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2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科普书目观后感的作文,想要写得出色,确实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核心要素:观后感不是简单罗列内容"
观后感(或称读后感)的核心在于“感”,即阅读后的感想、体会、认识和思考。不能仅仅变成科普书内容的复述或简单总结。要突出你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二、 关键注意事项:"
1. "明确核心观点/感受 (Thesis Statement):" "点题:" 开头就要清晰表明你读了哪本(或哪类)科普书,以及你主要的感受或核心观点是什么。例如:“读完[作者]的《[书名]》,我不仅学到了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更被作者[某种特质,如严谨、风趣]的写作风格所感染,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索的魅力。” "聚焦:" 如果书内容很多,选择一两个最让你印象深刻、最有感触的点来深入阐述,而不是泛泛而谈。
2. "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 (切入点):" "知识层面:" 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如何拓宽了你的视野?它们是否改变了你之前的认知? "科学精神层面:" 书中体现了哪些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求实态度、创新思维或批判性思维?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王大鹏
10月15日在上海参加了主题为“加强作品评论 繁荣原创科普——汪品先科普作品研讨会”,会上有幸获得汪品先院士签名的科普图书《深海浅说》,该书自出版后摘得了2020中国好书和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两项荣誉,回京后,断断续续地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拜读完了这本图书。近日,该书入选了“典赞·2021科普中国活动”的年度科普作品提名(科普图书类),应该说这本书“填补了中国深海科学元科普的空白”(卞毓麟老师语)。
这本书出版后,很多学者和科学家都发表了非常专业的书评,于此,我也想结合研讨会期间的感悟和阅读这本书的体会谈一些关于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粗浅看法。
首先是大科学家做科普,深入浅出,科学家做大科普,小叙事,大道理。汪品先院士是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在学术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但是他的这部科普作品并没有拘泥于学科领域那些深奥的知识,而是用非专业受众能理解的语言讲述了深海的故事,摆脱了“专业读者的无聊或非专业读者的晦涩”这个窠臼。同时,这本关于深海的科普图书从小处着手,讲解了海底的热液与冷泉、地震与火山、矿物资源与生物圈等基础知识,并进而上升到宏观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海洋对于地球、对于人类自身的重要性。
其次,把科研做成科普,亦把科普做成科研。前者是说科研成果或者说科技资源的科普化,由于汪品先院士长期处于海洋研究一线,他最有资格讲述本领域的科学进展,也最能向公众阐明这个领域的科学,所以他是将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科普化的第一人选,也是卞毓麟老师倡导的“元科普”的“执牛耳者”。这实际上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出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的要求。此外,他还践行着把科普做成科研的理念,也就是在做科普的过程中时刻坚守做科研的态度,可以说《深海浅说》中的插图就能体现这种严谨。
再次,科学需要讲故事,科普就是讲好科学的故事。赫拉利在《人类命运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中一以贯之的一个观点是:人类是一种依靠故事组织起来的群体。也许人类喜欢故事是天性使然,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科学感兴趣,虽然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科学也需要故事化的表达,而科普则是在讲述科学的故事,用故事化的手法把科学传播给目标受众,而不是干巴巴地灌输知识。在《深海浅说》一书中就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比如托勒玫地图的缺陷误打误撞地让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当然,科学故事需要真实性,不能杜撰,否则就有悖于科学伦理和科普伦理,因而也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更需要科研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也就是“不要把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元科普”的话题上了。
最后,用加的方法实现“乘数效应”。汪品先院士不仅仅撰写科普图书,他还于2020年底“玩”起了新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全网粉丝已经超过150万。这体现了科学家做科普的“与时俱进”,受众在哪里就把科普做到哪里。“跨界”与“出圈”是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高频词,但是对于科普来说,如何“跨界”与“出圈”?汪品先院士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要跨界首先就需要打破边界,而出圈的前提也需要确定自己的“圈”,以及“他圈”与“我圈”的交集在何方,他的这些举动都是在推动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文化的繁荣,或者说是在推动广义上的科学文化的形成。
总之,在汪品先院士的科普作品和科普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存在着“十一个度”(广度、深度、长度、宽度、厚度、温度、热度、高度、速度、风度和角度)。正如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取悦于去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大和深度。”汪品先院士的科普作品和实践延伸了科普的广度,挖掘出了科普的深度——不仅讲述发现的结果更讲述发现的过程,打通了科普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增加了科普的长度,他也让科普不再是“窄播”而拓展了科普的宽度,更在科普过程中融合了全球视野、时代前沿和历史纵深,让科普有了厚度。他的科普是有温度的,也有感于当前科普质量不高而投身科普,进而调动了科普的热度,他立足科研一线但又不拘泥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就让自己的科普有了一定的高度,短视频平台的实践更是加快了科普的速度,他的科普作品中展示出了大科学家做科普的风度,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融入到文本之中,同时也很好地利用了角度,独辟蹊径,没有独自在象牙塔中自娱自乐,而是走出了象牙塔,在交叉领域里点燃新的火种,更好地发光发热。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来源: 光明网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人类的健康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地积累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药知识遗产。现代科学的到来,尤其是分子科学的发展,把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曾经杀人无数的“瘟神”在显微镜下原形毕露,抗生素的发明使我们对这些无孔不入的“小东西”从勉强有“招架之功”转变为有“还手之力”;曾经肆虐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面前一败涂地,成了特殊病毒实验室里才有的“濒危物种”;30年前还闻所未闻,只能临时标记为“非甲非乙”的丙肝,如今已有了不止一种治愈率接近100%的“神药”……
但,人类的健康事业也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据联合国统计,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70亿,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不堪重负,粮食、水、电、燃料及多种能源都已经或将要面临短缺。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持续大面积的工业化(包括农业现代化),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我们全人类的集体智慧正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
新药研发其实是人类和疾病之间的一个漫无止境的斗争史。在这个漫长历史中,有些疾病被攻克了,但也随之出现了耐药菌、超级细菌,还有更多人类至今苦苦探索的例子。
梁贵柏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并获博士学位。梁贵柏曾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对西格列汀的研发做出过重要贡献,是新药研发第一线的优秀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医药科普工作。作为一名坚守研发一线的科学家,他深知从科学理论到可安全使用的药物,这其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普通公众对此了解非常欠缺。
本者“如果公众对各种药物能多一些了解,就能更理性地看待疾病,减少不必要的担忧或恐惧”的初衷,梁贵柏想到要写一本大众也能看懂的科普书,向业内人士和普通读者讲述新药研发的故事,普及药物知识,以便公众能更安全地使用药物,保护自身健康。2019年7月,梁贵柏的科普书《新药的故事》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研发专家写科普书:
希望大众“对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周期和社会效益有全面的认识”
在梁贵柏看来,今天中国的老百姓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距离药物研发的最前沿都要近。“今天,人们只要吞下一个小小的药片,血压就降下来了。只要一颗白色药丸,血糖就能调回正常区间。这绝不是一个人在小屋子里调调药就可以了,那样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新药的故事》中讲述了十余种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影响的新药,背后是一个怎样庞大的生命科学体系在支撑。梁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长期向业界前辈们学习的体会,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从抗生素到抗癌生物药等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的药物,以及它们跌宕起伏的研发过程。梁贵柏在后记中透露,他写作该书的初衷是“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从这些成功的故事里,学到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严谨的科学思想,对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周期和社会效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专家给大众写书,用通俗的语言,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本事。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就是拥有这种特殊本事的科学家。他善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复杂艰深的科学原理表述出来,让公众能够以物理学的眼光欣赏奇妙瑰丽的现实世界。比如他写的《物理学讲义》,把物理讲得多么有意思,成为一本畅销书。这让医药学家梁贵柏非常敬佩,也是他效仿学习的一个目标。
在《新药的故事》后记中,梁贵柏介绍说:“科普大致可以分成大众科普和高级科普两类。大众科普面向受过基本教育的读者,高级科普则是写给受过高等教育但非本专业的读者。《新药研发的故事》第一版属于高级科普读物,写给医药界同仁和有志于医药事业的工作人员,让进入医药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更多地了解新药和新药研发。您面前的这本新版《新药的故事》在大众科普的方向上做了一些努力,添加了人文故事,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关心和了解新药的来之不易,以及新药研发对于人类健康未来的重要性。”
梁贵柏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书中一个与男性健康有关的故事。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加一个与世隔绝的偏远部落,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个小女孩因急病被送进医院做腹腔手术,结果医生发现“她”实际是个男孩。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和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首先注意到这个不寻常的病例,深入丛林进行了为期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该地区许多男性都有类似经历。他们出生时外生殖器呈雌性,一到发育期,雄性特征就开始显现,并长出男性外生殖器,成为真正的男人。研究者发现这些“假双性儿童”很有可能是某种遗传共性的表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遗传缺陷,就是缺少将睾丸酮转化为二氢睾丸酮的5-α还原酶。同时,这些发育期的“变性人”在进入老年后不会脱发变成秃头,前列腺相对都很小,也不会发生增生的情况。这成为了科学家后期研究防止和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物的突破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该书写序:
希望更多优秀的科普书籍问世,从而提高公众的医药知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18年7月为《新药的故事》写了序言。序言中终南山写道:
“我怀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梁贵柏博士撰写的《新药的故事》大部分内容,对于目前非常活跃的生物医药领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好书。首先,药物创新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什么是创新的动力?我相信每一个原药创新的科学家,在研究开始时绝不是先想到这个药研发出来后会给他带来多少利益,而是出于对“未知的未知”或“已知的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对广大患者,特别是完全无助、在当时无药可治患者的强烈责任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青霉素的产业化,艾滋病、河盲症药物的研发一样。科学家对未知的好奇心,永远是他们执着追求的动力 ……21世纪的新药研发仍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需要更多的投入,还需要有更多像《新药的故事》这样优秀的科普书籍问世,从而提高公众的医药知识水平,使医药创新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关心和支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