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9-03 07: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红毛衣的观后感作文(这里假设“红毛衣”是指一部作品,如电影、电视剧或书籍,因为“观后感”通常针对视觉或阅读体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红毛衣”的具体指代:" "最重要的一点:" 首先要清晰说明你写的“红毛衣”是指哪一部具体的电影、电视剧、书籍或其他文学作品。如果不明确,读者就不知道你在谈论什么。例如,是《你好,李焕英》里的红毛衣?还是某本小说里反复出现的红毛衣?或是某个纪录片聚焦的关于红毛衣的故事?
2. "紧扣“观后感”的核心——个人感受与思考:" "主观性:" 观后感不是作品的平铺直叙的介绍或评论,而是你 个人 在观看/阅读后的 感受、想法、联想和评价。要突出“我”的视角。 "避免纯客观分析:" 虽然可以适当提及作品的内容、情节或人物,但目的不是分析,而是为了支撑你的个人感受。例如,不要过多地复述剧情,而是要说这个情节让你 感觉 到了什么,让你 思考 什么。
3. "深入挖掘“红毛衣”的象征意义或情感价值(如果可能):" "象征性
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吴天一——
攀登科学山峰的步伐不停歇(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
本报记者 姜 峰
高原午后的暖阳,照着静谧的房间。这里是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中心实验室。
约定的时间里,过道上慢慢走来一位老人,头顶藏式毡帽,身披白大褂,左胸上别着工作证,还有一枚党员徽章;内穿一件酒红色毛衣,熟悉吴天一(见图,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的人都知道,那是女儿给他织的,已经穿了20多年。
听说吴老的耳朵鼓膜曾在他做实验时多次被击穿,我特地搬了把椅子凑到他身边。面前这位86岁的老人,畅聊人生,谈吐如流,动情处慷慨激昂,欢笑时前仰后合。在他的感染下,访谈时间竟不觉延长了一倍。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前年写下一句案头语以自勉:“没有人能重复一生,有的是今天”。临别,他还在感慨:“我这一辈子,最缺时间。”
耄耋之年,仍觉时不我待——在吴天一心目中,攀登科学山峰的步伐不能停歇。
一腔深情
2014年,西藏自治区墨脱公路通车的次年,当地群众听闻县上请来一位医术高超的“门巴族老大夫”,十里八乡的人们慕名求诊,甚至有骑马骑驴赶来的。
这位“门巴族老大夫”就是吴天一。墨脱通车后,他赴实地开展高原病调查,还很快学会用门巴语交流,以至被群众误以为是门巴族的大夫。
了解吴天一的人,都惊叹于他的语言才华:出生在塔吉克族家庭,读书时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大学修过俄语,到青海工作后自学成为“藏语通”,如今英语也不在话下。
上世纪80年代,吴天一曾主持一场大型田野调查,历时数年,到过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乡镇牧村,收集到大量的临床资料,最终提出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作出了科学系统研究,影响深远。
田野调查时,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艰辛相比,吴天一更关注工作怎样得到藏族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过去由于文化差异,牧民们忌讳抽血化验,可吴天一有办法:穿戴上毡帽、皮袄、马靴,地道的藏语一出口,牧民就亲热地拉他坐进了帐篷。
能用娴熟的藏语沟通,得益于吴天一日积月累打下的底子。早在1958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他就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青海支援西北建设,初到高原就开始自学藏语,后又长期坚持练习。
为牧民罗松杂巴治病的事,时隔30多年,吴天一仍记忆犹新。
罗松杂巴的家在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秋智乡布甫村。当时已年过花甲的他,因患腿疾连帐篷门都迈不出。一番检查下来,吴天一确诊罗松杂巴患有关节炎,给他开了抗风湿药,还定下热敷、活动韧带等全套治疗方案。1个多月后,当田野调查团队再次途经此地,罗松杂巴站在帐篷外,带上儿子、孙子一同手捧哈达,等着献给“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
田野调查也是大型义诊,具体惠及人数,吴天一没有特意统计过,“应该有上万名群众”。“那次,我和同事们骑马已走出很远,一回头,罗松杂巴家的大人小孩还在朝我们挥手……”回忆至此,吴天一掏出裤兜里的手帕,擦拭着湿润的眼眶。
“我们没有辜负这身白大褂,换来了藏族群众对科研的理解支持。”吴天一的论文,写在雪山草原上。
一心登攀
为获取特高海拔地区人类生理资料,1990年,吴天一组织中日联合医学考察队攀登坐落于青海省的阿尼玛卿山。
途中,日方科研人员遭遇了明显的高原反应,不得不中途放弃。而吴天一继续带领中方人员向上攀登,最终在5620米的特高海拔地区成功建立起高山实验室。此次科考成果丰硕,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吴天一“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那些年,吴天一总在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他设计了一座高低压氧舱,是全球首个可模拟上至高空1.2万米、下至水下30米环境的综合氧舱。第一次人体实验谁来做?“我是设计师,我进!”实验中,由于气压变化过快,吴天一右耳“嘭”的一声,鼓膜被击穿了。
1992年,这座国产高低压综合氧舱启用揭牌仪式上,吴天一登台致辞,只字未提奉献和付出,而是即兴引用了一句毛泽东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事田野调查多年,在强烈的紫外线影响下,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后来做手术植入了人工晶体;跋涉广袤高原,数度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骨折,右大腿里至今还装着钢板……“不这么拼,怎么能攀上高原医学的山峰?”吴天一说。
年事渐高,吴天一前些年装上了心脏起搏器。“挺好,有了它,我还要继续跟高原病较劲,较一辈子劲。”如今,吴天一仍在登攀。
一生高原
得知自己获得“七一勋章”,吴天一不禁想起15年前的那一天: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作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高原生理专家组组长,吴天一曾数次带队奔波于青藏铁路沿线,研究确定了一整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推动工程全线配置了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5年里,14万人的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连续高强度作业,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14万人,当时人手一本高原病防护手册。手册上“吴天一”的名字,犹如“生命的保护神”。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年逾古稀的吴天一请缨带领医疗队直奔灾区,奋战了整整7天。
扎根高原、悬壶济世,吴天一并未独行——1958年,他和同为医生的妻子携手奔赴青海,这一待已是六十三载。在二老的以身作则、家风熏陶下,女儿、外孙选择在西宁扎下了根,一家三代四人都在高原上从医。
今年春天,吴天一欣然应邀到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了开学第一课。面对台下“00后”学子们的青春面庞,这位“80后”老人坚持站着讲演。讲稿是他自己写的,结束语为:“青藏人民正展开双臂迎接你,你的事业就在这里。”
这句对孩子们的殷殷寄语,在吴天一心头,回响了一生。
来源: 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姐的艺术形象,大家都很熟悉,蓝布旗袍、红色毛衣、洁白围巾。她也是我一生的榜样。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
1957年,我出生在东北,那个年代,物质上匮乏,精神上富足。到了读书的年纪,我自个跑回家,翻出户口本,去学校报名。穿上姐姐买回来的红色皮鞋、天蓝色裤子,我忙不迭地跑到左右邻居家跟前,让大家都知道我要上学了。
读书塑造了我的性格,给了我看待人生更广阔的视野。读小学时,我是班长,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我成了少先队员,戴上了红领巾。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我们一路哼唱的歌是:“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的墓前来了红领巾……”
读中学时,学校排练歌剧《江姐》,选了我做主演,我别提多高兴了。我们的首场演出在一家俱乐部,观众是附近的学生、老师、农民和工人。观众席上,父亲得意地向身边人介绍我这个“江姐”:“这是我的姑娘!这是我的姑娘!”演出结束后,掌声很热烈。有的观众说:“要看看这些小演员的真样子!”他们不敢相信,一群中学生会把这个歌剧演得这么好。
江姐的形象,又美又忠诚纯粹,我很佩服。她的唱段和台词,我倒背如流。阎肃老师的词写得多好啊!一开始孙明霞送江姐上船时,江姐唱的是:“看长江、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孙明霞唱:“祝你像江上的白帆乘风破浪,祝你像山间青松傲雪凌霜!”
演江姐、学江姐,她的坚强,她的忠诚,她的坚定信仰,她的无畏,成了我一生的楷模。当时,我便暗下决心,要以她为榜样,做她那样的人。
18岁那年,我追随姐姐来云南支边,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林业系统工作,一头扎进了大山里。我被分配到青年队,参加林场建设,做炊事员。过了几个月,又去做团支部书记。我到工段熟悉工作,记得那里满山都是松树,郁郁葱葱,高耸入云。我参加了养路段的大会战,任务是保证运木材的便道畅通。一天山坡塌方,把我整个人埋了起来,幸亏工人们手脚麻利,从土里救出我一条命……
后来,我阴差阳错地成了林业局子弟学校的老师。我当时没读过师范,也没进过大学,中学出来教中学,心里真有点发怵。这所学校在一个小平坝子上,学生家长大多数是来自云南各地州的少数民族职工,还接收了附近村子里的藏族孩子。登上讲台,我激动又兴奋,竟然热泪盈眶,有一种崇高、神圣的感觉:我在教孩子们知识,甚至将影响他们的命运!
我性格要强,刚参加工作时的条件艰苦,初为人师的种种不适应,并没有压倒我,也没觉得多苦多累。我在工段和年轻的工友们结下深厚感情,后来一步步调到林业局机关;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给他们洗衣服、缝扣子,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再去丽江教育学院读书。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革命精神始终滋养着我。与“江姐”们比,我差得远呢!我心里一直想着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形象和情节,下决心把工作干好,默默向他们看齐。那时流行唱卡拉OK,我最经常唱的,就是《红梅赞》。
再后来,我从大理调到丽江华坪工作,健康出了问题,又遭遇家庭变故。在同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走出了人生低谷。2001年起,我兼任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工作中,我体会到教育对山区女性的重要性,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免费的女子高中,为此吃了些苦。在持续家访中,我更加坚定了办好女子高中的信念。
仔细想想,为什么做这些?这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因为受革命先烈的影响,我将党的声誉看得很重。我到山里家访,帮助了不少人。我内心觉得,学习江姐,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
每周一,我们女子高中全体师生在大操场上宣誓,面对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红色大字。每周六上午,我们全体上思想政治课,讲革命前辈、红色故事。课间操,学生们一起跳“南泥湾”。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有学生和我说:“我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入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我们在学生心中深埋一颗颗红色种子,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我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我希望孩子们记住江姐,也记住在女子高中的那“一抹红”,这将是她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作者为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本报记者徐元锋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3日 20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