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23:12
写作核心提示: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呐喊》《彷徨》是我特别喜欢两部文学作品。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写到,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说,他确实有着确信想要唤起中国当时沉睡在黑暗中的国民,于是他于1918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发表了十余篇,组成了《呐喊》,在1924到1925年期间又发表了小说集《彷徨》,这两部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拥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当今研究鲁迅先生小说的学者,我们就在思考,鲁迅是以怎样的确信来完成这个唤起中国百姓思想的目标?他凭什么有能力认为认为他的文章可以有这“毁坏铁屋的希望”?在我看来,这要归功于他对小说故事叙述的全新开创。
鲁迅曾经说过:“走异路,逃异地, 去寻求别样的……”鲁迅对于小说的全新创造热情,才带给我们当今中国国民不一样的文学体验。
先要问一句,什么是“故事”?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涌现出千千万万个经典的文学巨著,《左传》、《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一些名著,看似题材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不同,但是其中一个核心关键,也就是这些书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对于小说故事的叙述艺术。起、承、转、合或者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缺一不可的,他们精美的扣合在一起,组成最吸引人的故事。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 小说是故事,因为“ 故事虽然是最低下的和最简陋的文学体制, 却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的机体中最高的要素”。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说:“ 我在写作的时候, 基本上是不注重语言问题的。我关心的是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把故事讲出来, 如何使人们理解它。
故事指的是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关于故事的内在构成里蒙 凯南女士说:“事件是怎样结合成序列的, 序列又是怎样结合成故事的呢。结合的原则一是时间顺序, 二是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故事要有时间上的流动,要有因有果。中国传统小说讲求首尾呼应,故事要得以完美叙述。但是,鲁迅的小说真的是为写故事而写故事吗?故事表达的流畅和华美的艺术从来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他是希望通过故事背后的意义来启迪民众。
《呐喊》创作于1918-1922这段时间,此时正处于“五四运动”时期的高潮,鲁迅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出自己的第一声呐喊。以《狂人日记》来说,本文不是以传统的小说叙述来写,而是以一个狂人的视角,以日记体的形式,阐述狂人看待社会和人的观念。初次读来,便因文的特色与独创所震惊。《狂人日记》以十三个小部分组成,长短不一,所表述的狂人的内心想法也是断断续续的,根本没有传统故事的起承转合等基本要素。但即使是这样,这并不妨碍鲁迅对于文章中心的完美表达。通过对狂人内心的层层剖开、递进,我们不断看到鲁迅所要表达的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若没有鲁迅高超的叙述模式和语言能力,这篇文被当做一个真正疯子的日记也未可知。
《呐喊中》唯一一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它并没有写书主义上对于小说故事的叙述要求,缺少故事的整体框架。《阿q正传》当时是在报刊上连载的,这也就相当于每章都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来吸引读者,所以鲁迅在其中是运用了相当高的写作技巧,看似无形的脉络和框架,实则细细读来会发现环环相扣。这也就是鲁迅像再一次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
有不少学者认为《鸭的喜剧》不应该放入小说集《呐喊》中,但是鲁迅先生多次再版《呐喊》,最后还是把这篇文章放到其中,这也说明了鲁迅认为这的确是一篇小说。《鸭的喜剧》带有散文化的特征,情节性其实是不强的,这也是鲁迅对当代小说的一大突破。这的确也是一大开创。
看落款的时间,这批作品基本写在1924-1925年,距今已是百年光景。重读这些篇什,依旧很有感觉。一个世纪后,能赶上的作者依旧极少,足见周先生的超拔。这一个系列的确如集名,弥漫着一种中间状态,令人彷徨。
1《祝福》
重复的对比的手法比较明显,这样的一咏三叹式的感觉想到了《诗经》,陈映真的《将军族》也是。
女性在那时仅是可以随意处置和买卖的物品,祥林嫂的奴隶一般的身份使她没有身体的自由;而思想的蒙昧和易于受到迷信思想的蛊惑摧残,又使她失去了思想的自由。
这样一个本来有着勃勃生命力的健康的女性,就在被这样禁锢和压迫的践踏中,失去了生命。那些参与加害她的刽子手们:婆家是直接人身犯罪,柳妈是心理犯罪,卫老婆子是两头辅助犯罪,四爷和四婶是传统迷信思想化身的犯罪,看客们是冷漠残忍的犯罪,没有一个不是罪犯。
开头的方式想起了俄罗斯小说。
2《在酒楼上》
有一种日式的细腻,那些感觉,那些景物,那些心理描写,让人感受到一些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和太宰治等。
不禁感慨: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新的失败,旧的强大,事业和生活的双重打击,令主人公颓唐消沉,然而并无什么行动的成功,如何都是枉然。
3《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
构思的幸福家庭,和现实身处的不幸家庭,处处进行着对比,就显出一些可笑和辛酸来。这是文人的拉扯吗?算是有一点幽默色彩吧。
4《肥皂》
整篇是对男主人公四铭明显的讽刺,直接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相关。四铭太太是敏感的,一望便知四铭腌臜龌龊的心理。
“肥皂”把成年卫道士的那种一肚子男盗女娼、却假装高尚地做官样文章、还以权威无端地压迫孩子等丑恶嘴脸,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咯吱咯吱”仅四个字的象声词,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5《长明灯》
旧势力的严密深重的压制和绞杀,族人为了攫取个人利益的残忍默许,行动者的过于直接、鲁莽、毫无策略的送死与必然的失败,让人不禁感慨。
这就像是一则寓言。
6《示众》
应该算是侧面描写吧。对于“众”的刻画非常的具体,几乎不牵扯“示”的内容,大约是想反映看客的麻木?“众”都有其个人具体要面对的问题,而对“示”的主体既不了解也不关心。整体有点显得干巴。
7《高老夫子》
本篇是对于庸俗无聊文人的讽刺:明明是自己教不好课,却把责任推卸到女学生和新学,又回归到麻将的日常。从高尔基到高尔础也是忒明显了。
8《孤独者》
对单一人物刻画相对较为充分的一篇。魏连殳的“殳”字不好念,查了一下,有一个意思是: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制成,有棱无刃。这和主人公颇为相似。
魏连殳是没有根基的,父母双亡,族亲趁机夺取了他父亲的房产,几乎是唯一亲人的奶奶却是爷爷的继室,与她没有血缘关系,而奶奶去世后,留给他的房子又被族亲巧取豪夺。在“家”的范畴里,他无疑是一个孤独者。
魏连殳有着新思想主张,开始时积极表达,却遭到了连连的失败,以至于失业困顿,钱尽粮绝。再到绝境时转向了自己反面,虽钱粮充足,但已心死,不过挨到生命结束罢了。而在事业和社会关系上,他也是一个孤独者。
这是当时一位革命者的悲哀吧。
不知为什么,想起了《聊斋志异》。
9《伤逝——涓生的手记》
史涓生何其残忍!!!
他多次想到子君的死!
史涓生是一个孱弱、虚伪、自私、残忍、淫欲、不负责任、满口空话的软蛋!
他或许也赞同过女性解放,可在实际上,这却成了他诱拐子君与他同居的借口。从浪漫神秘的爱恋,到一览无余后的柴米油盐,仅三周,史涓生就已经厌倦了子君。而后的失业造成的经济问题,推动着他们的关系走向灭亡。
史涓生竟然毫无责任感,残忍地逼走子君,在那样封建的环境中,这无疑是宣判了子君的死刑!那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简直无耻之极!
可以理解在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思想和行动的错位会带来错误,人们还没有准备好。但这一篇不仅关系新旧,还直接牵扯私德,史涓生无疑是无赖,是一个杀人犯!
想起了《茶花女》和《羊脂球》。
联系到《祝福》,是城乡对女性不同的迫害吧。
10《弟兄》
两家兄弟对比的写法。比较突出的是感觉、心理和联想的描写,偏于意识流吧。也显现了某种办公室文化,提到中西医。
11《离婚》
人物和过程都比较生动形象吧。开始先写舆论造势,而在面对官员调停时的转变,也是可以理解的。
女性主人公在这里基本上是某种胜利者的姿态,靠的是父、兄撑腰,个人大概也非善类。这目测是一位彪悍的旧时女性,与祥林嫂、子君都有着大不同。
综观《彷徨》集中的11篇小说,几乎一篇一格,大都清澈鲜明,能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吧。
就题材和内容来说,涉及到的大都是学校教书、写作者、知识分子、城乡生活这些,大概作家不得不受到自身生活的局限。
100年匆匆而过,当时的社会问题,现在还多多少少地存在着。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但写法和注入思想、情感的密度,依然排在前列。
《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即便拿到今天的文坛,能超越者又有多少呢?
向鲁迅先生学习!
到目前位置,写过其中短篇小说作品读后感的作家,按我自己喜欢程度的排名是:
1、爱丽丝·门罗(1931-2024)
2、鲁迅(1881-1936)
3、契诃夫(1860-1904)
4、马克·吐温(1835-1910)
5、梅里美(1803-1870)
6、芥川龙之介(1892-1927)
7、莫泊桑(1850-1893)
8、莫言(1955-)
9、欧·亨利(1862-1910)
10、乔伊斯(1882-1941)
11、伊恩·麦克尤恩(1948-)
12、卡夫卡(1883-1924)
13、果戈理(1809-1852)
14、雷蒙德·卡佛(1938-1988)
15、罗伯特·沃勒(1939-2017)
16、屠格涅夫(1818-1883)
17、爱伦·坡(1809-1849)
18、麦尔维尔(1819-1891)
19、塞林格(1919-2010)
20、波拉尼奥(1953-2003)
21、纳博科夫(1899-1977)
22、阿瑟·米勒(1915-2005)
23、茨威格(1881-1842)
24、王尔德(1854-1900)
25、乔叶(1972-)
26、李洱(1966-)
27、丁玲(1904-1986)
(注:单就一系列原始荒野和生命搏斗等题材文字带来的震撼力量来说,杰克·伦敦(1876-1916)可以暂居第四,可是因为《黄祸》等不可饶恕的文字,不将其计入。)
2025.8.25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