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22: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教师读书笔记记录事项的作文:
"于墨香中沉淀智慧——教师读书笔记记录注意事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更是专业成长和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读书笔记,作为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沉淀,更是思考的延伸、智慧的提炼。一份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能够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在记录读书笔记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明确记录目的,有的放矢"
在开始阅读之前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记录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梳理书中的核心观点?是为了记录引发的教学联想?是为了积累可借鉴的教学方法?还是为了个人专业理论的深化?不同的目的决定了记录的侧重点和方式。例如,若侧重教学应用,则应着重摘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段落、案例和方法,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尝试计划;若侧重理论提升,则需关注概念的界定、理论的逻辑链条和作者的论证过程。明确目的有助于教师保持专注,提高记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精选记录内容,详略得当"
一本书的内容往往丰富繁杂,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记录下来。教师应根据记录目的,有选择地记录关键内容。这通常包括:
1. "核心观点与论点:" 准确
每年的九月“开学季”,既有学子重返校园,也有一些新生步入他们人生的新征程,无论是老生还是新生,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准备在新的学期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开学当然也要“仪式感”满满,今天,小普带您看看古人如何迎接开学。
我们如今将不同年龄的学生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等级。那么在中国古代有这种区分吗?
其实我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而没有中学。
汉代 汉画像石 官学授课场景
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古代以农业为主,开学也要跟上务农的节奏。等到庄稼都没得可收了,才开学。《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所以古代流行冬季开学。
如汉代崔寔(shí)《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小学入学时间多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以及十一月砚冰冻时。这些时间往往是农闲时间,因为在农忙的时候,农业就是天大的事情,学生要帮着家里干农活,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当然,具体的开学日期还是跟学期的长短有着紧密的联系,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比如在明代,学生在腊月上学,会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
宋·刘松年《孔子圣迹图·杏坛礼乐》
古人多大年龄上小学?
大龄入学,是古代的主流。现在孩子上小学一般是6-7岁,古代则要晚一些,大概在8-15岁之间。许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的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
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传统都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加上当时的小学一般是七年制或者八年制的,所以20岁小学还没毕业是很正常的事情。
古代没有“初中”,小学读完就直接升大学,所以没有“小升初”,只有“小升大”的说法。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
明·仇英《村童闹学图》
古代开学也有入学仪式吗?
在古代,新生入学也有“开学仪式”,而且格外隆重。“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
第一个环节是“正衣冠”。
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看来这是古人们的共识。
第二个环节是行拜师礼。
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时,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包括:芹菜、莲子、红豆、枣、桂圆、干瘦肉条,用以表达弟子心意。之后,便是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第三个环节是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第四个环节是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第五个环节是填写“亲供”。
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老师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古代学子入学都有什么配置?
说起古代学子入学,除了笔、墨、纸、砚等文具,还有哪些呢?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常将文房用具称为“案头清供”。这些器物兼具实用与雅趣,尤以玉制笔筒、镇纸、笔洗等文具为精,既可研墨挥毫,更见精神寄托。玉质文房之妙,首推玉质温润含蓄,再看雕工古雅精微,更含寓意吉祥深远。
“赤壁夜游”笔筒以山水意境传递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清 碧玉“赤壁夜游”笔筒 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葡萄纹笔洗借累累果实象征事业家庭双丰收。
青玉葡萄洗 清 山西博物院藏
“苍龙教子”镇纸寄托门庭涵养、子嗣成才之愿。
清 白玉苍龙教子镇纸 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蝠寿纹桃形水盂则暗合福寿双全之美意。
清 蝠寿纹青玉桃形水盂 山西博物院藏
当然,古代对仪容很重视。学生这个群体在当时也有自己的“校服”——青衿,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尊敬。《新唐书·礼乐志九》记载:“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据说每朝皇帝还会根据自己的审美重新设计专属这一个朝代的校服。
现代人复原的青衿,穿上后仪表堂堂
如今的学生们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相比之下,古代的“书包”就简陋得多。“包袱”最常见,一块布把书一裹,往肩上一扛就能上学了。
除了装书,上学还要带笔墨纸砚,于是,包袱又升级为了“褡裢”,可以分开存放学习用具。古装电视剧里常常就能见到。书如果再多,或者上京赶考,“褡裢”也有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就要用到行李箱——“箧笥(qiè,sì)”,用来装更多贵重的书。还有一些富裕人家会雇个“书童”。
箧笥
明 佚名 鞍马秋风图,该画描绘了书童随学子骑马出行的场景
看完这些,您可能会觉得老祖宗们开学的“准备仪式”庄重而讲究。其实,古人上个学也不容易,为了拜师求学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披星戴月。
如今,上学的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学生们也有五花八门的文具。但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学生们还是幸福的,只需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注即可。
THE END
本篇由京社科综合创编,资料及图片来源:方志江苏、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山西博物院、新华网微信公众号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来源: 京社科
图文编辑:刘蝶
审核:康东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