得曹先建当时的眼神,“交流的时候他就说,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最好是能够保证他做完手术以后能够继续飞行”。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着舰,需要负重至少4个G的载荷,腰椎的支撑尤为重要。专家组为此专门制订了手术和康复方案,但要想成功,曹先建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第二次手术前,他又提出了一个让医生惊讶的要求:“手术不要用麻药!”
“上次手术用麻药后,感觉对我的反应能力好像有点影响。”
“不用麻药,从你腰椎拧下1颗钢钉可以,但拧下6颗,风险太大了,也没人受得了!”
最终,在院方反复斟酌麻药剂量、最大程度降低麻药影响的前提下,曹先建才同意使用麻药。
那天,躺在麻醉台上,曹先建又梦到自己正在飞行,蓝天碧海之间,威武的航母编队尽收眼底……
复飞时刻,当他驾驶歼-15战机精准钩住拦阻索,当天的舰载机着舰指挥官、“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毫不犹豫地打了高分。
“英雄重返海天,不仅仅是新闻事件。”孙宝嵩说,“契合了人们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才会让人们产生共鸣。”
张超的电脑里,保存着一份歼-15战机实际使用武器的教学法,只有3000多字。这是他牺牲前结合自己实际使用武器的经验,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出来的。
张超牺牲后,大家利用他整理出的200多份视频资料、2万多字的心得体会,对那份教学法进行补充完善。
“今后,每一个学习歼-15战机武器使用的年轻飞行员,都会记住张超的名字。”孙宝嵩说。
火炬在,就有光。
从张超手中接过“火炬”的,还有一批批更年轻的舰载机飞行学员。张超曾住过的那个房间,现在住进了1996年出生的飞行学员,比张超整整小10岁。隔壁房间里,曹先建正在给他们准备授课教案。
有些力量,注定在教学和课堂之外。
从陆基到舰基,从单机到编队,从近海到远海,从改装培养到与生长“双轨”并行,舰载机飞行人才队伍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传递着“火炬”。尽管前方布满荆棘,但他们内心充满坚毅与自信。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