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22:26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走向深处”的作文,并附带写作注意事项。
"作文:走向深处"
人生仿佛一场旅程,我们总是在行走。有时,我们满足于表面的喧嚣与便捷,在浅尝辄止中感受短暂的欢愉。然而,真正的成长与丰盈,往往蕴藏在“走向深处”的探索与求索之中。无论是知识的海洋、情感的体验,还是精神的求索,唯有潜入深处,才能触及本质,发现真谛,收获更深沉的力量与智慧。
"走向知识的深处。" 肤浅的学习如同浮光掠影,只能让我们对世界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真正推动文明进步的,是那些敢于深入钻研、刨根问底的人。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结论,而是去啃读晦涩的原著,去追踪思想的脉络,去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验。从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到爱因斯坦颠覆时空观,从屠呦呦在青蒿中寻找抗疟奇迹,无不是“走向深处”的生动写照。只有深入知识的腹地,我们才能构建起扎实的认知体系,拥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被表象所迷惑,从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与独立。
"走向情感的深处。" 表面的热闹与喧嚣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情感的丰盈来自于对内心和他人情感的深刻理解与体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一时的情绪波动,去审视那些隐藏在愤怒、悲伤、
檐角的雨落了又停,窗台上的花谢了又开,日子原是这般寻常,却总在某个瞬间,让人想推开一扇虚掩的门——不是走向热闹的街市,而是往生活的深处去。那里没有立等可见的答案,却藏着把日子过扎实的道理:肯沉下去,才看得见底。
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原是劝人耐得住性子。敦煌莫高窟的画师,一笔一画在石壁上晕染色彩,哪会想到千百年后,那些飞天的飘带仍在光影里流转?他们落笔时或许只想着“这一笔要匀,那一抹要透”,把当下的方寸事做透,便已是与时光的最好应答。反观那些求快的匠人,急着凿出“传世之作”,刀斧间失了分寸,反倒留不下像样的痕迹。原来“深”从来不是空间的距离,是把心放进去的程度。
往深处去,先得有“慢下来”的底气。汪曾祺写草木,写豆腐,写寻常巷陌的吆喝,字里行间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却让人读得心头暖和。他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通透不是凭空来的——是蹲在田埂上看菜苗抽芽看出来的,是守着砂锅等豆腐炖出奶白汤汁等出来的。现在人总嫌日子急,点外卖要“最快送达”,学东西要“三天速成”,却忘了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就像炖一锅汤,急着大火猛煮只会煮焦,小火慢煨,滋味才能慢慢渗进每一粒食材里。
也不是没有犹豫的时候。走到岔路口,看别人往“捷径”上跑,自己守着“慢路”难免慌。可想想季羡林先生,被下放时扫厕所,也能把角落擦得锃亮,还在路灯下偷偷读梵文——他不是不苦,是知道“沉下去”不是认输,是在暗处攒力气。生活从不会亏负肯“往深处去”的人:农民把汗水浇进地里,总会等来丰收;学生把心思埋进书本,总会摸到知识的门;哪怕是侍弄一盆花,天天给它浇水、剪枝,它也会用满盆花苞回应你。
往深处去,从来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或许只是把每天吃的饭做精致些,把和家人说的话走心些,把手头的小事做仔细些。就像老钟表的齿轮,每一个都咬得紧实,慢慢转,反而走得最久。
雨又下起来了,这次没急着关窗。听着雨打树叶的声音,忽然懂了:所谓“深处”,不过是把“寻常”过成“认真”,把“当下”过成“笃定”。日子本就像一口井,肯往下挖,总能见着清冽的水——那是生活给沉得住气的人的,最实在的甜。
门开始渗水,像泪。
新娘从轿里站起,揭下自己被烛火熔掉的脸,下面是一张和我左手腕疤痕一样的空白皮。
她把那张“脸”按在我腕上,疤痕瞬间愈合,变成一道“囍”字。
随后,她转身走向桥墩深处,背影逐渐与钢筋融为一体。
纸门轰然闭合,化作一张湿透的报纸——正是 1958 年 7 月 16 日的《横江日报》,头版:
“铁桥竣工,无名女尸随江漂去。”
阿哑的相机继续转动,底片自动冲洗出最后一格:
老朱跪在桥墩前,铁锹插入自己胸口,血顺着桥墩淌成“田”字。
而我手里多了一串钥匙——爷爷当年锁厨房的那把。
三日后,县档案馆失火,唯一被救出的是《横江县志·民俗补遗》空白页,纸上新添一行红字:
“1999 年 7 月 20 日,纸门合,田小满归。”
我回到老屋,用那串钥匙打开厨房地窖,里面整整齐齐码着 1958 年的录音带、照片、黄纸人。
录音机里最后一句,是田小满的声音,清晰而平静:
“谢谢你,把门带上。”
我把磁带翻面,空白处录下自己的话:
“横江铁桥 0 号桥墩,2000 年 7 月 15 日将被爆破拆除。
若有人收到湿照片,请勿在戌时回头。”
2000 年 7 月 15 日,爆破。
我跟在现场,左手腕的“囍”字隐隐发烫。
桥墩 0 号被炸成碎块,江水瞬间涌入缺口。
清理残骸时,工人在钢筋里发现一具完整人形空洞,混凝土壳中空,像模具。
空洞内侧,用指甲划出密密麻麻的小字:
“新娘等郎归”。
我蹲下身,把那张 1999 年的黑白结婚照放进空洞,然后浇下一瓢江水。
照片上的新娘双眼已复原,望着我,嘴角微翘。
江水冲走混凝土碎屑,也冲走了照片。
左手腕的“囍”字随之淡去,留下一道白痕。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爷爷站在 1958 年的厨房,把一张黄纸人扔进灶膛,火光照亮他年轻的脸。
纸人烧尽,灰里落下一枚铜镯。
我拾起镯子,内侧刻着“田”。
醒来,枕边多了一枚生锈的铜镯,镯子里卡着一粒朱砂,像未干的血。
———
【附录】民俗冷知识
横江旧俗:若女子横死未嫁,须以纸糊门一扇,投于江心,谓之“嫁水神”。门沉则魂安,门浮则寻替。
———
(全文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