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3 06:59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 2055 年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展望未来:2055 年读书笔记作文写作要点"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 2055 年。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书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而读书笔记,作为阅读过程中的重要记录和思考,也相应地演变成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的形式。撰写 2055 年的读书笔记作文,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一、 注重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
在 2055 年,信息获取的方式将更加便捷,海量的数字资源唾手可得。然而,信息的海洋也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 要积极利用各种智能设备和技术,广泛涉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书籍和资料。不仅要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还要关注电子书、有声书、虚拟现实书籍等多种形式。通过广泛阅读,我们可以构建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拓宽我们的视野。 "深度:"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进行深度思考。要针对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利用智能软件辅助分析、归纳和总结,但更要注重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深入挖掘书中
天干地支蕴含着丰富的古天文学知识,内容非常多,本文继续深入学习一下。
我们知道,天干地支是用来定义时间的。那它跟现在定义时间的数字(比如今天是2022年5月8日)有啥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是:天干地支既表示时间,也能表示方位,还能说明了天体能量场(气)和地球能量场(气)对万事万物(当然最主要的是人)的影响(作用和反作用)。
要了解这种影响,首先来看看什么是时间?
一、什么是时间?
如果一个人被关在一片黑暗的全封闭的屋子里,那时间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要让时间有意义,首先要有对象,然后要有参照物。因为有对象和参照物,就会有变化。而这个变化,就是时间的价值,也是时间存在的原因。
我们知道s=v*t(距离=速度*时间),所以时间t=距离s/速度v。
通过上面的公式,我们知道,时间和距离(空间)是有关系的,它们通过速度(能量)联系在一起。而发明天干地支的古人,就很有智慧地把时间、空间和能量用天干地支联系起来。
天干地支是怎么样联系时空和能量的呢?
通过二十八宿坐标系。
二、二十八宿坐标系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太阳视运动轨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每组各有七个星宿。用来说明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因为日月和五星基本运行在二十八星宿范围上,所以把这二十八组星当作它们的宿舍。表示什么时间住什么宿舍,故称为二十八宿。
图1,星空图,来自广百宋斋
大家看图1,红色圈为日月五星(还有个冥王星),它们的位置大概都在绿色框围成的大圈上。所以就用二十八组星座来当它们的宿舍咯。
二十八宿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和黄道坐标系是古人的三大定位坐标系。
为啥选28宿呢?
可能跟月球公转周期约为28天有关,或者跟土星公转周期约28年有关。
三、天干地支定位
有了坐标系,就可以进行定位了。
首先,通过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定位出东西。
接着,通过不动的北极星(不是绝对不动)来定位南北。
东西南北对应四象,分别是东苍龙(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蛇和乌龟组成)。
图2,四象
再用后天八卦中的乾(西北)、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四卦表示四隅。
后来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方向,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再加上八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
于是4卦+12地支+8干组成二十四山,加上刻度,来精确表示方位。
图3,二十四山
天干地支不仅仅可以定位,也可以定时,具体它们怎么定时的呢?
四、天干地支定时
天干地支定时的方法叫干支纪年法。
1、算年的干支
年的算法很简单,天干=(年份-3)/10的余数对应的天干;地支=(年份-3)/12的余数对应的地支。
天干对应的数字: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
地支对应的数字: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比如:今年是2022年,天干=(2022-3)/10=201...9,9对应壬,所以天干是壬。
地支=(2022-3)/12=168...3,3对应寅,所以地支是寅。
故2022年是壬寅年。
天干还可以更简单,把天干对应的数字调整一下:
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然后年份位数是什么就直接对应什么。比如:今年是2022年,尾数为2,2对应壬。
地支也有对应的口诀,但我是懒得记,因为现在手机电脑很方便查看,比如:
图4,在线万年历
2、算月的干支
月干=年干数*2+月份(农历)的(大于10取尾数);
月支: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
年干数: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
比如今天是2022年5月9日,年干数是壬=9,所以月干=9*2+4=22,取尾数是2,所以对应乙。4月地支对应巳,所以这个月是乙巳。
3、算日的干支
日干基础数=(YY+7)*5+15+(YY+19)/4;
日干基数=日干基础数%60;
日干=(日干基数+1)%10。
日支=(日干基数+1)%12。
比如2015年1月1日的干支:
日干基础数=(15+7)*5+15+(15+19)/4=22*5+15+34/4=110+15+8=133 ;
日干基数=133%60=13;
日干=(13+1)%10=4=丁;
日支=(13+1)%12=2=丑。
所以2015年1月1日的干支为丁丑。
4、算时的干支
一天之中时辰的地支是固定的、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时的天干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若该日是甲或已的,子时配为甲子:该日是乙或庚的,子时就配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为戊子:丁、壬日配为庚子:戊或癸日配为壬子,其他时辰类推,对应图如下:
图5,计算时干支
其实干支的计算用程序是最高效的,我认为除非专业的人员,其他人不需要刻意去记,需要的时候查询一下就好了。
记得读书的时候,用VB写了个真正的万年历(网上都是有年限制的),公元前后任意年都可以查,当时去图书馆到处查公式,最后成功编写出来了。可惜放在旧的电脑上,估计是找不回来了。
干支计算不是我所关注的,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干支纪年法除了普通的纪年用,它还准确地反映了五运六气对地球的影响。怎么做到的?
五、天干地支定吉凶
首先我们知道,甲子数为60。
说明60年之间,天体能量场(五运六气)就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为啥是60年呢?大概率是下面几个理由:
1、木星运转周期约12年,土星运转周期约30年,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60。
可以理解为:木星和土星60年在相同位置重新相会。
2、六十年也是土、木、水三颗行星的会合周期。
3、三个甲子合计为一百八十年,一百八十年太阳系九大行星同处于太阳的一侧,分布成一个扇面形状,形成了九星大会合(九星连珠)。二十年一小运,六十年是一个元,三个元合计九个小运。故称三元九运。
4、同时,北斗七星加左辅星和右弼星的运行规律与地球上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之间存在某种暗合关系,在每运20年都有其中一颗星起主导作用。
图6,九星连珠
5、甲子数60=天地之数55+小衍之数5,可以道尽天地之变化矣。
我们试着来梳理一下天干地支定吉凶的原理:
日月星辰和地球本身的运动和位置等,会造成地球的五运六气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对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造成直接影响。分析这些影响的纽带,就是天干地支。故用天干地支可以定吉凶。
我估计天干合化之类的,也是跟位置有关系。
五、干支纪年的发展过程
①、古人观察日升日落(地球自转),于是有日的观念。
②、古人观察月相变化,于是有月的观念(月球公转)。
③、古人观察四季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地球公转),于是有四季、年的观念。
④、古人发现木星的位置变化,于是把天赤道划分为十二星次,用它来纪年,叫岁星纪年法(十二年一周期)。
⑤、古人发现十二年周期变化中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用60年会准确一些。于是用二十八宿来定位,叫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周期=一元)。
⑥、古人发现六十年周期变化中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对地球(中宫)的影响上。于是把180年分为上中下三元,上元1白入中宫;中元4绿入中宫;下元7赤入中宫。一元又平分为三运,每运20年。180年号称三元九运。下元甲子管七、八、九运。一元又可以分为六甲五子,五子按照河图分为(水火木金土)。1984年到2055年为下元甲子,所以今年2022年属于下元甲子庚子运(金运)。
⑦、古人发现三元周期后还有一些更细致的变化,于是以二十八星宿为坐标,一宿配60甲子,又分为七元,总共60*7=420年(其中420是28和60的最小公倍数)。每元的甲子对应不同的二十八宿位置,分别为:一元甲子起虚;二元甲子起奎;三元甲子起毕;四元甲子起鬼;五元甲子起翼;六元甲子起氏;七元甲子起箕。至七元尽,而甲子又起虚,周而复始。
到此,日、月、星不停地运动导致地球的五运六气产生的变化就对应得很细了。
对于干支纪年来说,60甲子就够用了。对与分析吉凶,还需要参考三元九运或者七元的更细致的影响。
六、干支和二十八宿的具体对应
图7,干支对应二十八宿
我猜想,古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在这种状态下,古人感知到水气尽木气升的那一刻,观察到星象中,甲对应虚,于是定义一元甲子起虚。然后就定好了那年为甲子年,接着按照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甲子排列下去,不断轮回。你看道德经写的很清楚: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60年一循环(叫归根、复命),这是常、是天道,没身不殆,不断循环。
七、三垣二十八宿
除了二十八宿,古人还观察了三大星群,称为三垣(垣即城墙)。三垣,即紫微垣(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太微垣(Supreme Palace Enclosure)、天市垣(Heavenly Market Enclosure),与黄道带上之二十八宿合称三垣二十八宿。
1、紫薇宿
图8,紫薇垣
紫薇垣处于北天的中心位置,著名的北斗七星就处在其中,围绕着天极旋转。古人想象力丰富,把它想象为皇帝的车子。
北斗七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十二辰、二十四节气等,都靠它来指示。二十八宿就像时针的刻度,北斗七星就像时针的指针。
图9,北斗和二十四节气
图10,北斗和四季
图11,北斗和一天时间
2、太微垣
图12,太微垣
太微垣就是天庭,众丞相和皇帝上朝的地方。
3、天市垣
天市垣就是平民买菜、逛街、跳广场舞的地方。
图13,天市垣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把绚烂的星空想象得精妙绝伦。
总结一下:
日月星辰和地球本身的运动和位置等,会造成地球的五运六气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对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造成直接影响。分析这些影响的纽带,就是天干地支。
所以,干支纪年法不仅仅可以准确表达时空变化,而且可以准确表达这种变化对万事万物的影响。那么用它来分析人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细学干支的知识,思绪穿透沧海桑田,感受到古代哲人的浩瀚智慧和深邃感知,佩服得五体投地。
提示: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章仅为学习笔记,正误自辨。
清晨的雾气从秋林铺的山谷里升腾起来,缠绕在海拔1249米的起点。我调整背包肩带,杖尖点向那条熟悉的土路——这是2025年仲夏的某个拂晓,也是我十年间第45次踏入百花山腹地。724公里的足迹如年轮般刻进山脊,从2015年那个莽撞的青年到如今鬓角染霜的徒步者,这座京西屋脊早已不是地理坐标,而是收纳我半生悲欢的天然圣殿。
一、春醒:毒蛇与神花的生死邂逅
百花山的春天是带着刺刀的温柔。2016年1月,积雪未融的堂上-白草畔路线首次让我领略春寒料峭的威力。冰爪凿在冻土上的脆响惊醒了冬眠的蝮蛇,它从岩缝昂首的瞬间,我僵在十步之外,汗珠在零下十度的空气中迅速结冰。这种致命的邂逅在2023年6月达到顶峰——当我在白草畔2047米处为珍稀的大花杓兰俯身时,斑斓的蛇信距脚踝仅三十公分。"慢慢退,别转身",护林人的告诫在耳边炸响。十九公里险途教会我:山神的恩赐总与危机共生,那株摇曳的鹅黄色兰草,是用肾上腺素浇灌的勋章。
春山备忘录
• 生命礼赞:2023年6月刺五加花期穿越19.56公里,新芽顶着冰晶钻出腐殖土
• 致命浪漫:五指峰下的云海杜鹃(2025年5月),雾中粉瓣如血滴落雪毯
二、夏虐:暴雨中的山脊之舞
若说春雨缠绵,夏日暴雨便是山神的鞭笞。2022年7月3日,秋林铺至百花山的11.7公里成为终身烙印。海拔1030米的爬升途中,雷暴如巨锤砸向山脊,狂风撕扯着冲锋衣的接缝。在距主峰三百米处,泥浆突然吞噬右脚,整个人砸向石滩的刹那,听见韧带撕裂的闷响。躺在1890米的山涧,冰雨浇着伤腿,却望见云层裂开金隙——那束光后来常在梦境重现,比止痛药更有效地治愈了后续三个月的康复期。
暴雨淬炼的不仅是意志。2022年8月五指峰云海奇观,恰是前日暴雨的馈赠。当我背负湿透的帐篷攀至2028米,脚下翻涌的云浪托起朝阳,万物宛如悬停空中。此刻的百花山不再是受苦的道场,而是羽化登仙的莲台。
夏训实录
• 极限挑战:2023年7月连续四周百草畔-百花山穿越,月累计爬升5644米
• 生死时速:2020年7月门头沟百花山980米急降,碎石坡上滑坠十米
三、秋祭:彩林间的哲学课
秋林铺的桦树黄透时,山道便铺满金色诏书。2022年9月24日,18.8公里环穿中目睹最壮阔的秋祭:枫槭燃作赤焰,白桦洒下金箔,2463米爬升的苦楚全在登顶那刻消融。站在2031米的山巅,突然参透山的隐喻——正如2021年6月齐悦水厂环穿时,陡坡上那棵拧着身子生长的暴马丁香,所有伤痕终将化作年轮里的勋章。
最深刻的启示来自2024年深秋。在累计下降1344米的归途,瞥见岩缝里半截断裂的登山杖。它属于某位消失在2018年风雪中的独行者,如今锈迹已与矿石共生。我取出包里备用的杖尖接上,它便在山道上重获新生——恰如十年间在此摔碎的七个水壶、五副眼镜、三台相机,它们的魂魄早已融入百花山的土壤。
秋思档案
• 丰收时刻:2024年9月穿越15.84公里采收山珍,桦树菌在背篓里散发木香
• 时间标本:2019年7月秋林浦路线,同株暴马丁香十年对比影像
四、冬炼:雪刃上的朝圣者
冬季的百花山是淬火的剑。2024年2月3日,零下二十度的白草畔上演着冰与火的角力:登顶2055米时睫毛结满冰棱,而陡坡速降1337米竟让冲锋衣内蒸腾出汗雾。最魔幻的是2025年5月"雪中杜鹃"奇遇——春雪压垮的花枝间,殷红花瓣倔强地刺破冰壳,在1979米高地宣示生命的不屈。
十年风雪练就特殊感官:能嗅出三公里外的雪霰气息,可凭风声预判冰裂缝位置。2021年1月堂上路线那次迷航中,正是骤然寂静的风雪暗示断崖的存在。当我在-25℃的月光下循兽道折返,忽然懂得登山者本质都是向死而生的求道者。
冬修秘卷
• 极寒试炼:2024年4月融雪期陡降1073米,冰爪在泥石流地表凿出火星
• 禅定时刻:2026年元旦独宿百花山主峰,-30℃凝视银河拱桥升起
尾声:山即心途
2025年8月9日,当完成第45次穿越,将登山杖插在莲花庵村终点时,霞光突然刺破云层。回望18.03公里来路,那些摔跤的陡坡、迷途的岔道、毒蛇盘踞的草甸,在夕照中熔成金红色缎带。724公里征程丈量的不仅是房山与门头沟的交界,更是从轻狂到沉着的生命半径。
百花山终究不是用来征服的。它像面棱镜,将骄阳分解为彩虹,将暴雨转化为溪流,将岁月沉淀成林间的松涛。下山前我照例在秋林铺老位置埋下纪念物——这次是初登百花山时的景区门票。下一个十年启程时,这张泛黄的纸片或许已化作某株丁香根须的养分,替我在山魂的轮回中永远守望。
登山者笔记
累计数据:45次穿越 · 724公里 · 最高海拔2055米
四季典藏:春兰/夏云/秋叶/冬雪 · 8次遇险(有点夸张) · 3件永久留存装备
终极领悟:山不记叙脚步,它只镌刻灵魂的刻度
第四十五次,登山杖叩响莲花庵的暮色
霞光骤裂云层,如神祇掷出的金箔
十八点零三公里的褶皱被夕照熨平——
陡坡是凝固的浪,岔道是迷路的河
草甸上盘踞的蛇影,终成缎带蜿蜒,向天际交割
七百二十四公里,丈量的岂止是房山与门头沟的界碑?
是轻狂时被荆棘撕破的衣角,结痂成沉着的掌纹
是暴雨中模糊的路标,如今在记忆里长出苔藓的刻度
每一粒碎石都记得:那个曾与狂风对骂的少年
如何学会在松涛里辨认沉默的智慧,如辨认星图
百花山从不是供征服的王座
它是高悬云端的棱镜,拆解所有执念的光谱——
骄阳被析为虹霓,缀在迷途者的衣襟
暴雨被酿作溪流,浸润每寸干裂的追问
而岁月,在年轮里沉淀为永恒的低语:
"你不是登山者,是山借你行走的一部分"
照例在秋林铺的白桦林里,埋下时光的琥珀
这次是初登时的门票,褪色的油墨里还裹着
二〇一五年的蝉鸣与莽撞的誓言
当十年后的晨雾漫过石阶,这纸片会化作
某株丁香的根须,在腐殖土深处
替我继续攀援——以另一种姿态,守望山魂的轮回
看新的登山者,如何把年轻的脚印,叠在我的旧痕之上
如群山叠印着星辰的轨迹,永不停歇地生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