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2 2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吴晓波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有深度: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你的感受与思考:" "切忌只是内容的复述:" 读后感不是读书笔记或情节概括。要重点写你读了这本书后,内心产生了哪些具体的感受(如震撼、启发、共鸣、困惑、批判等)以及你对书中观点、人物、事件等产生了哪些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感”是重点:" “读后感”的“感”字是灵魂。要写出真情实感,避免空泛、套话。思考要由表及里,从具体细节引向普遍规律或个人感悟。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不要面面俱到:" 一本书内容通常很丰富,不可能所有都写进去。你需要选择一两个最让你印象深刻、最有感触的点作为论述的中心。这可以是一个核心观点、一个精彩的人物、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等。 "围绕切入点展开:" 选定切入点后,全文都要围绕这个点来展开论述和抒发感想。
3. "深入理解吴晓波及其作品的特点:" "了解作者背景:" 吴晓波是著名的财经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关注商业、企业家精神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预见未来,最好的方法不是独自摸索,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艾问▪企投家》每期对一位企投大咖发问,带你倾听12位行业领军人物的企投心声,穿透行业表象,洞见一个企投新时代。
文 / 企投会(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人”——企投家吴晓波。
吴晓波频道所在的巴九灵,和做财经图书出版的蓝狮子,两家文化公司位于一条金融街区上,恰是吴老师“企投家”身份的暗号。
但一开始,“我直投的绝大部分都失败了。”镜头前,吴老师淡定地说。
非虚构写作者习惯把自己的伤拿来熬成药,治愈别人,也宽慰自己。
有感于无数人像他一样需要重新学习,学会从资本角度重新理解实业,2017年3月吴老师首次定义了“企投家”这一新物种,并创办了企投会。
吴老师非常不认同企投是“脱实入虚”的说法,说到底基金募集的钱,大多还是投在企业,投在实业的。
只是,企业家和投资家间的“分歧”需要弥合,这正是企投会创立的初衷。
“企业家要明白资本能让生产线以非线性的方式扩容,投资家也要明白耐心与时间的力量。”
吴老师认为,兼具企业家和投资家的融合性角色“企投家”,是一种更符合中国商业世界现状和未来的生存状态。
其实从2015年起,吴老师就开始摸索企投道路了。
自知投资是弱项,他找到了专业投资人曹国熊,一起合作创办狮享家基金和头头是道基金。从最早投资第一批自媒体,如十点读书、餐饮老板内参等,到如今进化为投资四大文化消费领域,这几年吴老师投了很多文化人、文化项目。
“第一你要找人,第二就是你个人的能力培养。”这是他目前的企投路径。
写书的吴老师夙愿是“影响更多的人”,企投家吴老师其实也是。
1
第一次融资
对我是蛮大的资本教育
◈ 艾 诚:印象中,吴晓波是一位财经作家。为什么会提出“企投家”这个概念?
◈ 吴晓波:资本是不会去投资一家民营的出版公司的,但是2009年,我们就融资了,那一轮融资,对我来讲是蛮大的一次资本教育,就是我的公司需要被评估,到底是值6000万还是1.5个亿,会有你对未来公司的架构、预期。
◈ 艾 诚:当时第一次被投资的时候,蓝狮子被估值多少?
◈ 吴晓波:1.5亿。每年蓝狮子赚的钱可以养活我,但是如果我要创新,我没有钱,所以当时融资就为了做创新。
◈ 艾 诚:一个纯粹的投资家,最让你钦佩的是什么呢?
◈ 吴晓波:最让我钦佩的是他们对行业的敏锐度。
◈ 艾 诚:但是一定也有让你警惕资本的部分。
◈ 吴晓波:对,当然有,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但是投到三年、四年以后,你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因为它要退出,它对你就会压迫。
2
企投家是一种更符合
中国商业现状及未来的生存状态
◈ 艾 诚:什么时候您认为创业者不仅是企业家,也要是企投家?
◈ 吴晓波:从2015年开始的,当时做自媒体,我第一个疑惑是自媒体是长在微信系统内的,万一微信把你的账号拿走,岂不是啥都没有了?
如果哪一天这个市场不存在了,没有关系,只要内容还在,我到下一个市场去。所以我开始去投资一些跟我一样差不多的人。
◈ 艾 诚:企投家是什么样的人?
◈ 吴晓波:企投家是一种复合型人格,具有实体企业经营经验和投资思维行动。
◈ 艾 诚:企投家更被这个时代需要吗?
◈ 吴晓波:企投家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状态。有一部分人,他可能原来做过实体企业,现在纯粹做投资,像沈南鹏;可能也有像我这样的,我还在做巴九灵,同时我有一个基金在做投资;也会存在像曹德旺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去碰投资。
企投家这种生存状态更符合今天中国商业世界现状和未来。
◈ 艾 诚:拆分企业家和投资人这两个物种,他们的本性是不一样的。
◈ 吴晓波:对,如果你把投资人和企业家分开来看的话,就像是两个物种。宗庆后曾跟我讲过,他说,“在我脑子里,钱是有零点一分钱之分的。”他脑子里,一分钱可以再切成更小的结算单位,这就是实体经济。但对投资人来讲,他看不到零点一分的东西,他只看到1.5亿估值,80亿估值,我占你3%还是5%,每年回报是25%还是16%,完全是两个逻辑的东西。
做实体企业的人,他对资本有一种抗拒心,觉得资本是一个门口的野蛮人,这个想法必须要被破除掉,你要想到资本能让你的生产线以非线性方式继续扩容。另一方面,资本也是一样的,资本必须认识到庄稼要长6个月才长得出来,好的猪要18个月才能行,你要相信时间的力量,这个时候他就需要有企业家的耐心。
◈ 艾 诚:你怀疑过企投家这个概念的提出?
◈ 吴晓波:我完全不怀疑,这一定是未来的一种企业存在和裂变的方向。我是很不认同一句话,叫做“脱实入虚”,我是完全不参与这件事的。你想这些基金,它募来钱干嘛呢?它还要去投企业,企业就是实业。
基金这一轮会死很多,企业会死很多,但是“死亡”本身实际上是行业迭代和更新的最重要手段。
3
我对不感兴趣的行业没有好奇心
◈ 艾 诚:如果你专做投资人,你会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吗?
◈ 吴晓波:我不会,其实我缺乏做一个专业投资人的基本素质。就是我对不感兴趣的行业没有好奇心。
◈ 艾 诚:您投资过的成功和失败,比例是多少?
◈ 吴晓波:我直投的绝大部分都失败了。比较成功的有两个基金,一个是狮享家基金,一个是头头是道基金。
◈ 艾 诚:投资成功的秘诀是找到你认为最专业的人来辅佐做决策?
◈ 吴晓波:对,我就拜托投资专业团队,我找到曹国熊的时候,他在这行已经干10年了。
◈ 艾 诚:您这套打法和何伯权老师不一样,他是阶段性的专注,企投不是同时做的,他跟您的区别是什么呢?
◈ 吴晓波:他是一个“串联式”的生存方式,他做完一件事情以后就断掉了,做第二件,然后再做第三件。但我可能更处在一个“并联式”状态,就是我还在做我的文化公司,但我同时投资跟文化相关的一些新兴行业,这个是最大的区别。
◈ 艾 诚:那么在和曹国熊合作投资的过程中,你的意见占多大比重?
◈ 吴晓波:我对于头头是道可能是有几个价值,第一个价值是有些人知道这个基金是我的,他愿意找过来,让头头是道成为他的投资人。
我们是全中国第一批投自媒体的人,我们有没有可能做第二个赛道呢?我提出做新匠人。我们没有去投一家中国最大的袜子公司,而去投一个90后的小姑娘做的那个袜子。
因为她是未来啊,问题是这个未来需要被标价吗?在资本上,怎么标价呢?我们就去研究。
◈ 艾 诚:去投一个小而美的90后的工作室,资本最大的担心是退出,一个90后袜子工作室怎么上市啊?
◈ 吴晓波:但是全世界最大的袜子公司,可能不知道今天中国的90后喜欢什么袜子,可能沦为给这个90后的袜子公司打工,成为微笑曲线的下端,因为你不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
◈ 艾 诚:我到哪里去找我企业的和投资的搭档呢?
◈ 吴晓波:我觉得这应该是有,第一是你找人,第二就是你自己个人的能力培养。
◈ 艾 诚:来到你企投会,来听吴老师怎么做企投的人,你有研究过吗?他们是谁?
◈ 吴晓波:我们现在有1000多个企投会会员,他们90%仍然在一线经营自己的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类、传统服务业的企业。所以我认为今天有资格成为企投家的人,他肯定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我企业做得还不错;第二,我有资格去考虑投资的事情。
罗斯福曾说过,知识分子要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
A面文人,B面企投家。如果说,吴老师的文章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长矛,那他的企投运作正是守护这种表达自由的盾牌。
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句话听上去挺轻描淡写的,可是却是他用力气说出来的。
——吴晓波
文/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郭士纳写过一本全球畅销书,《谁说大象不会跳舞》,他是IBM的传奇总裁,矩阵管理的发明人之一。从这个书名你就可以发现,大组织如大象,要学会跳舞,是多么的不容易。
或者说,对于绝大多数的大象而言,跳舞是不可能的事。
张瑞敏是1984年创业的,海尔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工厂,到1994年,海尔冰箱销量全国第一,到2011年,海尔收购日本三洋,2014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三十年,海尔成了一头大象。
有一次,郭士纳碰到比他小七岁的张瑞敏,听他讲了海尔的变革故事,他对张瑞敏说,“你是我们这代人中最勇敢的那个人。”
张瑞敏的勇敢在于,他没有设法让大象跳舞,而是直接把大象“解构”掉了。
其实,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张瑞敏也一直在做“让大象跳舞”的尝试。
海尔有一个“OEC管理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意为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海尔的生产线管理效率一直是国内同行最高的。
但是,大象毕竟就是大象,极盛之时,海尔有8万名员工,二十万个家电专卖店,层层叠叠的管理架构。
张瑞敏是最早意识到规模和成本红利消失的人,早在1998年,他便警告说,“制造业的利润将像刀片一样薄。”2000年,他又提出制造企业“不触网,就死亡。”
真正举起厉斧“解构”大象,是2005年,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
“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狭义的定单,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便是人单合一的新模式。”
从表面上看,“人单合一”是一场车间革命,而实质则是一种试图颠覆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生产线,再到丰田精益管理,人的劳动都为了配合机器,组织的运行都以生产为中心,但是,“人单合一”则提出“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人人都是一个市场”,倡导员工可以自创新、自驱动、自运转,这几乎是一次管理学意义上的“反动”。
正是在“人单合一”的理念之下,海尔进而发动组织再造。张瑞敏打破既有的科层管理制度,把偌大的海尔彻底扁平化,所有员工分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身份,划小管理单元,鼓励内部创业。
从此,“大象”不见了。
从提出“人单合一”到今天,十二年过去了,如今的海尔成了一家与众不同的大公司。
敢于将一家全球最大的白电企业自我瓦解,从组织架构、产品结构乃至研发体系上进行彻底开放型、失控式革命的案例,在迄今的工业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当然也没有人取得过成功。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海尔一直身处质疑的漩涡中。
不过,信息革命的浪潮似乎应和了张瑞敏的改革。
在2014年,张瑞敏提出了管理学上的三个新视角:
▷互联网带来的“零距离”将以企业为中心颠覆为以用户为中心,使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这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颠覆;
▷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把员工的领导从过去的上级变成了用户,这是对科层制的颠覆;
▷互联网带来的“分布式”意味着资源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来自全球,“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这是对企业内部职能再平衡的颠覆。
海尔的“人单合一”及随后展开的组织扁平化,无疑是应对互联网挑战的全新试验。张瑞敏告诉我一组数据,“在过去的几年里,海尔的销售收入增加确实不大,差不多年均也就是6%,但是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则达到了30%。”
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无疑是评价一场改革的唯一指标。
2016年1月,海尔以54亿美元收购GE家电业务,从今年开始,“人单合一”也在美国工厂开始试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它受到了美国职业经理人的衷心欢迎。”
在全球管理学界,海尔模式也受到了热切的关注。
美国战略管理大师加里·哈默在第八届国际德鲁克管理论坛上分享了“人单合一”的模式,他认为,第一,“人单合一”模式可以解决欧洲企业的官僚主义问题,解决欧洲企业的大企业病;第二,“人单合一”模式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社会模式。
最近三年,我每年起码会跑两次青岛,去海尔集团调研。
当年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跑得没有那么勤快,去了也多是走马观花。可是,最近的这几次,却好像是去目睹一个物种的自我进化试验,充满了刺激和陌生感。
这些年见张瑞敏,有两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一次是2015年底,我问张瑞敏,“你怎么看外界对你的改革的非议?”
他坐在一米开外的对面,声调突然抬高了三度,我分明看到他眼眶陡然变红,他厉声说,“如果我还在乎外界怎么看我,这场改革还搞得下去嘛?”
还有一次是今年的8月,我问了一个有点敏感的问题,“在当今中国的家电企业中,你如何看待海尔、美的与格力的不同?”
他的很让我意外,他说,“海尔现在不把自己当家电企业看待,我们是消费者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者。我们生产的不是电器,而是网器。”
张瑞敏举例说:海尔有一款冰箱,设置了人机交互的界面,背后整合了400多家生态农业企业的产品,为家庭解决餐桌上的一切需求,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和大数据积累,海尔可以成为这个家庭的膳食顾问。
如果这个商业逻辑被跑通的话,那么,把冰箱卖给谁,可能比把冰箱卖出去更加重要,甚至,冰箱本身不再是一个销售品,而竟是一个家庭服务的入口。
在这一新可能性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着新的“人单合一”?
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这句话听上去挺轻描淡写的,可是却是他用力气说出来的。它的背后有无数的莫测和需要与时俱进的勇气。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